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一切都收拾停当,一行人才回到食堂外的空地上。

  郑科长给几人散了一圈烟,脸上挂着笑意:“宋队长,这次可多亏了你们。往后要是再有这样的好东西,可得想着咱们厂!”

  “那是自然,不过这事儿,以后还是让卫东单线联系吧,毕竟……人多眼杂,不方便。”

  宋山宁的脸上闪过一丝犹豫,郑科长看在眼里,心领神会地笑了笑,拍板道:“懂,我懂。放心,规矩不变,还按老样子来。”

  毕竟这猪肉可不是鸡蛋,是明令禁止私下交易的。

  “行,那话不多说,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就先撤了。”

  郑科长见状也点头示意。

  “卫东,我们回了。”

  “哎,好,宋队长,路上滑,您慢点走。”

  “嗨,没事,这路走熟了,走了啊!”

  几人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各自散去。

  目送着刘队长一行人挑着货物、满脸喜色地走远,办公室的三人才收回目光。

  一进屋,郑科长就对邓诗诗吩咐道:“诗诗,记一下,今天卫东算加班。他这几天在外奔波的车马费和出差补贴,你明天给他报了。”

  邓诗诗笑着应下:“好的,科长,我记下了,明天一上班就办。”

  随即便指了指桌上的几个布包,笑着说:“哦对了,科长,这是卫东带回来的鸡蛋和木耳,每包一斤蛋一斤木耳。他们几个一人拿了一包,剩下的这些都是给您留的。”

  郑科长乐呵呵地打开一个包瞅了瞅,再看向齐卫东时,眼神都温和了不少:“有心了,钱我得给你。”

  说着便从口袋里掏钱:“一共是十六块九毛二,另外还有六副手套的钱,我把手套拿给你。”

  他把钱递过去,转身又想去拿钱。

  “科长,手套的钱刚才已经入账报销了。”邓诗诗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郑科长却像是没听见,径直拿了六副崭新的劳保手套过来,塞到齐卫东手里:“拿着。”

  齐卫东有些犹豫,但见邓诗诗朝他使了个眼色,便顺势收下了。

  郑科长这才满意地笑了:“你们自己用什么我不管,可我的人出去办事,连副像样的手套都没有,这传出去,我这个采购科长的脸往哪儿搁?”

  撂下这话,他笑了笑:“好了,我也回去了,有事明天再说。”

  说完,便拎起那几包东西,转身离开了。

  等他走后,邓诗诗才笑着对齐卫东说:“看把你累的,赶紧回家歇着去吧,吃了饭好好睡一觉。”

  齐卫东想起要接小丫回来,便说道:“邓姐,我明天还有事儿。”

  邓诗诗听了直乐:“你是不是忙糊涂了?明天中午食堂加餐,有肉吃!就这一顿,咱们都大半年没沾过荤腥了,错过这次,下回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呢!”

  齐卫东闻言,沉吟片刻,有了主意:“要不这样,邓姐,我把饭盒搁您这儿,明天您帮我打一份?”

  “这主意好,我给你打好饭菜就放办公室,你办完事回来直接取。”

  “那太好了!邓姐,我先走了啊!”

  事情敲定,齐卫东笑着打了声招呼,转身离开了厂子。

  此时已近午饭时分,今天又是休息日,要是不回家吃饭,大院里的街坊邻居肯定得嘀咕。

  他没多犹豫,径直朝着大院的方向走去。

  刚一踏进大院,一股浓郁的饭菜香气便扑面而来。院子里,一群孩子正在追逐嬉闹。

  今天不用上班,天气又冷,家家户户的人大多都待在家里,享受着难得的清闲。

  “回来啦!”

  刚路过朱花岚家门口,她正忙着生火做饭,瞧见他便笑着招呼了一声。

  “嗯,刚从厂里回来。”

  院子里的秦大妈也看见了他,乐呵呵地凑过来问:“卫东,你这几天都到哪儿去了,人影都见不着?是去乡下了?”

  这话在齐卫东意料之中,总会有人问起的。

  他正好借着大院里人多,笑着解释道:“我是厂里采购科的,最近下了个任务,得去乡下收点东西,地方远,晚上就直接在老乡家对付一宿。”

  “哟,还得在外头过夜啊!”

  “可不是,近处的村子都收不到什么了,只能往远了跑。光是坐车再走路,就得三四个钟头……”

  他简单说了两句。

  “哎,我可听说了,你们采购科这回可是立了大功!”

  方小敏在一旁搭话,脸上满是笑意,“上次弄回来的猪肉还没吃完,明天厂里食堂又要加餐了。听说你们又弄到了不少鸡蛋和木耳,是不是真的?”

  齐卫东瞥了她一眼,笑道:“方姐消息真灵通!”

  方小敏一拍手,乐了:“嗨,这事儿厂里还有谁不知道?你随便拉个咱们厂的家属问问,保准都晓得。”

  话音刚落,周芝家的小丫头梅梅就脆生生地喊道:“我妈妈说,明天有肉肉吃了!”

  这一声童言无忌,顿时引来了院里其他单位家属的羡慕。

  “还是你们首钢的福利好啊!”有人忍不住感叹,他们家可是许久没闻到肉味了。

  齐卫东笑着和众人打了声招呼,便推开自家房门进去了。

  这个点,再蒸馒头肯定来不及了。

  那手艺他也没学过,南方人不怎么吃馒头。

  做窝窝头倒还行,可也费工夫。

  算了,熬点玉米糊糊凑合一顿吧。

  “周姐,借个火种使使。”齐卫东拿着一块冷煤球,去邻居家换了块烧得正旺的红煤。

  这样一来,就省了自己生火的麻烦。

  周芝满口答应,笑呵呵地帮他换了。

  齐卫东把燃烧的煤球小心地放进炉膛,又添了两块新煤,转头问:“周姐,这煤球上哪儿买去?我想买厂里压好的,自己没工夫弄,也不会弄。”

  这煤球就拳头大小,一块顶不了多久。

  “我们家也快没了,等会儿拉煤的师傅就过来,我帮你跟他说一声。你要多少?”

  不等周芝回答,对面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就热情地喊道。

  齐卫东顺着声音看去,是丁小卫的媳妇,她家的灶台就在斜对面。

  这会儿丁小卫还没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