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卡子,报纸发行了。”
这天早上,李戒满脸喜气的带着一沓报纸来到后海附近的四合院。
不容易。
真不容易,采访都结束两个多月,这才见报。
这不。
现在时间已经进入1999年,元旦刚刚过去,李杰把梁晶如的新专辑交货后,整个人就闲了下来。
“出了吗?”
听到李戒的声音,李杰回头一看。
这份采访,等的确实有点久。
他倒是不及。
是毛毛、老爸老妈他们比较急,作为家属,他们也知道摇滚乐的处境。
而《青年报》又是主流官媒。
能登上主流媒体,意义完全不一样。
老一辈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身份认同焦虑’,毕竟,他们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过来的。
“嗯,新鲜出炉。”
李戒哈哈一笑,把一沓报纸丢到了桌上。
他把报刊亭的《青年报》全部打包了。
“来,咱们一人一份,一块看。”
接着,他从堆里取出两份报纸,一张丢给李杰,一张他自用。
他还没看呢!
收到报社朋友的通知,他第一时间就跑去了报刊亭,然后打包了几百份报纸。
这些报纸他回头全部送人。
亲戚朋友,全送一遍!
就问你摇滚乐有没有用?
能不能上得了台面?
翻到文艺版,李戒看到了那篇报导。
《专访国际音乐人周利军》
看见‘国际’两个字,李戒咧了咧嘴,虽然这篇专访是卡子的,但作为经纪人。
他们是休戚与共。
深度绑定的关系!
再者说,这几年,他也没少赚,一年挣个几十万跟玩似的。
当然。
如果卡子要像其他歌手一样,从年头忙到年尾,他的收入可能要翻个几倍。
但。
他没有那么想过。
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他要是想挣钱,回家继承老头子的家业不是赚的更多?
多了不敢说,一年大几十万,百八十万,还是能挣的,不过,挣那份钱,他觉得不利索。
靠的是老头子的关系。
还要迎来送往,点头哈腰,天天晚上喝大酒,哪像现在,一年只要忙那么几个月。
平时就是联系联系人,压根不用求人办事!
都是别人求他们!
这多有牌面?
老燕京人好面儿,面子比里子重要!
反正一年三五十万,也够他用了,绰绰有余,他前段时间还跟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吧。
也不是别人。
就是十月婴孩乐队的几个队友,他们几个人凑了一百多万,一起在三里屯开了间酒吧。
卡子也投了点钱。
那边的生意还不错。
如果不是坚持做livehouse,赚的还要更多一点,不过,做人嘛,没必要计较那么多。
开心就好。
他们当初搞这个酒吧,单纯是‘玩’,顺便帮一帮那些新人乐队,给他们一点出头的机会。
不亏就是赚!
而今。
他们那个酒吧已经成了圈内最火的聚会地点之一,很多乐队、歌迷都知道《无问》酒吧。
继续看报。
【1998年9月底,周利军从英国归来,回到燕京的四合院,他褪去了‘东方艺术家’的头衔,成了一位平平淡淡的父亲。
雷丁音乐节的镁光灯被四合院里的白炽灯替代。
在一个沙尘弥漫的日子,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从百花录音棚到雷丁音乐节,从年入千万到独立厂牌投资人,我们试图在茶香与琴弦的碰撞中,还原这位拒绝被定义的‘摇滚天才’】
摇滚?
看到这两个字,李杰眉头一挑。
还真写了啊。
也是。
都1999年了,该解禁的都要解禁了,再过不久,摇滚乐不仅能出现在报纸,还能出现在电台。
甚至能上电视。
一番常规的介绍后,李杰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苏曼:英国媒体称您为‘交响摇滚变革者’,你如何看待这个称呼?】
摇滚两个字又一次出现。
接着又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内地歌手出海屡屡受挫,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想要告诉其他同行的?】
前面一个问题很正常,后面一个,削微有点‘出格’。
与此同时。
《青年报》的专访也闯入很多人的视线内。
不同于十几年后,世纪之交的传媒行业,报纸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电台,乃至电视台。
不过。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风向的变化。
大部分都觉得‘牛逼’就完事了。
……
麦田音乐。
宋科在1996年创立了麦田音乐,当初这家公司主要是为了矮大松的专辑《青春无悔》成立的。
矮大松在90年代初,那是风光无限。
一首《同桌的你》,再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火遍全国高校。
每每毕业季,校园广播都会播放这两首歌,直到现在,依旧是如此,在圈外,矮大松要比李杰更有名气。
毕竟,校园民谣运动很火。
高校还会主推。
后来,矮大松那张《青春无悔》赚了四十多万,这个商机让宋科跨界进入音乐制作行业。
今年他们又发了一张专辑。
朴述的《我去2000》。
就在上一周,《白桦林》、《那些花儿》两首歌都登上了中歌榜周榜前三名。
位列第二、第三。
第一名不是朴述,而是孙南的那首《不见不散》,这首歌是冯钢炮的电影《不见不散》的同名主题曲。
90年代的电影市场,冯钢炮绝对是一号人物。
《甲方乙方》票房大爆,令他一举成名,去年年底上映的《不见不散》虽说没有《甲方乙方》那么火。
但同样点燃了燕京的票房市场。
连带着,同名主题曲也火的一塌糊涂。
什么《红豆》、《笨小孩》、《还珠格格·当》、《你最珍贵》、《雨蝶》、《我想我是海》……
统统都被《不见不散》镇压。
签约艺能动音后,不温不火的孙南,现在火的发烫。
96年一首《红旗飘飘》,98年一首《不见不散》,就这两首歌,足以让他火遍全国。
搁在当下的内地乐坛,两首代表作,称他一声‘天王’,也不为过。
最近。
孙南还接到了一首歌的邀约,电视剧《永不瞑目》的片尾曲《你快回来》。
唱OST歌曲,也是很多内地歌手赖以成名的方式之一。
因为内地的制作公司太少,不少公司都是草台班子,收歌是买断不说,钱给的还少。
那些有几把刷子的音乐人,大多都转行去做电视剧、电影配乐,主题曲创作。
比如刘焕。
早在90年代初,他就做电视剧配乐。
那部《燕京人在纽约》的配乐、歌曲创作,都是刘焕做的。
促使这些人转行的原因很简单。
出专辑不赚钱。
甭管是成名歌手,还是新人,出一张专辑,基本是赔本买卖。
就以《青春无悔》那张专辑为例,这张专辑里收纳了老狼、叶蓓、小柯、零点乐队、刘焕几人的歌曲。
这些人在96年是什么咖位?
全都有代表作!
全是小有名气的歌手,硬要说差一点的就是小柯和零点乐队,毕竟,他们一个是幕后人员,一个是新人。
其他几个都是风靡全国的大明星。
就这样一张拼盘专辑,只赚了四十多万。
所以。
优秀的人都跑去从事影视配乐,像刘焕、三宝、张垭东等人,都是靠影视配乐吃饭。
影视剧给钱爽快。
指靠专辑吃饭,早踏马饿死了。
越是创作人,越容易饿死,一首歌几千块够干嘛的?
贵一点也就万把块。
后续的版税分成跟他们完全无关。
这也是内地乐坛在面对港台大军时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别的没有用。
钱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
新蜂音乐的创始人付冲也看见了今天的《青年报》,和麦田音乐一样,新蜂音乐也是一家‘独立厂牌’。
不对。
这么说不太合适,新蜂音乐旗下只有一个艺人,一如麦田当初只为一张专辑。
新蜂音乐也是如此。
付冲签约的是一支未成年摇滚乐队,他们现在叫‘花儿’乐队。
主唱大张玮是一个14岁的少年,鼓手王文波和大张玮同岁,贝斯手年纪要稍微大一点。
付冲之所以签约花儿乐队,那是他觉得这支乐队很有趣。
噱头很足。
14岁的朋克乐队。
多摇滚?
此前,付冲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冒险了?
毕竟摇滚乐的名声很烂。
在上面烂,在外界也很烂,现在,看到《青年报》的报道,并且摇滚两个字堂而皇之的出现,他觉得自己没错。
花儿乐队的新专辑《幸福的旁边》,该发了!
他给花儿定下的目标是初中、高中校园市场,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女生,最好‘骗’,最好鼓动。
一个跟他们差不多年龄的人发专辑,肯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看完《青年报》,付冲又重新拿起另外一份报纸。
那是《人人日报》。
眼下国内没有专门的唱片销量统计榜单,《人人日报》第四版(周末)专栏的录音带排行榜算是比较权威的榜单之一。
这个排行榜是取自一些国营音像出版社的出货记录。
除此之外,音像世界的榜单也相对权威,但误差通常都很大。
看了一眼最近的榜单,付冲就收回目光。
果不其然,没有朴述的《我去2000》。
没有才是对的。
刚刚发行的专辑,传播哪有那么快?
《我去2000》目前也只在燕京比较火,再远一点的话,也就是京津冀地区。
更远一点的长三角、珠三角,以目前的速度,还没有传播过去。
不过。
也快了。
都是圈内人,付冲听人提过,宋科正在准备南下,带着朴述去跑电台、校园行。
再找找朋友写几篇新闻稿。
这就齐活了。
想着,付冲忽然有点头疼。
花儿乐队,他该怎么推?
跑电台吗?
朴述能跑,不代表他们也能跑,人家是打着民谣的旗号,他们不行,朋克是摇滚。
倏地。
付冲的目光落在《当代歌坛》上面。
这本成立五年的杂志,目前已经成了国内流行音乐杂志中的翘楚。
每期的发行量比《音像世界》高多了。
学校的学生、喜欢港台音乐的乐迷,都喜欢买这本杂志,里面有很多八卦和趣闻。
只是。
他们的版面费也不便宜。
要不要买一下通告?
不同于付冲的纠结,宋科不仅买了《当代歌坛》的版面,人家杂志的记者也来到了燕京。
采访朴述,就在今朝!
宋科和《当代歌坛》的人很熟,因为小柯、张垭东、几乎没有花多少钱,这篇专访就来了,还附赠一个封面报道。
……
摩登天空。
沈黎挥也看到最新一期的《青年报》,他看到了,也意味着公司的其他人一起看见了这篇报道。
望着这份报道,他只觉得来的太晚了一点。
大老板在圈内都火成什么样了?
如果是流行歌曲,早八百年就见报了。
也不知道老板后面还会不会上更多的报纸?
应该会吧?
老板毕竟是在国际上闯出名号的歌手,哪怕是以摇滚的名义,也不会限制太多才对。
沈黎挥能感觉到,封印越来越松动。
比两年前,生态要好太多,老板的歌今年已经能上电台了,虽然是午夜时间段。
但,对比之前那种完全没有传播,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都能上午夜电台了,白天还会远吗?
电台都播了,电视台会远吗?
电视台不远了,晚会还会远吗?
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摇滚乐迟早有一天会登堂入室!
沈黎挥坚信!
摩登天空终于有一天能从地下走到台上,最近,除了搜罗乐队之外,他还准备筹办一场音乐节。
【摩登天空音乐节】
经费什么的,老板已经点头同意,批了整整三百万。
这笔钱足够大办一场。
经费解决了,乐手很好找,比较麻烦的是审批。
场地难批。
燕京这片地界,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沈黎挥也没有相关的关系,回头他得找李戒帮忙。
李戒这几年在圈内的威望很高,为人大方,又爱好交朋友,哪里都能找到路子。
通过他那边,这场音乐节应该能办下来吧?
沈黎挥希望在年内申请下来,趁着世纪之交办一场音乐节,多有意义?
这天早上,李戒满脸喜气的带着一沓报纸来到后海附近的四合院。
不容易。
真不容易,采访都结束两个多月,这才见报。
这不。
现在时间已经进入1999年,元旦刚刚过去,李杰把梁晶如的新专辑交货后,整个人就闲了下来。
“出了吗?”
听到李戒的声音,李杰回头一看。
这份采访,等的确实有点久。
他倒是不及。
是毛毛、老爸老妈他们比较急,作为家属,他们也知道摇滚乐的处境。
而《青年报》又是主流官媒。
能登上主流媒体,意义完全不一样。
老一辈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身份认同焦虑’,毕竟,他们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过来的。
“嗯,新鲜出炉。”
李戒哈哈一笑,把一沓报纸丢到了桌上。
他把报刊亭的《青年报》全部打包了。
“来,咱们一人一份,一块看。”
接着,他从堆里取出两份报纸,一张丢给李杰,一张他自用。
他还没看呢!
收到报社朋友的通知,他第一时间就跑去了报刊亭,然后打包了几百份报纸。
这些报纸他回头全部送人。
亲戚朋友,全送一遍!
就问你摇滚乐有没有用?
能不能上得了台面?
翻到文艺版,李戒看到了那篇报导。
《专访国际音乐人周利军》
看见‘国际’两个字,李戒咧了咧嘴,虽然这篇专访是卡子的,但作为经纪人。
他们是休戚与共。
深度绑定的关系!
再者说,这几年,他也没少赚,一年挣个几十万跟玩似的。
当然。
如果卡子要像其他歌手一样,从年头忙到年尾,他的收入可能要翻个几倍。
但。
他没有那么想过。
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他要是想挣钱,回家继承老头子的家业不是赚的更多?
多了不敢说,一年大几十万,百八十万,还是能挣的,不过,挣那份钱,他觉得不利索。
靠的是老头子的关系。
还要迎来送往,点头哈腰,天天晚上喝大酒,哪像现在,一年只要忙那么几个月。
平时就是联系联系人,压根不用求人办事!
都是别人求他们!
这多有牌面?
老燕京人好面儿,面子比里子重要!
反正一年三五十万,也够他用了,绰绰有余,他前段时间还跟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吧。
也不是别人。
就是十月婴孩乐队的几个队友,他们几个人凑了一百多万,一起在三里屯开了间酒吧。
卡子也投了点钱。
那边的生意还不错。
如果不是坚持做livehouse,赚的还要更多一点,不过,做人嘛,没必要计较那么多。
开心就好。
他们当初搞这个酒吧,单纯是‘玩’,顺便帮一帮那些新人乐队,给他们一点出头的机会。
不亏就是赚!
而今。
他们那个酒吧已经成了圈内最火的聚会地点之一,很多乐队、歌迷都知道《无问》酒吧。
继续看报。
【1998年9月底,周利军从英国归来,回到燕京的四合院,他褪去了‘东方艺术家’的头衔,成了一位平平淡淡的父亲。
雷丁音乐节的镁光灯被四合院里的白炽灯替代。
在一个沙尘弥漫的日子,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从百花录音棚到雷丁音乐节,从年入千万到独立厂牌投资人,我们试图在茶香与琴弦的碰撞中,还原这位拒绝被定义的‘摇滚天才’】
摇滚?
看到这两个字,李杰眉头一挑。
还真写了啊。
也是。
都1999年了,该解禁的都要解禁了,再过不久,摇滚乐不仅能出现在报纸,还能出现在电台。
甚至能上电视。
一番常规的介绍后,李杰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苏曼:英国媒体称您为‘交响摇滚变革者’,你如何看待这个称呼?】
摇滚两个字又一次出现。
接着又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内地歌手出海屡屡受挫,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想要告诉其他同行的?】
前面一个问题很正常,后面一个,削微有点‘出格’。
与此同时。
《青年报》的专访也闯入很多人的视线内。
不同于十几年后,世纪之交的传媒行业,报纸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电台,乃至电视台。
不过。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风向的变化。
大部分都觉得‘牛逼’就完事了。
……
麦田音乐。
宋科在1996年创立了麦田音乐,当初这家公司主要是为了矮大松的专辑《青春无悔》成立的。
矮大松在90年代初,那是风光无限。
一首《同桌的你》,再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火遍全国高校。
每每毕业季,校园广播都会播放这两首歌,直到现在,依旧是如此,在圈外,矮大松要比李杰更有名气。
毕竟,校园民谣运动很火。
高校还会主推。
后来,矮大松那张《青春无悔》赚了四十多万,这个商机让宋科跨界进入音乐制作行业。
今年他们又发了一张专辑。
朴述的《我去2000》。
就在上一周,《白桦林》、《那些花儿》两首歌都登上了中歌榜周榜前三名。
位列第二、第三。
第一名不是朴述,而是孙南的那首《不见不散》,这首歌是冯钢炮的电影《不见不散》的同名主题曲。
90年代的电影市场,冯钢炮绝对是一号人物。
《甲方乙方》票房大爆,令他一举成名,去年年底上映的《不见不散》虽说没有《甲方乙方》那么火。
但同样点燃了燕京的票房市场。
连带着,同名主题曲也火的一塌糊涂。
什么《红豆》、《笨小孩》、《还珠格格·当》、《你最珍贵》、《雨蝶》、《我想我是海》……
统统都被《不见不散》镇压。
签约艺能动音后,不温不火的孙南,现在火的发烫。
96年一首《红旗飘飘》,98年一首《不见不散》,就这两首歌,足以让他火遍全国。
搁在当下的内地乐坛,两首代表作,称他一声‘天王’,也不为过。
最近。
孙南还接到了一首歌的邀约,电视剧《永不瞑目》的片尾曲《你快回来》。
唱OST歌曲,也是很多内地歌手赖以成名的方式之一。
因为内地的制作公司太少,不少公司都是草台班子,收歌是买断不说,钱给的还少。
那些有几把刷子的音乐人,大多都转行去做电视剧、电影配乐,主题曲创作。
比如刘焕。
早在90年代初,他就做电视剧配乐。
那部《燕京人在纽约》的配乐、歌曲创作,都是刘焕做的。
促使这些人转行的原因很简单。
出专辑不赚钱。
甭管是成名歌手,还是新人,出一张专辑,基本是赔本买卖。
就以《青春无悔》那张专辑为例,这张专辑里收纳了老狼、叶蓓、小柯、零点乐队、刘焕几人的歌曲。
这些人在96年是什么咖位?
全都有代表作!
全是小有名气的歌手,硬要说差一点的就是小柯和零点乐队,毕竟,他们一个是幕后人员,一个是新人。
其他几个都是风靡全国的大明星。
就这样一张拼盘专辑,只赚了四十多万。
所以。
优秀的人都跑去从事影视配乐,像刘焕、三宝、张垭东等人,都是靠影视配乐吃饭。
影视剧给钱爽快。
指靠专辑吃饭,早踏马饿死了。
越是创作人,越容易饿死,一首歌几千块够干嘛的?
贵一点也就万把块。
后续的版税分成跟他们完全无关。
这也是内地乐坛在面对港台大军时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别的没有用。
钱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
新蜂音乐的创始人付冲也看见了今天的《青年报》,和麦田音乐一样,新蜂音乐也是一家‘独立厂牌’。
不对。
这么说不太合适,新蜂音乐旗下只有一个艺人,一如麦田当初只为一张专辑。
新蜂音乐也是如此。
付冲签约的是一支未成年摇滚乐队,他们现在叫‘花儿’乐队。
主唱大张玮是一个14岁的少年,鼓手王文波和大张玮同岁,贝斯手年纪要稍微大一点。
付冲之所以签约花儿乐队,那是他觉得这支乐队很有趣。
噱头很足。
14岁的朋克乐队。
多摇滚?
此前,付冲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冒险了?
毕竟摇滚乐的名声很烂。
在上面烂,在外界也很烂,现在,看到《青年报》的报道,并且摇滚两个字堂而皇之的出现,他觉得自己没错。
花儿乐队的新专辑《幸福的旁边》,该发了!
他给花儿定下的目标是初中、高中校园市场,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女生,最好‘骗’,最好鼓动。
一个跟他们差不多年龄的人发专辑,肯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看完《青年报》,付冲又重新拿起另外一份报纸。
那是《人人日报》。
眼下国内没有专门的唱片销量统计榜单,《人人日报》第四版(周末)专栏的录音带排行榜算是比较权威的榜单之一。
这个排行榜是取自一些国营音像出版社的出货记录。
除此之外,音像世界的榜单也相对权威,但误差通常都很大。
看了一眼最近的榜单,付冲就收回目光。
果不其然,没有朴述的《我去2000》。
没有才是对的。
刚刚发行的专辑,传播哪有那么快?
《我去2000》目前也只在燕京比较火,再远一点的话,也就是京津冀地区。
更远一点的长三角、珠三角,以目前的速度,还没有传播过去。
不过。
也快了。
都是圈内人,付冲听人提过,宋科正在准备南下,带着朴述去跑电台、校园行。
再找找朋友写几篇新闻稿。
这就齐活了。
想着,付冲忽然有点头疼。
花儿乐队,他该怎么推?
跑电台吗?
朴述能跑,不代表他们也能跑,人家是打着民谣的旗号,他们不行,朋克是摇滚。
倏地。
付冲的目光落在《当代歌坛》上面。
这本成立五年的杂志,目前已经成了国内流行音乐杂志中的翘楚。
每期的发行量比《音像世界》高多了。
学校的学生、喜欢港台音乐的乐迷,都喜欢买这本杂志,里面有很多八卦和趣闻。
只是。
他们的版面费也不便宜。
要不要买一下通告?
不同于付冲的纠结,宋科不仅买了《当代歌坛》的版面,人家杂志的记者也来到了燕京。
采访朴述,就在今朝!
宋科和《当代歌坛》的人很熟,因为小柯、张垭东、几乎没有花多少钱,这篇专访就来了,还附赠一个封面报道。
……
摩登天空。
沈黎挥也看到最新一期的《青年报》,他看到了,也意味着公司的其他人一起看见了这篇报道。
望着这份报道,他只觉得来的太晚了一点。
大老板在圈内都火成什么样了?
如果是流行歌曲,早八百年就见报了。
也不知道老板后面还会不会上更多的报纸?
应该会吧?
老板毕竟是在国际上闯出名号的歌手,哪怕是以摇滚的名义,也不会限制太多才对。
沈黎挥能感觉到,封印越来越松动。
比两年前,生态要好太多,老板的歌今年已经能上电台了,虽然是午夜时间段。
但,对比之前那种完全没有传播,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都能上午夜电台了,白天还会远吗?
电台都播了,电视台会远吗?
电视台不远了,晚会还会远吗?
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摇滚乐迟早有一天会登堂入室!
沈黎挥坚信!
摩登天空终于有一天能从地下走到台上,最近,除了搜罗乐队之外,他还准备筹办一场音乐节。
【摩登天空音乐节】
经费什么的,老板已经点头同意,批了整整三百万。
这笔钱足够大办一场。
经费解决了,乐手很好找,比较麻烦的是审批。
场地难批。
燕京这片地界,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沈黎挥也没有相关的关系,回头他得找李戒帮忙。
李戒这几年在圈内的威望很高,为人大方,又爱好交朋友,哪里都能找到路子。
通过他那边,这场音乐节应该能办下来吧?
沈黎挥希望在年内申请下来,趁着世纪之交办一场音乐节,多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