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侯亮平来说,这是最大的羞辱。

  将他的自尊狠狠的踩在脚底。

  偏偏他又不能把陈述怎么样了!

  学生会最大的权利,无非就是查宿、卡一些助学金以及奖项之类的。

  查宿是不可能的,他和陈述一个宿舍的。

  而且都大三了,老油条,查宿陈述也不怕。

  至于卡助学金以及一些奖项之类的,他就更拿陈述没办法了。

  陈述根本不评奖。

  哪怕陈述对三好学生热衷,想评一个校级三好学生,他都能想办法把这事儿搅黄。

  但是奈何陈述根本没这方面意思。

  助学金的话,陈述现在投稿,不缺钱。

  反倒是他还欠一**债。

  这让侯亮平尤为恼火。

  ……

  沪市,《收获》编辑部。

  几天过去,最初的读者反馈开始零星地通过信件和电话抵达。

  刘良的办公桌上已经堆了七八封信,都是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

  他兴奋地拆阅了一些信件,大部分是表达惊喜和喜爱,询问作者情况和后续内容。

  电话也接了几个,多是各地文化单位或老读者打来,评价颇高。

  “好!好啊!”刘良忍不住拍案叫好,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他拿起这些反馈,准备去向张佳慧副总编汇报这个好消息。

  敲开张佳慧办公室的门,刘良将读者来信呈上。“张总编,您看!反响非常好!都是夸的!都说从来没看过这么写历史的故事!”

  张佳慧接过信件,快速浏览着,脸上也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她点了点头:“嗯,开局不错,看来我当时的做法是对的。”

  之前担心稿件出现问题,现在来看没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她的功劳了。

  然而,就在刘良准备告退时,张佳慧桌上的电话响了。她示意刘良稍等,接起了电话。

  “喂?我是张佳慧。哦……李会长您好您好!”张佳慧的声音立刻变得格外恭敬和热情。

  刘良心里咯噔一下。

  李会长?

  他能想到的,只有沪市作协的那位副会长,一位以治学严谨、维护文学“严肃性”著称的老先生。

  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不大,但透过听筒的缝隙,能听到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语调。

  张佳慧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变得认真而谨慎,不时地回应着:“是……您说的是……嗯,这个情况我们了解……确实是一种新的尝试……哦?您觉得……嗯,理解您的担忧……”

  刘良的心慢慢提了起来。

  他看到张佳慧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虽然她的语气依旧恭敬。

  几分钟后,张佳慧挂断了电话,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沉吟不语。

  “张总编,是……李副会长?他……”刘良小心翼翼地问。

  张佳慧抬起头,看了刘良一眼,眼神有些复杂:“李会长打电话来,表扬了我们杂志勇于创新。”

  刘良刚松半口气。

  张佳慧接着说道:“但是……”

  她顿了顿,“李会长也提出了批评。认为《明朝的那些事儿》写法过于戏谑,解构历史人物过于轻率,担心会误导年轻读者,消解历史的庄严感。”

  “他说……这不像严肃文学,更像市井评书,甚至建议我们,‘是否考虑在后续章节中,请一位历史专家审审稿,或者加个按语,引导一下读者’。”

  办公室里一时安静下来。

  刘良脸上的兴奋瞬间凝固,心里凉了半截。他最担心的事情,似乎开始露出苗头了。、

  《收获》杂志是沪市作协的下属机构,而这份来自作协副会长的“建议”,其分量可想而知。

  张佳慧靠在椅背上,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

  “问题不是很大,咱们杂志的总编不也是作协的副会长嘛?”

  “而且文联那边的领导也没什么说什么,继续连载吧。”

  “另外,我感觉陈述的这篇小说还在不断的发酵,接下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到时候众口不一,不同的意见会越来越多。”

  “这也是好事儿,能提升杂志的销量。”

  “刘编辑,读者好评要继续收集。但李会长这边的意见……我们也必须重视。你去准备一下这篇稿子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陈述的背景、创作谈,还有……总编当时定稿的会议纪要。”

  ……

  一传十,十传百。

  经过许多读者的争相传颂,《收获》杂志半月刊上关于陈述连载的那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越来越出名的。

  初期发售的12万册杂志,竟然快速的销售完了。

  许多读者更是打电话要求《收获》杂志再次印刷,再版上市销售。

  这是个好消息。

  只不过《收获》杂志目前面对的主要还是沪市地区,影响力远不如八十年代。

  到杂志上市的第四天,刘良一天就收到了两百多封信件。

  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大概的浏览了这些信件,其中大概有一百八十封信件是读者来信,表达了对《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喜欢。

  有的想询问作者后续的发展,有的询问出版社下期出版能不能多点篇幅。

  ……

  林林总总,这些信件都是正向反馈。

  但还有二十封邮件,则是表达了对陈述的批评。

  觉得陈述写的这篇通俗小说上不得台面,难登大雅之堂,更何况发表在《收获》这种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上。

  上市第七天的时候,每天大概能收到五百封邮件。

  其中四百七八十封都是正向反馈的。

  刘良觉得烦,索性将这些信件全部邮寄给陈述算了。

  与此同时,刘良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总编与编辑部一众高层开会,正式提拔他为副主编。

  之后主要负责杂志小说板块的一些稿件。

  并且,总编决定,下一期要印刷超二十万册,投放市场。

  这一期的话,加印五万册,投向市场。

  另外,碍于杂志的销量上涨,《明朝的那些事儿》价格涨到千字30块。

  至于篇幅的话,暂时还是稳定在每期三万字左右。

  不过按照总编的说法,说是三万字,你发来三万五千字的稿件,难道我们还不刊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