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标很是认可的点头。

  “当然,不过您的牌位将被我大明的后世子孙永挂于太庙之中,享受我大明历代后世之君的香火供奉。”

  朱标的回答让朱元璋非常满意,但朱元璋敏锐的察觉到,自己的标儿似乎是在有意的避开某些话题。

  朱元璋的眸子微微凝起。

  “标儿,你明知道咱说的不是这些。”

  朱元璋说的不想自己百年之后会出现在太庙之中真的只是牌位出现在太庙之中吗?

  当然不可能,朱元璋的牌位除了太庙之外,还能放在哪里?

  朱元璋说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再百年之后,复活出现在太庙,然后说出类似于传位于朱某某之类的话。

  “是的父皇,儿臣知道您说的并不是这些,儿臣必谨遵父皇的教诲!”

  朱标笑着点了点头,给予了朱元璋肯定的答复。

  朱元璋顿时喜笑颜开,乐滋滋的搂住了朱标的肩膀。

  “标儿,有你这句话咱就放心了。”

  “不过咱信得过你,信不过其他后世之君,后头咱一定在祖训里面加一句话‘太祖不会在太庙之中传位于任何人’,这样一来也让那些包藏祸心藩王安稳一点。”

  在朱标看来,朱元璋此举既有用、又没有用。

  若是大明的后世之君懦弱,可能因为敬仰朱元璋,并且迫于大臣的压迫,才会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祖训来。

  可某一个后世之君若是到了需要朱元璋太庙的传位的地步,必然是行了谋逆之事,这种人又怎么可能懦弱呢?

  天幕中的朱高灿可是连朱元璋留下的《明皇祖训》都给改了!

  (PS:小作者知道是皇明祖训,但前面已经写错太多了,改起来太麻烦了,嘻嘻。)

  不过,朱标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服了朱元璋的心情,连忙开口道:“父皇说的有理。”

  ……

  永乐位面。

  朱棣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在一年三熟这件事情上深究。

  在朱棣看来,大明只要有朱高灿存在,那一年三熟的土地早晚会属于大明。

  而现在朱棣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基本上是没有看到那一天的可能了,这些事情朱棣与其纠结,倒不如看开一点,留给朱高灿去做。

  朱棣关注起了青衫人影所说的另一件事情。

  “老四,天幕中人所说的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意思,我怎么没听懂?”

  朱高灿当即明白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意思,但是朱高灿不能说啊!

  那毕竟是一个在后世才提出的概念,现在的朱高灿不过也才不到二十岁,可以说,从朱高灿出生那一天直到朱高灿死亡,整个一生都将贯穿小冰河时期。

  于是乎,朱高灿开口说道:“我猜测天幕中人的意思应该是现在的天气比之以前更冷了吧,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所以只能进行一个猜测。”

  “可能是吧……”

  朱棣随意的回了一句,他本来也没指望朱高灿可以回答上来,无非是随意的问了一句。

  接下来没等朱棣继续开口,朱高灿便将一年三熟一事讲了出来。

  “父皇,你可记得天幕中所说的那一年三熟的土地?”

  闻言,朱棣的脸上闪过惊讶。

  朱棣自己都没想过要谈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朱高灿倒是先一步提了出来。

  “你想说什么?”

  朱高灿道:“父皇,天幕中人曾说,那一年三熟的国家与亦里把里国相邻,且是一个大国,想来便是郑和出海之时遇到的莫卧儿国!”

  朱高灿心里十分清楚,在大明一朝,整个亚洲大陆之上,可以被称之为大国的仅有北元、大明、莫卧儿国(印度)三个。

  (PS:当时的印度应该是德里苏丹国的末期,但那个时候的德里苏丹国太弱了,给它们十个胆子也不敢挑衅,我就用了莫卧儿国(德里苏丹国之后的印度政权),并不影响剧情。)

  “莫卧儿国,然后呢?”

  朱棣仍没搞清楚朱高灿想说些什么。

  在之前,朱棣曾借郑和之口,对莫卧儿国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为郑和仅仅只在港口一带活动,并不了解莫卧儿国的具体情况,朱棣只记得那里有非常严重的人种阶级制度。

  所有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总之,在朱棣看来很离谱。

  奴隶制度在大明看来都是一千多年前的落后制度了,没想到现在仍然有国家沿用。

  这样的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富饶且一年三熟的土地实在是一种悲哀。

  朱棣正想着,朱高灿也在这个时候开口了。

  “父皇,不要忘记一件事情,当时我们大明覆灭瓦剌之时曾验证过的一件事——瓦剌人同样可以看到天幕!”

  “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莫卧儿国的人能不能看到天幕。”

  “虽然莫卧儿国对于天幕中人讲述的大明文字一知半解,但大体的意思是可以看明白的,在莫卧儿国人看到自己的命运之后,保不准可能会先一步对我们大明有所动作。”

  朱棣:!!!

  听到朱高灿的话,朱棣瞬间惊醒!

  我这是怎么了?

  我宵衣旰食、爬冰卧雪了一辈子,才换来了天幕中永乐大帝的称号,现在在自己得偿所愿之后难道就可以松懈了吗?!

  朱高灿的话已经非常明显了,朱高灿在提醒朱棣——树欲静而风不止。

  现在天幕出现之后,想继续偏安一隅已经不可能了,这句话可以在任何场合对任何国家的掌权者说。

  “老四,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朱棣看来,既然朱高灿提出了这件事,必然已经想好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果然,在朱棣开口之后,朱高灿立即做出了回答。

  “父皇!在儿臣看来,莫卧儿国既然土地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其发展速度并不会太慢,若是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我们大明未必可以讨到好处。”

  “儿臣认为,如此肥沃的土地我们必须要争一争!”

  朱高灿说的铿锵有力,眼中闪露出一丝杀意。

  “如果可以的话……儿臣建议……现在就攻伐莫卧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