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票监临时公房内,空气仿佛被沈炼那句轻飘飘的“点石成金”抽成了真空。
心腹张恒的嘴巴还半张着,脸上的惊惶与茫然凝固成了一尊滑稽的雕塑。
而刚刚才下定决心,将身家性命绑上这条贼船的掌印太监曹安,那双深不见底的浑浊眼眸,则如同两口古井,死死地盯着沈炼,井底翻涌着冰冷的审视。
钱荒是实实在在的绞索,已经套在了京城所有被“勒令”认购者的脖子上。
没钱就是没钱,再盛大的典礼,难道还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凭空变出三百万两白银来?
“沈大人,”曹安终于开口,声音又尖又细,像一根冰冷的钢针,试图刺破沈炼那层从容不迫的伪装,“咱家虽然不懂商贾之事,却也知道无米之炊的道理。王家釜底抽薪,这火,怕是烧不起来了。”
沈炼悠然坐下,修长的手指在冰凉的梨花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叩、叩”的轻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开演的大戏,打着从容不迫的节拍。
“曹公公,王家以为他们抽干了池塘里的水,我们的船就得搁浅。”他看了一眼曹安,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诮,“但他们忘了,船,不一定非要在水里走。”
曹安那双眯起的眼睛里,寒芒一闪。
沈炼不再理会他,转而看向张恒,抛出了那个足以击穿这个时代所有商业认知的核心观点:“他们以为交易的根本是银子?错。是‘信’。”
“银子,不过是‘信’最通俗、最便于流通的载体罢了。既然他们把银子藏起来了,那我们就换一个载体。”
他环视着两人那因极度震惊而呆滞的脸,声音平淡,却字字如惊雷。
“京城里,什么东西代表‘信’?地契、房契、城外百亩的良田、库房里堆积如山的绸缎,甚至是一张信誉良好的大商号开出的欠条!这些,都是‘信’,也都是钱!”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劈开了曹安与张恒的认知。
曹安久居深宫,心思阴沉,却也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的“生意经”。
他看着沈炼,第一次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臣子,而是一个来自异域的魔鬼,正试图用一套他闻所未闻的规则,重塑这个世界。
沈炼不再解释,转而对早已被震得魂不附体的张恒,下达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指令。
“第一,派人去城中最大的几家当铺,记住,不是去当东西,是去‘赎’东西。”沈炼的声音冰冷而清晰,“专门赎那些濒临死当、有明确价值却因钱荒无人问津的抵押物。比如前朝大家的字画,城南某位侍郎大人抵押的田契,有多少,给我赎多少!”
张恒下意识地记下,脑子里却是一片浆糊。
这节骨眼上,花钱去收一堆卖不出去的“破烂”?
“第二,立刻联系风满楼,我要京城所有二品以上官员名下产业的清单,越详细越好。同时,给我把消息散出去,就说三日后的开业大典上,我宝票监会设立‘万宝池’!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家压箱底的宝贝投入池中,由我请来的高人现场估价,直接用以认购盐票!”
“万宝池?”张恒茫然地重复着。
“对。”沈炼的眼中闪过一丝玩味,“一个能让所有死物,都变成活钱的池子。”
“第三,”沈炼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杀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去查,王家名下的布庄、粮行、绸缎铺,最近三个月,都给哪些人赊过账。把这些欠条的底根,想办法给我弄来!”
命令环环相扣,从制造噱头到收集信息,再到精准定位敌人的软肋,如同一张无形的蛛网,在瞬息之间便已张开。
曹安站在一旁,默默地听着,那双浑浊的眼眸深处,惊疑与忌惮交织翻涌。
他决定,静观其变。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一夜之间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整个京城,被沈炼搅成了一锅即将沸腾的开水。
那些被迫认购盐票、正因凑不齐现银而急得上吊的官员们,仿佛在溺水之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们纷纷冲回家中,翻箱倒柜,将那些积了灰的古董字画、前朝玉器、甚至是祖上传下的铠甲兵器,全都擦拭一新,准备拿到那所谓的“万宝池”里去碰碰运气。
寻常的商贾百姓,则被“万宝池”和“点石成金”的噱头彻底吸引。
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里,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这场即将到来的、百年难遇的天大热闹。
“听说了吗?那沈阎王要开坛做法,把石头变成金子!”
“你懂个屁!我二舅家的表哥在户部当差,说那叫‘万宝池’,能把家里不值钱的玩意儿变成银子,去买官府的盐票!”
“真的假的?那我家那口传了三代的腌菜坛子,是不是也能变成金坛子?”
而那些手握大量现银、早已站队王家的权贵们,则在家中举办着一场场私密的宴会,将沈炼的举动当成了最大的笑柄。
“哈哈哈!本以为他沈炼有什么通天手段,原来不过是黔驴技穷,想出了这么个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
“可不是嘛!拿些不值钱的古董字画,就想填上国库的窟窿?简直是痴人说梦!”
整个京城,在期待、质疑、嘲讽与希望的交织中,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三日之后,那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宝票监开业大典之上。
王家府邸,书房内香炉青烟袅袅。
家主王崇安端着一杯雨前龙井,听完管家关于沈炼在全城收购“破烂”、准备搞“万宝池”的汇报后,嗤笑一声,将茶杯轻轻放下。
“黔驴技穷。”
他身旁的一位幕僚抚须附和道:“家主英明。金融的根本在于流通的硬通货,在于白花花的银子。他没有银子,就算把紫禁城的地契拿来,也换不来一粒米。这不过是穷途末路下的最后挣扎罢了。”
王崇安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轻蔑,仿佛已经看到了三日后沈炼当众出丑、沦为天下笑柄的场景。
“传令下去。”
他的声音冰冷而自信。
“大典那天,让我们的人都去‘捧场’。”
“我倒要亲眼看看,他沈炼,如何对着满城的破铜烂铁……”
“点石成金!”
宝票监临时公房内,空气仿佛被沈炼那句轻飘飘的“点石成金”抽成了真空。
心腹张恒的嘴巴还半张着,脸上的惊惶与茫然凝固成了一尊滑稽的雕塑。
而刚刚才下定决心,将身家性命绑上这条贼船的掌印太监曹安,那双深不见底的浑浊眼眸,则如同两口古井,死死地盯着沈炼,井底翻涌着冰冷的审视。
钱荒是实实在在的绞索,已经套在了京城所有被“勒令”认购者的脖子上。
没钱就是没钱,再盛大的典礼,难道还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凭空变出三百万两白银来?
“沈大人,”曹安终于开口,声音又尖又细,像一根冰冷的钢针,试图刺破沈炼那层从容不迫的伪装,“咱家虽然不懂商贾之事,却也知道无米之炊的道理。王家釜底抽薪,这火,怕是烧不起来了。”
沈炼悠然坐下,修长的手指在冰凉的梨花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叩、叩”的轻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开演的大戏,打着从容不迫的节拍。
“曹公公,王家以为他们抽干了池塘里的水,我们的船就得搁浅。”他看了一眼曹安,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诮,“但他们忘了,船,不一定非要在水里走。”
曹安那双眯起的眼睛里,寒芒一闪。
沈炼不再理会他,转而看向张恒,抛出了那个足以击穿这个时代所有商业认知的核心观点:“他们以为交易的根本是银子?错。是‘信’。”
“银子,不过是‘信’最通俗、最便于流通的载体罢了。既然他们把银子藏起来了,那我们就换一个载体。”
他环视着两人那因极度震惊而呆滞的脸,声音平淡,却字字如惊雷。
“京城里,什么东西代表‘信’?地契、房契、城外百亩的良田、库房里堆积如山的绸缎,甚至是一张信誉良好的大商号开出的欠条!这些,都是‘信’,也都是钱!”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劈开了曹安与张恒的认知。
曹安久居深宫,心思阴沉,却也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的“生意经”。
他看着沈炼,第一次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臣子,而是一个来自异域的魔鬼,正试图用一套他闻所未闻的规则,重塑这个世界。
沈炼不再解释,转而对早已被震得魂不附体的张恒,下达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指令。
“第一,派人去城中最大的几家当铺,记住,不是去当东西,是去‘赎’东西。”沈炼的声音冰冷而清晰,“专门赎那些濒临死当、有明确价值却因钱荒无人问津的抵押物。比如前朝大家的字画,城南某位侍郎大人抵押的田契,有多少,给我赎多少!”
张恒下意识地记下,脑子里却是一片浆糊。
这节骨眼上,花钱去收一堆卖不出去的“破烂”?
“第二,立刻联系风满楼,我要京城所有二品以上官员名下产业的清单,越详细越好。同时,给我把消息散出去,就说三日后的开业大典上,我宝票监会设立‘万宝池’!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家压箱底的宝贝投入池中,由我请来的高人现场估价,直接用以认购盐票!”
“万宝池?”张恒茫然地重复着。
“对。”沈炼的眼中闪过一丝玩味,“一个能让所有死物,都变成活钱的池子。”
“第三,”沈炼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杀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去查,王家名下的布庄、粮行、绸缎铺,最近三个月,都给哪些人赊过账。把这些欠条的底根,想办法给我弄来!”
命令环环相扣,从制造噱头到收集信息,再到精准定位敌人的软肋,如同一张无形的蛛网,在瞬息之间便已张开。
曹安站在一旁,默默地听着,那双浑浊的眼眸深处,惊疑与忌惮交织翻涌。
他决定,静观其变。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一夜之间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整个京城,被沈炼搅成了一锅即将沸腾的开水。
那些被迫认购盐票、正因凑不齐现银而急得上吊的官员们,仿佛在溺水之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们纷纷冲回家中,翻箱倒柜,将那些积了灰的古董字画、前朝玉器、甚至是祖上传下的铠甲兵器,全都擦拭一新,准备拿到那所谓的“万宝池”里去碰碰运气。
寻常的商贾百姓,则被“万宝池”和“点石成金”的噱头彻底吸引。
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里,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这场即将到来的、百年难遇的天大热闹。
“听说了吗?那沈阎王要开坛做法,把石头变成金子!”
“你懂个屁!我二舅家的表哥在户部当差,说那叫‘万宝池’,能把家里不值钱的玩意儿变成银子,去买官府的盐票!”
“真的假的?那我家那口传了三代的腌菜坛子,是不是也能变成金坛子?”
而那些手握大量现银、早已站队王家的权贵们,则在家中举办着一场场私密的宴会,将沈炼的举动当成了最大的笑柄。
“哈哈哈!本以为他沈炼有什么通天手段,原来不过是黔驴技穷,想出了这么个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
“可不是嘛!拿些不值钱的古董字画,就想填上国库的窟窿?简直是痴人说梦!”
整个京城,在期待、质疑、嘲讽与希望的交织中,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三日之后,那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宝票监开业大典之上。
王家府邸,书房内香炉青烟袅袅。
家主王崇安端着一杯雨前龙井,听完管家关于沈炼在全城收购“破烂”、准备搞“万宝池”的汇报后,嗤笑一声,将茶杯轻轻放下。
“黔驴技穷。”
他身旁的一位幕僚抚须附和道:“家主英明。金融的根本在于流通的硬通货,在于白花花的银子。他没有银子,就算把紫禁城的地契拿来,也换不来一粒米。这不过是穷途末路下的最后挣扎罢了。”
王崇安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轻蔑,仿佛已经看到了三日后沈炼当众出丑、沦为天下笑柄的场景。
“传令下去。”
他的声音冰冷而自信。
“大典那天,让我们的人都去‘捧场’。”
“我倒要亲眼看看,他沈炼,如何对着满城的破铜烂铁……”
“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