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卫东听出这是在对自己说话,便回应道:“不用客气,人没事就好。不过,你们的话我听不太懂。”
青年闻言,换了一种口音浓重、但总算能听懂的普通话,再次开口:“谢谢你救了我。你也是要去港岛的吗?”
能沟通就好。
齐卫东松了口气,笑道:“是啊,我也是去那边的。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会从这里走?”
他记得这几天明明有传言说大桥那边会放行。
他的目光投向远去的蛇头船,那船在几个聚集点接上人后,已经满载着驶向了江心。
旁边的女孩始终沉默着。
青年叹了口气,介绍道:“我们是惠州的……”
随着他的讲述,齐卫东了解了兄妹俩的情况。
哥哥叫汪小誉,二十岁,妹妹叫汪小文,十五岁。
他们家在惠州北边,父母都已不在,这次是想去港岛投靠舅舅。
之前蛇头所说的四百块钱,指的是四百人民币或等值的四百港币,对此时的老百姓而言,这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
蛇头之所以愿意等值收港币,是因为官方强制结汇,普通人手里根本没有外汇,黑市价自然水涨船高。
这些蛇头会把人带到对岸的偏僻泥滩,避开巡逻的条子,方便偷渡客进入市区。
至于传闻中女王生日大赦三天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但趁乱过来的人确实有几十万之多。
港岛那边设有收容营,有亲戚的可以去投靠,没人的会被安排进工厂,有能力的也可以自己去警署登记。
听完这些,齐卫东心中有了计较。
他自然不会用真名,便化名刘文。
他本打算独自游过去,再想办法进市区。
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过于理想化了。
齐卫东这个年代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而偷渡客口中的“市区”,指的是九龙的界限街,离这里足有四十五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路况复杂的山区,据说路上还有劫匪。
更何况,过去了语言不通也是个大麻烦。
反正都是顺路,不如结伴而行,到了对岸好歹算有个照应。
想到这里,他笑着提议:“要不,咱们一起过去?”
汪小誉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可是……我和我妹妹都不会游泳。”
“不用。”齐卫东胸有成竹地说道,“你们等我一下!”
说完,他转身攀上岸边的铁丝网,踩着仅容立足的狭窄边缘,迅速返回了自己之前来的地方,留下身后一脸困惑的汪小誉兄妹。
两人此刻别无他法,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神秘的陌生人身上。
齐卫东隐入暗处,在脑海中的商城里迅速操作,不仅换了一身行头,还兑换了一叠六十年代的港币,做完这一切,他才重新现身。
手电的光束扫过,照亮了两个身影。
那是一对兄妹,长相都算得上清秀,只是皮肤被晒得有些黝黑。
男的个头约莫一米七五,身形偏瘦。
女孩则穿着一件花衬衫和黑裤子,两条麻花辫乖顺地垂在胸前。
“兄弟,看你年纪也不大啊?”
汪小誉试探着开口,脸上带着一丝友善的笑。
齐卫东淡然一笑,随口对付:“我刚满十八,对了,你说等下会有船来接人?咱们就坐他们的船过去。”
“船费我先帮你垫上,等到了地方你再还我,可以吗?”
这话让汪小誉喜出望外:“真的?没问题啦,我到了那边肯定还你!”
齐卫东见他答应,便点了点头:“行,那我们就在这儿等。”
做这趟买卖的蛇头不止一伙,这一带的偷渡生意简直是暴利,竞争也激烈。
他的视线投向漆黑的江面,没过多久,远处便有马达声传来,一艘船正贴着岸边行驶。
“船来了。”
汪小誉盯着那艘船,声音里透着一丝兴奋。
齐卫东也望了过去。
那艘船似乎在中途又接了其他人,耽搁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靠近他们这边。
齐卫东把手电筒打开照了照。
汪小誉见状,立刻朝着船上高声喊道:“歹佬哇,我们要过对岸,带我们一程吧?”
船上已经挤了不少人,听到喊声,船速放缓了下来。
一个粗粝的声音传来:“四百五十蚊!”
汪小誉的眉头瞬间皱紧:“不是说好四百的吗?”
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男人闻言,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四百五,安全送到大埔。上不上?不上我们就走了。”
汪小誉一时没了主意,只能回头看向齐卫东,多出的五十可不是个小数目。
齐卫东打量了一下船上那几个人,轻轻颔首:“行!”
他一边说着,一边爽快地掏出钱递了过去。
大埔是离此地最近的区域。
刀疤脸接过钱数了数,满意地舔了舔后槽牙,那副模样怎么看都不像善类。
确认钱数无误,他才挥了挥手:“走,人满了,昆仔,等下直接去码头。”
汪小誉见状赶忙招呼:“快,我们上去!”
三人随即登船。船上本就坐了三个乘客,加上刀疤和另外两个船员,一共六个人。
他们三个一上来,船上便有了九个人,空间顿时变得拥挤不堪,只能勉强找个地方蹲下。
船上的灯火全部熄灭,船夫全凭着感觉在黑暗中航行。
直到快要靠岸时,一盏油灯才被重新点亮。
途中,他们还看到了好几艘同样载着人的小船,可见这门生意有多么兴旺。
齐卫东扫视着船上的其他乘客,发现除了他们,其余都是青年或中年男性,一个女人都看不到。
汪小文是唯一的女孩,她害怕地把头缩在哥哥汪小誉的臂弯里,因为她瞥见了刀疤腰间竟然别着一把枪。
这时,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船员,眼神在众人身上来回扫动,最后将目光锁定在齐卫东随身携带的包袱上。
他凑到刀疤脸身边,低声嘀咕了几句。
刀疤闻言,平静的眼神中闪过一道微不可察的精光,他意味深长地瞥了那年轻船员一眼。
对方立刻尴尬地笑了笑,不敢再多言。
船只沿着岸边又行驶了二十多分钟,最终在一个简陋的木制码头靠岸。
这里出人意料的热闹,不少船只都在此地卸客。
齐卫东听出这是在对自己说话,便回应道:“不用客气,人没事就好。不过,你们的话我听不太懂。”
青年闻言,换了一种口音浓重、但总算能听懂的普通话,再次开口:“谢谢你救了我。你也是要去港岛的吗?”
能沟通就好。
齐卫东松了口气,笑道:“是啊,我也是去那边的。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会从这里走?”
他记得这几天明明有传言说大桥那边会放行。
他的目光投向远去的蛇头船,那船在几个聚集点接上人后,已经满载着驶向了江心。
旁边的女孩始终沉默着。
青年叹了口气,介绍道:“我们是惠州的……”
随着他的讲述,齐卫东了解了兄妹俩的情况。
哥哥叫汪小誉,二十岁,妹妹叫汪小文,十五岁。
他们家在惠州北边,父母都已不在,这次是想去港岛投靠舅舅。
之前蛇头所说的四百块钱,指的是四百人民币或等值的四百港币,对此时的老百姓而言,这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
蛇头之所以愿意等值收港币,是因为官方强制结汇,普通人手里根本没有外汇,黑市价自然水涨船高。
这些蛇头会把人带到对岸的偏僻泥滩,避开巡逻的条子,方便偷渡客进入市区。
至于传闻中女王生日大赦三天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但趁乱过来的人确实有几十万之多。
港岛那边设有收容营,有亲戚的可以去投靠,没人的会被安排进工厂,有能力的也可以自己去警署登记。
听完这些,齐卫东心中有了计较。
他自然不会用真名,便化名刘文。
他本打算独自游过去,再想办法进市区。
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过于理想化了。
齐卫东这个年代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而偷渡客口中的“市区”,指的是九龙的界限街,离这里足有四十五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路况复杂的山区,据说路上还有劫匪。
更何况,过去了语言不通也是个大麻烦。
反正都是顺路,不如结伴而行,到了对岸好歹算有个照应。
想到这里,他笑着提议:“要不,咱们一起过去?”
汪小誉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可是……我和我妹妹都不会游泳。”
“不用。”齐卫东胸有成竹地说道,“你们等我一下!”
说完,他转身攀上岸边的铁丝网,踩着仅容立足的狭窄边缘,迅速返回了自己之前来的地方,留下身后一脸困惑的汪小誉兄妹。
两人此刻别无他法,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神秘的陌生人身上。
齐卫东隐入暗处,在脑海中的商城里迅速操作,不仅换了一身行头,还兑换了一叠六十年代的港币,做完这一切,他才重新现身。
手电的光束扫过,照亮了两个身影。
那是一对兄妹,长相都算得上清秀,只是皮肤被晒得有些黝黑。
男的个头约莫一米七五,身形偏瘦。
女孩则穿着一件花衬衫和黑裤子,两条麻花辫乖顺地垂在胸前。
“兄弟,看你年纪也不大啊?”
汪小誉试探着开口,脸上带着一丝友善的笑。
齐卫东淡然一笑,随口对付:“我刚满十八,对了,你说等下会有船来接人?咱们就坐他们的船过去。”
“船费我先帮你垫上,等到了地方你再还我,可以吗?”
这话让汪小誉喜出望外:“真的?没问题啦,我到了那边肯定还你!”
齐卫东见他答应,便点了点头:“行,那我们就在这儿等。”
做这趟买卖的蛇头不止一伙,这一带的偷渡生意简直是暴利,竞争也激烈。
他的视线投向漆黑的江面,没过多久,远处便有马达声传来,一艘船正贴着岸边行驶。
“船来了。”
汪小誉盯着那艘船,声音里透着一丝兴奋。
齐卫东也望了过去。
那艘船似乎在中途又接了其他人,耽搁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靠近他们这边。
齐卫东把手电筒打开照了照。
汪小誉见状,立刻朝着船上高声喊道:“歹佬哇,我们要过对岸,带我们一程吧?”
船上已经挤了不少人,听到喊声,船速放缓了下来。
一个粗粝的声音传来:“四百五十蚊!”
汪小誉的眉头瞬间皱紧:“不是说好四百的吗?”
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男人闻言,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四百五,安全送到大埔。上不上?不上我们就走了。”
汪小誉一时没了主意,只能回头看向齐卫东,多出的五十可不是个小数目。
齐卫东打量了一下船上那几个人,轻轻颔首:“行!”
他一边说着,一边爽快地掏出钱递了过去。
大埔是离此地最近的区域。
刀疤脸接过钱数了数,满意地舔了舔后槽牙,那副模样怎么看都不像善类。
确认钱数无误,他才挥了挥手:“走,人满了,昆仔,等下直接去码头。”
汪小誉见状赶忙招呼:“快,我们上去!”
三人随即登船。船上本就坐了三个乘客,加上刀疤和另外两个船员,一共六个人。
他们三个一上来,船上便有了九个人,空间顿时变得拥挤不堪,只能勉强找个地方蹲下。
船上的灯火全部熄灭,船夫全凭着感觉在黑暗中航行。
直到快要靠岸时,一盏油灯才被重新点亮。
途中,他们还看到了好几艘同样载着人的小船,可见这门生意有多么兴旺。
齐卫东扫视着船上的其他乘客,发现除了他们,其余都是青年或中年男性,一个女人都看不到。
汪小文是唯一的女孩,她害怕地把头缩在哥哥汪小誉的臂弯里,因为她瞥见了刀疤腰间竟然别着一把枪。
这时,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船员,眼神在众人身上来回扫动,最后将目光锁定在齐卫东随身携带的包袱上。
他凑到刀疤脸身边,低声嘀咕了几句。
刀疤闻言,平静的眼神中闪过一道微不可察的精光,他意味深长地瞥了那年轻船员一眼。
对方立刻尴尬地笑了笑,不敢再多言。
船只沿着岸边又行驶了二十多分钟,最终在一个简陋的木制码头靠岸。
这里出人意料的热闹,不少船只都在此地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