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日子,方家母女仿佛被上了发条,愈发忙碌得不可开交。
签合同、找工人简单装修、联系定制桌椅餐具……方建军和方圆也被拉来当了“壮丁”,一家子轮流上阵,紧盯着装修进度,生怕出一点差错。
店铺扩张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家属院。大多数邻居都真心为方丽君高兴,见面总要夸上几句:“丽君,真有你的!这店越干越红火啦!”
当然,也少不了酸溜溜的声音。吴小娟听闻后,又在几个老姐妹面前撇嘴:
“啧啧,真是挣着钱了,店刚开多久啊就想扩张,也不怕步子迈太大闪着腰!”
不过这次,应和者寥寥。大家日子都不宽裕,方丽君这店干净实惠,解决了多少双职工家庭的吃饭难题。
有人劝吴小娟:“小娟,少说两句吧,人家丽君不容易,现在日子过好了,咱们应该替她高兴。”
也有人听不下去直接怼她:“小娟,积点口德吧!丽君靠双手吃饭,也没碍着你不是?”
吴小娟讨了个没趣,讪讪地闭了嘴。
招聘的事儿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方丽君赶紧写了一份招工启事,贴在餐厅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招聘帮厨两名,月薪六百元,主要负责早餐制作和晚餐备菜,以及经营中的其他辅助工作。
六百元在九十年代末虽然算不上非常高的工资,但对于附近不少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属或待业青年,还是颇有吸引力,还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启事贴出去没多久,就吸引了一大波人前来报名。
幸好林慕慕早有准备,她提前用电脑设计打印了一叠简单的《应聘申请表》。
上面需要填写姓名、年龄、住址、联系电话以及简单的工作经历。
这样既能初步筛选掉一些明显不合适的人,比如年龄太大或太小、住得太远等,也能让餐厅的管理看起来更加规范。
来报名的人填好表后,就可以先回去等通知了。
晚上打烊后,方丽君和林慕慕坐在灯下,仔细翻看那一沓申请表。
看着看着,方丽君忽然“咦”了一声,抽出一张表,脸上的表情有些诧异。
林慕慕好奇地凑过去一看,申请表上赫然写着“吴小娟”三个字。
她们俩都不知道吴小娟是什么时候混在人群里来填的表。
“她怎么也来凑热闹?”方丽君皱起眉头,想起之前吴小娟三番五次说的那些酸话,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膈应得慌。
林慕慕倒是很平静,她伸手接过那张表,看都没多看,直接把它放在了旁边那一摞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表里,语气平淡:
“她也真好意思,妈,不用理她,咱们开店是做生意,又不是请人来添堵的。”
方丽君闻言点头,女儿这话在理。做生意光讲人情,迟早要吃亏。
经过初步筛选,从几十份申请表中挑出了四个看起来比较合适的人选,通知她们周六上午十点来店里面试。
周六上午,四个候选人都提前到了,等在餐厅门外,眼神里既有些紧张,又满是期待。
复试的过程很简单,就是方丽君和张琴跟她们随便聊了聊,问了问家庭情况、能不能早起、之前有没有做过饭之类的家常问题。
主要是看看人的性格是不是踏实、手脚是不是利索、沟通起来是不是顺畅。
聊了大概十几分钟,就让她们先回去等通知了。
送走最后一位面试者,方丽君和张琴对视一眼,心里基本都有了倾向的人选。
一个是住在家属院五号楼、手脚看起来很麻利的李红梅李大姐;
另一位是隔壁铁道部家属院的赵晓芳,丈夫病退在家,她急需一份工作补贴家用,人看起来特别干净利落。
“就她俩吧?”方丽君征询张琴的意见。
张琴点头:“我看行。赵大姐一看就是能干活的,李大姐看着就爱干净,穿的衣服虽然发旧,但是干干净净,板板正正的。”
人手问题眼看就要解决,餐厅的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确定了人选,方丽君立刻就给李红梅和赵晓芳去了电话。
电话那头,两位大姐的声音都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和急切,连连保证明天一早就能来上工。
第二天天还没亮,李红梅和赵晓芳就准时出现在了餐厅后门口。
两人都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一看就是勤快利索的人。
“方老板,张姐,我们来了!有啥活儿尽管吩咐!”赵晓芳嗓门洪亮,带着一股子爽朗劲儿。
李红梅则略显腼腆些,但也微笑着点头:“我们啥都能干,不怕累。”
方丽君和张琴一看她俩这精神面貌,心里就更满意了。安排由王玉玲先带着她们熟悉份饭这边的活儿,等熟练后,这边就全权交给她们三人,方丽君和张琴便能抽身全力筹备新店的升级。
这边人手刚安定,那边新店的规划也到了关键处。趁着吃午饭的间隙,张琴提起一事:
“丽君,咱这店扩了,招牌是不是也得换个大气的?‘便民餐厅’听着实在,但要做小炒和包间,得起个更亮堂的名号才好。”
刚从工地回来的方圆扒拉着饭,含糊附和:“我妈说得对!咱们现在手艺和口碑都有了,得起个能叫得响的!”
方丽君觉得在理,目光转向女儿:“慕慕,你点子多,觉得叫什么好?”
林慕慕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她放下筷子,微笑道:“妈,咱们店的根,就是您的手艺和咱家这份实在的味道。我看,不如就叫‘方家菜馆’?简单,好记,听着亲切,有烟火气。将来要是真做大了,这名字也担得起。”
“方家菜馆……”方丽君低声重复了两遍,眼睛倏地亮了,仿佛有光从心底透出来,“好!这个名儿好!像是咱自己家的厨房!就叫‘方家菜馆’!”
接下来的日子,方家母女仿佛被上了发条,愈发忙碌得不可开交。
签合同、找工人简单装修、联系定制桌椅餐具……方建军和方圆也被拉来当了“壮丁”,一家子轮流上阵,紧盯着装修进度,生怕出一点差错。
店铺扩张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家属院。大多数邻居都真心为方丽君高兴,见面总要夸上几句:“丽君,真有你的!这店越干越红火啦!”
当然,也少不了酸溜溜的声音。吴小娟听闻后,又在几个老姐妹面前撇嘴:
“啧啧,真是挣着钱了,店刚开多久啊就想扩张,也不怕步子迈太大闪着腰!”
不过这次,应和者寥寥。大家日子都不宽裕,方丽君这店干净实惠,解决了多少双职工家庭的吃饭难题。
有人劝吴小娟:“小娟,少说两句吧,人家丽君不容易,现在日子过好了,咱们应该替她高兴。”
也有人听不下去直接怼她:“小娟,积点口德吧!丽君靠双手吃饭,也没碍着你不是?”
吴小娟讨了个没趣,讪讪地闭了嘴。
招聘的事儿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方丽君赶紧写了一份招工启事,贴在餐厅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招聘帮厨两名,月薪六百元,主要负责早餐制作和晚餐备菜,以及经营中的其他辅助工作。
六百元在九十年代末虽然算不上非常高的工资,但对于附近不少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属或待业青年,还是颇有吸引力,还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启事贴出去没多久,就吸引了一大波人前来报名。
幸好林慕慕早有准备,她提前用电脑设计打印了一叠简单的《应聘申请表》。
上面需要填写姓名、年龄、住址、联系电话以及简单的工作经历。
这样既能初步筛选掉一些明显不合适的人,比如年龄太大或太小、住得太远等,也能让餐厅的管理看起来更加规范。
来报名的人填好表后,就可以先回去等通知了。
晚上打烊后,方丽君和林慕慕坐在灯下,仔细翻看那一沓申请表。
看着看着,方丽君忽然“咦”了一声,抽出一张表,脸上的表情有些诧异。
林慕慕好奇地凑过去一看,申请表上赫然写着“吴小娟”三个字。
她们俩都不知道吴小娟是什么时候混在人群里来填的表。
“她怎么也来凑热闹?”方丽君皱起眉头,想起之前吴小娟三番五次说的那些酸话,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膈应得慌。
林慕慕倒是很平静,她伸手接过那张表,看都没多看,直接把它放在了旁边那一摞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表里,语气平淡:
“她也真好意思,妈,不用理她,咱们开店是做生意,又不是请人来添堵的。”
方丽君闻言点头,女儿这话在理。做生意光讲人情,迟早要吃亏。
经过初步筛选,从几十份申请表中挑出了四个看起来比较合适的人选,通知她们周六上午十点来店里面试。
周六上午,四个候选人都提前到了,等在餐厅门外,眼神里既有些紧张,又满是期待。
复试的过程很简单,就是方丽君和张琴跟她们随便聊了聊,问了问家庭情况、能不能早起、之前有没有做过饭之类的家常问题。
主要是看看人的性格是不是踏实、手脚是不是利索、沟通起来是不是顺畅。
聊了大概十几分钟,就让她们先回去等通知了。
送走最后一位面试者,方丽君和张琴对视一眼,心里基本都有了倾向的人选。
一个是住在家属院五号楼、手脚看起来很麻利的李红梅李大姐;
另一位是隔壁铁道部家属院的赵晓芳,丈夫病退在家,她急需一份工作补贴家用,人看起来特别干净利落。
“就她俩吧?”方丽君征询张琴的意见。
张琴点头:“我看行。赵大姐一看就是能干活的,李大姐看着就爱干净,穿的衣服虽然发旧,但是干干净净,板板正正的。”
人手问题眼看就要解决,餐厅的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确定了人选,方丽君立刻就给李红梅和赵晓芳去了电话。
电话那头,两位大姐的声音都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和急切,连连保证明天一早就能来上工。
第二天天还没亮,李红梅和赵晓芳就准时出现在了餐厅后门口。
两人都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一看就是勤快利索的人。
“方老板,张姐,我们来了!有啥活儿尽管吩咐!”赵晓芳嗓门洪亮,带着一股子爽朗劲儿。
李红梅则略显腼腆些,但也微笑着点头:“我们啥都能干,不怕累。”
方丽君和张琴一看她俩这精神面貌,心里就更满意了。安排由王玉玲先带着她们熟悉份饭这边的活儿,等熟练后,这边就全权交给她们三人,方丽君和张琴便能抽身全力筹备新店的升级。
这边人手刚安定,那边新店的规划也到了关键处。趁着吃午饭的间隙,张琴提起一事:
“丽君,咱这店扩了,招牌是不是也得换个大气的?‘便民餐厅’听着实在,但要做小炒和包间,得起个更亮堂的名号才好。”
刚从工地回来的方圆扒拉着饭,含糊附和:“我妈说得对!咱们现在手艺和口碑都有了,得起个能叫得响的!”
方丽君觉得在理,目光转向女儿:“慕慕,你点子多,觉得叫什么好?”
林慕慕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她放下筷子,微笑道:“妈,咱们店的根,就是您的手艺和咱家这份实在的味道。我看,不如就叫‘方家菜馆’?简单,好记,听着亲切,有烟火气。将来要是真做大了,这名字也担得起。”
“方家菜馆……”方丽君低声重复了两遍,眼睛倏地亮了,仿佛有光从心底透出来,“好!这个名儿好!像是咱自己家的厨房!就叫‘方家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