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齐卫东他们苦恼时,展台前稀疏的人群中,一个染着黄发的青年注意到了他们。
他从头到尾听完了他们的讨论,沉吟片刻后,迈步走向展台。
一声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你好”打破了沉寂,让正在思索的齐卫东几人同时抬起了头。
有客户上门,自然要立刻打起精神。
郑科长脸上立刻堆起了职业的笑容,身体微微前倾,虽然只是一小步的距离,且被展台阻隔,但这个姿态充分表达了他的尊重。
“这位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他礼貌地问道,尽管对方一头黄毛的打扮和年轻的样貌,让他觉得“先生”这个称呼有些别扭。
年轻人摘下墨镜,目光落在箱子上,指了指:“我能试试吗?”
他的普通话虽然口音很重,但吐字清晰,完全能听懂。
“当然可以!”
瞿梦妍连忙点头。
那年轻人便拿起一个中号的箱子,在狭窄的过道里来回拉动,反复测试。
在几人充满期待的注视下,他停下来想了想,开口道:“方便借一步说话吗?”
说着,他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来。
郑科长接过名片,轻声念出上面的头衔:“港岛国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安超。”
这名头听着着实响亮,让人不明觉厉。
他抬眼打量了一下对方,实在没想到如此年轻便已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在内地,这个职位意味着极高的地位。
“林先生,您好!这边请!”
郑科长立刻热情地做出邀请的手势,并对身后的两人吩咐道,“瞿梦妍,你留守展台。卫东,你跟我一起过来。”
他没带上瞿梦妍,是出于一种老派的观念,觉得两个男人陪同男性客户洽谈更为方便。
三人穿过过道,在旁边一张空桌旁坐下。
齐卫东正要去倒水,却被林安超摆手拦住了:“不用客气,我不渴,我们直接谈谈这个箱子的事吧!”
林安超心里有些纳闷,按理说接待工作不都应该是女性吗?
派两个大男人来算怎么回事?
不过他是来谈生意的,这些细节也就不计较了。
郑科长搓了搓手,试探地问道:“林先生,您是做服装贸易的,也对皮箱感兴趣?”
林安超将墨镜随手放在桌上,姿态颇为老练:“我们是国际贸易公司,业务范围很广,什么都做。”
郑科长一听,感觉这可能是一笔大生意,精神为之一振:“那么林先生是打算采购我们的箱子?您计划要多少?”
在他看来,对方既然要详谈,必然是有购买意向的。
林安超闲适地翘起二郎腿,笑着反问:“你们的生产能力如何?一个月能供应多少?”
这个问题正中郑科长下怀,他兴奋地回答:“这个我们核算过,目前的月产能大约是两百个。”
“当然,如果林先生的需求量更大,我们可以向领导申请,协调资源扩大生产。”
他解释说,产能的瓶颈其实不在于钢管配件,而在于皮革。
生产皮箱的皮革都依赖手工作坊,处理工艺繁琐,耗时很长。
但只要有出口订单,上级肯定会优先协调,将内销的配额转向出口。
听到这个数字,林安超的嘴角不易察察地**了一下。
两百个,这一个月就是近两万港元的货值,这笔钱在当时的港岛,足够在市中心买一套千尺豪宅了。
他思索片刻,谨慎地说道:“你们最快的交货期是多久?我打算先进一小批在港岛试销,毕竟是新产品,市场反应如何还不好说。”
郑科长盘算了一下,现有的尺寸都有样品,一旦合同签订,工厂那边最多半个月就能生产出一批,加上铁路运输的时间,二十天左右就能交货。
于是回答:“具体要看林先生您需要的数量是多少。”
“十五个。”林安超干脆地报出了数字。
郑科长心中一喜,总算开张了!
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开始。
他们这次来参展,本就没指望能满负荷接到订单,能卖出一些就已经是成功。
他当即承诺:“一个月内保证到货。”
“好,那就签合同。合作愉快。”
林安超爽快地伸出手。
郑科长高兴地与他握手,示意齐卫东去服务台取合同文本。
齐卫东迅速取回了合同和产品的宣传册。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按照广交会的规定,新客户签约需预付30%的定金。
林安超希望能少付一些。
双方为此僵持了片刻,最后郑科长以“规定如此”为由,坚持要求对方支付了相当于五套箱子货款的定金。
最终,这笔订单总价为1914.2港元,林安超支付了574.3港元的定金。
齐卫东心里泛起一丝波澜,总觉得事情顺利得有些反常。
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或许是。
近来他满脑子都是专利的事,不免有些草木皆兵。
他特地了解过,国家是在1980年才刚刚迈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大门,国内连个专门受理专利的机构都还没影儿。
这意味着,在当下这个节点,即便有人脑子里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无处施展。
没有申请的渠道,就算你单方面宣布拥有专利,国际上也不会承认。
更何况,眼下是什么时期?
是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奋力追赶的年代。
国内关注的焦点是“能不能造出来”,只要掌握了配方和工艺,就会立刻投入生产。
没人会去计较专利归属。
在那个一切归公的体系里,专利本身就是个陌生的词汇。
上级一纸调令,全国范围内的技术、人才、资源便会立刻集中起来,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专利。
大家连肚子都还没填饱呢!
想到这里,他不禁自嘲地笑了笑,觉得自己确实是杞人忧天了。
生意似乎真的迎来了开门红,陆陆续续有好几位客商下了订单,虽然每次都只是三五个地订购。
没想到,其中一位买家竟然还是个熟面孔——正是前些天在宾馆门口见过的那个叫迪米特里的外国人。
正当齐卫东他们苦恼时,展台前稀疏的人群中,一个染着黄发的青年注意到了他们。
他从头到尾听完了他们的讨论,沉吟片刻后,迈步走向展台。
一声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你好”打破了沉寂,让正在思索的齐卫东几人同时抬起了头。
有客户上门,自然要立刻打起精神。
郑科长脸上立刻堆起了职业的笑容,身体微微前倾,虽然只是一小步的距离,且被展台阻隔,但这个姿态充分表达了他的尊重。
“这位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他礼貌地问道,尽管对方一头黄毛的打扮和年轻的样貌,让他觉得“先生”这个称呼有些别扭。
年轻人摘下墨镜,目光落在箱子上,指了指:“我能试试吗?”
他的普通话虽然口音很重,但吐字清晰,完全能听懂。
“当然可以!”
瞿梦妍连忙点头。
那年轻人便拿起一个中号的箱子,在狭窄的过道里来回拉动,反复测试。
在几人充满期待的注视下,他停下来想了想,开口道:“方便借一步说话吗?”
说着,他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来。
郑科长接过名片,轻声念出上面的头衔:“港岛国际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安超。”
这名头听着着实响亮,让人不明觉厉。
他抬眼打量了一下对方,实在没想到如此年轻便已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在内地,这个职位意味着极高的地位。
“林先生,您好!这边请!”
郑科长立刻热情地做出邀请的手势,并对身后的两人吩咐道,“瞿梦妍,你留守展台。卫东,你跟我一起过来。”
他没带上瞿梦妍,是出于一种老派的观念,觉得两个男人陪同男性客户洽谈更为方便。
三人穿过过道,在旁边一张空桌旁坐下。
齐卫东正要去倒水,却被林安超摆手拦住了:“不用客气,我不渴,我们直接谈谈这个箱子的事吧!”
林安超心里有些纳闷,按理说接待工作不都应该是女性吗?
派两个大男人来算怎么回事?
不过他是来谈生意的,这些细节也就不计较了。
郑科长搓了搓手,试探地问道:“林先生,您是做服装贸易的,也对皮箱感兴趣?”
林安超将墨镜随手放在桌上,姿态颇为老练:“我们是国际贸易公司,业务范围很广,什么都做。”
郑科长一听,感觉这可能是一笔大生意,精神为之一振:“那么林先生是打算采购我们的箱子?您计划要多少?”
在他看来,对方既然要详谈,必然是有购买意向的。
林安超闲适地翘起二郎腿,笑着反问:“你们的生产能力如何?一个月能供应多少?”
这个问题正中郑科长下怀,他兴奋地回答:“这个我们核算过,目前的月产能大约是两百个。”
“当然,如果林先生的需求量更大,我们可以向领导申请,协调资源扩大生产。”
他解释说,产能的瓶颈其实不在于钢管配件,而在于皮革。
生产皮箱的皮革都依赖手工作坊,处理工艺繁琐,耗时很长。
但只要有出口订单,上级肯定会优先协调,将内销的配额转向出口。
听到这个数字,林安超的嘴角不易察察地**了一下。
两百个,这一个月就是近两万港元的货值,这笔钱在当时的港岛,足够在市中心买一套千尺豪宅了。
他思索片刻,谨慎地说道:“你们最快的交货期是多久?我打算先进一小批在港岛试销,毕竟是新产品,市场反应如何还不好说。”
郑科长盘算了一下,现有的尺寸都有样品,一旦合同签订,工厂那边最多半个月就能生产出一批,加上铁路运输的时间,二十天左右就能交货。
于是回答:“具体要看林先生您需要的数量是多少。”
“十五个。”林安超干脆地报出了数字。
郑科长心中一喜,总算开张了!
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开始。
他们这次来参展,本就没指望能满负荷接到订单,能卖出一些就已经是成功。
他当即承诺:“一个月内保证到货。”
“好,那就签合同。合作愉快。”
林安超爽快地伸出手。
郑科长高兴地与他握手,示意齐卫东去服务台取合同文本。
齐卫东迅速取回了合同和产品的宣传册。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按照广交会的规定,新客户签约需预付30%的定金。
林安超希望能少付一些。
双方为此僵持了片刻,最后郑科长以“规定如此”为由,坚持要求对方支付了相当于五套箱子货款的定金。
最终,这笔订单总价为1914.2港元,林安超支付了574.3港元的定金。
齐卫东心里泛起一丝波澜,总觉得事情顺利得有些反常。
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或许是。
近来他满脑子都是专利的事,不免有些草木皆兵。
他特地了解过,国家是在1980年才刚刚迈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大门,国内连个专门受理专利的机构都还没影儿。
这意味着,在当下这个节点,即便有人脑子里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无处施展。
没有申请的渠道,就算你单方面宣布拥有专利,国际上也不会承认。
更何况,眼下是什么时期?
是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奋力追赶的年代。
国内关注的焦点是“能不能造出来”,只要掌握了配方和工艺,就会立刻投入生产。
没人会去计较专利归属。
在那个一切归公的体系里,专利本身就是个陌生的词汇。
上级一纸调令,全国范围内的技术、人才、资源便会立刻集中起来,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专利。
大家连肚子都还没填饱呢!
想到这里,他不禁自嘲地笑了笑,觉得自己确实是杞人忧天了。
生意似乎真的迎来了开门红,陆陆续续有好几位客商下了订单,虽然每次都只是三五个地订购。
没想到,其中一位买家竟然还是个熟面孔——正是前些天在宾馆门口见过的那个叫迪米特里的外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