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启二年七月的北京城。
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东城的粮市口前,排队买粮的百姓从巷头绕到巷尾,竹篮里攥着铜钱,眼神里满是焦灼。
江南水灾断了漕运,往日三钱一石的粟米,如今涨到了五钱,翻了近一倍。
有老妇踮着脚往粮铺里望,被伙计摆手拦住:
“婶子再等等,朝廷的赈济粮下午就到,不哄你!”
“先给我买一点,家里要断粮了。”
“要买也得排队,还能插队不成?”
街角的粥棚前,锦衣卫带着腰牌巡查,盯着那些想囤积粮食的粮商,一旦发现私藏,当即查抄。
多亏了这及时的管控,粮价虽涨,却没闹到饿死人的地步,京城大体还算安稳。
此刻。
城南的平虏侯府,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红的府门上方,“平虏侯府”四个鎏金大字刚刷过漆,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门口铺着的大红地毯,从府门一直铺到街对面,踩上去软乎乎的。
两侧挂着的红灯笼,一串挨着一串,从门楣垂到地面,风一吹,灯笼穗子簌簌作响,满是喜气。
府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踮着脚往里面瞧,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这侯爷去年还是银川的驿卒,这才一年多,就封了侯,真是天上掉馅饼!”
“你懂啥?人家生擒了皇太极,救了边关多少人,陛下能不宠吗?”
“今天大婚,内府亲自操办,连皇后娘娘都赐了贺礼,这规格,比老勋贵家还气派!”
这些百姓,各个是羡慕嫉妒恨。
恨不得此刻府中的新郎官,换成他们自己。
外面热闹。
府内更是的热闹更甚。
庭院里搭着十几座青棚,棚下摆着红木八仙桌,桌上的青瓷碗碟擦得锃亮,刚端上来的各式菜肴冒着热气。
穿红戴绿的仆役们穿梭其间,手里捧着酒壶、茶盘,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
这些仆役有一半是内府派来的,从尚膳监的厨役到浣衣局的杂役,连布置庭院的匠人都是工部特意调派的,生怕怠慢了这位新晋的侯爷。
正厅里,朱自成正穿着一身大红的蟒纹吉服,腰间系着玉带,头戴嵌宝金冠。
他比一年前在银川时挺拔了不少,脸上的风霜淡了些,却还带着几分硬朗。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他还是个骑着马在驿站间送信的驿卒。
承蒙陛下点将,先在山东立功,后来在辽东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生擒皇太极,一战成名。
如今被封为平虏侯,赐府第、赏田宅,连大婚都由内府操办,这份恩宠,在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里,都是罕见的。
毕竟明朝的勋贵多是世袭,像他这样从底层靠战功封侯的,屈指可数。
“侯爷,定远侯邓侯爷到了!”
执事的声音传来。
朱自成连忙整理了一下吉服,迎了出去。
只见邓邵煜穿着一身紫色的勋贵常服,手里拿着个锦盒,脸上堆着热情的笑,身后跟着几个家丁,抬着几箱贺礼。
“贤弟,恭喜恭喜!”
邓邵煜上前拍了拍朱自成的肩膀,语气热络得像是多年的好友。
“今日大婚,真是天大的喜事,愚兄特来道贺!”
朱自成拱手还礼,语气谦和:
“侯爷客气了,快请进。”
两人并肩往里走,邓邵煜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讨好:
“贤弟啊,这次侄女能嫁入侯府,全靠皇后娘娘慧眼,也靠贤弟你不嫌弃。
咱们两家结亲,往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用得着愚兄的地方,尽管开口!”
他这话倒是真心。
新娘邓氏虽是他的远房侄女,论起亲疏,早出了五服,往日里不过是个没什么名分的旁支姑娘,可架不住是皇后亲选的良配。
皇后亲自开口,别说只是远亲,就算是个普通百姓,他也得欢欢喜喜地送嫁。
更何况,朱自成如今是皇帝眼前的红人,手握部分兵权,前途不可限量。
他们定远侯一系这些年渐渐没落,能攀上这门亲事,说是“高攀”都不为过,自然要大肆宣扬,恨不得让全京城都知道。
正厅里。
来贺喜的宾客已经坐满了大半。
有朝中的官员,比如兵部的郎中、户部的主事。
有军中的将领,比如锦衣卫的指挥佥事、京营的参将。
还有些新晋的勋贵,都是近年靠战功提拔起来的,围着朱自成道贺,语气里满是羡慕。
只有几个老勋贵坐在角落,端着茶杯,眼神里带着几分复杂。
他们祖上是跟着太祖、成祖打天下的,如今却看着一个驿卒出身的人平步青云,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就算是心里不是滋味,脸上也不敢表露出来。
毕竟朱自成是皇帝宠信的人,没人敢得罪。
“吉时到!”
随着执事太监的高喊,庭院里的鼓乐声骤然响起,唢呐、锣鼓的声音混在一起,热闹得震耳。
新娘邓岚穿着一身大红的嫁衣,盖着红盖头,由两个穿着锦绣的侍女搀扶着,从府门外走进来。
她的嫁衣是内府尚衣监特制的,绣着百子千孙图,裙摆拖在地上,由小丫鬟提着。
头上的凤冠也是赤金打造的,上面镶着珍珠、宝石,走一步,凤冠上的珠串就晃一下,透着十足的体面。
朱自成走上前,伸手牵住新**红绸,目光落在红盖头上,心里难免有些感慨。
从银川的破驿站,到如今的侯府大婚,这一切都像一场梦。
若不是皇帝信任,若不是在战场上拼命,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日子。
他握紧手里的红绸,心里暗暗发誓:
日后。
定要好好效忠陛下,不辜负这份恩宠。
“恭喜侯爷!”
“侯爷百年好合!”
宾客们纷纷起身道贺,庭院里的欢呼声、鼓乐声、笑声混在一起,盖过了东城粮市的焦虑,也盖过了江南水灾的阴霾。
这场盛大的婚礼,不仅是朱自成个人的荣耀,更像是王朝新局的一个缩影。
旧的勋贵渐渐没落,新的势力靠着战功崛起,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朱由校想要重塑朝局、掌控兵权的决心。
婚礼很快就礼成了。
平虏侯府的宾客渐渐散去。
不过,朱自成并没有即刻前去洞房。
相反。
他便牵着一身嫁衣的邓岚,快步走向府门外的马车。
这场大婚是陛下与皇后的恩赏,谢恩断不能迟。
“快点出发,去宫中谢恩。”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朝着皇城方向驶去。
邓岚攥着朱自成的袖口,手指微微发紧。
她虽为勋贵旁支,却从未踏足过皇宫,更别提面见帝后,心里难免有些怯意。
朱自成感受到她的紧张,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低声道:
“莫怕,陛下与皇后都是很好相处的人。”
话虽如此,他自己的掌心也沁着薄汗。
很快。
马车行至午门,早有太监等候,引着两人穿过幽深的宫道。
宫墙高耸,青砖上爬着暗绿的苔藓,晚风穿过宫阙,带着几分凉意,吹得衣袍簌簌作响。
远远便望见坤宁宫的灯火。
“二位,入殿罢!”
引领他们的太监缓缓说道。
“有劳公公了。”
朱自成对其行了一礼,接着踏入坤宁宫。
此刻。
坤宁宫殿内烟气袅袅,龙涎香缠绕着殿中的盘龙柱。
主位上。
大明皇帝朱由校穿着明黄常服,腰间系着九龙玉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旁边的皇后张嫣则身着朱红凤袍,鬓边插着点翠珠钗,眉眼端庄,看向两人的目光里满是柔和。
“臣朱自成、臣妇邓岚,拜见陛下、皇后娘娘,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撩袍跪倒,声音里带着几分难掩的激动。
尤其是朱自成,膝盖触到冰凉的金砖,鼻尖突然一酸。
“起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带着笑意,目光落在朱自成身上。
“今日大婚,本该多饮几杯,却急着来谢恩,倒是比朕想的还上心。”
朱自成缓缓起身,双手还微微发颤。
他抬眼看向朱由校,眼眶已经红了,喉结滚动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后只化作一句:
“陛下……臣……”
话没说完,眼泪便差点落下来。
“男子汉大丈夫,何故哭哭啼啼?”
朱由校笑着打趣,语气里却没有责备。
张嫣也轻声道:“平虏侯是感念陛下恩宠,也是性情中人。”
朱自成连忙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湿意,声音带着哽咽:
“陛下曾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臣这不是伤心,是欢喜,是感激。
一年前,臣还是银川驿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如今蒙陛下恩典,封爵赐府,还得皇后娘娘为臣择定良配……
这份恩,臣这辈子怕是都报不完。”
朱由校闻言,哈哈一笑。
“你专心报国,就是对朕最好的报恩。”
语罢,他抬手示意旁边的魏朝。
魏朝立刻端着一个红漆托盘上前,托盘上放着两樽白玉酒樽,酒液清澈,泛着琥珀色的光。
“朱卿,你父母早逝,今日大婚,按礼该敬父母酒。”
朱由校的语气沉了几分,带着几分郑重。
“朕本想亲自去侯府,替你喝了这杯酒,可宫规森严,朕不好一再破例……”
这话刚落,朱自成心里猛地一震。
陛下这是把他当作子侄看待,要替他的父母受礼!
他不敢有半分迟疑,当即拉着邓岚再次跪倒。
“陛下!
臣虽无双亲,却有君父!
陛下与皇后娘娘,便是臣的再生父母!
这杯酒,理当在这里敬!”
魏朝看着朱自成的反应,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人才思敏捷,能瞬间领会陛下的心意,难怪能得陛下如此器重。
他笑着将酒樽递到两人面前:
“侯爷与侯夫人,快敬陛下和皇后吧。”
朱自成双手接过一樽酒,邓岚也捧着另一樽,两人分别走到朱由校和张嫣面前,高高举起酒樽。
“臣敬陛下!愿陛下圣体安康,大明国泰民安!”
朱自成的声音掷地有声,将酒樽举过头顶。
邓岚也柔声说道:
“臣妇敬皇后娘娘,愿娘娘凤体康健,福寿绵长。”
朱由校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酒液入喉,带着几分暖意。
他放下酒樽,拍了拍朱自成的肩膀: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心!
日后,还望你为朕多立战功,守住大明的边墙,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臣遵旨!”
朱自成重重叩首。
“凡陛下所命,上刀山,下火海,臣万死不辞!”
他此刻是真心实意。
陛下给了他新生,给了他荣耀,别说让他打仗,便是让他付出性命,他也绝不会犹豫。
朱由校看着他坚定的模样,心里暗自点头。
这样的忠臣,才是大明的根基,才是他的基本盘啊!
他笑着摆了摆手:
“好了,起来吧。
春宵一刻值千金,朕就不耽误你们了,回去吧。”
朱自成与邓岚对视一眼,邓岚的脸颊早已红透,朱自成也有些局促。
两人再次向帝后行礼,这才缓缓退出殿外。
走到宫道上时,晚风拂面,邓岚忍不住看向朱自成,轻声道:
“陛下与皇后,真是厚恩待我等。”
朱自成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坤宁宫的灯火,语气郑重:
“所以,咱们更要对得起这份恩宠。”
邓岚点了点头。
“那接下来我们去干什么?”
朱自成佯装得体,却还是有点尴尬。
“当然是去.去洞洞房了!”
朱自成咬了咬牙。
建奴他都不怕!
难道他还会怕洞房?
坤宁宫殿内。
朱由校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笑意未减。
张嫣轻声道:“陛下选的人,果然是个知恩图报的。”
“他不仅知恩,还懂分寸,有胆识。”
朱由校端起剩下的酒,浅酌一口。
“大同那边还等着用人,日后,他或许能帮上熊廷弼不少忙。”
朱由校望着空了的殿门,方才面对朝臣时的庄重神色渐渐褪去,眼底多了几分属于寻常男子的柔和。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身旁的张嫣身上,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朱由校的声音放得轻,他朝着张嫣走近两步。
“这会子,焜哥儿可睡下了?”
提及皇长子朱慈焜,他的眉梢都带着暖意。
自两个多月前张嫣诞下这孩子,他只要得空,便会去偏殿看一眼。
有时孩子睡熟了,他能盯着那粉雕玉琢的小脸看半个时辰,连奏章都忘了批。
张嫣闻言,耳尖微微泛红,她抬手轻捻了一下鬓边的珠钗,动作轻柔。
“乳娘刚来报过,”
她的声音温软,带着初为人母的柔润。
“喂了奶便睡了,小脸红扑扑的,倒是比昨日沉实些。”
说起孩子,她的目光也亮了亮。
朱由校上前一步,伸手轻轻扶在她的腰侧,掌心的温度透过凤袍传过去。
他的动作很轻。
“这身子,可真的恢复好了?
前几日看你还扶着腰走路,朕还想着让太医院再送些补药来。”
张嫣被他掌心的温度烫得身子微僵,连忙低下头,连脖颈都染上了粉色。
“早好了。”
她的声音细若蚊蚋。
“太医院的人天天来诊脉,都说气血补回来了,是陛下总瞎操心。”
话虽如此,她却没有推开朱由校的手,反而微微往他身边靠了靠。
自诞下皇长子,她对朱由校的依赖便多了几分。
从前面对帝王的敬畏,渐渐被夫妻间的亲昵冲淡,此刻倒像寻常人家的妻子,会对着丈夫撒娇。
朱由校见她这般模样,忍不住低笑出声,笑声里满是宠溺。
“朕不操心你,操心谁?”
他俯身凑近她耳边,温热的气息拂过她的耳廓。
“人家朱自成今日春宵一刻值千金,咱们虽已是老夫老妻,这春宵,可不也得好好珍惜?”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玩笑的戏谑。
自张嫣生产后,两人虽仍同处坤宁宫,却因她身子虚弱、孩子需照料,倒少了些这般亲近的时刻。
“陛下!”
张嫣猛地抬起头,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她伸手轻轻推了一下朱由校的胸膛,语气里带着几分羞恼。
“好不正经!这还在正殿呢……”
话未说完,便被朱由校突如其来的动作打断。
他手臂一伸,竟直接将她拦腰抱了起来!
“呀!”
张嫣惊呼一声,下意识地伸出双臂,紧紧环住朱由校的脖颈,白皙的手指攥住了他衣领上的玉扣。
她的身体微微发颤,不是害怕,而是突如其来的亲昵让她有些无措,脸颊贴在朱由校的肩头,不知道是欢喜还是害羞。
朱由校抱着她,脚步稳健地朝着寝殿走去。
张嫣的体重很轻,他抱得毫不费力,目光落在怀中人泛红的耳尖上,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正殿不正经,那朕便带你去个能‘正经’的地方。”
他低头在她耳边低语,声音里满是调笑。
寝殿内。
早已燃好了安神的熏香,帐幔半垂,绣着缠枝莲的锦被铺得整齐。
朱由校将张嫣轻轻放在床上,俯身看着她。
烛光映在她脸上,将她胸前因涨奶而微微鼓起的弧度衬得愈发雄伟。
他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她的脸颊,语气带着几分宠溺:
“焜哥儿睡熟了,这剩下的‘口粮’,朕便替他尝尝咸淡,省得浪费。”
张嫣闻言,羞得连忙闭上眼,伸手想去推他,却被朱由校一把攥住手腕。
他俯身下来,温热的气息笼罩着她,帐幔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将两人的身影拢在其中。
这夜,注定难眠。
很快。
时间便到了第二日。
昨夜的温存还留着余温,身上的锦被带着淡淡的安神香,让他一夜无梦,醒来时精神格外饱满。
身侧的床榻已微凉,张嫣早起身了。
朱由校侧头望去,能看到外间传来的细碎光影里,几个宫女正轻手轻脚地收拾着。
其中一个捧着温水的宫女见他醒了,连忙放轻脚步,低声道:
“陛下醒了?
皇后娘娘寅时末便起了,说去偏殿看皇长子,临走前吩咐奴婢,等陛下醒了就传早膳。”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轻微的脆响。
他坐起身,目光扫过床榻边。
张嫣昨夜换下的凤鞋还摆在那里,绣着凤纹的鞋尖微微向内撇,想来她今早起身时,腿脚定是又酸了。
朱由校嘴角弯了弯,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伺候朕梳洗。”
朱由校掀开锦被,宫人连忙上前,捧着温水、面巾上前。
梳洗过后,他换上一身月白常服,腰间系着赤玉带,头戴善翼冠。
早膳早已备好,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
简单用过早膳,朱由校便乘上帝辇,朝着琼华岛的广寒殿去。
太液池的晨雾还未散尽,碧绿的荷叶上滚着露珠,偶尔有蜻蜓点水而过,激起一圈圈涟漪。
帝辇行在九曲桥上,车轮碾过青石板,声音被雾气裹着,显得格外轻缓。
朱由校撩开车帘,望着池中的荷花,心里却已在盘算今日的政事。
刚到广寒殿坐下,殿外便传来脚步声。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双手捧着一个黑色漆盒,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
“臣骆思恭,参见陛下。
今日的密报已整理妥当,请陛下过目。”
他的声音低沉而恭敬,头始终低着,不敢直视朱由校的目光。
锦衣卫的密报多涉隐秘,每次呈递,他都格外谨慎。
朱由校抬手示意:
“呈上来。”
骆思恭将漆盒放在案上,打开盒盖,里面整齐叠放着十几份密报,每份都用印泥封了口,右上角标注着来源:
江南、大同、山东、天津……
朱由校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目光扫过开头的“山东曲阜急报”,脸色便微微一顿。
展开密报,一行字迹映入眼帘:
“七月初一寅时,衍圣公孔尚贤薨逝,享年七十有八。
衍圣公府已闭府治丧,府内诸生暂无异动。”
朱由校捏着信纸的手指顿了顿,随即缓缓舒了口气。
像是压在心头许久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殿外的太液池,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去年山东的乱局。
徐鸿儒的闻香教起义席卷山东,曲阜作为孔圣人故里,本应是安稳之地,却偏偏被乱军波及,衍圣公府的子弟死的死、逃的逃,连原定的继承人孔胤植,都在乱军中殒命。
自那时起,孔尚贤便一直吊着一口气,数次派府中长史进宫,恳请皇帝立新任衍圣公。
他怕自己一死,衍圣公府群龙无首,再难维持往日的体面。
可朱由校却一直拖着,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只说“待山东局势平定,再议此事”。
旁人只当他是忙于平叛,无暇顾及,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拖”字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
衍圣公府传承千年,靠着“孔圣人后裔”的名头,在朝野间有着特殊的分量。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给衍圣公几分薄面,甚至允许其干预地方政务,有时连朝中大臣议事,都要引“圣人之言”来佐证。
朱由校登基以来,一直想收拢皇权,将朝堂、地方、宗室的权力牢牢握在手中,自然容不得一个衍圣公府借着“圣人”的名头,对皇权指手画脚。
孔尚贤活着一日,便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曲阜的儒生、朝中的文官、甚至地方的豪强,都等着陛下立新任衍圣公,好借着这层关系攀附。
可一旦孔尚贤死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现任衍圣公”的牵制,他便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处置衍圣公府:
要么从孔氏旁支中选一个听话的子弟继任,让衍圣公府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
要么干脆削弱衍圣公的职权,只保留其“圣人后裔”的虚名,不让其再插手任何政务。
“圣人嘛。”
朱由校轻声呢喃,语气里带着几分清醒。
“供在庙里,受百姓香火,便是最好的归宿。
若是有人想借着‘圣人’的名头,来管朕的朝政、议朕的家事,便是孔圣人亲来,也得靠边站。”
骆思恭站在一旁,听着陛下的低语,心里暗自心惊。
他虽不知陛下为何对衍圣公府如此态度,却能感受到皇帝的态度。
他连忙躬身道:“陛下,孔尚贤薨逝之事,是否需即刻传旨曲阜,安抚府中诸人?”
朱由校收回目光,拿起朱笔,在密报上批下“知道了”三个字,随即抬头道:
“传朕的旨意,令山东巡抚即刻派人前往曲阜,监督衍圣公府治丧,不许私自立嗣。
另外,让锦衣卫去查,孔氏旁支中,有哪些子弟品行端正、无结党营私之举,列个名单呈上来。”
“臣遵旨!”
骆思恭连忙应下,心里已然明白。
陛下这是要亲自挑选新任衍圣公,彻底掌控衍圣公府。
朱由校将密报放回漆盒,眼神闪烁。
孔尚贤的死,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整顿大同的兵权,稳定江南的水灾,甚至还要应对海疆的海盗……
皇权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此刻,他的心里却格外平静。
捏着衍圣公薨逝的密报,他清晰地感受到,皇权的缰绳,正一点点被他攥紧。
这天下.
是朱家的天下!
更是他的天下!
任何试图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势力,无论是宗室亲王,还是圣人后裔,都必须臣服于他的意志。
(本章完)
天启二年七月的北京城。
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东城的粮市口前,排队买粮的百姓从巷头绕到巷尾,竹篮里攥着铜钱,眼神里满是焦灼。
江南水灾断了漕运,往日三钱一石的粟米,如今涨到了五钱,翻了近一倍。
有老妇踮着脚往粮铺里望,被伙计摆手拦住:
“婶子再等等,朝廷的赈济粮下午就到,不哄你!”
“先给我买一点,家里要断粮了。”
“要买也得排队,还能插队不成?”
街角的粥棚前,锦衣卫带着腰牌巡查,盯着那些想囤积粮食的粮商,一旦发现私藏,当即查抄。
多亏了这及时的管控,粮价虽涨,却没闹到饿死人的地步,京城大体还算安稳。
此刻。
城南的平虏侯府,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红的府门上方,“平虏侯府”四个鎏金大字刚刷过漆,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门口铺着的大红地毯,从府门一直铺到街对面,踩上去软乎乎的。
两侧挂着的红灯笼,一串挨着一串,从门楣垂到地面,风一吹,灯笼穗子簌簌作响,满是喜气。
府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踮着脚往里面瞧,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这侯爷去年还是银川的驿卒,这才一年多,就封了侯,真是天上掉馅饼!”
“你懂啥?人家生擒了皇太极,救了边关多少人,陛下能不宠吗?”
“今天大婚,内府亲自操办,连皇后娘娘都赐了贺礼,这规格,比老勋贵家还气派!”
这些百姓,各个是羡慕嫉妒恨。
恨不得此刻府中的新郎官,换成他们自己。
外面热闹。
府内更是的热闹更甚。
庭院里搭着十几座青棚,棚下摆着红木八仙桌,桌上的青瓷碗碟擦得锃亮,刚端上来的各式菜肴冒着热气。
穿红戴绿的仆役们穿梭其间,手里捧着酒壶、茶盘,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
这些仆役有一半是内府派来的,从尚膳监的厨役到浣衣局的杂役,连布置庭院的匠人都是工部特意调派的,生怕怠慢了这位新晋的侯爷。
正厅里,朱自成正穿着一身大红的蟒纹吉服,腰间系着玉带,头戴嵌宝金冠。
他比一年前在银川时挺拔了不少,脸上的风霜淡了些,却还带着几分硬朗。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他还是个骑着马在驿站间送信的驿卒。
承蒙陛下点将,先在山东立功,后来在辽东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生擒皇太极,一战成名。
如今被封为平虏侯,赐府第、赏田宅,连大婚都由内府操办,这份恩宠,在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里,都是罕见的。
毕竟明朝的勋贵多是世袭,像他这样从底层靠战功封侯的,屈指可数。
“侯爷,定远侯邓侯爷到了!”
执事的声音传来。
朱自成连忙整理了一下吉服,迎了出去。
只见邓邵煜穿着一身紫色的勋贵常服,手里拿着个锦盒,脸上堆着热情的笑,身后跟着几个家丁,抬着几箱贺礼。
“贤弟,恭喜恭喜!”
邓邵煜上前拍了拍朱自成的肩膀,语气热络得像是多年的好友。
“今日大婚,真是天大的喜事,愚兄特来道贺!”
朱自成拱手还礼,语气谦和:
“侯爷客气了,快请进。”
两人并肩往里走,邓邵煜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讨好:
“贤弟啊,这次侄女能嫁入侯府,全靠皇后娘娘慧眼,也靠贤弟你不嫌弃。
咱们两家结亲,往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用得着愚兄的地方,尽管开口!”
他这话倒是真心。
新娘邓氏虽是他的远房侄女,论起亲疏,早出了五服,往日里不过是个没什么名分的旁支姑娘,可架不住是皇后亲选的良配。
皇后亲自开口,别说只是远亲,就算是个普通百姓,他也得欢欢喜喜地送嫁。
更何况,朱自成如今是皇帝眼前的红人,手握部分兵权,前途不可限量。
他们定远侯一系这些年渐渐没落,能攀上这门亲事,说是“高攀”都不为过,自然要大肆宣扬,恨不得让全京城都知道。
正厅里。
来贺喜的宾客已经坐满了大半。
有朝中的官员,比如兵部的郎中、户部的主事。
有军中的将领,比如锦衣卫的指挥佥事、京营的参将。
还有些新晋的勋贵,都是近年靠战功提拔起来的,围着朱自成道贺,语气里满是羡慕。
只有几个老勋贵坐在角落,端着茶杯,眼神里带着几分复杂。
他们祖上是跟着太祖、成祖打天下的,如今却看着一个驿卒出身的人平步青云,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就算是心里不是滋味,脸上也不敢表露出来。
毕竟朱自成是皇帝宠信的人,没人敢得罪。
“吉时到!”
随着执事太监的高喊,庭院里的鼓乐声骤然响起,唢呐、锣鼓的声音混在一起,热闹得震耳。
新娘邓岚穿着一身大红的嫁衣,盖着红盖头,由两个穿着锦绣的侍女搀扶着,从府门外走进来。
她的嫁衣是内府尚衣监特制的,绣着百子千孙图,裙摆拖在地上,由小丫鬟提着。
头上的凤冠也是赤金打造的,上面镶着珍珠、宝石,走一步,凤冠上的珠串就晃一下,透着十足的体面。
朱自成走上前,伸手牵住新**红绸,目光落在红盖头上,心里难免有些感慨。
从银川的破驿站,到如今的侯府大婚,这一切都像一场梦。
若不是皇帝信任,若不是在战场上拼命,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日子。
他握紧手里的红绸,心里暗暗发誓:
日后。
定要好好效忠陛下,不辜负这份恩宠。
“恭喜侯爷!”
“侯爷百年好合!”
宾客们纷纷起身道贺,庭院里的欢呼声、鼓乐声、笑声混在一起,盖过了东城粮市的焦虑,也盖过了江南水灾的阴霾。
这场盛大的婚礼,不仅是朱自成个人的荣耀,更像是王朝新局的一个缩影。
旧的勋贵渐渐没落,新的势力靠着战功崛起,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朱由校想要重塑朝局、掌控兵权的决心。
婚礼很快就礼成了。
平虏侯府的宾客渐渐散去。
不过,朱自成并没有即刻前去洞房。
相反。
他便牵着一身嫁衣的邓岚,快步走向府门外的马车。
这场大婚是陛下与皇后的恩赏,谢恩断不能迟。
“快点出发,去宫中谢恩。”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朝着皇城方向驶去。
邓岚攥着朱自成的袖口,手指微微发紧。
她虽为勋贵旁支,却从未踏足过皇宫,更别提面见帝后,心里难免有些怯意。
朱自成感受到她的紧张,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低声道:
“莫怕,陛下与皇后都是很好相处的人。”
话虽如此,他自己的掌心也沁着薄汗。
很快。
马车行至午门,早有太监等候,引着两人穿过幽深的宫道。
宫墙高耸,青砖上爬着暗绿的苔藓,晚风穿过宫阙,带着几分凉意,吹得衣袍簌簌作响。
远远便望见坤宁宫的灯火。
“二位,入殿罢!”
引领他们的太监缓缓说道。
“有劳公公了。”
朱自成对其行了一礼,接着踏入坤宁宫。
此刻。
坤宁宫殿内烟气袅袅,龙涎香缠绕着殿中的盘龙柱。
主位上。
大明皇帝朱由校穿着明黄常服,腰间系着九龙玉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旁边的皇后张嫣则身着朱红凤袍,鬓边插着点翠珠钗,眉眼端庄,看向两人的目光里满是柔和。
“臣朱自成、臣妇邓岚,拜见陛下、皇后娘娘,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撩袍跪倒,声音里带着几分难掩的激动。
尤其是朱自成,膝盖触到冰凉的金砖,鼻尖突然一酸。
“起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带着笑意,目光落在朱自成身上。
“今日大婚,本该多饮几杯,却急着来谢恩,倒是比朕想的还上心。”
朱自成缓缓起身,双手还微微发颤。
他抬眼看向朱由校,眼眶已经红了,喉结滚动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后只化作一句:
“陛下……臣……”
话没说完,眼泪便差点落下来。
“男子汉大丈夫,何故哭哭啼啼?”
朱由校笑着打趣,语气里却没有责备。
张嫣也轻声道:“平虏侯是感念陛下恩宠,也是性情中人。”
朱自成连忙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湿意,声音带着哽咽:
“陛下曾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臣这不是伤心,是欢喜,是感激。
一年前,臣还是银川驿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如今蒙陛下恩典,封爵赐府,还得皇后娘娘为臣择定良配……
这份恩,臣这辈子怕是都报不完。”
朱由校闻言,哈哈一笑。
“你专心报国,就是对朕最好的报恩。”
语罢,他抬手示意旁边的魏朝。
魏朝立刻端着一个红漆托盘上前,托盘上放着两樽白玉酒樽,酒液清澈,泛着琥珀色的光。
“朱卿,你父母早逝,今日大婚,按礼该敬父母酒。”
朱由校的语气沉了几分,带着几分郑重。
“朕本想亲自去侯府,替你喝了这杯酒,可宫规森严,朕不好一再破例……”
这话刚落,朱自成心里猛地一震。
陛下这是把他当作子侄看待,要替他的父母受礼!
他不敢有半分迟疑,当即拉着邓岚再次跪倒。
“陛下!
臣虽无双亲,却有君父!
陛下与皇后娘娘,便是臣的再生父母!
这杯酒,理当在这里敬!”
魏朝看着朱自成的反应,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人才思敏捷,能瞬间领会陛下的心意,难怪能得陛下如此器重。
他笑着将酒樽递到两人面前:
“侯爷与侯夫人,快敬陛下和皇后吧。”
朱自成双手接过一樽酒,邓岚也捧着另一樽,两人分别走到朱由校和张嫣面前,高高举起酒樽。
“臣敬陛下!愿陛下圣体安康,大明国泰民安!”
朱自成的声音掷地有声,将酒樽举过头顶。
邓岚也柔声说道:
“臣妇敬皇后娘娘,愿娘娘凤体康健,福寿绵长。”
朱由校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酒液入喉,带着几分暖意。
他放下酒樽,拍了拍朱自成的肩膀: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心!
日后,还望你为朕多立战功,守住大明的边墙,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臣遵旨!”
朱自成重重叩首。
“凡陛下所命,上刀山,下火海,臣万死不辞!”
他此刻是真心实意。
陛下给了他新生,给了他荣耀,别说让他打仗,便是让他付出性命,他也绝不会犹豫。
朱由校看着他坚定的模样,心里暗自点头。
这样的忠臣,才是大明的根基,才是他的基本盘啊!
他笑着摆了摆手:
“好了,起来吧。
春宵一刻值千金,朕就不耽误你们了,回去吧。”
朱自成与邓岚对视一眼,邓岚的脸颊早已红透,朱自成也有些局促。
两人再次向帝后行礼,这才缓缓退出殿外。
走到宫道上时,晚风拂面,邓岚忍不住看向朱自成,轻声道:
“陛下与皇后,真是厚恩待我等。”
朱自成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坤宁宫的灯火,语气郑重:
“所以,咱们更要对得起这份恩宠。”
邓岚点了点头。
“那接下来我们去干什么?”
朱自成佯装得体,却还是有点尴尬。
“当然是去.去洞洞房了!”
朱自成咬了咬牙。
建奴他都不怕!
难道他还会怕洞房?
坤宁宫殿内。
朱由校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笑意未减。
张嫣轻声道:“陛下选的人,果然是个知恩图报的。”
“他不仅知恩,还懂分寸,有胆识。”
朱由校端起剩下的酒,浅酌一口。
“大同那边还等着用人,日后,他或许能帮上熊廷弼不少忙。”
朱由校望着空了的殿门,方才面对朝臣时的庄重神色渐渐褪去,眼底多了几分属于寻常男子的柔和。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身旁的张嫣身上,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朱由校的声音放得轻,他朝着张嫣走近两步。
“这会子,焜哥儿可睡下了?”
提及皇长子朱慈焜,他的眉梢都带着暖意。
自两个多月前张嫣诞下这孩子,他只要得空,便会去偏殿看一眼。
有时孩子睡熟了,他能盯着那粉雕玉琢的小脸看半个时辰,连奏章都忘了批。
张嫣闻言,耳尖微微泛红,她抬手轻捻了一下鬓边的珠钗,动作轻柔。
“乳娘刚来报过,”
她的声音温软,带着初为人母的柔润。
“喂了奶便睡了,小脸红扑扑的,倒是比昨日沉实些。”
说起孩子,她的目光也亮了亮。
朱由校上前一步,伸手轻轻扶在她的腰侧,掌心的温度透过凤袍传过去。
他的动作很轻。
“这身子,可真的恢复好了?
前几日看你还扶着腰走路,朕还想着让太医院再送些补药来。”
张嫣被他掌心的温度烫得身子微僵,连忙低下头,连脖颈都染上了粉色。
“早好了。”
她的声音细若蚊蚋。
“太医院的人天天来诊脉,都说气血补回来了,是陛下总瞎操心。”
话虽如此,她却没有推开朱由校的手,反而微微往他身边靠了靠。
自诞下皇长子,她对朱由校的依赖便多了几分。
从前面对帝王的敬畏,渐渐被夫妻间的亲昵冲淡,此刻倒像寻常人家的妻子,会对着丈夫撒娇。
朱由校见她这般模样,忍不住低笑出声,笑声里满是宠溺。
“朕不操心你,操心谁?”
他俯身凑近她耳边,温热的气息拂过她的耳廓。
“人家朱自成今日春宵一刻值千金,咱们虽已是老夫老妻,这春宵,可不也得好好珍惜?”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玩笑的戏谑。
自张嫣生产后,两人虽仍同处坤宁宫,却因她身子虚弱、孩子需照料,倒少了些这般亲近的时刻。
“陛下!”
张嫣猛地抬起头,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她伸手轻轻推了一下朱由校的胸膛,语气里带着几分羞恼。
“好不正经!这还在正殿呢……”
话未说完,便被朱由校突如其来的动作打断。
他手臂一伸,竟直接将她拦腰抱了起来!
“呀!”
张嫣惊呼一声,下意识地伸出双臂,紧紧环住朱由校的脖颈,白皙的手指攥住了他衣领上的玉扣。
她的身体微微发颤,不是害怕,而是突如其来的亲昵让她有些无措,脸颊贴在朱由校的肩头,不知道是欢喜还是害羞。
朱由校抱着她,脚步稳健地朝着寝殿走去。
张嫣的体重很轻,他抱得毫不费力,目光落在怀中人泛红的耳尖上,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正殿不正经,那朕便带你去个能‘正经’的地方。”
他低头在她耳边低语,声音里满是调笑。
寝殿内。
早已燃好了安神的熏香,帐幔半垂,绣着缠枝莲的锦被铺得整齐。
朱由校将张嫣轻轻放在床上,俯身看着她。
烛光映在她脸上,将她胸前因涨奶而微微鼓起的弧度衬得愈发雄伟。
他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她的脸颊,语气带着几分宠溺:
“焜哥儿睡熟了,这剩下的‘口粮’,朕便替他尝尝咸淡,省得浪费。”
张嫣闻言,羞得连忙闭上眼,伸手想去推他,却被朱由校一把攥住手腕。
他俯身下来,温热的气息笼罩着她,帐幔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将两人的身影拢在其中。
这夜,注定难眠。
很快。
时间便到了第二日。
昨夜的温存还留着余温,身上的锦被带着淡淡的安神香,让他一夜无梦,醒来时精神格外饱满。
身侧的床榻已微凉,张嫣早起身了。
朱由校侧头望去,能看到外间传来的细碎光影里,几个宫女正轻手轻脚地收拾着。
其中一个捧着温水的宫女见他醒了,连忙放轻脚步,低声道:
“陛下醒了?
皇后娘娘寅时末便起了,说去偏殿看皇长子,临走前吩咐奴婢,等陛下醒了就传早膳。”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轻微的脆响。
他坐起身,目光扫过床榻边。
张嫣昨夜换下的凤鞋还摆在那里,绣着凤纹的鞋尖微微向内撇,想来她今早起身时,腿脚定是又酸了。
朱由校嘴角弯了弯,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伺候朕梳洗。”
朱由校掀开锦被,宫人连忙上前,捧着温水、面巾上前。
梳洗过后,他换上一身月白常服,腰间系着赤玉带,头戴善翼冠。
早膳早已备好,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
简单用过早膳,朱由校便乘上帝辇,朝着琼华岛的广寒殿去。
太液池的晨雾还未散尽,碧绿的荷叶上滚着露珠,偶尔有蜻蜓点水而过,激起一圈圈涟漪。
帝辇行在九曲桥上,车轮碾过青石板,声音被雾气裹着,显得格外轻缓。
朱由校撩开车帘,望着池中的荷花,心里却已在盘算今日的政事。
刚到广寒殿坐下,殿外便传来脚步声。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双手捧着一个黑色漆盒,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
“臣骆思恭,参见陛下。
今日的密报已整理妥当,请陛下过目。”
他的声音低沉而恭敬,头始终低着,不敢直视朱由校的目光。
锦衣卫的密报多涉隐秘,每次呈递,他都格外谨慎。
朱由校抬手示意:
“呈上来。”
骆思恭将漆盒放在案上,打开盒盖,里面整齐叠放着十几份密报,每份都用印泥封了口,右上角标注着来源:
江南、大同、山东、天津……
朱由校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目光扫过开头的“山东曲阜急报”,脸色便微微一顿。
展开密报,一行字迹映入眼帘:
“七月初一寅时,衍圣公孔尚贤薨逝,享年七十有八。
衍圣公府已闭府治丧,府内诸生暂无异动。”
朱由校捏着信纸的手指顿了顿,随即缓缓舒了口气。
像是压在心头许久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殿外的太液池,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去年山东的乱局。
徐鸿儒的闻香教起义席卷山东,曲阜作为孔圣人故里,本应是安稳之地,却偏偏被乱军波及,衍圣公府的子弟死的死、逃的逃,连原定的继承人孔胤植,都在乱军中殒命。
自那时起,孔尚贤便一直吊着一口气,数次派府中长史进宫,恳请皇帝立新任衍圣公。
他怕自己一死,衍圣公府群龙无首,再难维持往日的体面。
可朱由校却一直拖着,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只说“待山东局势平定,再议此事”。
旁人只当他是忙于平叛,无暇顾及,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拖”字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
衍圣公府传承千年,靠着“孔圣人后裔”的名头,在朝野间有着特殊的分量。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给衍圣公几分薄面,甚至允许其干预地方政务,有时连朝中大臣议事,都要引“圣人之言”来佐证。
朱由校登基以来,一直想收拢皇权,将朝堂、地方、宗室的权力牢牢握在手中,自然容不得一个衍圣公府借着“圣人”的名头,对皇权指手画脚。
孔尚贤活着一日,便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曲阜的儒生、朝中的文官、甚至地方的豪强,都等着陛下立新任衍圣公,好借着这层关系攀附。
可一旦孔尚贤死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现任衍圣公”的牵制,他便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处置衍圣公府:
要么从孔氏旁支中选一个听话的子弟继任,让衍圣公府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
要么干脆削弱衍圣公的职权,只保留其“圣人后裔”的虚名,不让其再插手任何政务。
“圣人嘛。”
朱由校轻声呢喃,语气里带着几分清醒。
“供在庙里,受百姓香火,便是最好的归宿。
若是有人想借着‘圣人’的名头,来管朕的朝政、议朕的家事,便是孔圣人亲来,也得靠边站。”
骆思恭站在一旁,听着陛下的低语,心里暗自心惊。
他虽不知陛下为何对衍圣公府如此态度,却能感受到皇帝的态度。
他连忙躬身道:“陛下,孔尚贤薨逝之事,是否需即刻传旨曲阜,安抚府中诸人?”
朱由校收回目光,拿起朱笔,在密报上批下“知道了”三个字,随即抬头道:
“传朕的旨意,令山东巡抚即刻派人前往曲阜,监督衍圣公府治丧,不许私自立嗣。
另外,让锦衣卫去查,孔氏旁支中,有哪些子弟品行端正、无结党营私之举,列个名单呈上来。”
“臣遵旨!”
骆思恭连忙应下,心里已然明白。
陛下这是要亲自挑选新任衍圣公,彻底掌控衍圣公府。
朱由校将密报放回漆盒,眼神闪烁。
孔尚贤的死,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整顿大同的兵权,稳定江南的水灾,甚至还要应对海疆的海盗……
皇权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此刻,他的心里却格外平静。
捏着衍圣公薨逝的密报,他清晰地感受到,皇权的缰绳,正一点点被他攥紧。
这天下.
是朱家的天下!
更是他的天下!
任何试图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势力,无论是宗室亲王,还是圣人后裔,都必须臣服于他的意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