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捕获后,航天员很快进驻,协助莉莉丝接管整个天宫空间站。
上一次陈昊与莉莉丝来到天宫,只是惊鸿一瞥。莉莉丝固然接管了一部分系统,但那些大多都是生命维持系统。
比如水循环、空气循环系统等。
空间站内的很多科学仪器,包括搭载在最上面的太空望远镜并未被接管,依旧处在关机状态。
当时的陈昊和其它航天员显然也没有心思再用望远镜观测四周,大家首要考虑的还是蓝星的情况。
现在进入了太空开发阶段,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陈昊和工程师们开始将眼光看向星际空间。
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距离蓝星平均距离在1个天文单位左右,大概是1.5亿公里。
根据黄金年代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这里分布了大大小小几百万颗小行星。
小的只有篮球大小,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行星”,直接拿来唱跳rap都行。
而大的,比如谷神星,直径足有1000公里,甚至在蓝星用望远镜都能直接观测到。
这么庞大的小行星群,对于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但要想实际捕获它们,难度依旧很大。
小行星带和相关的科普视频、图片很有欺骗性,让普通人以为这是一个小行星非常密集,飞船稍有不慎就会撞击坠毁的区域。
但实际上,尽管这些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阳黄道面上,离远了看大概就是一个巨大的圆盘状。
但因为空间实在是太大,所以所谓的“密集”,只是从天文学上来讲。
实际上这些小行星的分布非常非常的稀疏,平均距离差不多要40万公里,与地月距离相当。
换句话说,如果人类造访小行星带,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但很不巧,是一颗岩石星球,没法拉回来炼铁。
那从这颗小行星想飞去另一颗的话,就要飞过整个地月距离。
下一颗不行,再找一颗,又要飞过一个地月距离。
这么长年累月的飞下去,不说燃料够不够,光是时间的消耗也根本耗不起。
别看可控核聚变发动机的极限速度能达到光速的0.2%,飞过40万公里只需要10分钟。
但在这么短的距离,是无法巡航到这么高的速度的。
陈昊估计采用中型发动机的话,巡航速度差不多能达到15公里每秒,这么算飞过40万公里,可就得7个多小时了。
7个多小时的路程,再算上造访、探测,如果脸黑的话,恐怕要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找不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
这么遥远的太空旅程,陈昊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运气上,所以必须让莉莉丝进行前期观测,谋定而后动。
莉莉丝的观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能确定铁镍小行星的话,直接确定位置,再派飞船前往。
如果确定不了,那就找出一片小行星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然后再派人过去寻找。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确定了卡池再去抽,一个是虽然没有卡池,但我氪100个648,再怎么黑多少也能抽出来点。
这两个方法可以同时进行,对于莉莉丝来说,也只是算力问题而已。
此时空间站的望远镜已被莉莉丝接管,巡天计划正式启动,海量的数据被导入到莉莉丝的主脑之中,开始不断分析计算。
这些数据是黄金年代上百年的小行星观测数据,但人类所找到的小行星,大多都是个头比较大的。
陈昊他们这次要找的,是直径在500米-5公里范围内的中等小行星,这样才能拉到工厂太空城内部,进行后续的熔炼操作。
莉莉丝的巡天搜索需要时间,陈昊等人开车返回太空港,刚一下车,就有工作人员上前,和陈昊通报了新消息。
“陈工,刚刚地面来消息说,中型行星际飞船原型机已经设计制造完毕,现在正在复核修改阶段了。”
“这么快?”陈昊高兴地问道:“最快什么时候能发来?”
“那没说,估计再有半个月就差不多了吧?”
工作人员拿过对讲机道:“要不您亲自问问陈署长?”
“好!”陈昊拿过对讲机和老陈通了个话,陈一鸣的意思还是要稳一稳,将原型机彻底改造安装好之后再发过来,争取拿来直接就能远航。
陈昊对此自然是欢迎的,他估计了一下时间,如果按半个月来算的话,刚好飞船发过来时候,莉莉丝也能搜寻到可供选择的小行星区域了。
趁着这段时间,赶紧召集人手,进行远航前的准备工作。
太空时代的宇航飞行,和几百年前的大航海有相似之处。
当然,现在多了很多通讯手段,航行在太空中倒不至于和指挥中心失联。
不过,小行星带距离蓝星有15亿公里之遥,就连光都要跑上8分钟。所以与蓝星这边的通讯,要16分钟才能收发一次,都快赶上漂流瓶了。
进入星空之后,陈昊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太空的广袤与浩渺。为了这次远航,他严格选拔人手,最终选定了20人作为远航的“水手”。
这20人中,有专门负责各种仪器设备运行的,有负责天文观测和航线校正的,还有负责各种设备维修,尤其是机器人维修的。
机器人的自我维修,是在工厂中进行的。损坏的机器人会定期批量拉到工厂中进行维修,这有点像黄金年代的“进4S店”。
而在太空之中,一切都必须在飞船上解决,这就需要工程师们开动脑筋,用各种奇技**巧来修理机器人了。
毕竟登陆小行星可不比登陆天宫空间站,只要条件允许,还是让机器人上比较安全。
陈昊拟定了方案,与工程师们反复探讨,反复修改。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十多天。
直到陈一鸣再次打电话过来,让他“收货”,陈昊才恍然发现,已经半个月时间过去了。
巨大的飞船从蓝星缓缓升起,在反重力阱的作用下升至太空。
陈昊看着窗外,远处的飞船正在转向,再过一个小时之后,就能泊入港口。
他心中不由自主的澎湃起来,这第一次“出海”,就让自己带队远航吧!
上一次陈昊与莉莉丝来到天宫,只是惊鸿一瞥。莉莉丝固然接管了一部分系统,但那些大多都是生命维持系统。
比如水循环、空气循环系统等。
空间站内的很多科学仪器,包括搭载在最上面的太空望远镜并未被接管,依旧处在关机状态。
当时的陈昊和其它航天员显然也没有心思再用望远镜观测四周,大家首要考虑的还是蓝星的情况。
现在进入了太空开发阶段,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陈昊和工程师们开始将眼光看向星际空间。
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距离蓝星平均距离在1个天文单位左右,大概是1.5亿公里。
根据黄金年代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这里分布了大大小小几百万颗小行星。
小的只有篮球大小,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行星”,直接拿来唱跳rap都行。
而大的,比如谷神星,直径足有1000公里,甚至在蓝星用望远镜都能直接观测到。
这么庞大的小行星群,对于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但要想实际捕获它们,难度依旧很大。
小行星带和相关的科普视频、图片很有欺骗性,让普通人以为这是一个小行星非常密集,飞船稍有不慎就会撞击坠毁的区域。
但实际上,尽管这些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阳黄道面上,离远了看大概就是一个巨大的圆盘状。
但因为空间实在是太大,所以所谓的“密集”,只是从天文学上来讲。
实际上这些小行星的分布非常非常的稀疏,平均距离差不多要40万公里,与地月距离相当。
换句话说,如果人类造访小行星带,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但很不巧,是一颗岩石星球,没法拉回来炼铁。
那从这颗小行星想飞去另一颗的话,就要飞过整个地月距离。
下一颗不行,再找一颗,又要飞过一个地月距离。
这么长年累月的飞下去,不说燃料够不够,光是时间的消耗也根本耗不起。
别看可控核聚变发动机的极限速度能达到光速的0.2%,飞过40万公里只需要10分钟。
但在这么短的距离,是无法巡航到这么高的速度的。
陈昊估计采用中型发动机的话,巡航速度差不多能达到15公里每秒,这么算飞过40万公里,可就得7个多小时了。
7个多小时的路程,再算上造访、探测,如果脸黑的话,恐怕要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找不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
这么遥远的太空旅程,陈昊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运气上,所以必须让莉莉丝进行前期观测,谋定而后动。
莉莉丝的观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能确定铁镍小行星的话,直接确定位置,再派飞船前往。
如果确定不了,那就找出一片小行星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然后再派人过去寻找。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确定了卡池再去抽,一个是虽然没有卡池,但我氪100个648,再怎么黑多少也能抽出来点。
这两个方法可以同时进行,对于莉莉丝来说,也只是算力问题而已。
此时空间站的望远镜已被莉莉丝接管,巡天计划正式启动,海量的数据被导入到莉莉丝的主脑之中,开始不断分析计算。
这些数据是黄金年代上百年的小行星观测数据,但人类所找到的小行星,大多都是个头比较大的。
陈昊他们这次要找的,是直径在500米-5公里范围内的中等小行星,这样才能拉到工厂太空城内部,进行后续的熔炼操作。
莉莉丝的巡天搜索需要时间,陈昊等人开车返回太空港,刚一下车,就有工作人员上前,和陈昊通报了新消息。
“陈工,刚刚地面来消息说,中型行星际飞船原型机已经设计制造完毕,现在正在复核修改阶段了。”
“这么快?”陈昊高兴地问道:“最快什么时候能发来?”
“那没说,估计再有半个月就差不多了吧?”
工作人员拿过对讲机道:“要不您亲自问问陈署长?”
“好!”陈昊拿过对讲机和老陈通了个话,陈一鸣的意思还是要稳一稳,将原型机彻底改造安装好之后再发过来,争取拿来直接就能远航。
陈昊对此自然是欢迎的,他估计了一下时间,如果按半个月来算的话,刚好飞船发过来时候,莉莉丝也能搜寻到可供选择的小行星区域了。
趁着这段时间,赶紧召集人手,进行远航前的准备工作。
太空时代的宇航飞行,和几百年前的大航海有相似之处。
当然,现在多了很多通讯手段,航行在太空中倒不至于和指挥中心失联。
不过,小行星带距离蓝星有15亿公里之遥,就连光都要跑上8分钟。所以与蓝星这边的通讯,要16分钟才能收发一次,都快赶上漂流瓶了。
进入星空之后,陈昊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太空的广袤与浩渺。为了这次远航,他严格选拔人手,最终选定了20人作为远航的“水手”。
这20人中,有专门负责各种仪器设备运行的,有负责天文观测和航线校正的,还有负责各种设备维修,尤其是机器人维修的。
机器人的自我维修,是在工厂中进行的。损坏的机器人会定期批量拉到工厂中进行维修,这有点像黄金年代的“进4S店”。
而在太空之中,一切都必须在飞船上解决,这就需要工程师们开动脑筋,用各种奇技**巧来修理机器人了。
毕竟登陆小行星可不比登陆天宫空间站,只要条件允许,还是让机器人上比较安全。
陈昊拟定了方案,与工程师们反复探讨,反复修改。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十多天。
直到陈一鸣再次打电话过来,让他“收货”,陈昊才恍然发现,已经半个月时间过去了。
巨大的飞船从蓝星缓缓升起,在反重力阱的作用下升至太空。
陈昊看着窗外,远处的飞船正在转向,再过一个小时之后,就能泊入港口。
他心中不由自主的澎湃起来,这第一次“出海”,就让自己带队远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