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签完合同,送走了风尘仆仆的刘良编辑,心头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攥着那份薄薄却分量十足的合同,走在深秋的校园小径上,感觉脚下的路都坚实了许多。

  按照刘良的说法,每个月供稿两次。

  每次三万字左右。

  初期的话,一个月大概能赚1200块。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笔钱已经是巨款了。

  不过接下来陈述也要开始忙碌,牺牲大部分课余时间。

  平均每天两千字,外加精修。

  好在精修的事儿外包给了高芳芳,倒是能节省许多时间。

  等到第一个月稿费下来了,陈述打算先给家里寄去一部分。

  剩下的大半稿费,陈述还打算在校外租个房子,方便他平时的创作。

  不然得话,要是像上次一样,草稿被侯亮平破坏了,还得重新写。

  ……

  另一边。

  沪市《收获》杂志编辑部。

  刘良带着签好的合同和陈述对后续内容的精彩构思,兴冲冲地回到编辑部。

  他第一时间向副总编张佳慧汇报了情况,重点强调了陈述的年轻、才华以及对明史的独特见解,还有他对市场的信心。

  很难想象,这么年轻的一个人,居然对明史有这么深入的了解。

  刘良都快成了陈述的小迷弟。

  办公室里,他喋喋不休的开口,讲述当时和陈述聊天的情景。

  副总编张佳慧靠在宽大的皮椅上,指尖夹着一支细长的女士香烟,烟雾袅袅,模糊了她脸上的笑。

  听完刘良的汇报,她淡淡地“嗯”了一声,说:“知道了。稿子排版进度抓紧,确保下期准时刊出。价格……总编既然定了,就按这个执行。后续销量,盯紧点。”

  “好的,张总编,您放心,我一定盯紧!”刘良连忙保证。

  “至于你副主编的事儿,我和总编聊了聊,下次开会的时候会提上日程。”张佳慧继续说道,“接下来好好干,你是老人了,我相信你会处理的很好。”

  张佳慧鼓励了一句。

  虽说她比刘良要年轻许多,但是地位却比刘良这个普通编辑高多了。

  闻言,刘良更兴奋了,又道谢了好几声。

  他现在也算是攀上副总编的大腿了。

  以后在杂志社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

  这一切,还得感谢陈述那个小兄弟啊。

  最近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一帆风顺。

  等到刘良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张佳慧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内线号码。

  “喂,老李,是我。嗯,那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刘良签回来了。嗯,千字二十,新人价里算顶格了……对,总编拍板的。”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稿子我看了,文风……是挺特别,有点野路子,但不可否认,很抓人,我很少看历史类的文章,都被吸引了。”

  “不过,这种颠覆性的写法,太容易惹争议了。你那边……嗯,多留意一下读者反馈,特别是……作协那边一些老同志的反应。”

  “提前准备点预案,万一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我们也好应对。毕竟……是总编力推的嘛。”

  电话那头传来几声应和。

  张佳慧放下电话,她需要这部作品带来的业绩,但也需要确保这把火不会烧到自己身上。

  总编的“拍板”,此刻成了她最顺手的挡箭牌。

  ……

  数日后。

  沪市,街头的报刊亭。

  一位沪市大学的武教授正要上班前,来报刊亭晃悠了一下。

  他早上没课,去学校了也没什么事儿,不如看几本杂志消磨时间。

  “给我拿本小说选刊吧。”

  武教授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穿着黑色的外套,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

  “武教授啊,不好意思啊,小说选刊本来说昨天送到的,但是还没送过来。”

  报刊亭老板和武教授认识好几年了。

  这位武教授算是他的老主顾了。

  “那就随便来一本吧。”

  武教授寻思道。

  大早上太清闲了,他本来都不想出门,只想待在家里的。

  但是儿媳妇和他老婆天天吵架,闹的他不得安宁,还不如在学校自在。

  “《收获》杂志行吗?这儿有最新一版的半月刊。”报刊亭的老板询问道。

  武教授本来打算拒绝的,原因无非是这本杂志上经常夹杂一些穷酸文人的无病呻吟。

  许多散文更是没什么水平!

  但是转念一想,其他的杂志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收获》吧!”

  武教授寻思道,“打发时间,要不然他们打牌打麻将,我也不爱掺和。”

  这个年代,上班摸鱼是常态。

  迟到早退更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

  “3块!”报刊亭的老板说道。

  武教授付了钱,然后夹着杂志去了学校。

  90年代,随着多种娱乐方式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杂志的冲击已经开始了。

  《收获》、《人民文学》这种杂志,80年代的时候,每一期的销量大概在50万册左右。

  按照《收获》半月刊计算,一个月也就是100万册,全年1200万册。

  可是如今销量下滑的厉害,一期差不多在12万册左右。

  特别厉害的时候,能达到15万册。

  归根结底还是纯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和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娱乐方式逐渐普及。

  一期12万册,全年不超过300万册。

  按照每册定价3块钱(出厂价会更低),全年的营收大几百万。

  这已经是大牌期刊的销量了,一些小期刊更差。

  来到办公室,先是去上个厕所,然后泡一杯茶。

  再点燃一根香烟后,武教授打开了《收获》杂志。

  前面的那些散文之类的,武教授一点兴趣都没有,随便翻了几页。

  正当他觉得有些无趣,打算合上书时,猛然间看到了一篇小说——《明朝的那些儿》

  这是最新一期的《收获》杂志半月刊,带着油墨的清香。

  在略显严肃的封面和目录中,《明朝的那些事儿》这个带着几分戏谑和直白的标题,以及后面跟着的(一)和占据整整十页的巨大篇幅,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武教授带着挑剔的眼光读了下去。

  渐渐的,他一发不可收拾。

  他整个人已经沉浸了进去,就连同事身上的烟没了,问他要烟他都没搭理。

  最后同事直接把他一包烟全部拿走了。

  等到武教授看完之后,疯狂的想抽一根烟时,才发现烟盒子都不见了。

  “**,写的这么牛逼?卧槽!”

  武教授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

  “老武啊,怎么了?这么多年可没见过你说过脏话!”

  同事好奇的询问道。

  “没什么,看了一本小说,写的是真好。”武教授说道,“你们谁有烟,给我找一根。”

  见状,同事立马拿出刚从武教授那里顺的烟,给他发了一根。

  “老武,你看小说可是很挑剔的,到底是什么小说?我也瞅一眼。”

  同事从桌子上拿走了这本《收获》杂志,然后自己翻阅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