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第191章 《闺怨》

小说: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作者:沙盘球 更新时间:2025-11-06 12:14:35 源网站:2k小说网
  周六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一间阶梯教室里,姚珮芳坐在中间排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大学语文》教材。

  她报的是**本科的工商管理专业,学制三年。

  公司越来越大,她觉得自己处理工作也慢慢吃力。姚珮芳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靠和方远的关系才在公司立足,所以,她想系统学习一下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

  **高考在86年就已制度化,像她这样希望通过业余学习拿个文凭、提升自己的在职青年,在90年代初的上海已不算稀奇。

  教室里坐满了人,今天的课是大学语文,必修科目,关系到最后的考试。

  讲台上,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正讲解着唐代边塞诗。

  讲到王昌龄的《闺怨》,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吟诵:

  “闺中**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同学们注意,‘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句,笔锋陡转,当初鼓励丈夫去追求功名,如今春光烂漫,独守空闺,才惊觉这富贵荣华,远不及朝夕相伴的平凡温情来得实在……”

  姚珮芳恨恨地合上笔帽,这笔记不记也罢!

  还有人比我更懂吗?这教授是不是在针对我?!

  唉!

  方远现在,算不算是“觅”到了他的“封侯”之路呢?

  现在可不是要她帮着数毛票的小录像厅了。柏林擒熊,百万美元外汇入账,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还有那些找上门来的领导、片商、银行信贷员……

  他如今是上海滩文化圈里风头最劲的“方老板”。

  可是,姚珮芳却觉得,他离自己,反而比在录像厅那时更远了。

  那时候,每天提心吊胆,赚的也没现在多。但方远每天都会在眼前晃悠,两人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头碰头地算账、偶尔他会说个从收音机里听来的蹩脚笑话逗她。

  下班了,他还会骑着自行车载她回家.....

  现在呢?他开着奔驰车,出入高级宾馆,谈的是国际版权、电影节、上亿的投资项目。

  就连这次从柏林载誉归来,她也没见他几次。之后便是无休止的应酬、会议,连公司都难得踏进一步。

  下课铃响起,姚珮芳收拾好书本,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

  “同学,请问你是管理班的吗?我看你有点面生……”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同学鼓起勇气凑过来搭话。

  姚珮芳正烦着,眼皮都没抬,只从鼻子里轻轻“嗯”了一声,算是回答,脚步却没停。

  说实话,别看姚珮芳在方远那是像个傻大妞似的,但是一旦她板着脸,自带名模的冷艳气场,一副生人勿进的架势。

  那男同学见她这冷淡模样,立刻失去继续搭话的勇气吗,讪讪地停在了原地。

  姚珮芳心里乱糟糟的,低着头就往校门口走去。刚走出大门,她习惯性地抬眼望去,整个人却猛地愣住了。

  只见方远正斜靠在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老坦克自行车上,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笑眯眯地看着她。

  姚珮芳瞪大了眼睛。这一幕熟悉又陌生。

  “哟,姚大学生下课啦?咋脸色那么臭?怎么,是教授讲的不好,还是哪个不开眼的同学惹着你了?”

  姚珮芳看着眼前的人,又瞥了眼那辆熟悉的老坦克.....

  不行!不行!我不能那么快被哄好!

  她艰难地继续嘴硬:“哼,方老板日理万机,怎么有空骑这破车来我们这小小的学校门口了?您的奔驰呢?别是又拿去谈几个亿的大项目了吧?”

  但是嘴角已经情不自禁扬了起来。

  方远也不恼,伸手极其自然地接过她肩上沉甸甸的书包,挂在了车把上,笑道:“几个亿的项目晚上再说,奔驰哪有这好使?又能载人,又能锻炼身体。

  再说了,接咱们未来的工商管理硕士下课,不得用点有纪念意义的交通工具?”

  他拍了拍后座:“上来吧,今天哪儿都不去,就负责把你送回家,深刻检讨近期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

  姚珮芳轻巧地侧身坐上后座,动作自然熟悉,下意识地伸手轻轻拽住了他风衣的衣角。

  “坐稳咯!”方远吆喝一声,蹬起自行车。姚珮芳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什么奔驰,什么封侯,还是现在最好。

  “喂,”她声音轻轻的,“晚上我想去吃肯德基,不许你找黄牛!要亲自去排队!”

  “得令!保证完成任务!”

  两人真的先去吃了肯德基。方远果然老老实实排了队,姚珮芳手里拿着个甜筒,看着他挤在排队的人群里,莫名觉得比看他站在柏林领奖台上还顺眼些。

  从肯德基出来,方远没骑向回公司或者姚珮芳回家的路,而是车头一拐,蹬进了一条偏僻的马路。

  最终,他在一扇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院门前停了下来。

  门内,是一栋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洋房,样式古朴别致,带着个小小的的院子。房子坐落的位置极好,就在湖南路附近的一条弄堂里,闹中取静。

  “这是哪儿?”姚珮芳疑惑地看向方远,从后座上跳下来。

  她没听说公司在这附近有业务点,也不记得方远在这里有什么朋友。

  方远停好车,从风衣内袋里摸出一串黄铜钥匙,在姚珮芳眼前晃了晃:“下来看看。”

  他走上前,用其中一把钥匙打开了院门,然后侧身,示意姚珮芳先进。

  姚珮芳满心疑惑地走了进去。小院不大,但青石板铺地,角落里有几株很久没打理的花草,一旁还有棵老樟树。

  方远走到厚重的深色木门前,将那把最大的黄铜钥匙**锁孔,门开了。

  “这儿,以后就是咱们的家了。我刚买下来的。”

  “啊?”姚珮芳彻底愣住了,看看房子,又看看方远,再看看房子,一时完全没反应过来,大脑宕机了。

  “你……你买的?家?”

  方远牵起她的手,走进客厅,解释道:“嗯。原房主润了,手续办得匆忙。我觉得这地方不错,格局正,地段好,也安静,就盘下来了。”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高大的窗户,原木地板,还有那看着就结实的楼梯。心里暗自感叹。

  这真是捡漏捡着了,总共才花了十八万七千元人民币……再过二三十年,就这地段,这房子,这小院,没个大几千万甚至上亿,想都别想。

  那老登急着去大洋彼岸拥抱新生活,觉得那边才是未来,怕是万万想不到,他眼中这套需要处理掉的老旧产业,将来会值怎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

  他拉着姚珮芳的手,开始一层一层地参观。房子保持着老洋房原有的格局和韵味。

  “你看这客厅,敞亮,层高也舒服,以后这里摆个大书架,那边放张软和的沙发……

  “这里可以当书房,窗户大,光线好,你以后看书学习就在这儿,安静。

  “楼上主卧外面连着个小阳台,我看了,视野不错,以后可以摆两把藤椅,夏天晚上在那儿乘凉喝茶最好不过。

  “厨房是小了点,不过挺规整,以后咱们估计也难得开火,真要做饭,我不太会,你会吗……”

  方远一点点勾勒着未来的生活图景,姚珮芳跟在他身后,听着听着,最初巨大的震惊和不知所措,渐渐化作了满腔的柔软。

  她不再下意识地去想这房子具体花了多少钱,也不再费力琢磨“润”是什么意思,她只清晰地感觉到,眼前这个男人,正在为他们俩规划一个家。

  这不是宿舍,不是办公室,不是任何临时落脚点,而是一个真真正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港湾。

  最后,他们来到二楼主卧外那个方远特意提到的小阳台。阳台是铸铁栏杆,有些复古的花纹,面积不大,但视野极好,正对西边,没有高楼遮挡。

  方远不知从哪儿变戏法似的搬来两把看起来有些年头的藤椅,并排放在阳台边。两人并肩坐下,谁也没再说话。

  “这儿真好。”姚珮芳把头轻轻靠在方远肩上,低声说。

  “嗯。”

  上海的日落都带着点摩登的味道,哈尔滨早就已经天黑了。

  杨玉莹刚表演结束,回到屋内,东北寒冷的天气让她冻得直哆嗦,姐姐杨晨丽坐在她对面,手里削着一个苹果。

  杨晨丽将削好的苹果切成均匀的小块,放在玻璃碗里,推到妹妹面前,看似随意地开口:“岗岗,你跟姐说句实话……你是不是,跟方老板……在一起了?”

  杨玉莹正准备伸向苹果的手微微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拈起一块苹果,送进嘴里,慢慢地嚼着。

  她没有立刻回答,眼神有些迷离。

  杨晨丽看着妹妹这副模样,心里咯噔一下,眉头蹙了起来:“你别瞒我!你这几次演出根本没睡在房间里,而且每次刚好方老板也在。

  岗岗,你醒醒!方老板他……他不是有姚主管了吗?公司里谁不知道,姚珮芳才是他正儿八经的对象!你跟他在一块儿,这算怎么回事呀?”

  她越说越激动:“咱们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也是清清白白的人家!你现在是红了,是明星了,可也不能……不能去做那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啊!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你自己?”

  杨玉莹终于把目光落在姐姐的脸上。她没有像寻常小姑娘那般慌乱或羞恼,反而异常平静,甚至嘴角还勾起一丝笑意。

  她咽下嘴里的苹果,拿起手绢细细擦了擦手指,才抬眼看向姐姐,声音依然软糯:“姐,我知道你为我好。我都知道。”

  “可是……有些事,不是像你想的那样,非黑即白的。

  “姚姐是姚姐,我是我。”

  杨玉莹的语气很平淡:“方老板对姚姐好,那是他们之间的事。他对我好,照顾我,捧红我,给我写歌,让我站上最大的舞台……这也是我和他之间的事。”

  杨晨丽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被妹妹堵了回去。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名分嘛,对不对?”杨玉莹笑了笑,“可你看那些有名分的夫妻,又能怎样呢?天天柴米油盐,为了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或者同床异梦,各过各的。那样又有什么意思?

  “我杨玉莹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谁施舍的名分。我能唱,我愿意唱,他方远有眼光,有能力,我们在一起,能做出一番事业,能互相成就,这就够了。”

  “那……感情呢?”杨晨丽不甘心地追问,她总觉得妹妹是在强词夺理,是在用事业麻痹自己。

  “感情?”杨玉莹重复了一遍,眼神闪烁了一下,“感情这东西,谁说得清楚呢?现在开心,就在一起。哪天不开心了,或者他觉得姚姐更重要了,我走就是了。难道我离了他方远,就活不下去了?就唱不了歌了?”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姐姐:“姐,你不用替我担心。我早就不是那个需要躲在你们身后的小女孩了。路是我自己选的,我能走好。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不在乎。”

  杨晨丽看着妹妹的背影,一时间竟不知该再说什么。她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妹妹,比她想象中要成熟得多,也固执得多。那份看似甜美无害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她这个做姐姐的也未必能完全看透的心。

  方远和姚珮芳谈完几个亿的生意,推开家门时,已是深夜。

  父母早已入睡,屋子里静悄悄的。他轻手轻脚地换鞋,生怕吵醒了二老。

  方瑶的房间门虚掩着,里面黑着灯。她大年初六就去了周文博家,说是商量婚事,顺利的话,今年可能就把婚礼办了。

  婚礼啊……

  姐姐和文博哥,水到渠成,双方家长满意,周围全是祝福。这大概是这个时代最标准、最被认可的幸福模板了。

  父母虽然从未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暗示,他岂会听不懂?母亲会念叨“隔壁王阿姨家孙子都会打酱油了”,父亲则会在他谈起公司前景时,不经意地插一句“成家立业,成家在前,心里踏实了,事业才更稳当”

  作为重生者,他熟知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变迁,甚至能预判经济的潮起潮落,但在个人情感面前,他发现自己和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一样,并无先知先觉的优势。反而因为知晓太多后世关于婚姻、情感的讨论,内心更加审慎,甚至有些排斥。、

  他悄声走向自己的房间。

  婚礼啊!

  其实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