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获得《孙子兵法》

  “砰……”

  一枪命中,龟田山下当场就失去了生命。

  他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心脏就中了弹,死得不能再死了。

  与此同时,早已占据有利位置的刘大壮、

  顺溜等人也纷纷向大院中的小鬼子开枪射击。

  “砰砰砰……”

  “**……”

  一瞬间,枪声密集地响了起来。

  大院中的小鬼子根本没有预料到虹军会突袭指挥部,被打得惊慌失措,来不及应对。再加上进入指挥部的战士们早已抢占了有利的地形,小鬼子一个个接连倒下。

  “砰砰砰……”

  赵勋打光了王八盒子**里的子弹之后,立刻换上了沙漠之鹰。

  沙漠之鹰**的威力更大,不断地夺取着小鬼子的性命。

  战斗过程中,顺溜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只见他端着三八**,不停地瞄准并射杀小鬼子。

  “嘭……”

  虽然他做不到每发子弹都命中目标,

  但基本上也能做到十次射击有八九次命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本子军小队指挥部外。

  赵东海和陈正国已经带着人来到了大院外。听到院子里传来激烈的枪声,他们就知道赵勋等人和小鬼子交上了火。

  陈正国看了看院子里的情况,问道:“连长,我们要不要冲进去?”

  赵东海大声说道:“冲!”

  随后,赵东海和陈正国带着一百多名伪军冲进了本子军小队的指挥大院,向院子里的小鬼子发起了进攻。

  这是赵东海和陈正国起义的投名状……

  既然他们下定决心要加入虹军,那么这次向本子军小队发起进攻,就是他们献给赵勋的投名状。

  投名状在古代,是边缘群体为了增强团体内的凝聚力,

  表达对个人或组织的忠心而使用的,具有强烈的人生依附性,相当于一份表达忠心的保证书。这支本子军小队总共有54人。

  赵勋等人在院子里已经消灭了一大部分。

  随着赵东海和陈正国等人的加入,战局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完全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在赵勋和赵东海等人的合力围攻下,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整支本子军小队被全部歼灭。

  看到赵东海带人加入战斗,赵勋明白这是赵东海的投名状,

  他这是下定决心要反水起义,弃暗投明。

  赵东海亲眼目睹了赵勋带着十一个人就敢直接闯入本子军小队的指挥部,

  而且作战如此勇猛,自然不再怀疑他是小鬼子派来试探自己的。

  通过这场战斗,赵勋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战斗力,从侧面证明了自己是虹军虹新一团的人。

  退一步来说,就算赵勋不是虹军虹新一团的,

  只要他痛快地杀鬼子,赵东海也不会拒绝加入这样的部队。

  “大家动作快一点,打扫战场!”

  众人随即开始进行战场的打扫工作。

  赵东海跨步来到赵勋近前,语气恳切地说道:

  “排长真是兼具勇武与智谋,我兄弟二人心中满是敬佩,因此决意加入你们的队伍!”

  赵勋听闻此言,心中大喜:“太好啦,热烈欢迎你们加入!”

  此次七里镇行动收获颇丰——成功收编一支两百余人的加强连。

  如此一来,赵勋带领的一排兵力已接近三百人,人数规模甚至超过了正规连队。

  就在此时,系统提示音响起:“叮咚,恭喜宿主完成选择,获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技能。”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典籍,

  其成书时间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早约2300年,

  素来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全书现存约六千字,共分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期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这部兵法堪称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妙深邃,逻辑严谨周密,

  集中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精髓。

  自诞生2500余年来,《孙子兵法》始终被奉为兵家经典,历代均有研究。

  李世民曾评价:“遍览所有兵书,无出孙武之右者。”

  其核心在于谋略,而此谋略并非小计,

  而是蕴含宏大战略与深远智慧的体系。

  不过受时代及其他因素影响,

  如今流传的《孙子兵法》多为不完整版本,

  而系统奖励给赵勋的却是毫无缺失的完本。

  《三十六计》亦称三十六策,是古代的三十六条兵法策略,

  其名称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年间。

  这部兵书是基于古代军事思想与丰富战争经验总结而成,

  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与败战计。

  其中前三套适用于优势局面,后三套适用于劣势局面,

  每套包含六计,总计三十六计。

  赵勋获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仅版本最为全面完整,

  且他能熟练运用其中的谋略与计策。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作为部队领导者,显然不能仅靠蛮干作战,必须依赖谋略。

  此次系统奖励堪称极佳。

  “玲玲玲……”

  正当众人清扫战场时,桌上电话响起。

  赵勋与赵东海的目光同时投向电话。迟疑片刻后,赵东海上前接起电话:

  “你好,我是皇协军加强四连连长赵东海!”

  电话那头传来不甚标准的中文:

  “我是第四大队队长日川刚板,鬼田君在吗?”

  鬼田山下?

  早已丧命。

  赵东海用手捂住听筒,望向赵勋:

  “赵排长,是日川刚板打来的,他要找鬼田。”

  这支小队隶属于第四大队。

  赵勋低声道:“你就说鬼田正忙着呢。”

  赵东海对着电话回复:“报告日川太君,鬼田君正在忙,有何事可告知我。”

  日川刚板怒斥:“八嘎,立刻让他来接电话!”

  显然,他并不相信赵东海的话。

  赵东海应道:“是!”

  随即捂住听筒问赵勋:“赵排长,现在如何处理?直接挂断电话撤退吗?”

  赵勋思索后说:“我来接电话!”

  稍等片刻,他接过电话,用流利的东京腔日语说道:

  “大队长,我是鬼田!”

  日语存在多种方言腔调,如东京腔、京都腔、大阪腔等,发音大体相近。

  加之当时电话技术受限,难以完全还原声音,仅凭电话里的声音很难判断对方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