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一早,齐卫东和邓诗诗准备妥当,便与瞿心妍一同再次赶往工具厂。
毕竟希望就在眼前,今天此行,正是为了那最终的确认。
当他们再次抵达时,王科长的态度已然有了天壤之别。
他先是客气地将其他单位的来人引到隔壁的会客室,随后才转向瞿心妍三人,在他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揭晓了那个他们渴望已久的结果。
王科长脸上挂着和煦的笑意:“经过我们工具厂厂委会的开会决议,我们决定按照贵单位的生产能力,批给你们一笔总额为36万元的订单。”
“真的?这可太好了!”
瞿心妍瞬间被巨大的喜悦包围。
王科长微笑着点头:“千真万确,这是厂委会的决定。不过,这批货,要求你们在六个月之内交付,有问题吗?”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瞿心妍激动地立刻作出了保证。
订单里的产品都是自己单位的强项,半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一旁的邓诗诗也难掩兴奋,瞿心妍的任务顺利拿下,意味着她们此行的目标也圆满达成了。
王科长见他们如此振奋,便继续说道:“那就好。我们挑选出来的都是一些标准件,非标准件的生产难度比较大,这次就不为难你们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个产品册子递了过去。
“册子后面是我们能提供的最大产量明细,你们可以任意挑选,但总价值不能超过36万,多一分都不行。你们先拿回去,内部商量一下吧。”
瞿心妍连忙点头接过,感激地连声道谢:“好的!谢谢您,太感谢了!”
她接过那本厚实的册子,当即便翻阅起来,里面详细罗列了各种工具、零件的规格和定价。
“诗诗,你快来看一下,哪些产品的原材料是最好采购的?”
瞿心妍心里清楚,必须优先选择那些原材料供应方便的产品,否则一旦采购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耽误整个生产周期。
邓诗诗闻言,立刻凑了过去。
王科长见状笑了:“不用这么着急,你们先回去慢慢选,确定好了再过来签合同。”
“不用不用!”瞿心妍立刻摇了摇头,“我们很快就能定下来。王科长,您先忙您的,我们去隔壁房间商量就行。”
她虽是供销科的人,但对生产流程也颇为了解。
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单一,成品率就越高,效率也越快,自然是品类越少越好。
更何况,工具厂规模宏大,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还承担着出口任务,因此单品的量非常可观。
王科长看她这副雷厉风行的样子,不禁苦笑道:“这样吧,我带你们去个安静点的地方。要是让隔壁的人知道订单给了你们,我估计他们今天就不打算走了。”
他说完便站起身,带着心领神会的三人离开了办公室。
王科长领着他们来到走廊尽头,推开一扇门说:“你们就在这儿凑合一下吧,这间本来要改成别的办公室,刚空出来。”
瞿心妍朝里头探了探,只见几个文件柜孤零零地立着,配着两张桌子和几把散放的椅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好在**都已清扫干净。她连忙道谢:“太好了,谢谢王科长,这里就行。”
“那好,你们先忙,我那边还有事。”王科长打了个招呼便转身走了。
“快,快点。”他一走,瞿心妍便难掩兴奋地催促道。
三人随即进了屋,简单擦拭了下桌面,便将文件铺开,投入到紧张的核对工作中。
齐卫东则在一旁安静地竖耳倾听。
瞿心妍和邓诗诗摊开各自工厂的产能报表和计划清单,逐项比对起来。
邓诗诗指着两份清单上的条目,跟瞿心妍商量:“你看,这两样东西用的工具是通用的,咱们可以合成一个单子,只订一套就行了。”
她又指了指下面一项,“这个就别要了,这玩意儿只有鞍钢那边产。咱们得先照顾本地单位,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而且从外地调货,运输成本也太高了。”
瞿心妍深以为然地附和:“嗯,说得对。外调物资的价格确实贵一截,成本必须精打细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齐卫东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许多专业术语他根本不懂,心中暗叹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至于价格,根本没有商量的空间。
在那个一切凭计划的年代,商品价格由主管部委统一制定,想赚取暴利是不可能的。
何况眼下是困难时期,能让企业活下去,养活一众工人,同时为国家创造价值,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原以为能很快搞定,但两人在细节上反复权衡,你来我往,竟花了近两个小时才最终敲定了订单的全部内容。
随后,三人一同前往科长办公室,将最终的单子递了上去。
王科长审阅后,轻轻点了点头:“行,这些都没问题,我让人准备合同。”
接下来的流程便是制作合同。
单位里有现成的制式合同,虽是粗糙的油印版本,但法律效力是得到公认的。
签好字,盖上鲜红的公章,走完所有程序,时针已经指向了中午。
“这下总算妥了!”邓诗诗长舒一口气,高兴地说,“咱们下午就去买票,看能不能买到明天的车。”
瞿心妍听了,打趣道:“可惜啊,你们没要那种供销一体的单子,不然采购指标也顺便完成了。”
邓诗诗却不以为意地摆摆手:“本来就没指望。这次能拿下这么大的订单,回去已经足够交差了。采购任务嘛,我们回去一样能完成。”
当时,许多机加工企业都接供销一体的单子,因为企业普遍产能不足,接这种单子能先让自己单位消化一部分任务。
但这次她们选择的,都是原材料需自行采购的订单。
这并非是出于大方,而是厂里和上级工业部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对工厂而言,能接原材料自采的单子,就意味着能为本单位创造更多的工时。
而对工业部门来说,自然希望尽可能让本市的单位都分一杯羹。
就算她们执意要接供销一体的单子也并非不行,毕竟现在大家都缺活干,但她们在考虑问题时,还是自觉地遵循了这一思路。
反正材料回本地也是一样要采购,只不过这次采购科的人算是白跑一趟,财务也不必另外划拨采购款了。
第二天一早,齐卫东和邓诗诗准备妥当,便与瞿心妍一同再次赶往工具厂。
毕竟希望就在眼前,今天此行,正是为了那最终的确认。
当他们再次抵达时,王科长的态度已然有了天壤之别。
他先是客气地将其他单位的来人引到隔壁的会客室,随后才转向瞿心妍三人,在他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揭晓了那个他们渴望已久的结果。
王科长脸上挂着和煦的笑意:“经过我们工具厂厂委会的开会决议,我们决定按照贵单位的生产能力,批给你们一笔总额为36万元的订单。”
“真的?这可太好了!”
瞿心妍瞬间被巨大的喜悦包围。
王科长微笑着点头:“千真万确,这是厂委会的决定。不过,这批货,要求你们在六个月之内交付,有问题吗?”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瞿心妍激动地立刻作出了保证。
订单里的产品都是自己单位的强项,半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一旁的邓诗诗也难掩兴奋,瞿心妍的任务顺利拿下,意味着她们此行的目标也圆满达成了。
王科长见他们如此振奋,便继续说道:“那就好。我们挑选出来的都是一些标准件,非标准件的生产难度比较大,这次就不为难你们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个产品册子递了过去。
“册子后面是我们能提供的最大产量明细,你们可以任意挑选,但总价值不能超过36万,多一分都不行。你们先拿回去,内部商量一下吧。”
瞿心妍连忙点头接过,感激地连声道谢:“好的!谢谢您,太感谢了!”
她接过那本厚实的册子,当即便翻阅起来,里面详细罗列了各种工具、零件的规格和定价。
“诗诗,你快来看一下,哪些产品的原材料是最好采购的?”
瞿心妍心里清楚,必须优先选择那些原材料供应方便的产品,否则一旦采购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耽误整个生产周期。
邓诗诗闻言,立刻凑了过去。
王科长见状笑了:“不用这么着急,你们先回去慢慢选,确定好了再过来签合同。”
“不用不用!”瞿心妍立刻摇了摇头,“我们很快就能定下来。王科长,您先忙您的,我们去隔壁房间商量就行。”
她虽是供销科的人,但对生产流程也颇为了解。
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单一,成品率就越高,效率也越快,自然是品类越少越好。
更何况,工具厂规模宏大,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还承担着出口任务,因此单品的量非常可观。
王科长看她这副雷厉风行的样子,不禁苦笑道:“这样吧,我带你们去个安静点的地方。要是让隔壁的人知道订单给了你们,我估计他们今天就不打算走了。”
他说完便站起身,带着心领神会的三人离开了办公室。
王科长领着他们来到走廊尽头,推开一扇门说:“你们就在这儿凑合一下吧,这间本来要改成别的办公室,刚空出来。”
瞿心妍朝里头探了探,只见几个文件柜孤零零地立着,配着两张桌子和几把散放的椅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好在**都已清扫干净。她连忙道谢:“太好了,谢谢王科长,这里就行。”
“那好,你们先忙,我那边还有事。”王科长打了个招呼便转身走了。
“快,快点。”他一走,瞿心妍便难掩兴奋地催促道。
三人随即进了屋,简单擦拭了下桌面,便将文件铺开,投入到紧张的核对工作中。
齐卫东则在一旁安静地竖耳倾听。
瞿心妍和邓诗诗摊开各自工厂的产能报表和计划清单,逐项比对起来。
邓诗诗指着两份清单上的条目,跟瞿心妍商量:“你看,这两样东西用的工具是通用的,咱们可以合成一个单子,只订一套就行了。”
她又指了指下面一项,“这个就别要了,这玩意儿只有鞍钢那边产。咱们得先照顾本地单位,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而且从外地调货,运输成本也太高了。”
瞿心妍深以为然地附和:“嗯,说得对。外调物资的价格确实贵一截,成本必须精打细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齐卫东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许多专业术语他根本不懂,心中暗叹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至于价格,根本没有商量的空间。
在那个一切凭计划的年代,商品价格由主管部委统一制定,想赚取暴利是不可能的。
何况眼下是困难时期,能让企业活下去,养活一众工人,同时为国家创造价值,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原以为能很快搞定,但两人在细节上反复权衡,你来我往,竟花了近两个小时才最终敲定了订单的全部内容。
随后,三人一同前往科长办公室,将最终的单子递了上去。
王科长审阅后,轻轻点了点头:“行,这些都没问题,我让人准备合同。”
接下来的流程便是制作合同。
单位里有现成的制式合同,虽是粗糙的油印版本,但法律效力是得到公认的。
签好字,盖上鲜红的公章,走完所有程序,时针已经指向了中午。
“这下总算妥了!”邓诗诗长舒一口气,高兴地说,“咱们下午就去买票,看能不能买到明天的车。”
瞿心妍听了,打趣道:“可惜啊,你们没要那种供销一体的单子,不然采购指标也顺便完成了。”
邓诗诗却不以为意地摆摆手:“本来就没指望。这次能拿下这么大的订单,回去已经足够交差了。采购任务嘛,我们回去一样能完成。”
当时,许多机加工企业都接供销一体的单子,因为企业普遍产能不足,接这种单子能先让自己单位消化一部分任务。
但这次她们选择的,都是原材料需自行采购的订单。
这并非是出于大方,而是厂里和上级工业部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对工厂而言,能接原材料自采的单子,就意味着能为本单位创造更多的工时。
而对工业部门来说,自然希望尽可能让本市的单位都分一杯羹。
就算她们执意要接供销一体的单子也并非不行,毕竟现在大家都缺活干,但她们在考虑问题时,还是自觉地遵循了这一思路。
反正材料回本地也是一样要采购,只不过这次采购科的人算是白跑一趟,财务也不必另外划拨采购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