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峰和郭台长两人聊了很多,不过也没喝多少酒,都是浅尝辄止。
回到家,宋晓峰跟媳妇说起了吃饭的事,还没说几句就让林文静打断了。
“对了,今天大姐二姐都来了,还带了不少卤菜!”
宋晓峰回头看着桌上那一桌子卤菜,无奈的摇了摇头。
自从大姐夫二姐夫干上了卤菜这个买卖,自己家里还真没缺过这口吃的。
几个孩子肉眼可见的圆润了不少。
“没说别的事?”宋晓峰反问道。
“说了,大姐跟二姐都找到了门面,前两天一块儿去的房产局办的手续,准备过些日子都搬过去了。”林文静帮他脱下外套,笑着说道。
“都找到了?现在门面这么好买吗?”宋晓峰有些惊愕,这过年刚说的事,这才几天就办好了啊?
“嗨,说是门面,其实就是胡同口临街的房子,这有什么难找的。他们要不是故意分开点距离,还能找的更快点呢。”林文静把外套挂好,转身给他倒了杯热水。
“挺好的,这么一来,大姐二姐两家人也算是在这四九城扎下根了。”宋晓峰点点头,心里也替她们高兴。
“对了,你之前买的那个铺面怎么办,马上他们俩都搬走了,也就用不上了?”
林文静忽然想到大姐夫二姐夫现在的这个门店,当初宋晓峰可是直接花钱买下来的,怕他们两家人心里有压力,这房租一直都是月收,比周围还便宜了不少呢。
“回头再说吧,我这工作刚捋顺了等过阵子再做打算!”
宋晓峰压根就没想着在把房子租出去,这门面也有个十来平,位置也不错,能干的事不少呢。
月底,选了个双日的好日子,大姐夫和二姐夫家的新卤菜店,在同一天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
两家店面相隔不远不近,都选了醒目的位置,新漆的招牌上,赫然是四个一模一样的大字——宋家卤菜。
这统一的招牌,还是宋晓峰给的主意。
他说:“既然都是一家人,手艺也同源,不如就打一个牌子,显得咱们正规,也容易让人记住。”
大姐二姐一听,都觉得在理,便定了下来。
开业这天,场面颇为热闹。
大姐夫秦大军在新店里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笑得褶子都深了几分,一边切肉一边洪亮地应着:“老味道,只會更好!您放心吃!”
二姐夫周长海那边也是同样景象,夫妻俩一个称重收钱,一个切件打包,配合默契,虽然忙碌,但井然有序。
俩家现在都是夫妻店,开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没那么吃力了。加上现在都是自己的房子,两家人心里也没有了负担,脸上整天都是笑呵呵的。
宋晓峰那间位于南锣鼓巷的小门店,这下彻底空了出来。
不少人想租下来做生意,可都让宋晓峰给拒绝了。
他琢磨了几天,心里便有了章程。
他没再往外租,而是趁着周末,带着宋卫军和从废品站找来的两个零工,亲自上手收拾起来。
墙壁重新粉刷得雪白,地面也打扫得一尘不染。
他又去旧货市场淘换来了几个结实的玻璃柜台和几组木质货架,整齐地摆放好。
接下来,他利用在轧钢厂工作时积累下的人脉,跑了几家国营大厂,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了不少日用百货——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盆、暖水瓶、肥皂、毛巾、还有针头线脑、文具纸张等等,种类虽不算特别丰富,但都是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东西。
货架和柜台渐渐被填满,这小门脸立刻就有了那么点“商店”的模样。
宋晓峰给它起了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便民小卖部”。
店是开起来了,可他和文静都有正式工作,父母得盯着城郊的废品站,侄子宋卫军也得在废品站忙活,这看店的人手成了问题。
宋晓峰眼睛在四合院里一扫,就瞄上了退休在家、正闲得发慌的三大爷阎埠贵。
“媳妇,你说请三大爷帮着看店行不行?他现在退休在家也没个事干,能挣点工资他肯定会同意的。”
三大爷这人宋晓峰还是了解的,算账精明,但待人说话还是有一套的。
“这倒是个好人选,三大爷逢人三分笑,守着这店铺正合适。”
阎埠贵这人,虽说爱算计,但肚子里有墨水,写写算算是把好手,人也爱干净。
宋晓峰找上门,把自己的想法一说,请三大爷平时帮着看看店,卖卖东西,整理整理货架,记记账,不用太辛苦,按月给开工资。
阎埠贵一听,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
有个事做还能挣点零花钱,简直是求之不得。
他当即拍着胸脯保证:“晓峰你放心,这店交给我,保证给你打理得明明白白,账目一分不差!”
“便民小卖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了张。
一开始,街坊四邻只是好奇地进来转转,发现东西比大百货商场便宜些,虽然款式可能老点,但质量不差,而且就在家门口,实在太方便了。
三大爷阎埠贵往店里一坐,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态度和气,算账利索,跟谁都能聊的起来。
渐渐地,买包烟、打瓶酱油、给孩子买个作业本,大家都习惯来这儿了。
小店虽小,可里面的东西却五花八门,来买东西的人也就渐渐的多了起来。
宋晓峰下班后或者周末会过来看看,盘盘账,补补货。
看着店里井然有序,账本清晰,心里也颇为满意。
这个小店,也是宋晓峰为未来做的一点探索。
先把这里理顺了,他那废品站的地皮,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宋晓峰和郭台长两人聊了很多,不过也没喝多少酒,都是浅尝辄止。
回到家,宋晓峰跟媳妇说起了吃饭的事,还没说几句就让林文静打断了。
“对了,今天大姐二姐都来了,还带了不少卤菜!”
宋晓峰回头看着桌上那一桌子卤菜,无奈的摇了摇头。
自从大姐夫二姐夫干上了卤菜这个买卖,自己家里还真没缺过这口吃的。
几个孩子肉眼可见的圆润了不少。
“没说别的事?”宋晓峰反问道。
“说了,大姐跟二姐都找到了门面,前两天一块儿去的房产局办的手续,准备过些日子都搬过去了。”林文静帮他脱下外套,笑着说道。
“都找到了?现在门面这么好买吗?”宋晓峰有些惊愕,这过年刚说的事,这才几天就办好了啊?
“嗨,说是门面,其实就是胡同口临街的房子,这有什么难找的。他们要不是故意分开点距离,还能找的更快点呢。”林文静把外套挂好,转身给他倒了杯热水。
“挺好的,这么一来,大姐二姐两家人也算是在这四九城扎下根了。”宋晓峰点点头,心里也替她们高兴。
“对了,你之前买的那个铺面怎么办,马上他们俩都搬走了,也就用不上了?”
林文静忽然想到大姐夫二姐夫现在的这个门店,当初宋晓峰可是直接花钱买下来的,怕他们两家人心里有压力,这房租一直都是月收,比周围还便宜了不少呢。
“回头再说吧,我这工作刚捋顺了等过阵子再做打算!”
宋晓峰压根就没想着在把房子租出去,这门面也有个十来平,位置也不错,能干的事不少呢。
月底,选了个双日的好日子,大姐夫和二姐夫家的新卤菜店,在同一天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
两家店面相隔不远不近,都选了醒目的位置,新漆的招牌上,赫然是四个一模一样的大字——宋家卤菜。
这统一的招牌,还是宋晓峰给的主意。
他说:“既然都是一家人,手艺也同源,不如就打一个牌子,显得咱们正规,也容易让人记住。”
大姐二姐一听,都觉得在理,便定了下来。
开业这天,场面颇为热闹。
大姐夫秦大军在新店里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笑得褶子都深了几分,一边切肉一边洪亮地应着:“老味道,只會更好!您放心吃!”
二姐夫周长海那边也是同样景象,夫妻俩一个称重收钱,一个切件打包,配合默契,虽然忙碌,但井然有序。
俩家现在都是夫妻店,开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没那么吃力了。加上现在都是自己的房子,两家人心里也没有了负担,脸上整天都是笑呵呵的。
宋晓峰那间位于南锣鼓巷的小门店,这下彻底空了出来。
不少人想租下来做生意,可都让宋晓峰给拒绝了。
他琢磨了几天,心里便有了章程。
他没再往外租,而是趁着周末,带着宋卫军和从废品站找来的两个零工,亲自上手收拾起来。
墙壁重新粉刷得雪白,地面也打扫得一尘不染。
他又去旧货市场淘换来了几个结实的玻璃柜台和几组木质货架,整齐地摆放好。
接下来,他利用在轧钢厂工作时积累下的人脉,跑了几家国营大厂,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了不少日用百货——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盆、暖水瓶、肥皂、毛巾、还有针头线脑、文具纸张等等,种类虽不算特别丰富,但都是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东西。
货架和柜台渐渐被填满,这小门脸立刻就有了那么点“商店”的模样。
宋晓峰给它起了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便民小卖部”。
店是开起来了,可他和文静都有正式工作,父母得盯着城郊的废品站,侄子宋卫军也得在废品站忙活,这看店的人手成了问题。
宋晓峰眼睛在四合院里一扫,就瞄上了退休在家、正闲得发慌的三大爷阎埠贵。
“媳妇,你说请三大爷帮着看店行不行?他现在退休在家也没个事干,能挣点工资他肯定会同意的。”
三大爷这人宋晓峰还是了解的,算账精明,但待人说话还是有一套的。
“这倒是个好人选,三大爷逢人三分笑,守着这店铺正合适。”
阎埠贵这人,虽说爱算计,但肚子里有墨水,写写算算是把好手,人也爱干净。
宋晓峰找上门,把自己的想法一说,请三大爷平时帮着看看店,卖卖东西,整理整理货架,记记账,不用太辛苦,按月给开工资。
阎埠贵一听,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
有个事做还能挣点零花钱,简直是求之不得。
他当即拍着胸脯保证:“晓峰你放心,这店交给我,保证给你打理得明明白白,账目一分不差!”
“便民小卖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了张。
一开始,街坊四邻只是好奇地进来转转,发现东西比大百货商场便宜些,虽然款式可能老点,但质量不差,而且就在家门口,实在太方便了。
三大爷阎埠贵往店里一坐,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态度和气,算账利索,跟谁都能聊的起来。
渐渐地,买包烟、打瓶酱油、给孩子买个作业本,大家都习惯来这儿了。
小店虽小,可里面的东西却五花八门,来买东西的人也就渐渐的多了起来。
宋晓峰下班后或者周末会过来看看,盘盘账,补补货。
看着店里井然有序,账本清晰,心里也颇为满意。
这个小店,也是宋晓峰为未来做的一点探索。
先把这里理顺了,他那废品站的地皮,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