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甄嬛进殿就看到皇帝,没有任何表情的批阅奏折,也没有看她一眼。
甄嬛心中一紧,还是按捺住恐慌的情绪,先低头行礼跪拜,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皇上,臣妾甄嬛,特来请罪。甄府之事,臣妾难辞其咎,今脱簪请罪,万望皇上恕罪。”
皇帝像是并未听见般,依旧专注自己手中的奏折。
直到将手边的最后一本奏折合上。
往甄嬛的方向一瞥,语气平静地缓缓开口。
“起来吧。”
“臣妾有罪。”
甄嬛依旧跪地不起,听到皇帝的叫起,还是坚持再一次伏地磕头。
皇帝眉宇一皱,将手中的奏折往案上一掷。
“啪。”
一个轻微的奏折声落在案上的声音,却似重锤击在甄嬛心上。
她听出来皇帝的不悦,却不得不为甄府周旋,不然整个甄府又能依靠谁。
“你说你有罪,你有何罪?”
“臣妾未能约束家人,致生事端,累及圣誉,实乃大不敬。”
皇帝听着甄嬛的狡辩,冷眼看着甄嬛,语气淡漠。
“甄远道私纳摆夷族罪女之时,你尚未出生,何来约束之责?”
“不过朕却有一事想问你。才知你有没有罪。”
听皇帝说有事要问,甄嬛脑子飞速闪现一个名字。
‘浣碧!’
这才是比甄远道私纳摆夷族罪女情况更严重的事,就是将浣碧这个有摆夷族血脉的女子带入宫中,还送上龙床。
而且自己应不应该知道浣碧的身份?
甄嬛脑子飞速盘算,也想不出如何应对皇帝的质问。
抬头看着皇帝一直盯着自己的眼神,勉强稳住心神。
“皇上请讲,臣妾定当如实回答。”
“御史弹劾甄远道四大罪,其中之一便是将和摆夷族罪女的私生女,冲做嫡女婢,这个浣碧在你身边多久了?”
皇帝问的轻巧,甄嬛却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让自己妹妹给自己当奴婢,现在让人说出来,好像自己磋磨亲妹一般。
“回皇上,浣碧自幼随臣妾长大。”
甄嬛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她之前对浣碧的身份确实不知情,但现在只怕说破天,也难以说清。
“朕记得,她在身边时,你对她极为纵容,圆明园时,朕赏给安常在的浮光锦,安常在转赠于你,你却私下赏给浣碧一身。她毫不避讳直接穿在身上,在园子中招摇过市,还冲撞过敬妃。”
“华妃和敬妃当时都有对你小惩大诫,但你从未惩罚管教与她。朕可有记错。”
“臣妾不敢欺瞒,确有其事。”
甄嬛知道当初浮光锦之事,自己不可能隐瞒,只能坦诚相告。
“只是此事也有内因。”
“哦,有何内因?朕倒要听听。”
皇帝调整坐姿,端着手中的茶杯,看甄嬛能说出什么。
也看看甄嬛对此事到底是何想法,皇帝就算已经打算留下这个纯元的高仿,但具体留下后如何处置,还需看她今日的应对。
甄嬛一边头脑运转,一边组织自己的措辞。
“安妹妹入宫前,曾在臣妾家中寄居过一段时间,当时安妹妹和浣碧就要好,如同姐妹。”
“只是入宫后,到有些疏远。臣妾会赐给浣碧浮光锦,也有此原因,到确实是臣妾失察,没有想过浣碧会穿出去冲撞各位姐妹。”
“敬妃姐姐当时也有提醒过臣妾,臣妾当时就罚过浣碧,让她闭门思过,抄写宫规。”
甄嬛一番美化解释,没有提一句浣碧的身份,甚至将安陵容和敬妃都拉出来,尽量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不过皇帝眉梢微挑,目光深邃,似在考量她所言真假。
“这么说来,浮光锦是你替安常在送给浣碧的?”
“是臣妾私心揣测安妹妹的心意,事后回想,臣妾确有不妥。”
“既然知道不妥,当时为何没有收回浮光锦?”
皇帝可没有忘记碧桐书院宠幸浣碧当日,浣碧穿的正是那身浮光锦。
甄嬛当然也没有忘记。
当时为何没有收回浮光锦,一来甄嬛当时的注意力全部被华妃送来的《法华经》所吸引,光顾着思考自己的生存危机。
二来也确实是被浣碧当时乖乖抄书的模样所迷惑,以为她真心悔改。
但现在说这些都已经晚了。
看皇帝现在的神色,和这几个问题,就知道皇帝恐怕已经心中有决断,自己再多的解释也难掩事实。
甄嬛思忖片刻,只能再次低头行礼,看硬碰硬能扳回多少局面。
“皇上,是臣妾疏忽大意,顾念旧情,未及深思。请皇上责罚。”
“旧情?你承认知道浣碧是你妹妹。”
皇帝看着甄嬛的眼神中透出些锐利,皇帝在此之前是将甄嬛划出这场纷争之外。
‘最好不要让朕失望。’
甄嬛心中一紧,但仍保持镇定,心中再次梳理一遍自己的措辞。
“皇上,臣妾确实知晓浣碧是臣妾的妹妹,但此事臣妾并非有意隐瞒,而且臣妾也是入宫后才得知。”
“家父和臣妾都不是有意要让浣碧入宫。”
这个是重点,一定要咬定。
“臣妾入宫前最开始和家父选定入宫的名单中并无浣碧,只是后来臣妾也习惯浣碧自幼的陪伴,不愿分离,最后才决定带她一同入宫。”
“是臣妾临时更改的决定,未曾和家父商议,后来家父知道臣妾将浣碧名字报上去后,无奈才将浣碧身份和臣妾说明。”
“这么说都是阴差阳错,你们不是故意将摆夷族血脉带到朕身边?”
皇帝对甄嬛的一番解释不置可否,没说信也没全信,只是语气稍缓的看着甄嬛。
但甄嬛心中稍微松口气,只要还有余地,就有机会挽回局面。
但却看不清皇帝眼底深不可测的审视。
“臣妾绝无此意,家父与臣妾皆忠心耿耿,绝不敢有半分欺瞒。”
甄嬛语气坚定,眼神坦诚。
全然忘了,浣碧的存在就是甄府不忠的铁证。
“臣妾入宫前,才得知,浣碧生母名为何绵绵,和家父有过一段旧情,因家道中落,投奔家父,家父原只是因为怜悯其孤苦,帮她安排生计,后因为一场意外,才有的浣碧。”
但家父和家母夫妻情深,从未有过二心。浣碧之事,实属意外,所以一直将浣碧养在府外,原本预想不过是让她在府外安稳度日,年岁大了便寻个好人家嫁了,左不过一幅嫁妆而已。”
甄嬛进殿就看到皇帝,没有任何表情的批阅奏折,也没有看她一眼。
甄嬛心中一紧,还是按捺住恐慌的情绪,先低头行礼跪拜,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皇上,臣妾甄嬛,特来请罪。甄府之事,臣妾难辞其咎,今脱簪请罪,万望皇上恕罪。”
皇帝像是并未听见般,依旧专注自己手中的奏折。
直到将手边的最后一本奏折合上。
往甄嬛的方向一瞥,语气平静地缓缓开口。
“起来吧。”
“臣妾有罪。”
甄嬛依旧跪地不起,听到皇帝的叫起,还是坚持再一次伏地磕头。
皇帝眉宇一皱,将手中的奏折往案上一掷。
“啪。”
一个轻微的奏折声落在案上的声音,却似重锤击在甄嬛心上。
她听出来皇帝的不悦,却不得不为甄府周旋,不然整个甄府又能依靠谁。
“你说你有罪,你有何罪?”
“臣妾未能约束家人,致生事端,累及圣誉,实乃大不敬。”
皇帝听着甄嬛的狡辩,冷眼看着甄嬛,语气淡漠。
“甄远道私纳摆夷族罪女之时,你尚未出生,何来约束之责?”
“不过朕却有一事想问你。才知你有没有罪。”
听皇帝说有事要问,甄嬛脑子飞速闪现一个名字。
‘浣碧!’
这才是比甄远道私纳摆夷族罪女情况更严重的事,就是将浣碧这个有摆夷族血脉的女子带入宫中,还送上龙床。
而且自己应不应该知道浣碧的身份?
甄嬛脑子飞速盘算,也想不出如何应对皇帝的质问。
抬头看着皇帝一直盯着自己的眼神,勉强稳住心神。
“皇上请讲,臣妾定当如实回答。”
“御史弹劾甄远道四大罪,其中之一便是将和摆夷族罪女的私生女,冲做嫡女婢,这个浣碧在你身边多久了?”
皇帝问的轻巧,甄嬛却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让自己妹妹给自己当奴婢,现在让人说出来,好像自己磋磨亲妹一般。
“回皇上,浣碧自幼随臣妾长大。”
甄嬛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她之前对浣碧的身份确实不知情,但现在只怕说破天,也难以说清。
“朕记得,她在身边时,你对她极为纵容,圆明园时,朕赏给安常在的浮光锦,安常在转赠于你,你却私下赏给浣碧一身。她毫不避讳直接穿在身上,在园子中招摇过市,还冲撞过敬妃。”
“华妃和敬妃当时都有对你小惩大诫,但你从未惩罚管教与她。朕可有记错。”
“臣妾不敢欺瞒,确有其事。”
甄嬛知道当初浮光锦之事,自己不可能隐瞒,只能坦诚相告。
“只是此事也有内因。”
“哦,有何内因?朕倒要听听。”
皇帝调整坐姿,端着手中的茶杯,看甄嬛能说出什么。
也看看甄嬛对此事到底是何想法,皇帝就算已经打算留下这个纯元的高仿,但具体留下后如何处置,还需看她今日的应对。
甄嬛一边头脑运转,一边组织自己的措辞。
“安妹妹入宫前,曾在臣妾家中寄居过一段时间,当时安妹妹和浣碧就要好,如同姐妹。”
“只是入宫后,到有些疏远。臣妾会赐给浣碧浮光锦,也有此原因,到确实是臣妾失察,没有想过浣碧会穿出去冲撞各位姐妹。”
“敬妃姐姐当时也有提醒过臣妾,臣妾当时就罚过浣碧,让她闭门思过,抄写宫规。”
甄嬛一番美化解释,没有提一句浣碧的身份,甚至将安陵容和敬妃都拉出来,尽量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不过皇帝眉梢微挑,目光深邃,似在考量她所言真假。
“这么说来,浮光锦是你替安常在送给浣碧的?”
“是臣妾私心揣测安妹妹的心意,事后回想,臣妾确有不妥。”
“既然知道不妥,当时为何没有收回浮光锦?”
皇帝可没有忘记碧桐书院宠幸浣碧当日,浣碧穿的正是那身浮光锦。
甄嬛当然也没有忘记。
当时为何没有收回浮光锦,一来甄嬛当时的注意力全部被华妃送来的《法华经》所吸引,光顾着思考自己的生存危机。
二来也确实是被浣碧当时乖乖抄书的模样所迷惑,以为她真心悔改。
但现在说这些都已经晚了。
看皇帝现在的神色,和这几个问题,就知道皇帝恐怕已经心中有决断,自己再多的解释也难掩事实。
甄嬛思忖片刻,只能再次低头行礼,看硬碰硬能扳回多少局面。
“皇上,是臣妾疏忽大意,顾念旧情,未及深思。请皇上责罚。”
“旧情?你承认知道浣碧是你妹妹。”
皇帝看着甄嬛的眼神中透出些锐利,皇帝在此之前是将甄嬛划出这场纷争之外。
‘最好不要让朕失望。’
甄嬛心中一紧,但仍保持镇定,心中再次梳理一遍自己的措辞。
“皇上,臣妾确实知晓浣碧是臣妾的妹妹,但此事臣妾并非有意隐瞒,而且臣妾也是入宫后才得知。”
“家父和臣妾都不是有意要让浣碧入宫。”
这个是重点,一定要咬定。
“臣妾入宫前最开始和家父选定入宫的名单中并无浣碧,只是后来臣妾也习惯浣碧自幼的陪伴,不愿分离,最后才决定带她一同入宫。”
“是臣妾临时更改的决定,未曾和家父商议,后来家父知道臣妾将浣碧名字报上去后,无奈才将浣碧身份和臣妾说明。”
“这么说都是阴差阳错,你们不是故意将摆夷族血脉带到朕身边?”
皇帝对甄嬛的一番解释不置可否,没说信也没全信,只是语气稍缓的看着甄嬛。
但甄嬛心中稍微松口气,只要还有余地,就有机会挽回局面。
但却看不清皇帝眼底深不可测的审视。
“臣妾绝无此意,家父与臣妾皆忠心耿耿,绝不敢有半分欺瞒。”
甄嬛语气坚定,眼神坦诚。
全然忘了,浣碧的存在就是甄府不忠的铁证。
“臣妾入宫前,才得知,浣碧生母名为何绵绵,和家父有过一段旧情,因家道中落,投奔家父,家父原只是因为怜悯其孤苦,帮她安排生计,后因为一场意外,才有的浣碧。”
但家父和家母夫妻情深,从未有过二心。浣碧之事,实属意外,所以一直将浣碧养在府外,原本预想不过是让她在府外安稳度日,年岁大了便寻个好人家嫁了,左不过一幅嫁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