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汉自己也滋溜一小口,满足地哈了口气,半开玩笑地对齐卫东说:“今儿是托了你的福,要不你来,这老婆子可舍不得给我开封。我这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她还老管着我。”
老太太听了也不搭话,只是笑,又招呼齐卫东多吃点菜。
齐卫东安静地吃着饭,时不时抿一口酒。
那酒下肚,一股火线立刻从喉咙烧到胃里,辛辣无比。
这股烈酒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小时候。
那年他也是这般好奇,偷喝了齐有福藏着的酒,结果醉倒在村头的草垛里,一觉睡到太阳下山,换来的是一顿结结实实的竹笋炒肉。
往事如烟,却再也回不去了。
“后生,听你口音,不是咱京城附近的吧?”
饭桌上,老大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齐卫东没藏着掖着,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个大概。
话匣子一开,老大爷便顺势把话题引到了正事上:“后生啊,你瞧瞧,咱们山里人过日子难,这鸡蛋的价钱,你看……能不能再给提一提?”
齐卫东自认也算见过些世面,可面对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他心里的防备总是不自觉地松懈下来。
他自己就是泥腿子出身,刚进城没多久,对农村的苦楚感同身受。
那份同情心一上来,他便没多想,直接说道:“大爷,说实话,厂里给的收购价就是一块钱一斤。”
“要不这样,我也给您这个价,但这事您得替我保密,不然传出去,我到别的村子就不好办了。”
老大爷听完,脸上笑开了花,也不再提价格的事,反倒是话锋一转,逮着齐卫东一通猛夸。
什么“人实在”、“心肠好”、“没忘本”之类的词一个劲儿地往外冒,说得齐卫东脸上都有些发烫。
不过,他很快也回过味儿来,老大爷这是在给他戴高帽,打感情牌呢。
他倒也不反感。
乡下日子确实清苦,城里人吃鸡蛋跟吃零嘴似的,可搁在乡下,谁家舍得?
那一个个鸡蛋都是换油盐酱醋的指望,这“鸡**银行”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再说了,这钱反正是厂里的,他又不从中捞油水,权当是给自己攒经验了,以后要倒腾自己的东西,这些门道都得亲自走一遭才行。
一小杯白酒,顶多一两,三两口就见了底。
饭毕,齐卫东见老大爷对自己带来的香烟爱不释手,便笑着把剩下的半包烟都塞了过去:“大爷,这个您拿着抽,下回我再来,给您带好的。”
老大爷顿时喜上眉梢,连忙接过来:“哎哟,那敢情好!”
一顿饭的工夫,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正想着事,门帘一挑,宋山宁走了进来。
“二叔,都归拢好了!”
老大爷稳稳当当地“嗯”了一声,嘱咐道:“行,你带他过去吧。记着,别短了人家的斤两,让人家看笑话。”
“得嘞,您就擎好吧,二叔。”
宋山宁爽快地应下。
接着,他转向齐卫东,脸上挂着笑:“兄弟,妥了,咱们走吧。鸡蛋都收在队委会了,过去上秤就行。”
齐卫东也站起身:“那成。大爷,大娘,我先走了啊。”
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半斤粮票轻轻放在桌上。
不等老两口反应,他便转身出了屋子。
“唉,你这孩子!”
身后,老太太的声音追了出来。
齐卫东在院子里站了片刻,宋山宁才提着马灯,乐呵呵地跟了出来。
“兄弟,我二叔是真待见你啊!”
齐卫东心里暗自撇嘴,平白无故地一斤多给了五分钱,能不待见我吗?
面上却笑着应付:“队长,天不早了,咱们赶紧的吧,完事我还得赶回去呢。”
宋山宁晃了晃手里的马灯,说道:“回啥啊?这黑灯瞎火的山路,坑坑洼洼的,你还带着上百斤的鸡蛋,多不安全。”
“今晚就在队委会对付一宿,那儿有床,是给下乡干部准备的,干净着呢。”
齐卫东一琢磨,觉得这话在理,这么晚了折腾回去确实风险大,便点头同意了。
两人一前一后,顺着村里的小道往队委会走。
没多远,一栋石头砌成的房子就出现在眼前。
屋里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等宋山宁提着马灯进去,屋子瞬间亮堂了不少。
齐卫东跟着踏进门槛,只见屋里已经坐了四个汉子,个个闷着头,见他们进来,也只是抬了抬眼皮,谁都没吭声。
宋山宁看着几人,指着地上的几个箩筐开口道:“货都给你备齐了,都在这儿。这几个箩筐里的鸡蛋,除了筐的皮重,净重九十二斤。”
“一会让人给你过秤,不过你一个人,这么多东西咋弄下山?”
齐卫东的目光扫过那几个装得冒尖的箩筐,心里暗暗咋舌。
这数量可真不少。
但转念一想,村里七十来户人家,平均下来每户也就一斤多,倒也合情合理。
他定了定神,回道:“先过秤吧,运输的事我明天再来想辙。”
宋山宁点点头,朝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那行,先过秤。”
几个人便麻利地用扁担和秤杆忙活起来,一边称一边报数。
听完汇总,宋山宁最后说道:“毛重九十八斤三两,四个筐子我们事先称过,是六斤三两,没错,净重九十二斤。”
齐卫东应了一声,视线却落在了旁边的三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上。
他没急着谈鸡蛋,而是问道:“队长,那麻袋里也是卖的?”
宋山宁闻言笑了:“那是好东西。两袋是木耳,去了袋子净重五十斤。还有一袋是松蘑,估摸着有三十来斤。”
齐卫东听得哭笑不得,这安山庄的物产也太丰富了。
不过他心里盘算着,一户人家攒个二斤干木耳,也不是没可能。
他当即说道:“队长,鸡蛋先不急,咱们先说说这木耳和松蘑的价,这可比鸡蛋金贵多了!”
这话不假,城里干木耳一斤要卖到两块多,至于松蘑,市面上根本见不着,都是熟人之间送来送去。
据说是因为野山菌种类多,很多有毒,晒干了连供销社的老手都分不清,没人敢收。
老汉自己也滋溜一小口,满足地哈了口气,半开玩笑地对齐卫东说:“今儿是托了你的福,要不你来,这老婆子可舍不得给我开封。我这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她还老管着我。”
老太太听了也不搭话,只是笑,又招呼齐卫东多吃点菜。
齐卫东安静地吃着饭,时不时抿一口酒。
那酒下肚,一股火线立刻从喉咙烧到胃里,辛辣无比。
这股烈酒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小时候。
那年他也是这般好奇,偷喝了齐有福藏着的酒,结果醉倒在村头的草垛里,一觉睡到太阳下山,换来的是一顿结结实实的竹笋炒肉。
往事如烟,却再也回不去了。
“后生,听你口音,不是咱京城附近的吧?”
饭桌上,老大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齐卫东没藏着掖着,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个大概。
话匣子一开,老大爷便顺势把话题引到了正事上:“后生啊,你瞧瞧,咱们山里人过日子难,这鸡蛋的价钱,你看……能不能再给提一提?”
齐卫东自认也算见过些世面,可面对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他心里的防备总是不自觉地松懈下来。
他自己就是泥腿子出身,刚进城没多久,对农村的苦楚感同身受。
那份同情心一上来,他便没多想,直接说道:“大爷,说实话,厂里给的收购价就是一块钱一斤。”
“要不这样,我也给您这个价,但这事您得替我保密,不然传出去,我到别的村子就不好办了。”
老大爷听完,脸上笑开了花,也不再提价格的事,反倒是话锋一转,逮着齐卫东一通猛夸。
什么“人实在”、“心肠好”、“没忘本”之类的词一个劲儿地往外冒,说得齐卫东脸上都有些发烫。
不过,他很快也回过味儿来,老大爷这是在给他戴高帽,打感情牌呢。
他倒也不反感。
乡下日子确实清苦,城里人吃鸡蛋跟吃零嘴似的,可搁在乡下,谁家舍得?
那一个个鸡蛋都是换油盐酱醋的指望,这“鸡**银行”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再说了,这钱反正是厂里的,他又不从中捞油水,权当是给自己攒经验了,以后要倒腾自己的东西,这些门道都得亲自走一遭才行。
一小杯白酒,顶多一两,三两口就见了底。
饭毕,齐卫东见老大爷对自己带来的香烟爱不释手,便笑着把剩下的半包烟都塞了过去:“大爷,这个您拿着抽,下回我再来,给您带好的。”
老大爷顿时喜上眉梢,连忙接过来:“哎哟,那敢情好!”
一顿饭的工夫,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正想着事,门帘一挑,宋山宁走了进来。
“二叔,都归拢好了!”
老大爷稳稳当当地“嗯”了一声,嘱咐道:“行,你带他过去吧。记着,别短了人家的斤两,让人家看笑话。”
“得嘞,您就擎好吧,二叔。”
宋山宁爽快地应下。
接着,他转向齐卫东,脸上挂着笑:“兄弟,妥了,咱们走吧。鸡蛋都收在队委会了,过去上秤就行。”
齐卫东也站起身:“那成。大爷,大娘,我先走了啊。”
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半斤粮票轻轻放在桌上。
不等老两口反应,他便转身出了屋子。
“唉,你这孩子!”
身后,老太太的声音追了出来。
齐卫东在院子里站了片刻,宋山宁才提着马灯,乐呵呵地跟了出来。
“兄弟,我二叔是真待见你啊!”
齐卫东心里暗自撇嘴,平白无故地一斤多给了五分钱,能不待见我吗?
面上却笑着应付:“队长,天不早了,咱们赶紧的吧,完事我还得赶回去呢。”
宋山宁晃了晃手里的马灯,说道:“回啥啊?这黑灯瞎火的山路,坑坑洼洼的,你还带着上百斤的鸡蛋,多不安全。”
“今晚就在队委会对付一宿,那儿有床,是给下乡干部准备的,干净着呢。”
齐卫东一琢磨,觉得这话在理,这么晚了折腾回去确实风险大,便点头同意了。
两人一前一后,顺着村里的小道往队委会走。
没多远,一栋石头砌成的房子就出现在眼前。
屋里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等宋山宁提着马灯进去,屋子瞬间亮堂了不少。
齐卫东跟着踏进门槛,只见屋里已经坐了四个汉子,个个闷着头,见他们进来,也只是抬了抬眼皮,谁都没吭声。
宋山宁看着几人,指着地上的几个箩筐开口道:“货都给你备齐了,都在这儿。这几个箩筐里的鸡蛋,除了筐的皮重,净重九十二斤。”
“一会让人给你过秤,不过你一个人,这么多东西咋弄下山?”
齐卫东的目光扫过那几个装得冒尖的箩筐,心里暗暗咋舌。
这数量可真不少。
但转念一想,村里七十来户人家,平均下来每户也就一斤多,倒也合情合理。
他定了定神,回道:“先过秤吧,运输的事我明天再来想辙。”
宋山宁点点头,朝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那行,先过秤。”
几个人便麻利地用扁担和秤杆忙活起来,一边称一边报数。
听完汇总,宋山宁最后说道:“毛重九十八斤三两,四个筐子我们事先称过,是六斤三两,没错,净重九十二斤。”
齐卫东应了一声,视线却落在了旁边的三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上。
他没急着谈鸡蛋,而是问道:“队长,那麻袋里也是卖的?”
宋山宁闻言笑了:“那是好东西。两袋是木耳,去了袋子净重五十斤。还有一袋是松蘑,估摸着有三十来斤。”
齐卫东听得哭笑不得,这安山庄的物产也太丰富了。
不过他心里盘算着,一户人家攒个二斤干木耳,也不是没可能。
他当即说道:“队长,鸡蛋先不急,咱们先说说这木耳和松蘑的价,这可比鸡蛋金贵多了!”
这话不假,城里干木耳一斤要卖到两块多,至于松蘑,市面上根本见不着,都是熟人之间送来送去。
据说是因为野山菌种类多,很多有毒,晒干了连供销社的老手都分不清,没人敢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