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下子想到了之前的很多事情。
之前萧然做的鱼,米饭,各种饭菜,几人是印象深刻。
被惊艳的不仅仅是张二丫和三娘,李世民一家也觉得惊艳。
比皇宫的尚食局做出来的好吃很多。
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以为萧然的厨艺逆天。
后面张二丫学会了,豫章公主和李丽质也搞清楚了。
不能说萧然的厨艺不行,但是也谈不上逆天。
很多技巧,确实是这个时代没有的,这一点得认。
但是饭菜好吃的关键,除了炒菜就是调味品。
把调味品带回皇宫,做出来的也挺好吃。
张锦禾也想到了之前的事情。
差点就想让萧然离开栲栳村了,现在每次想起这件事,张明德和张锦禾都是一阵后怕。
之前幸亏是没有排斥萧然,或者说针对萧然。
萧然要是不留在栲栳村,去其他村子,张明德得后悔死。
几人闲聊的功夫,萧然的鱼上钩了。
“世伯,我上鱼了还不小。”萧然笑起来。
豫章公主拿起旁边的抄网,“嘿嘿,我来帮帮忙!”
“哇~小囊君好腻害~”小公主拍着小手。
李丽质张锦禾几人也凑过来。
“是大鱼!”三娘也凑到旁边。
“好像是草鱼,等一下清蒸了!”萧然笑了笑。
这个水潭里面的鱼其实不少,之前秦琼程咬金的钓鱼技术不太行。
鱼饵鱼竿这些都差点意思。
看到萧然上鱼,李世民就难受了。
“怎么不给你扯断了!”李世民没好气说道。
“阿爷~讨厌~”小公主立刻说道。
“哈哈哈!”萧然大笑起来。
萧然把鱼竿给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让他们也试试。
李渊王绩几人对钓鱼不感兴趣,没有来凑合。
但是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觉得很有意思。
萧然又去拿了几根鱼竿来。
萧然之前说过,自己的房间别进去,除非自己允许。
打扫卫生这些,张二丫都不会随便去。
李世民现在也不知道萧然到底有多少鱼竿。
好像是想要多少就能拿多少出来。
还是很希罕,但是买鱼竿的欲望没有之前那般强烈了。
因为现在想用随时可以和萧然说。
太熟悉了,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萧然在这种事情上也不小气,很大方。
李丽质豫章公主,张二丫张锦禾还有萧钰都拿着鱼竿。
三个小丫头也不甘落后。
鱼竿有点沉不合适。
萧然弄来几根小竹子,给三个小丫头做鱼竿。
鱼线鱼钩这些也准备好。
“嘻嘻~”小公主学着其他人,挂上饵料,把鱼钩放进去。
“啊哈~”很快就有鱼咬钩。
“兕子,快拉,快拉.”旁边的张锦禾连忙喊。
小公主虽然小,但是也知道怎么操作。
一下子提溜出来一条白条。
拇指大小,很容易拽出来。
虽然小,但是小公主很开心。
“兕子,好厉害!”三娘看了看自己的,也有咬钩的了。
三个小丫头的只能钓岸边,没有大鱼,都是很小的。
太大了,她们三个拉不出来。
萧然拿了一个小桶,让三个小丫头放在里面。
虽然这个不能吃,但乐在其中。
三根翠绿的小竹子鱼竿斜斜支着,竿梢系着细细的鱼线,垂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像三根沾了晨露的嫩草。
小公主蹲在最左边,小脚丫踮着脚尖,双手紧紧攥着竹竿,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死死盯着水面上的浮子。
那浮子是萧然用芦苇杆做的,漂在水面上晃晃悠悠,看得她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动了动了!”城阳小公主喊了一声。
忽然,浮子往下沉了半寸,小公主小手猛地往上提竿,竹梢“啪”地弯了一下,一条银闪闪的白条鱼挂在钩上,尾巴甩得“啪啪”响。
她举着鱼竿原地蹦了两下,小脸蛋涨得通红:“嘻嘻~又系鱼鱼~”
“我也钓到了!”同一时间,三娘也拽上来一条。
李丽质几人也没有闲着,陆陆续续上鱼。
力气都不大,也没有什么溜鱼的技巧。
很容易切线,几人互相帮忙抄,倒是起身很多。
萧然倒是闲下来了,之前喜欢开车到处去钓鱼,后面遇到李世民几人之后钓鱼的瘾好像越来越小了。
闲着完全没有钓鱼的欲望。
相比起钓鱼,萧然更想在大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萧然这种孤家寡人来说,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反正之前没有来大唐之前,也是一个人。
相比起来,现在热闹很多。
张大郎兄妹几个性格很好,几个公主皇子也不错。
相处算是很愉快。
一直没有看到几个孩子,长孙皇后和萧皇后也出了院子。
今天的天气不错,想出来走走。
长孙皇后戴着口罩,好在今天风不大。
“哎呦,几个丫头也去钓鱼了!”萧皇后笑了笑,“兕子梵音三娘也是!”
这倒是长孙皇后都没有想到,之前最多就是李世民和萧然几人,几个公主没有参与。
“是呀!真好.”
“走,去看看!”萧皇后年纪大很多,但是身体硬朗。
看到萧皇后和长孙皇后来,小公主放下鱼竿,跑到两人身边,“外祖母~阿娘~窝钓鱼鱼~”
“嗯,我们兕子真厉害,外祖母看看。”
“嗯呐嗯呐~”
三娘和城阳小公主拎着小桶走过去,“外祖母,阿娘你看。”
看到里面的小白条和小鲤鱼,长孙皇后和萧皇后也是乐了。
“这个怕是有点小哦!”萧皇后笑着说道。
“系鸭~小囊君嗦长大才能七~”小公主也知道这个不能吃,等一下还得放回去。
豫章公主和萧钰放下鱼竿走过来。
“去玩你们的就行,我们随便走在。”萧皇后笑着说道。
“好!”豫章公主和萧钰回去继续钓鱼。
初春的太阳斜斜挂在天上,暖融融的晒在身上,不似冬日那般刺骨,也没有夏日的灼人,刚巧能烘得人心里发暖。
水潭边的草坡上,去年的枯草间已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嫩得像刚揉开的翡翠碎屑。
岸边的柳树垂下软乎乎的枝条,枝尖缀着浅黄的芽苞,风一吹就轻轻晃,影子落在潭水里,搅得满潭的碎光都跟着漾。
潭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偶尔有小鱼从水里蹦起来,“咚”地一声落回潭中,溅起的水花沾在岸边的石头上,很快又被暖阳晒得干了。
李丽质坐在潭边的青石上,鱼竿斜靠在膝头,发间别着朵刚摘的小野花,见鱼线轻轻动了,她屏住呼吸提竿,鱼竿弯出好看的弧度,旁边的萧钰立刻举着抄网凑过来,两人配合着把一条半大的草鱼捞上来,脸上都漾着笑。
豫章公主和张锦禾挨着坐,手里的鱼竿时不时动一下,虽没钓上大鱼,却也有小鲫鱼上钩,张锦禾把鱼放进旁边的竹篓里,笑着跟豫章公主说:
“等会儿回去让二娘炖汤,鲜得很。”
豫章公主点点头,目光却忍不住往三个小丫头那边飘——小公主正蹲在草坡上,小竹竿杵在水里,手里攥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逗逗旁边的小黑。
城阳小公主和三娘则守着小桶,数着里面的小白条,偶尔抬头跟对方说句话,声音软乎乎的,混着风里的草香,格外好听。
长孙皇后和萧皇后慢慢走在潭边的小路上,鞋底踩着刚冒芽的青草,软乎乎的不硌脚。
长孙皇后戴着浅青色的口罩,阳光把她的口罩边缘晒得微微发烫。
萧皇后牵着她的手,另一只手偶尔拂过路边的草芽,指尖触到那点新绿,眼里满是笑意。
“你看这草,才几天就冒头了,真是春到了。”
萧皇后笑着说,声音里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温润。
“可不是嘛,去年冬天冷得久,还以为要晚些呢。”
长孙皇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刚好瞧见小公主举着小竹竿跑过来,小脸上满是雀跃,“阿娘~外祖母~窝又钓着一条~”
“嗯,好好好,我们兕子真厉害!”
“嘻嘻~”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丽质把鱼竿收起来,坐到萧然旁边。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大,其他人听不到,但是看得出来,聊的很开心。
临近中午,这才准备收杆。
张二丫豫章公主几人得去准备午饭。
鱼钓的差不多,李世民也没有再钓。
三个小丫头很听话,把之前钓的鱼全部放会水潭里面。
闲来无事,李世民溜达去看看李恪程处默几人烧玻璃。
又带着李泰去看看工坊那边。
只是现在工坊那边没有人。
但着不影响李泰和李世民说印刷术的事情。
“这么久了,应该工艺这些很成熟了吧?”李世民问道。
李泰顺着李世民的目光,看向工坊里摞得整齐的雕版。
那些梨木版子被磨得光滑,上面的字迹刻得清晰工整,边角还透着淡淡的木墨香,他伸手摸了摸一块刚刻好的《诗经》版子,语气里满是笃定:
“阿爷,雕版的工艺早成熟了,这刻版,现在村里的匠人不用再像刚开始那样反复修改,一笔一划都稳得很,刻一块《论语》的版子,比上个月快了近一半。”
“印刷的时候也顺,一张纸铺下去,蘸墨、按压、揭纸,一套下来不沾墨、不跑位,一天能印两百多册,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顿了顿,又指向旁边堆着的印好的书籍,纸页平整,字迹清楚:
“之前给长安送的那些四书五经,就是用这雕版印的,国子监的先生还夸呢,说比手抄本还规整。”
“现在工坊里的人,不管是刻版的还是印刷的,都练熟了,连隔壁村来学的匠人,上手也快得很——雕版这东西,只要练得多,就稳当。”
李世民点点头,指尖划过版子上的字迹,又问:“那你之前提的活字呢?上次你说活字能反复用,怎么没见你们用?”
提到活字,李泰的语气多了几分钻研的认真,也带了点无奈:
“活字的好处是真多,雕版是一块版子印一本书,要是想印另一本书,就得重新刻新的。”
“可活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完了收起来,下次印别的书,拿出来重新排版就行,省了多少木料,也省了刻版的功夫。”
“之前我试着用木头刻了些活字,印了本小册子里的农谚,确实快,改字也方便——有个字刻错了,不用像雕版那样整个版子重刻,换个活字就行。”
“那怎么不用?”李世民追问,眼里的兴趣更浓了。
“难就难在活字的材质和排版上。”
李泰叹了口气,伸手比划着,“木头活字容易变形,沾了墨就胀,下次再用就合不上缝。”
“我试过用陶土烧,倒是不变形了,可太脆,一碰就碎,刻字也费劲。”
“还有排版,那么多活字,要按书里的字一个个排好,排错一个就得全拆开重排,比刻雕版还费心思。”
“上次排一本《千字文》,排了大半天,最后还是因为几个活字合不上,印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没法用。”
他话锋一转,又补充道:“不过活字的好处是真没法丢。”
“要是以后想印些医书、农书,每种书印的册数不多,用活字就划算。”
“要是像四书五经这样要大量印的,还是雕版快、稳。现在孙老先生在整理医书,我想着再试试。”
“这次找了些硬木,先泡在水里煮透了,再刻字,看看能不能不变形。”
“排版的时候也想了法子,用木板做了格子,每个格子放一个活字,应该能少排错几次。”
李世民听得入了神,走到工坊中央,看着空着的印刷台,像是能看到活字排版的样子:“这么说,雕版稳当,适合大量印固定的书,活字灵活,适合少量印不同的书,各有各的好?”
“正是!”李泰眼睛亮了亮,“现在工坊主要用雕版印四书五经,毕竟要的人多。”
“等活字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印孙老先生的医书、村里的农谚册子,甚至可以印些孩子们看的小故事。”
“到时候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庄稼人,都能有书看。”
李世民拍了拍李泰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好小子,这事你盯紧点,有进展了就跟我说。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能让更多人有书读,就是好事。”
“这件事功不可没,大功一件啊!”(本章完)
一下子想到了之前的很多事情。
之前萧然做的鱼,米饭,各种饭菜,几人是印象深刻。
被惊艳的不仅仅是张二丫和三娘,李世民一家也觉得惊艳。
比皇宫的尚食局做出来的好吃很多。
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以为萧然的厨艺逆天。
后面张二丫学会了,豫章公主和李丽质也搞清楚了。
不能说萧然的厨艺不行,但是也谈不上逆天。
很多技巧,确实是这个时代没有的,这一点得认。
但是饭菜好吃的关键,除了炒菜就是调味品。
把调味品带回皇宫,做出来的也挺好吃。
张锦禾也想到了之前的事情。
差点就想让萧然离开栲栳村了,现在每次想起这件事,张明德和张锦禾都是一阵后怕。
之前幸亏是没有排斥萧然,或者说针对萧然。
萧然要是不留在栲栳村,去其他村子,张明德得后悔死。
几人闲聊的功夫,萧然的鱼上钩了。
“世伯,我上鱼了还不小。”萧然笑起来。
豫章公主拿起旁边的抄网,“嘿嘿,我来帮帮忙!”
“哇~小囊君好腻害~”小公主拍着小手。
李丽质张锦禾几人也凑过来。
“是大鱼!”三娘也凑到旁边。
“好像是草鱼,等一下清蒸了!”萧然笑了笑。
这个水潭里面的鱼其实不少,之前秦琼程咬金的钓鱼技术不太行。
鱼饵鱼竿这些都差点意思。
看到萧然上鱼,李世民就难受了。
“怎么不给你扯断了!”李世民没好气说道。
“阿爷~讨厌~”小公主立刻说道。
“哈哈哈!”萧然大笑起来。
萧然把鱼竿给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让他们也试试。
李渊王绩几人对钓鱼不感兴趣,没有来凑合。
但是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觉得很有意思。
萧然又去拿了几根鱼竿来。
萧然之前说过,自己的房间别进去,除非自己允许。
打扫卫生这些,张二丫都不会随便去。
李世民现在也不知道萧然到底有多少鱼竿。
好像是想要多少就能拿多少出来。
还是很希罕,但是买鱼竿的欲望没有之前那般强烈了。
因为现在想用随时可以和萧然说。
太熟悉了,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萧然在这种事情上也不小气,很大方。
李丽质豫章公主,张二丫张锦禾还有萧钰都拿着鱼竿。
三个小丫头也不甘落后。
鱼竿有点沉不合适。
萧然弄来几根小竹子,给三个小丫头做鱼竿。
鱼线鱼钩这些也准备好。
“嘻嘻~”小公主学着其他人,挂上饵料,把鱼钩放进去。
“啊哈~”很快就有鱼咬钩。
“兕子,快拉,快拉.”旁边的张锦禾连忙喊。
小公主虽然小,但是也知道怎么操作。
一下子提溜出来一条白条。
拇指大小,很容易拽出来。
虽然小,但是小公主很开心。
“兕子,好厉害!”三娘看了看自己的,也有咬钩的了。
三个小丫头的只能钓岸边,没有大鱼,都是很小的。
太大了,她们三个拉不出来。
萧然拿了一个小桶,让三个小丫头放在里面。
虽然这个不能吃,但乐在其中。
三根翠绿的小竹子鱼竿斜斜支着,竿梢系着细细的鱼线,垂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像三根沾了晨露的嫩草。
小公主蹲在最左边,小脚丫踮着脚尖,双手紧紧攥着竹竿,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死死盯着水面上的浮子。
那浮子是萧然用芦苇杆做的,漂在水面上晃晃悠悠,看得她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动了动了!”城阳小公主喊了一声。
忽然,浮子往下沉了半寸,小公主小手猛地往上提竿,竹梢“啪”地弯了一下,一条银闪闪的白条鱼挂在钩上,尾巴甩得“啪啪”响。
她举着鱼竿原地蹦了两下,小脸蛋涨得通红:“嘻嘻~又系鱼鱼~”
“我也钓到了!”同一时间,三娘也拽上来一条。
李丽质几人也没有闲着,陆陆续续上鱼。
力气都不大,也没有什么溜鱼的技巧。
很容易切线,几人互相帮忙抄,倒是起身很多。
萧然倒是闲下来了,之前喜欢开车到处去钓鱼,后面遇到李世民几人之后钓鱼的瘾好像越来越小了。
闲着完全没有钓鱼的欲望。
相比起钓鱼,萧然更想在大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萧然这种孤家寡人来说,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反正之前没有来大唐之前,也是一个人。
相比起来,现在热闹很多。
张大郎兄妹几个性格很好,几个公主皇子也不错。
相处算是很愉快。
一直没有看到几个孩子,长孙皇后和萧皇后也出了院子。
今天的天气不错,想出来走走。
长孙皇后戴着口罩,好在今天风不大。
“哎呦,几个丫头也去钓鱼了!”萧皇后笑了笑,“兕子梵音三娘也是!”
这倒是长孙皇后都没有想到,之前最多就是李世民和萧然几人,几个公主没有参与。
“是呀!真好.”
“走,去看看!”萧皇后年纪大很多,但是身体硬朗。
看到萧皇后和长孙皇后来,小公主放下鱼竿,跑到两人身边,“外祖母~阿娘~窝钓鱼鱼~”
“嗯,我们兕子真厉害,外祖母看看。”
“嗯呐嗯呐~”
三娘和城阳小公主拎着小桶走过去,“外祖母,阿娘你看。”
看到里面的小白条和小鲤鱼,长孙皇后和萧皇后也是乐了。
“这个怕是有点小哦!”萧皇后笑着说道。
“系鸭~小囊君嗦长大才能七~”小公主也知道这个不能吃,等一下还得放回去。
豫章公主和萧钰放下鱼竿走过来。
“去玩你们的就行,我们随便走在。”萧皇后笑着说道。
“好!”豫章公主和萧钰回去继续钓鱼。
初春的太阳斜斜挂在天上,暖融融的晒在身上,不似冬日那般刺骨,也没有夏日的灼人,刚巧能烘得人心里发暖。
水潭边的草坡上,去年的枯草间已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嫩得像刚揉开的翡翠碎屑。
岸边的柳树垂下软乎乎的枝条,枝尖缀着浅黄的芽苞,风一吹就轻轻晃,影子落在潭水里,搅得满潭的碎光都跟着漾。
潭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偶尔有小鱼从水里蹦起来,“咚”地一声落回潭中,溅起的水花沾在岸边的石头上,很快又被暖阳晒得干了。
李丽质坐在潭边的青石上,鱼竿斜靠在膝头,发间别着朵刚摘的小野花,见鱼线轻轻动了,她屏住呼吸提竿,鱼竿弯出好看的弧度,旁边的萧钰立刻举着抄网凑过来,两人配合着把一条半大的草鱼捞上来,脸上都漾着笑。
豫章公主和张锦禾挨着坐,手里的鱼竿时不时动一下,虽没钓上大鱼,却也有小鲫鱼上钩,张锦禾把鱼放进旁边的竹篓里,笑着跟豫章公主说:
“等会儿回去让二娘炖汤,鲜得很。”
豫章公主点点头,目光却忍不住往三个小丫头那边飘——小公主正蹲在草坡上,小竹竿杵在水里,手里攥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逗逗旁边的小黑。
城阳小公主和三娘则守着小桶,数着里面的小白条,偶尔抬头跟对方说句话,声音软乎乎的,混着风里的草香,格外好听。
长孙皇后和萧皇后慢慢走在潭边的小路上,鞋底踩着刚冒芽的青草,软乎乎的不硌脚。
长孙皇后戴着浅青色的口罩,阳光把她的口罩边缘晒得微微发烫。
萧皇后牵着她的手,另一只手偶尔拂过路边的草芽,指尖触到那点新绿,眼里满是笑意。
“你看这草,才几天就冒头了,真是春到了。”
萧皇后笑着说,声音里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温润。
“可不是嘛,去年冬天冷得久,还以为要晚些呢。”
长孙皇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刚好瞧见小公主举着小竹竿跑过来,小脸上满是雀跃,“阿娘~外祖母~窝又钓着一条~”
“嗯,好好好,我们兕子真厉害!”
“嘻嘻~”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丽质把鱼竿收起来,坐到萧然旁边。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大,其他人听不到,但是看得出来,聊的很开心。
临近中午,这才准备收杆。
张二丫豫章公主几人得去准备午饭。
鱼钓的差不多,李世民也没有再钓。
三个小丫头很听话,把之前钓的鱼全部放会水潭里面。
闲来无事,李世民溜达去看看李恪程处默几人烧玻璃。
又带着李泰去看看工坊那边。
只是现在工坊那边没有人。
但着不影响李泰和李世民说印刷术的事情。
“这么久了,应该工艺这些很成熟了吧?”李世民问道。
李泰顺着李世民的目光,看向工坊里摞得整齐的雕版。
那些梨木版子被磨得光滑,上面的字迹刻得清晰工整,边角还透着淡淡的木墨香,他伸手摸了摸一块刚刻好的《诗经》版子,语气里满是笃定:
“阿爷,雕版的工艺早成熟了,这刻版,现在村里的匠人不用再像刚开始那样反复修改,一笔一划都稳得很,刻一块《论语》的版子,比上个月快了近一半。”
“印刷的时候也顺,一张纸铺下去,蘸墨、按压、揭纸,一套下来不沾墨、不跑位,一天能印两百多册,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顿了顿,又指向旁边堆着的印好的书籍,纸页平整,字迹清楚:
“之前给长安送的那些四书五经,就是用这雕版印的,国子监的先生还夸呢,说比手抄本还规整。”
“现在工坊里的人,不管是刻版的还是印刷的,都练熟了,连隔壁村来学的匠人,上手也快得很——雕版这东西,只要练得多,就稳当。”
李世民点点头,指尖划过版子上的字迹,又问:“那你之前提的活字呢?上次你说活字能反复用,怎么没见你们用?”
提到活字,李泰的语气多了几分钻研的认真,也带了点无奈:
“活字的好处是真多,雕版是一块版子印一本书,要是想印另一本书,就得重新刻新的。”
“可活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完了收起来,下次印别的书,拿出来重新排版就行,省了多少木料,也省了刻版的功夫。”
“之前我试着用木头刻了些活字,印了本小册子里的农谚,确实快,改字也方便——有个字刻错了,不用像雕版那样整个版子重刻,换个活字就行。”
“那怎么不用?”李世民追问,眼里的兴趣更浓了。
“难就难在活字的材质和排版上。”
李泰叹了口气,伸手比划着,“木头活字容易变形,沾了墨就胀,下次再用就合不上缝。”
“我试过用陶土烧,倒是不变形了,可太脆,一碰就碎,刻字也费劲。”
“还有排版,那么多活字,要按书里的字一个个排好,排错一个就得全拆开重排,比刻雕版还费心思。”
“上次排一本《千字文》,排了大半天,最后还是因为几个活字合不上,印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没法用。”
他话锋一转,又补充道:“不过活字的好处是真没法丢。”
“要是以后想印些医书、农书,每种书印的册数不多,用活字就划算。”
“要是像四书五经这样要大量印的,还是雕版快、稳。现在孙老先生在整理医书,我想着再试试。”
“这次找了些硬木,先泡在水里煮透了,再刻字,看看能不能不变形。”
“排版的时候也想了法子,用木板做了格子,每个格子放一个活字,应该能少排错几次。”
李世民听得入了神,走到工坊中央,看着空着的印刷台,像是能看到活字排版的样子:“这么说,雕版稳当,适合大量印固定的书,活字灵活,适合少量印不同的书,各有各的好?”
“正是!”李泰眼睛亮了亮,“现在工坊主要用雕版印四书五经,毕竟要的人多。”
“等活字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印孙老先生的医书、村里的农谚册子,甚至可以印些孩子们看的小故事。”
“到时候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庄稼人,都能有书看。”
李世民拍了拍李泰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好小子,这事你盯紧点,有进展了就跟我说。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能让更多人有书读,就是好事。”
“这件事功不可没,大功一件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