();
宣府至北京的官道上,三匹快马正绝尘疾驰。
马背上的驿卒身着青色驿服,腰间挂着“八百里加急”的令牌。
从宣府传来的大胜捷报,只用了一日便走完了四百里路程。
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从一场持续半月的紧张氛围里缓过些劲来。
自宣府叛乱的消息传来,这座大明都城便瞬间有了反应:
内城的米价从每石三钱银子飙涨到五钱,粗布、柴火的价钱也翻了近一倍,粮铺前每日都排着长队,百姓们攥着银子抢购,生怕晚了就没粮吃。
南城的布商、西市的盐商更是慌了神,王记布庄的王掌柜连着三夜没睡,指挥伙计打包布匹,打算往南撤到保定府。
宣府是京城的西北屏障!
这屏障一破,鞑子要是顺着独石堡冲进来,他在北京城里的家当,不都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并且,宣府叛乱的影响不仅在民间,就连城防也骤然收紧。
九门的守军比往日多了三成,盘查行人时连包袱都要打开看。
巡城的校尉带着士兵沿街巡逻,夜里更有打更人高声喊着“小心火烛,谨防奸细”。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层不安的阴影里。
“天子守国门”确实能够让九边稳固,但也不是没有坏处。
就譬如现在。
宣府一乱,京城便没了缓冲,真若有敌来犯,便是“天子死社稷”的绝境。
直到那三匹快马奔入德胜门,驿卒高举捷报、声嘶力竭喊出“宣府大捷!逆贼溃败!”的那一刻,这份紧绷才终于被打破。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工夫就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和顺居酒肆里,原本闷头喝酒的客人瞬间炸了锅。
穿短打的脚夫放下酒碗,拍着桌子喊:
“我就说嘛!陛下是谁?连建奴都能摁着打,还收拾不了一个王国樑?”
穿长衫的秀才也放下折扇,摇头晃脑道:
“君明则天下安,陛下登基以来,整饬朝纲、严明军纪,此番平叛如此迅速,正是明证!”
角落里坐着的百姓却更关心实际的:“大捷了好啊!这下粮道该通了,米价总该降下来了吧?再不降下来,喝稀粥都没钱了。!”
而此刻的紫禁城里。
朱由校皇帝正俯身案前,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案上摊开的一份,正是昨日送来的宣府战报,上面还留着他用朱笔圈改的痕迹。
他身着常服,眼底虽有淡淡的倦意,却依旧目光锐利。
“陛下,宣府大捷的捷报到了!”
殿外传来太监魏朝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喜色。
魏朝捧着捷报,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躬身将捷报递到朱由校面前:
“马世龙、陈策传来的急报,逆贼主力尽丧,宣府叛乱已平!”
朱由校抬起头,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反倒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自宣府叛乱爆发,他第一时间便调蓟镇、辽东、京营之兵合围,又命人稳住山西、大同二镇,断了王国樑的外援,这般周密部署,若还平不了一场边镇叛乱,才是真的失职。
他伸手接过捷报,可当他展开捷报,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捷报里写着“斩贼将王国雄、擒逆党数百”,写着“宣府百姓安居乐业”,却唯独没提“擒获贼首王国樑”。
只说其带着数百残骑北遁,至今未获。
“贼首未除,算什么大胜?”
朱由校低声呢喃,将捷报放在案上。
王国樑一日不落网,北边就一日有隐患。
此人熟悉边镇地形,若逃去草原投靠鞑子,或是纠集残部作乱,迟早是个麻烦。
就在这时。
旁边侍立的太监又递上一份奏疏:
“陛下,蓟镇传来消息,熊廷弼已抵达蓟州,正整顿兵马,预备驰援宣府。”
宣府平定得这般迅速,连他当初部署时都未料到,倒让星夜兼程赶来的熊廷弼成了没用的摆设。
“马世龙、陈策、戚金等人,得重赏。”
朱由校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魏朝,说道:
“马世龙设局诱敌,陈策稳控宣府,戚金追剿残部,各有大功。让兵部按功论赏,不得疏漏。”
“至于那些反贼,处置得分明些。
王国樑的党羽核心,尤其是当初跟着他杀钦差、劫粮道的,一个都不能饶,押解至京,当众处斩,要的就是杀一儆百,让边镇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看看,谋逆是什么下场。”
“那普通士卒呢?”
魏朝轻声问。
“普通士卒多是被胁迫的。”
朱由校语气缓和了些。
“只要缴械归队,如实登记,便免了他们的罪,愿意留伍的仍留原职。
边镇兵力本就紧张,没必要把能打仗的人都逼到绝路。”
“奴婢明白,这就去传旨给内阁,让他们拟旨。”
魏朝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到门口,低声吩咐守在外面的小太监,让其立刻去内阁传话,随后又折返回暖阁,脸上多了几分迟疑。
朱由校看他这模样,便知有话要说,遂抬手示意他讲。
“皇爷。”
魏朝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对钱粮的担忧。
“如今宣府已平,熊廷弼带着三万辽东兵还在蓟镇,这三万兵**粮草、军饷,每日耗费便是个天文数字。
沿途州县为了供他们赶路,连存粮都快空了。
要不要让熊经略带着兵马回辽东?
也好省些开支。”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可是知道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的。
用五个字概括,那是相当的不好。
之所以现在还没垮,是因为陛下不断抄家,得了不少银两。
但抄家抄得再多,也经不住这般花费。
尤其是打仗,那跟烧钱没有什么区别。
可朱由校却摇了摇头。
“你以为,宣府平定了,这事就完了?”
“边镇的乱,不是斩一个王国樑就能根治的。
这些年将门割据、私兵泛滥、军饷克扣,早成了沉疴。
宣府是离京城最近的镇,如今打下来了,正好借着这股势头整顿。
熊廷弼来都来了,哪有让他空着手回去的道理?”
魏朝心里一动,瞬间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陛下是要借他的手,拿宣府当“试点”,给九边立规矩!
“取空白密旨来。”
朱由校话音刚落,魏朝已快步走到暖阁内侧的书柜前,从暗格里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空白圣旨,又奉上一方朱砂印泥和一支狼毫笔。
朱由校接过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手腕微悬,墨汁在宣纸上缓缓晕开。
他写得极快,笔触遒劲,密旨的内容条理清晰:
命熊廷弼暂代宣府巡抚事,总领宣府军政。
清查镇标营私兵,将所有兵马归入朝廷编制,严禁将门私藏。
核查粮仓、军械库,追缴王国樑挪用的军饷,严惩贪污的官吏。
整顿卫所,淘汰老弱残兵,从辽东调派精干军官补充。
最后,以宣府为据点,威慑大同、山西二镇,若二镇有异动,可暂代节制之权。
写好密旨之后,朱由校在上面吹了一口气,待字迹干了之后,便将其卷上去。
“这密旨,你亲自送到熊廷弼手上,叮嘱他,凡事以‘稳’为先,既要整饬弊端,也别逼反了将门。
咱们要的是收服九边,不是再掀一场乱子。”
朱由校将密旨折好,递给魏朝,语气里满是郑重。
魏朝双手接过密旨,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躬身道:
“奴婢记住了。”
“还有。”
朱由校补充道:
“让户部给熊廷弼拨些银两,专款专用。
一是补发宣府士兵的欠饷,二是整治卫所军备。
银子要花在明处,每一笔都得有账可查。”
“奴婢遵旨!”
魏朝再次躬身行礼,这才倒退着退出暖阁。
魏朝离去之后,朱由校转身看向暖阁中的九边舆图。
宣府、蓟镇、辽东,这三边占了九边一半的兵力,只要把这三边攥在手里,剩下的大同、山西、延绥等六镇,便有了整顿的底气。
到时候再以粮草、军饷为饵,辅以精锐兵力震慑,何愁九边不服?
只有将大明流血的边军系统整顿了,朝廷才有钱。
“希望熊廷弼,不要让朕失望罢!”
处理完了这份捷报的事情,朱由校重新伏案批阅奏疏。
不过,他很快眉头就皱起来了。
案上堆着的七八份奏疏,竟有六份是户部请求拨款的,字里行间不是“军饷告急”就是“工程待资”,看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又是花钱!”
明明几个月前刚从辽东抄没了千万两脏银。
虽然七成入了内帑应急,但也有足足三百万两拨给了国库,怎么才过了不到几个月,户部就又开始哭穷?
朱由校眉头拧成疙瘩,心里冒出个念头:
难道之前杀的**还不够多?
底下人依旧在暗中克扣?
“传户部尚书李长庚!让他带上近三个月的国库账册,立刻来见朕!”
他对着殿外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随堂太监不敢怠慢,一路小跑着去传旨。
不过半个时辰的工夫,李长庚就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东暖阁。
他身着绯色官袍,怀里抱着一摞厚厚的账册,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连官帽上的珠串都在微微晃动。
“臣户部尚书李长庚,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他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个时候被皇帝急召,还特意要账册,不会是要来问罪吧?
他心中有些忐忑。
“起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没什么温度。
“朕问你,这三百万两辽东脏银,才拨到国库多久,就快花光了?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给朕说清楚。”
李长庚闻言,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将账册摊开在案上,手指着上面的条目,逐条解释:
“启奏陛下,开销最大的是此番宣府平叛。
士兵的额外月饷、从京师调运粮草的运费、征调民壮的安家费,这三项加起来就有八十万两。
其次是京营的常规开销,五千京营骑兵的月饷、更换磨损的甲胄和战马,补充战车、军演实战.花了六十万两。
还有就是火器督造,兵仗局那边奏请造佛朗机炮五百门、鸟铳三千支,连带着炮弹和火药,又耗了六十万两。
另外,天津水师督造战船,耗费银两五十万两。
……”
他一边说,一边偷瞄朱由校的脸色,见皇帝眉头越皱越紧,说完话之后,他干脆闭嘴了。
朱由校听着李长庚所言,掰着手指算下来,三百万两果然分毫不差,可心里的疑惑却更重了:
“宣府平叛、京营开销倒还说得过去,可这火器督造,怎么会花这么多?
佛朗机炮、鸟铳,就算用料再精,也不至于要六十万两吧?”
李长庚心里早有准备,连忙躬身道:
“陛下有所不知,火器督造的款项,是直接拨给兵仗局的,户部只负责按兵仗局的奏疏拨款,具体的花费明细,臣也不清楚。
要查这笔钱的去向,还得问兵仗局的人。”
“兵仗局……”
朱由校默念着这个名字,眼神闪烁。
兵仗局并非工部下辖,而是内府二十四衙门里的“八局”之一,归宦官系统管,直接对司礼监和皇帝负责,户部根本插不上手。
之前他忙着处理宣府的事,倒把这茬给忘了。
“传魏忠贤来。”
朱由校对着殿外喊道。
魏忠贤管着东厂,内府的事,没有他不清楚的。
不多时,魏忠贤就迈着小碎步进来了。
他身着蟒纹宦官袍,脸上堆着谦卑的笑,躬身道:
“奴婢拜见皇爷?”
没等魏忠贤起身,朱由校直接问道:
“朕问你,兵仗局的底细,你清楚吗?”
魏忠贤心里一动。
兵仗局?
他立刻想起,如今掌管兵仗局的是**忠,而**忠是魏朝的义子。
这段时间魏朝借着传旨的机会,在宫里拉拢了不少小太监,隐隐有想要一家独大,做老祖宗的意思。
陛下要查兵仗局?
这下倒是个机会。
他脸上的笑容不变,话语却是多了几分讨好。
“回皇爷,兵仗局如今是由兵仗局掌印太监**忠提督,这**忠是魏朝的义子,平日里仗着魏朝的势,在局里说一不二。
至于火器督造的具体账目,奴婢虽不清楚,但只要皇爷吩咐,奴婢立刻派人去查,保证查得明明白白,连一两银子的去向都不会漏!”
朱由校见他反应迅速,心里满意了几分,点了点头:
“好,那这事就交给你去办。
查清楚火器督造的银子是不是真的用在正途上,有没有克扣、贪墨的情况。
若是查得好,朕有重赏。”
“奴婢遵旨!”
魏忠贤连忙跪倒在地,声音里满是恭敬,眼底却闪过一丝算计。
这趟差事,既能讨皇帝欢心,又能借机打压魏朝,可是一举两得。
魏忠贤退去后,朱由校转头看向仍立在一旁的李长庚。
“李卿,你是管钱的,该懂‘开源节流’四个字的分量。
这银子不是大水冲来的,不能这么挥霍。
你这个户部尚书,得替朕把好关,往后每一笔开销,都得精打细算,能省的绝不能多花。”
李长庚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管好国库。”
“还有一事。”
朱由校话锋一转。
“辽东战事已毕,从明年正月起,辽饷便停止征收了。”
“什么?”
李长庚猛地抬头,脸上的惊诧几乎要溢出来,官帽上的珠串都晃得厉害。
“陛下!这……这万万不可啊!
辽饷每年能入库三百多万两,若是停了,国库恐怕要见底了!”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自打万历年间开征辽饷以来,历任皇帝只敢加征,从没人敢停征,陛下这举动,简直是破天荒!
朱由校看着他惊慌的模样,轻轻叹了口气:
“有辽饷,国库就真的不缺钱了吗?”
“你看看,陕西那边,多少百姓因为缴不起辽饷,被逼得逃荒、造反?
若是官府派兵去平叛,光军费就花了两百多万两,比半年的辽饷还多。
若是再逼下去,天下百姓都反了,到时候要花的军费,可不是几百万两能打住的。”
李长庚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找不到话。
陛下说的是实情,这几年因为辽饷加征,各地民变越来越多,平叛的开销确实是个无底洞。
可他还是忍不住担忧:
“可……可没了辽饷,边军的军饷、京城的开销,该从哪里出啊?”
“总会有办法的。”
朱由校摆了摆手。
“抄**的家、查亏空的库、整顿盐铁茶税……总能凑出办法。
总比把百姓逼反了,丢了江山要好。
你去准备吧,明日就拟旨,昭告天下明年停止征收辽饷,另外把各省欠缴的辽饷也一并免了。”
“臣……臣遵旨。”
李长庚见皇帝心意已决,不再多言,躬身行了一礼,抱着账册小心翼翼地退出暖阁。
李长庚离开之后,朱由校轻轻端起一杯浓茶,喝完之后,又精神不少。
辽饷辽饷
他何尝不想继续收辽饷?
银子谁不喜欢?
便是后世,许多该停的税费不也照样延期征收?
可他不能。
如今大明的底层早已不堪重负,辽饷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再拉下去,迟早要断。
不过,他心里也清楚。
他在上面发一道圣旨,辽饷不一定就真的废除了。
大明朝对基层的掌控力早已不如从前,就算他下旨停了辽饷,那些地方官、土豪劣绅,说不定还会私收辽饷,只是不上报国库。
想到这里,他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这些**污吏,土豪劣绅,迟早得一个个揪出来,不然再好的政策,到了基层也会变味。
另外。
停止辽饷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贪腐要查,还有九边的整顿要做,还有天下的民生要顾。
这大明的江山,要想稳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京一十三省扛在肩上,朱由校也只能继续往前走了。
当然
这些都是大目标。
今日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案牍上这堆高高的奏疏批阅完了。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心中的抵触,认真批阅御案上的奏疏。
时间缓缓流逝。
不知不觉之间,天已经黑了。
朱由校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案上那叠厚厚的奏疏终于清空大半,只剩下两三份关于地方赈灾的折子还未细看。
连日的操劳让他腰背都泛起酸意,他下意识地伸了伸懒腰,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难得有了片刻的松弛。
就在这时。
暖阁的门被轻轻推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捧着一个黑漆描金的密折盒,躬身走了进来。
他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皇帝,直到近前才低声道:
“皇爷,各地按察使、巡按的密折到了,奴婢给您呈上来。”
朱由校点头示意,王体乾便将密折盒放在案上,打开盒盖
里面的密折都用特制的牛皮纸包裹,封口处盖着不同的火漆印,有的是“巡按辽东”,有的是“按察陕西”,皆是直接呈给皇帝的私密奏报。
朱由校随手拿起几份,大多是各地官员的请安折,无非是汇报地方安稳、叩问圣安的套话。
他扫了几眼便随手放在一旁,脸上没什么波澜。
直到他指尖触到一份火漆印上刻着“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密折,他这才顿了顿。
袁可立被他派去江南,是有重任在肩。
整顿南京京营、保证与西夷交易的丝绸数目足够、进而整顿整个江南官场。
江南能否控制住,决定着他这个皇帝,能不能控制大明的财源。
控制得好了,朱由校的许多政策,便有钱去推行了。
而若是控制不了。
没钱的皇帝,什么都干不成。
他捏着密折的手指微微用力,撕开牛皮纸封口,展开里面的宣纸。
起初他还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眉头微蹙,可越往下看,脸色便一点点沉了下来,原本松弛的肩背重新绷紧。
王体乾站在一旁,见皇帝的脸色从平静骤然变得铁青,眉头紧皱,吓得连忙垂首敛目,大气都不敢喘。
袁可立的密折里,究竟写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竟让陛下如此失态?
PS:
加更放在明天中午。
调一下作息。
(本章完)
宣府至北京的官道上,三匹快马正绝尘疾驰。
马背上的驿卒身着青色驿服,腰间挂着“八百里加急”的令牌。
从宣府传来的大胜捷报,只用了一日便走完了四百里路程。
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从一场持续半月的紧张氛围里缓过些劲来。
自宣府叛乱的消息传来,这座大明都城便瞬间有了反应:
内城的米价从每石三钱银子飙涨到五钱,粗布、柴火的价钱也翻了近一倍,粮铺前每日都排着长队,百姓们攥着银子抢购,生怕晚了就没粮吃。
南城的布商、西市的盐商更是慌了神,王记布庄的王掌柜连着三夜没睡,指挥伙计打包布匹,打算往南撤到保定府。
宣府是京城的西北屏障!
这屏障一破,鞑子要是顺着独石堡冲进来,他在北京城里的家当,不都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并且,宣府叛乱的影响不仅在民间,就连城防也骤然收紧。
九门的守军比往日多了三成,盘查行人时连包袱都要打开看。
巡城的校尉带着士兵沿街巡逻,夜里更有打更人高声喊着“小心火烛,谨防奸细”。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层不安的阴影里。
“天子守国门”确实能够让九边稳固,但也不是没有坏处。
就譬如现在。
宣府一乱,京城便没了缓冲,真若有敌来犯,便是“天子死社稷”的绝境。
直到那三匹快马奔入德胜门,驿卒高举捷报、声嘶力竭喊出“宣府大捷!逆贼溃败!”的那一刻,这份紧绷才终于被打破。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工夫就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和顺居酒肆里,原本闷头喝酒的客人瞬间炸了锅。
穿短打的脚夫放下酒碗,拍着桌子喊:
“我就说嘛!陛下是谁?连建奴都能摁着打,还收拾不了一个王国樑?”
穿长衫的秀才也放下折扇,摇头晃脑道:
“君明则天下安,陛下登基以来,整饬朝纲、严明军纪,此番平叛如此迅速,正是明证!”
角落里坐着的百姓却更关心实际的:“大捷了好啊!这下粮道该通了,米价总该降下来了吧?再不降下来,喝稀粥都没钱了。!”
而此刻的紫禁城里。
朱由校皇帝正俯身案前,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案上摊开的一份,正是昨日送来的宣府战报,上面还留着他用朱笔圈改的痕迹。
他身着常服,眼底虽有淡淡的倦意,却依旧目光锐利。
“陛下,宣府大捷的捷报到了!”
殿外传来太监魏朝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喜色。
魏朝捧着捷报,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躬身将捷报递到朱由校面前:
“马世龙、陈策传来的急报,逆贼主力尽丧,宣府叛乱已平!”
朱由校抬起头,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反倒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自宣府叛乱爆发,他第一时间便调蓟镇、辽东、京营之兵合围,又命人稳住山西、大同二镇,断了王国樑的外援,这般周密部署,若还平不了一场边镇叛乱,才是真的失职。
他伸手接过捷报,可当他展开捷报,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捷报里写着“斩贼将王国雄、擒逆党数百”,写着“宣府百姓安居乐业”,却唯独没提“擒获贼首王国樑”。
只说其带着数百残骑北遁,至今未获。
“贼首未除,算什么大胜?”
朱由校低声呢喃,将捷报放在案上。
王国樑一日不落网,北边就一日有隐患。
此人熟悉边镇地形,若逃去草原投靠鞑子,或是纠集残部作乱,迟早是个麻烦。
就在这时。
旁边侍立的太监又递上一份奏疏:
“陛下,蓟镇传来消息,熊廷弼已抵达蓟州,正整顿兵马,预备驰援宣府。”
宣府平定得这般迅速,连他当初部署时都未料到,倒让星夜兼程赶来的熊廷弼成了没用的摆设。
“马世龙、陈策、戚金等人,得重赏。”
朱由校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魏朝,说道:
“马世龙设局诱敌,陈策稳控宣府,戚金追剿残部,各有大功。让兵部按功论赏,不得疏漏。”
“至于那些反贼,处置得分明些。
王国樑的党羽核心,尤其是当初跟着他杀钦差、劫粮道的,一个都不能饶,押解至京,当众处斩,要的就是杀一儆百,让边镇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看看,谋逆是什么下场。”
“那普通士卒呢?”
魏朝轻声问。
“普通士卒多是被胁迫的。”
朱由校语气缓和了些。
“只要缴械归队,如实登记,便免了他们的罪,愿意留伍的仍留原职。
边镇兵力本就紧张,没必要把能打仗的人都逼到绝路。”
“奴婢明白,这就去传旨给内阁,让他们拟旨。”
魏朝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到门口,低声吩咐守在外面的小太监,让其立刻去内阁传话,随后又折返回暖阁,脸上多了几分迟疑。
朱由校看他这模样,便知有话要说,遂抬手示意他讲。
“皇爷。”
魏朝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对钱粮的担忧。
“如今宣府已平,熊廷弼带着三万辽东兵还在蓟镇,这三万兵**粮草、军饷,每日耗费便是个天文数字。
沿途州县为了供他们赶路,连存粮都快空了。
要不要让熊经略带着兵马回辽东?
也好省些开支。”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可是知道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的。
用五个字概括,那是相当的不好。
之所以现在还没垮,是因为陛下不断抄家,得了不少银两。
但抄家抄得再多,也经不住这般花费。
尤其是打仗,那跟烧钱没有什么区别。
可朱由校却摇了摇头。
“你以为,宣府平定了,这事就完了?”
“边镇的乱,不是斩一个王国樑就能根治的。
这些年将门割据、私兵泛滥、军饷克扣,早成了沉疴。
宣府是离京城最近的镇,如今打下来了,正好借着这股势头整顿。
熊廷弼来都来了,哪有让他空着手回去的道理?”
魏朝心里一动,瞬间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陛下是要借他的手,拿宣府当“试点”,给九边立规矩!
“取空白密旨来。”
朱由校话音刚落,魏朝已快步走到暖阁内侧的书柜前,从暗格里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空白圣旨,又奉上一方朱砂印泥和一支狼毫笔。
朱由校接过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手腕微悬,墨汁在宣纸上缓缓晕开。
他写得极快,笔触遒劲,密旨的内容条理清晰:
命熊廷弼暂代宣府巡抚事,总领宣府军政。
清查镇标营私兵,将所有兵马归入朝廷编制,严禁将门私藏。
核查粮仓、军械库,追缴王国樑挪用的军饷,严惩贪污的官吏。
整顿卫所,淘汰老弱残兵,从辽东调派精干军官补充。
最后,以宣府为据点,威慑大同、山西二镇,若二镇有异动,可暂代节制之权。
写好密旨之后,朱由校在上面吹了一口气,待字迹干了之后,便将其卷上去。
“这密旨,你亲自送到熊廷弼手上,叮嘱他,凡事以‘稳’为先,既要整饬弊端,也别逼反了将门。
咱们要的是收服九边,不是再掀一场乱子。”
朱由校将密旨折好,递给魏朝,语气里满是郑重。
魏朝双手接过密旨,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躬身道:
“奴婢记住了。”
“还有。”
朱由校补充道:
“让户部给熊廷弼拨些银两,专款专用。
一是补发宣府士兵的欠饷,二是整治卫所军备。
银子要花在明处,每一笔都得有账可查。”
“奴婢遵旨!”
魏朝再次躬身行礼,这才倒退着退出暖阁。
魏朝离去之后,朱由校转身看向暖阁中的九边舆图。
宣府、蓟镇、辽东,这三边占了九边一半的兵力,只要把这三边攥在手里,剩下的大同、山西、延绥等六镇,便有了整顿的底气。
到时候再以粮草、军饷为饵,辅以精锐兵力震慑,何愁九边不服?
只有将大明流血的边军系统整顿了,朝廷才有钱。
“希望熊廷弼,不要让朕失望罢!”
处理完了这份捷报的事情,朱由校重新伏案批阅奏疏。
不过,他很快眉头就皱起来了。
案上堆着的七八份奏疏,竟有六份是户部请求拨款的,字里行间不是“军饷告急”就是“工程待资”,看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又是花钱!”
明明几个月前刚从辽东抄没了千万两脏银。
虽然七成入了内帑应急,但也有足足三百万两拨给了国库,怎么才过了不到几个月,户部就又开始哭穷?
朱由校眉头拧成疙瘩,心里冒出个念头:
难道之前杀的**还不够多?
底下人依旧在暗中克扣?
“传户部尚书李长庚!让他带上近三个月的国库账册,立刻来见朕!”
他对着殿外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随堂太监不敢怠慢,一路小跑着去传旨。
不过半个时辰的工夫,李长庚就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东暖阁。
他身着绯色官袍,怀里抱着一摞厚厚的账册,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连官帽上的珠串都在微微晃动。
“臣户部尚书李长庚,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他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个时候被皇帝急召,还特意要账册,不会是要来问罪吧?
他心中有些忐忑。
“起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没什么温度。
“朕问你,这三百万两辽东脏银,才拨到国库多久,就快花光了?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给朕说清楚。”
李长庚闻言,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将账册摊开在案上,手指着上面的条目,逐条解释:
“启奏陛下,开销最大的是此番宣府平叛。
士兵的额外月饷、从京师调运粮草的运费、征调民壮的安家费,这三项加起来就有八十万两。
其次是京营的常规开销,五千京营骑兵的月饷、更换磨损的甲胄和战马,补充战车、军演实战.花了六十万两。
还有就是火器督造,兵仗局那边奏请造佛朗机炮五百门、鸟铳三千支,连带着炮弹和火药,又耗了六十万两。
另外,天津水师督造战船,耗费银两五十万两。
……”
他一边说,一边偷瞄朱由校的脸色,见皇帝眉头越皱越紧,说完话之后,他干脆闭嘴了。
朱由校听着李长庚所言,掰着手指算下来,三百万两果然分毫不差,可心里的疑惑却更重了:
“宣府平叛、京营开销倒还说得过去,可这火器督造,怎么会花这么多?
佛朗机炮、鸟铳,就算用料再精,也不至于要六十万两吧?”
李长庚心里早有准备,连忙躬身道:
“陛下有所不知,火器督造的款项,是直接拨给兵仗局的,户部只负责按兵仗局的奏疏拨款,具体的花费明细,臣也不清楚。
要查这笔钱的去向,还得问兵仗局的人。”
“兵仗局……”
朱由校默念着这个名字,眼神闪烁。
兵仗局并非工部下辖,而是内府二十四衙门里的“八局”之一,归宦官系统管,直接对司礼监和皇帝负责,户部根本插不上手。
之前他忙着处理宣府的事,倒把这茬给忘了。
“传魏忠贤来。”
朱由校对着殿外喊道。
魏忠贤管着东厂,内府的事,没有他不清楚的。
不多时,魏忠贤就迈着小碎步进来了。
他身着蟒纹宦官袍,脸上堆着谦卑的笑,躬身道:
“奴婢拜见皇爷?”
没等魏忠贤起身,朱由校直接问道:
“朕问你,兵仗局的底细,你清楚吗?”
魏忠贤心里一动。
兵仗局?
他立刻想起,如今掌管兵仗局的是**忠,而**忠是魏朝的义子。
这段时间魏朝借着传旨的机会,在宫里拉拢了不少小太监,隐隐有想要一家独大,做老祖宗的意思。
陛下要查兵仗局?
这下倒是个机会。
他脸上的笑容不变,话语却是多了几分讨好。
“回皇爷,兵仗局如今是由兵仗局掌印太监**忠提督,这**忠是魏朝的义子,平日里仗着魏朝的势,在局里说一不二。
至于火器督造的具体账目,奴婢虽不清楚,但只要皇爷吩咐,奴婢立刻派人去查,保证查得明明白白,连一两银子的去向都不会漏!”
朱由校见他反应迅速,心里满意了几分,点了点头:
“好,那这事就交给你去办。
查清楚火器督造的银子是不是真的用在正途上,有没有克扣、贪墨的情况。
若是查得好,朕有重赏。”
“奴婢遵旨!”
魏忠贤连忙跪倒在地,声音里满是恭敬,眼底却闪过一丝算计。
这趟差事,既能讨皇帝欢心,又能借机打压魏朝,可是一举两得。
魏忠贤退去后,朱由校转头看向仍立在一旁的李长庚。
“李卿,你是管钱的,该懂‘开源节流’四个字的分量。
这银子不是大水冲来的,不能这么挥霍。
你这个户部尚书,得替朕把好关,往后每一笔开销,都得精打细算,能省的绝不能多花。”
李长庚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管好国库。”
“还有一事。”
朱由校话锋一转。
“辽东战事已毕,从明年正月起,辽饷便停止征收了。”
“什么?”
李长庚猛地抬头,脸上的惊诧几乎要溢出来,官帽上的珠串都晃得厉害。
“陛下!这……这万万不可啊!
辽饷每年能入库三百多万两,若是停了,国库恐怕要见底了!”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自打万历年间开征辽饷以来,历任皇帝只敢加征,从没人敢停征,陛下这举动,简直是破天荒!
朱由校看着他惊慌的模样,轻轻叹了口气:
“有辽饷,国库就真的不缺钱了吗?”
“你看看,陕西那边,多少百姓因为缴不起辽饷,被逼得逃荒、造反?
若是官府派兵去平叛,光军费就花了两百多万两,比半年的辽饷还多。
若是再逼下去,天下百姓都反了,到时候要花的军费,可不是几百万两能打住的。”
李长庚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找不到话。
陛下说的是实情,这几年因为辽饷加征,各地民变越来越多,平叛的开销确实是个无底洞。
可他还是忍不住担忧:
“可……可没了辽饷,边军的军饷、京城的开销,该从哪里出啊?”
“总会有办法的。”
朱由校摆了摆手。
“抄**的家、查亏空的库、整顿盐铁茶税……总能凑出办法。
总比把百姓逼反了,丢了江山要好。
你去准备吧,明日就拟旨,昭告天下明年停止征收辽饷,另外把各省欠缴的辽饷也一并免了。”
“臣……臣遵旨。”
李长庚见皇帝心意已决,不再多言,躬身行了一礼,抱着账册小心翼翼地退出暖阁。
李长庚离开之后,朱由校轻轻端起一杯浓茶,喝完之后,又精神不少。
辽饷辽饷
他何尝不想继续收辽饷?
银子谁不喜欢?
便是后世,许多该停的税费不也照样延期征收?
可他不能。
如今大明的底层早已不堪重负,辽饷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再拉下去,迟早要断。
不过,他心里也清楚。
他在上面发一道圣旨,辽饷不一定就真的废除了。
大明朝对基层的掌控力早已不如从前,就算他下旨停了辽饷,那些地方官、土豪劣绅,说不定还会私收辽饷,只是不上报国库。
想到这里,他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这些**污吏,土豪劣绅,迟早得一个个揪出来,不然再好的政策,到了基层也会变味。
另外。
停止辽饷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贪腐要查,还有九边的整顿要做,还有天下的民生要顾。
这大明的江山,要想稳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京一十三省扛在肩上,朱由校也只能继续往前走了。
当然
这些都是大目标。
今日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案牍上这堆高高的奏疏批阅完了。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心中的抵触,认真批阅御案上的奏疏。
时间缓缓流逝。
不知不觉之间,天已经黑了。
朱由校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案上那叠厚厚的奏疏终于清空大半,只剩下两三份关于地方赈灾的折子还未细看。
连日的操劳让他腰背都泛起酸意,他下意识地伸了伸懒腰,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难得有了片刻的松弛。
就在这时。
暖阁的门被轻轻推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捧着一个黑漆描金的密折盒,躬身走了进来。
他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皇帝,直到近前才低声道:
“皇爷,各地按察使、巡按的密折到了,奴婢给您呈上来。”
朱由校点头示意,王体乾便将密折盒放在案上,打开盒盖
里面的密折都用特制的牛皮纸包裹,封口处盖着不同的火漆印,有的是“巡按辽东”,有的是“按察陕西”,皆是直接呈给皇帝的私密奏报。
朱由校随手拿起几份,大多是各地官员的请安折,无非是汇报地方安稳、叩问圣安的套话。
他扫了几眼便随手放在一旁,脸上没什么波澜。
直到他指尖触到一份火漆印上刻着“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密折,他这才顿了顿。
袁可立被他派去江南,是有重任在肩。
整顿南京京营、保证与西夷交易的丝绸数目足够、进而整顿整个江南官场。
江南能否控制住,决定着他这个皇帝,能不能控制大明的财源。
控制得好了,朱由校的许多政策,便有钱去推行了。
而若是控制不了。
没钱的皇帝,什么都干不成。
他捏着密折的手指微微用力,撕开牛皮纸封口,展开里面的宣纸。
起初他还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眉头微蹙,可越往下看,脸色便一点点沉了下来,原本松弛的肩背重新绷紧。
王体乾站在一旁,见皇帝的脸色从平静骤然变得铁青,眉头紧皱,吓得连忙垂首敛目,大气都不敢喘。
袁可立的密折里,究竟写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竟让陛下如此失态?
PS:
加更放在明天中午。
调一下作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