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十号,周六,宜开业。
天还没亮,“方家菜馆”里就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方丽君系着崭新的碎花围裙,站在扩大了几乎一倍的厨房里,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未来红火火的日子散发出的香气。
门口,两排花篮散发着清香,是方建军的生意伙伴和居委会孙主任送来的。
开业特惠,全场五折的大红色横幅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上午十点整,鞭炮声“噼里啪啦”炸响,宣告着“方家菜馆”的正式新生!
早就等在门口的邻居和老顾客们纷纷涌了进来。
“恭喜啊丽君!新店新气象!”
“这招牌真气派!地方也大了!”
“方老板,以后我们吃饭更舒坦了!”
道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门口
林慕慕也起了个大早,帮着招呼客人、引导座位。她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动作麻利,看得一些老邻居直夸:“慕慕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餐厅的午餐营业,不仅保留了原来实惠受欢迎的盒饭模式,还增加了小炒和包间服务。
方丽君拿出提前拟好的新菜单,上面除了原有的家常菜,还添了十几样现点现炒的特色菜,价格适中。她把菜单工整地抄在门口的小黑板上。
十一点刚过,午餐的客流就开始涌现。不少人是冲着新店开业和小炒来的。
“老板,来个宫保鸡丁,一个水煮肉片,在这吃!”
“给我们打包两份盒饭,一荤两素。”
“丽君,听说你们这儿有包间了?我们几个老伙计想聚聚,有地方吗?”
“有有有!这边请!”方丽君连忙引着客人往新隔出来的小包间走去。
虽然只是简单布置,一张圆桌,几把椅子,墙上贴了幅风景画,但也显得像模像样。
后厨里,两个灶台同时开火,方丽君掌勺,动作行云流水,香气四溢。
张琴在一旁协助,负责盒饭区的王玉玲几人也忙得脚不沾地。
林慕慕和方圆则充当了临时服务员,点菜、上菜、收拾桌子,忙得不亦乐乎。
第一天开业,生意比预想的还要好。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客流才渐渐缓下来。大家都累得够呛,但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妈,您看,我说什么来着?咱们的店肯定行!”林慕慕给方丽君倒了杯水,看着她通红却兴奋的脸庞。
方丽君接过水杯,一口气喝了半杯,长长舒了口气:“真是……跟做梦一样。”
她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店面,甚至包间里还有一桌客人没走,传来阵阵谈笑声,心里被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踏实感填满。
晚上,盘账的时候,方家所有人都紧张地站在柜台前。
张琴拿着计算器,手指飞快地按动着,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震惊,最后直接张大了嘴巴。
“多……多少?”方丽君紧张地问。
张琴抬起头,眼睛瞪得溜圆,声音都变了调:“营收,四千五!”
“四千五?!”
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早有心理准备的林慕慕。一天的毛利三千多,在这个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
“我的天呐……”方丽君捂着胸口,喃喃道。
方圆张大了嘴巴,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激动得语无伦次:“我的老天爷!姑!您发了啊!这……这比我爸的车行一天赚的都多啊!”
方建军哈哈大笑,用力拍着妹妹的肩膀:“好!好啊!丽君,你这‘方老板’的名号,算是彻底立住了!”
张琴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指着账本补充道:“这还是打了五折的收入!要是按原价算的话还得再多点儿呢,”
“丽君,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方建军抿了口茶,问道。
方丽君此刻已经完全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眼神清明而锐利:
“哥,今天只是个开始。折扣活动按计划做三天,先把人气和口碑彻底稳固下来。之后,我打算把烧烤摊子也尽快支起来,慕慕说得对,夜宵市场潜力大。”
她顿了顿,看向张琴:“嫂子,账上的钱,留出足够的周转资金,我想着,是不是可以把小区外面那个门脸儿盘下来?
正好店门口也有块儿空地,夏天可以在外面摆桌子,天冷了就回店里。也省得烤串的烟影响邻居。”
林慕慕听着母亲的规划,心里暗暗点头。妈妈真的成长了,已经有了清晰的商业思路和魄力。
“我看行!”方建军首先表示支持,“地方大了好施展!不过你确定是要买下来,不是要租?”
方丽君点头,语气沉稳:“哥,我想好了,盘下来,最好是能买下来。
我现在手里也有了些积蓄,我想着,有个自己的店面,心里更踏实。而且,我瞅着这京市的发展势头,往后这房子本身也是个保障。”
她这番考量,已然超出了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眼界,带着经事后的通透和远见。
“我看行!”方建军首先表示支持,“你有这魄力,哥支持!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明天我就去找房东谈。”
张琴也点头:“资金没问题,预留下流动资金,剩下的钱盘个门脸儿问题不大。”
“方家菜馆”开业大吉的红火景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粮食局家属院及周边区域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羡慕、祝贺者有之,如吴小娟之流,暗自咋舌、心里泛酸者亦有之。
方丽君无暇顾及这些背后的议论,她全身心扑在了新店的运营和未来的规划上。
白天,她在“方家菜馆”的厨房里挥汗如雨,研究新菜,把控品质;晚上打烊后,还要和张琴一起核算账目。
林慕慕则是投入全身心投入进了高中的生活中,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依然有那个神秘的沈墨无声的陪伴。
九月十号,周六,宜开业。
天还没亮,“方家菜馆”里就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方丽君系着崭新的碎花围裙,站在扩大了几乎一倍的厨房里,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未来红火火的日子散发出的香气。
门口,两排花篮散发着清香,是方建军的生意伙伴和居委会孙主任送来的。
开业特惠,全场五折的大红色横幅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上午十点整,鞭炮声“噼里啪啦”炸响,宣告着“方家菜馆”的正式新生!
早就等在门口的邻居和老顾客们纷纷涌了进来。
“恭喜啊丽君!新店新气象!”
“这招牌真气派!地方也大了!”
“方老板,以后我们吃饭更舒坦了!”
道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门口
林慕慕也起了个大早,帮着招呼客人、引导座位。她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动作麻利,看得一些老邻居直夸:“慕慕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餐厅的午餐营业,不仅保留了原来实惠受欢迎的盒饭模式,还增加了小炒和包间服务。
方丽君拿出提前拟好的新菜单,上面除了原有的家常菜,还添了十几样现点现炒的特色菜,价格适中。她把菜单工整地抄在门口的小黑板上。
十一点刚过,午餐的客流就开始涌现。不少人是冲着新店开业和小炒来的。
“老板,来个宫保鸡丁,一个水煮肉片,在这吃!”
“给我们打包两份盒饭,一荤两素。”
“丽君,听说你们这儿有包间了?我们几个老伙计想聚聚,有地方吗?”
“有有有!这边请!”方丽君连忙引着客人往新隔出来的小包间走去。
虽然只是简单布置,一张圆桌,几把椅子,墙上贴了幅风景画,但也显得像模像样。
后厨里,两个灶台同时开火,方丽君掌勺,动作行云流水,香气四溢。
张琴在一旁协助,负责盒饭区的王玉玲几人也忙得脚不沾地。
林慕慕和方圆则充当了临时服务员,点菜、上菜、收拾桌子,忙得不亦乐乎。
第一天开业,生意比预想的还要好。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客流才渐渐缓下来。大家都累得够呛,但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妈,您看,我说什么来着?咱们的店肯定行!”林慕慕给方丽君倒了杯水,看着她通红却兴奋的脸庞。
方丽君接过水杯,一口气喝了半杯,长长舒了口气:“真是……跟做梦一样。”
她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店面,甚至包间里还有一桌客人没走,传来阵阵谈笑声,心里被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踏实感填满。
晚上,盘账的时候,方家所有人都紧张地站在柜台前。
张琴拿着计算器,手指飞快地按动着,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震惊,最后直接张大了嘴巴。
“多……多少?”方丽君紧张地问。
张琴抬起头,眼睛瞪得溜圆,声音都变了调:“营收,四千五!”
“四千五?!”
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早有心理准备的林慕慕。一天的毛利三千多,在这个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
“我的天呐……”方丽君捂着胸口,喃喃道。
方圆张大了嘴巴,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激动得语无伦次:“我的老天爷!姑!您发了啊!这……这比我爸的车行一天赚的都多啊!”
方建军哈哈大笑,用力拍着妹妹的肩膀:“好!好啊!丽君,你这‘方老板’的名号,算是彻底立住了!”
张琴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指着账本补充道:“这还是打了五折的收入!要是按原价算的话还得再多点儿呢,”
“丽君,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方建军抿了口茶,问道。
方丽君此刻已经完全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眼神清明而锐利:
“哥,今天只是个开始。折扣活动按计划做三天,先把人气和口碑彻底稳固下来。之后,我打算把烧烤摊子也尽快支起来,慕慕说得对,夜宵市场潜力大。”
她顿了顿,看向张琴:“嫂子,账上的钱,留出足够的周转资金,我想着,是不是可以把小区外面那个门脸儿盘下来?
正好店门口也有块儿空地,夏天可以在外面摆桌子,天冷了就回店里。也省得烤串的烟影响邻居。”
林慕慕听着母亲的规划,心里暗暗点头。妈妈真的成长了,已经有了清晰的商业思路和魄力。
“我看行!”方建军首先表示支持,“地方大了好施展!不过你确定是要买下来,不是要租?”
方丽君点头,语气沉稳:“哥,我想好了,盘下来,最好是能买下来。
我现在手里也有了些积蓄,我想着,有个自己的店面,心里更踏实。而且,我瞅着这京市的发展势头,往后这房子本身也是个保障。”
她这番考量,已然超出了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眼界,带着经事后的通透和远见。
“我看行!”方建军首先表示支持,“你有这魄力,哥支持!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明天我就去找房东谈。”
张琴也点头:“资金没问题,预留下流动资金,剩下的钱盘个门脸儿问题不大。”
“方家菜馆”开业大吉的红火景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粮食局家属院及周边区域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羡慕、祝贺者有之,如吴小娟之流,暗自咋舌、心里泛酸者亦有之。
方丽君无暇顾及这些背后的议论,她全身心扑在了新店的运营和未来的规划上。
白天,她在“方家菜馆”的厨房里挥汗如雨,研究新菜,把控品质;晚上打烊后,还要和张琴一起核算账目。
林慕慕则是投入全身心投入进了高中的生活中,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依然有那个神秘的沈墨无声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