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山不大,山林边缘除了麻雀,偶尔才能见到几只别的飞鸟。

  齐卫东把枪递给孟玉,正准备从最基础的装弹开始手把手教。

  谁知,齐小丫像是发现了什么,只见她“咔”地一声,无比流畅地将一个漏式弹夹按进枪膛,随即上膛,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她顺势伏在地上,利用地形稳定枪身,肩膀紧紧抵住枪托。

  下一秒,在齐卫东错愕的目光中,她对准不远处树上的一只灰鸟,果断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爆响,那只可怜的猎物在**的巨大威力下,瞬间化为一团破碎的血羽。

  很快陈春生提着一只硕大的斑鸠跑了回来:“小丫,枪法真准,运气也好!”

  齐小丫放下枪,有些腼腆地揉了揉后脑勺。

  一旁的齐卫东也赞许地向她比了个大拇指。

  在这个尚武的村子里,每年民兵训练都是全村出动的大事,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得摸枪。

  齐小丫在这方面显然极有天分,一**法练得又稳又准。

  孟玉的双眼闪着兴奋的光芒,她扯住齐卫东的袖子,声音清脆:“卫东哥,这个我必须学!”

  “行,从最基础的装弹开始。”

  齐卫东将一枚子弹递到孟玉掌心,握着她的手,一步步教她如何将子弹上膛。

  他注意到,她的手虽然因干活而略显粗糙,但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洗得也很干净。

  子弹装好后,齐卫东帮她调整好持枪的姿势,把枪托用力抵在她的肩窝上,叮嘱道:“肩膀必须顶死枪托,不能有空隙,不然会被后坐力震伤。好了,扣动扳机吧。”

  孟玉是机修工,手上有的是力气,她稳稳地举着枪,果断地扣下了扳机。

  枪声过后,子弹不知飞向了何方。

  她放下枪,**有些发麻的肩膀,脸上却绽放出笑容:“卫东哥,好像没那么难。就是姿势我还不太确定,你个子高,不如从我身后抱着我,帮我托稳了?”

  齐卫东顿了一下,应道:“呃……好。”

  ……

  天气阴沉,寒风如刀。

  齐卫东踩着自行车,不疾不徐地赶在上班前抵达农科院。

  这周二队有押运任务,远比上周的站岗要辛苦。

  他前脚刚坐下,二队副队长陈明睿后脚就拿着一份表格走了进来,递到他面前:“齐队,年底评五好职工,咱们队里有一个名额,这事得您来定夺。”

  陈明睿补充道:“按惯例,是队里先讨论,再举手表决。当然,您的意见最关键,这表最后要您盖章才行。”

  老邢看到齐卫东,早就拎着热水瓶凑了过来,听到这话,耳朵立刻竖了起来,脸上堆着笑:“齐队,天冷风大,快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齐卫东道了声谢,等老邢倒满水,他用手指点了点那张“提名推荐表”上的理由栏,笑着问:“老邢,跟我说说你的优点和突出事迹,我好帮你填上去。”

  职工投票不过是走个形式,领导的态度才是决定性的。

  齐卫东向来不亏待自己人,老邢自从进了保卫科,对他一直尽心尽力,人也勤快,提拔一下是应有之义。

  老邢瞟了眼陈明睿,心里虽热切万分,嘴上却故作谦虚:“队长,这是大家投票的事,哪能就说是我呢,现在提这个太早了。”

  “不是说要讨论吗?那咱们现在就开个小会。”齐卫东轻描淡写地说道,随即把目光转向陈明睿,“陈副队,你的意见呢?”

  陈明睿心领神会,立刻表态:“老邢业务能力强,群众关系也好,完全可以作为候选人,让大家投票表决。”

  “那到时候,我第一个投他。”齐卫东朗声说道,一锤定音。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等二队队员到齐,众人见队长齐卫东率先举手选了老邢,也都心照不宣地纷纷跟上。

  于是,老邢如愿拿到了“五好职工”的提名资格。

  老邢目送着齐卫东在推荐表上落下签名并盖上印章,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暗自盘算,凭着齐队长跟徐科长、钱院长的这层关系,今年的五好职工评选,自己是十拿九稳了。

  这不仅意味着能分到一个印着荣誉字样的搪瓷杯子或者新毛巾,更是在未来涨工资、评职称时能抢占先机。

  自己这段时间鞍前马后地跟着齐队,果然没有白费。

  齐队长这人,做事就是敞亮。

  保卫科,科长办公室里。

  齐卫东推门而入,将签好的推荐表递了过去。

  徐光荣接过表格,只是扫了一眼便放到一旁,转而抽出一份文件交给齐卫东,直奔主题:

  “卫东,我正好要找你。有个长途护送任务,你是头一回接手,先把章程熟悉一下。”

  齐卫东带着几分好奇接过了文件。

  封面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论运输战线上的阶……斗争新动向,严防反动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他对此类文件并不陌生,这是时代的要求,强调觉悟,护送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他快速将文件通读一遍,抬头问道:

  “徐叔,我们这次护送的是什么物资?目的地又是哪里?”

  徐光荣取出一张货物清单,压低声音说:

  “咱们院里,联合了市中药材公司和滇省的药用植物研究站,搞了一个合作项目,是关于中药三七的规模化种植与改良研究。”

  三七……

  齐卫东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自己喝的汤药里就有这味药材。

  它主产于滇省,价格不菲,野生的特级三七,一斤能卖到七十九块的高价。

  人工种植的,价格会亲民许多。

  徐光荣接着解释:“滇省那边的研究站,条件比较落后,物资匮乏,急缺一批肥料。”

  “我们院的情况特殊,上面特批的化肥指标刚下来。所以这次,就由你带队,护送一千五百公斤钾肥到滇省云山州。”

  原来是钾肥,这在当下可是金贵玩意儿。

  齐卫东的神色顿时明了。

  钾肥素有“庄稼的命根子”之称,对农作物增产至关重要。

  眼下国内的钾肥几乎全赖进口,自产技术瓶颈很大。

  他记得报纸上提过,去年全国的钾肥产量还不足一万吨,且品质不高,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千分之五。

  一千五百公斤的钾肥,绝对算得上是保障粮食增产的战略物资,难怪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派人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