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已经是深夜,今夜月亮正圆,夜晚的视野也非常好。一片荒芜的树林里,一个中年人躺在荒草丛里,不见动弹。只不过,他的胸口还有轻微的起伏,可见他还活着。
“阴人上路,阳人让道!”
“阴人上路,阳人让道!”
……
一个洪亮的声音回响在丛林中,一位道士一边向空中挥洒着纸钱,一边高声喊着,提醒路过的行人避让。不过,如此行为也不过是习惯性仪式而已。深夜,荒郊野外,哪里还会有行人在这里。
这道士身穿黄色道袍,却戴着眼镜,红色鼻头,看上去便有了几分滑稽感。
正行走之间,借着明亮的月光,道士无意间视线扫过,等头都扭回来了,这才忽然间惊觉,然后又扭了回去。
果然,如他刚才恍然间的感觉,那里真的躺着一个人。
道士连忙过去,伸手一探,还好,还有呼吸。一把抓住还在昏迷中的男子,丢到了僵尸身上,摇晃着手里的铜铃,带着僵尸继续行路。
不久之后,道士便到了一处义庄。“咚咚咚”,道士不客气地用力敲门。
“来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声音响起。大门打开,年轻男子连忙向道士行礼,“师叔!”
道士露出笑容,带着几分玩笑在年轻男子的稚嫩脸上捏着扭了两下,“两年不见,秋生都这么大了,跟师叔说说,有没有祸害哪家小姑娘?”
秋生面对这个玩世不恭的师叔也是毫无办法,打也打不过,说也说不过,反抗还要被更加“惨烈地蹂躏”,这是他很久以来总结出来的规律。面对师叔四目道长,他也只能无奈地说,“师叔,我也是道门中人。”
四目依然是玩世不恭,很随意地挥挥手,“呀呀呀,别跟你那个师父一样老古板,咱们茅山派从来不禁婚嫁,怕什么。再说了,就算你师父,他也曾经……”说到这里,四目道长忽然停下了嘴巴。然后便看向了义庄内,小声地问,“秋生,你师父呢?”
秋生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四目师叔把话题转走,他也求之不得,连忙说道,“回禀师叔,邻村老张家里说他家儿子最近昏睡不起,师父去他家看看情况。对了,师叔,咱们不要在这里呆着了,不然师父又要说我不懂礼数了。师叔,快请进。”
四目道长也恢复了正色,“嗯,是该进门了。对了,秋生,去给我拿点糯米来。”
一边说着,四目道长晃动着铜铃,领着带来的尸体蹦蹦跳跳地依次向义庄内跳了进来。
这一队尸体足有十几人,秋生看到这么多尸体,便知道,师叔这一趟又要小发财一笔了。心中有些艳羡,师叔虽然道行比不上师父,但在挣钱方面,真是比师父强到天上去了。若是跟着师叔混,恐怕自己的零花钱也会鼓起来吧。
但这种想法也就一闪而逝,虽然很羡慕师叔,但是秋生还不至于因为这点小钱就真的连师父都想换掉。
秋生压下心里的想法,看着四目道长晃动的铜铃,忍不住说道,“师叔,你这铜铃铛真是好法器啊。”
四目道长不满地看了一眼秋生,“笨蛋,什么叫铜铃铛,若是让你师父知道,你今晚就跪着吧。跟你师父这么久了,连三清铃都不认识。记住了,这叫三清铃,村里这些不认识的人,也有叫它控尸铃的。但咱们是茅山正宗,就得叫它三清铃。”
秋生见师叔面色严肃,而且自己也知道这可是茅山派的重要法器,自然不敢嘴硬,连忙低头,“师叔说的是,弟子受教,记住了。”
抬起头,忽然,秋生看到了队伍最后的尸体上面,似乎趴着一个“人”?月色明亮,秋生也毕竟修行了一点时间了,比普通人的视力也更好一些。这么一发现之后,再一看,果然是如此。他忍不住看向了四目道长,“师叔,这……”秋生指向了他看见的人。
四目道长这才想起来,“哎呀,差点忘了。这是我在前面树林里面遇见的,他当时就已经昏倒了。我本想着,马上就到义庄了,又是晚上,就先带过来再说。没想到,师兄居然不在。秋生,咱们先把他带到屋里,查看一下情况再说。”
秋生答应一声,两人将受伤的男人弄到了屋里。
拨了拨灯芯,油灯更加明亮了。这时候秋生才犹豫地说,“师叔,这人看上去不像是任家镇的村民啊。按理说,这十里八村的,我不敢说都多熟悉,但是起码能混个脸熟。这人,我实在是没有一点印象。我猜,他肯定是外地人。”
四目道长这下有些疑惑了,“奇怪了,这兵荒马乱的,又是妖鬼横行。这么危险,他一个人怎么会背井离乡,到任家镇来呢?”
秋生也说,“对啊,师叔。要说出门,他应该去省城啊,怎么会昏倒在任家镇。难道,他是来探亲的?可是,现在世道这么乱,这么危险,何必急着探亲呢?我看,倒有可能是来投奔亲戚还差不多。不然,没必要冒着危险过来的。”
说到这里,四目道长忽然想起来,一把抓住男子的胳膊,检查了一下他的胳膊,肩膀,还有脖子。然后才释然放下,“还好,没有遇见僵尸和妖怪鬼物。”说着,四目道长又说道,“秋生,把你师父的银针拿出来,我先试着救醒他,若能醒来,问问就知道。”
秋生有些犹豫,“师叔,师父东西,我不敢乱动,我怕师父回来骂我。”
四目道长斥责一声,“糊涂,师兄怎么可能因为这件事骂你。师兄骂你是因为你自己无故乱动,若因为要救人,怎么可能会生气。你若连这个都犹豫不决,师兄才会对你失望。”
秋生也一下惊醒了,师叔说得对,自己怎么能不分情况呢。以师父的性子,若是要救人,别说用一下银针了,就算是因此浪费掉一个法器,师父也一定以人命为重。
时间已经是深夜,今夜月亮正圆,夜晚的视野也非常好。一片荒芜的树林里,一个中年人躺在荒草丛里,不见动弹。只不过,他的胸口还有轻微的起伏,可见他还活着。
“阴人上路,阳人让道!”
“阴人上路,阳人让道!”
……
一个洪亮的声音回响在丛林中,一位道士一边向空中挥洒着纸钱,一边高声喊着,提醒路过的行人避让。不过,如此行为也不过是习惯性仪式而已。深夜,荒郊野外,哪里还会有行人在这里。
这道士身穿黄色道袍,却戴着眼镜,红色鼻头,看上去便有了几分滑稽感。
正行走之间,借着明亮的月光,道士无意间视线扫过,等头都扭回来了,这才忽然间惊觉,然后又扭了回去。
果然,如他刚才恍然间的感觉,那里真的躺着一个人。
道士连忙过去,伸手一探,还好,还有呼吸。一把抓住还在昏迷中的男子,丢到了僵尸身上,摇晃着手里的铜铃,带着僵尸继续行路。
不久之后,道士便到了一处义庄。“咚咚咚”,道士不客气地用力敲门。
“来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声音响起。大门打开,年轻男子连忙向道士行礼,“师叔!”
道士露出笑容,带着几分玩笑在年轻男子的稚嫩脸上捏着扭了两下,“两年不见,秋生都这么大了,跟师叔说说,有没有祸害哪家小姑娘?”
秋生面对这个玩世不恭的师叔也是毫无办法,打也打不过,说也说不过,反抗还要被更加“惨烈地蹂躏”,这是他很久以来总结出来的规律。面对师叔四目道长,他也只能无奈地说,“师叔,我也是道门中人。”
四目依然是玩世不恭,很随意地挥挥手,“呀呀呀,别跟你那个师父一样老古板,咱们茅山派从来不禁婚嫁,怕什么。再说了,就算你师父,他也曾经……”说到这里,四目道长忽然停下了嘴巴。然后便看向了义庄内,小声地问,“秋生,你师父呢?”
秋生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四目师叔把话题转走,他也求之不得,连忙说道,“回禀师叔,邻村老张家里说他家儿子最近昏睡不起,师父去他家看看情况。对了,师叔,咱们不要在这里呆着了,不然师父又要说我不懂礼数了。师叔,快请进。”
四目道长也恢复了正色,“嗯,是该进门了。对了,秋生,去给我拿点糯米来。”
一边说着,四目道长晃动着铜铃,领着带来的尸体蹦蹦跳跳地依次向义庄内跳了进来。
这一队尸体足有十几人,秋生看到这么多尸体,便知道,师叔这一趟又要小发财一笔了。心中有些艳羡,师叔虽然道行比不上师父,但在挣钱方面,真是比师父强到天上去了。若是跟着师叔混,恐怕自己的零花钱也会鼓起来吧。
但这种想法也就一闪而逝,虽然很羡慕师叔,但是秋生还不至于因为这点小钱就真的连师父都想换掉。
秋生压下心里的想法,看着四目道长晃动的铜铃,忍不住说道,“师叔,你这铜铃铛真是好法器啊。”
四目道长不满地看了一眼秋生,“笨蛋,什么叫铜铃铛,若是让你师父知道,你今晚就跪着吧。跟你师父这么久了,连三清铃都不认识。记住了,这叫三清铃,村里这些不认识的人,也有叫它控尸铃的。但咱们是茅山正宗,就得叫它三清铃。”
秋生见师叔面色严肃,而且自己也知道这可是茅山派的重要法器,自然不敢嘴硬,连忙低头,“师叔说的是,弟子受教,记住了。”
抬起头,忽然,秋生看到了队伍最后的尸体上面,似乎趴着一个“人”?月色明亮,秋生也毕竟修行了一点时间了,比普通人的视力也更好一些。这么一发现之后,再一看,果然是如此。他忍不住看向了四目道长,“师叔,这……”秋生指向了他看见的人。
四目道长这才想起来,“哎呀,差点忘了。这是我在前面树林里面遇见的,他当时就已经昏倒了。我本想着,马上就到义庄了,又是晚上,就先带过来再说。没想到,师兄居然不在。秋生,咱们先把他带到屋里,查看一下情况再说。”
秋生答应一声,两人将受伤的男人弄到了屋里。
拨了拨灯芯,油灯更加明亮了。这时候秋生才犹豫地说,“师叔,这人看上去不像是任家镇的村民啊。按理说,这十里八村的,我不敢说都多熟悉,但是起码能混个脸熟。这人,我实在是没有一点印象。我猜,他肯定是外地人。”
四目道长这下有些疑惑了,“奇怪了,这兵荒马乱的,又是妖鬼横行。这么危险,他一个人怎么会背井离乡,到任家镇来呢?”
秋生也说,“对啊,师叔。要说出门,他应该去省城啊,怎么会昏倒在任家镇。难道,他是来探亲的?可是,现在世道这么乱,这么危险,何必急着探亲呢?我看,倒有可能是来投奔亲戚还差不多。不然,没必要冒着危险过来的。”
说到这里,四目道长忽然想起来,一把抓住男子的胳膊,检查了一下他的胳膊,肩膀,还有脖子。然后才释然放下,“还好,没有遇见僵尸和妖怪鬼物。”说着,四目道长又说道,“秋生,把你师父的银针拿出来,我先试着救醒他,若能醒来,问问就知道。”
秋生有些犹豫,“师叔,师父东西,我不敢乱动,我怕师父回来骂我。”
四目道长斥责一声,“糊涂,师兄怎么可能因为这件事骂你。师兄骂你是因为你自己无故乱动,若因为要救人,怎么可能会生气。你若连这个都犹豫不决,师兄才会对你失望。”
秋生也一下惊醒了,师叔说得对,自己怎么能不分情况呢。以师父的性子,若是要救人,别说用一下银针了,就算是因此浪费掉一个法器,师父也一定以人命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