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远当即拍板让陈晓奇立刻联系毕小世。
这边刚敲定,陈晓奇很快进入角色,开始向方远了解星火的各种情况,当得知张航的情况以后,他推了推眼镜,神情又变得有些犹豫。
“方老板,既然张航未来我们不会再启用,屠洪刚又不能总过来,说明星火还是缺少男歌手啊。”
嗯?有人才?毛宁吗?方远眼睛一亮。
“陈老师,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有什么人才您尽管推荐!”方远心情大好,态度极为诚恳。
“是这样,”陈晓奇说道,“我平时除了创作,也常去市里的歌舞厅听歌,观察市场反应。在友谊沙龙歌舞厅,有个驻唱的年轻人,我觉得挺有意思。”
“哦?怎么说?”方远来了兴趣。
“他叫李春波。”陈晓奇介绍道,“听说原来是首都电影学院学录音的,科班出身,后来进了海政歌舞团,但那边人才济济,他一直没太出头。今年刚南下到羊城,住在歌舞厅后面的宿舍里。”
李春波?中国第一首渣男之歌?
陈晓奇继续评价道:“单论嗓子条件,他可能不如之前的张航那么好。但是…他的声音很特别,有种说不出的故事感。
他唱一些自己写的、带点叙事味道的歌,效果很好。我觉得,这种的路子,近两年可能会有市场。”
何止近两年!过两年的校园歌曲风潮和几十年后的民谣热都是这个路子!
“太好了!陈老师,您这眼光真毒!”方远由衷赞道。
“这种有特色、能创作的歌手,正是我们需要的!回头还得麻烦您引荐一下,咱们去见见这位李春波!”
真是缺什么来什么!陈晓奇这份投名状分量十足!
就在方远为李春波的出现感到惊喜时,陈晓奇家里的电话又响了,是刚才才敲定的毕小世。方远很有耐心,等陈晓奇“嗯嗯啊好真的吗?”之后才用眼神询问。
“方老板,毕兄那边联系上了,他对您的邀请很感兴趣,答应下周去上海看看。另外…”
陈晓奇接着犹豫道:“毕兄听说您在招揽人才,也主动推荐了一个人。”
“哦?毕老师推荐的是哪位?”方远的好奇心被高高吊起。
“他说他有个朋友在赣省歌舞团,团里有个小姑娘,是个好苗子。岁数不大,可能还不到二十,但天赋非常好,嗓子又甜又亮,形象也清纯可人。名字叫杨玉莹。”
杨玉莹!
艾玛,李春波是谁?不认识!
方远心里咯噔一下,差点没稳住表情!
这可是未来内地歌坛的初代甜妹啊!什么王心凌之类都靠边站!
毕小世果然眼光老辣,这么早就发现了这块璞玉!
“毕兄说,这姑娘底子极好,就是还需要系统的培训和合适的作品打磨。如果星火有意向,他可以帮忙牵线。”陈晓奇还有点为难,可能怕新老板觉得自己刚加入就开始安插自己人。
“有意向!太有意向了!”方远立刻表态,“感谢毕老师!这样,陈老师,您转告毕老师,杨玉莹这边,只要对方愿意,我们星火的大门随时敞开!条件可以谈,我们可以负责她的培训和未来发展!”
自己当然知道未来哪些歌手能红,可问题是,不知道他们这时候在哪啊!重生者没有万能挂,现在有谁能不查百度的情况下知道杨玉莹1988年在哪?
好在圈住大佬以后,通过他们的人脉,结合自己的信息差,能提前捞住大鱼。
回程的火车上,硬卧车厢里略显嘈杂。安顿好行李,方远和陈晓奇相对坐在下铺。
孔凡伟识趣地爬到上铺休息,给老板和新来的艺术家留出谈话空间。
方远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将脑中那些超前的概念,自然地灌输给身边这位未来的音乐大师。
他递给陈晓奇一支烟,:“陈老师,这一路我在想个事儿。您看啊,现在流行的歌,要么是学港台的甜歌、情歌,要么是西北风那种粗犷豪放的。咱们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能不能再走出点不一样的路子来?”
陈晓奇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方老板有什么高见?”
他对方远的创作能力(《霸王别姬》)是认可的,所以居然带点讨教的语气。
方远笑了笑,摆摆手:“高见谈不上,就是一点瞎琢磨。您说,咱们老祖宗留下那么多好东西,唐诗宋词,意境多美啊。能不能…把它们化用到流行音乐里?
“比如说,不光是直接拿古诗词谱曲,而是把那种韵味、那种意境、甚至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音色,和现代的流行旋律、编曲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嗯…既有古典美,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的音乐风格?”
陈晓奇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他是中文系出身,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功底,方远的话让他心里一直都有的朦朦胧胧的感觉,似乎清晰了一点。
“方老板的意思是…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古典文学的意境?”
“对!就是这个意思!”方远一拍大腿,“比如,您想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壮观!”
方远盯住陈晓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画面感多强!
如果写成歌,旋律可以是舒缓、带点幽静和淡淡忧愁的,编曲里是不是可以加入箫或者古筝的音色,来烘托那种夜泊客船的孤寂感?”
陈晓奇彻底被吸引住了,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
他之前的一些创作,如《敦煌梦》,其实已经隐约有这种探索的苗头,但更多是自发性的尝试。如今被方远如此清晰地点破,颇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妙啊!”陈晓奇忍不住赞叹,“方老板,您这个想法真的绝妙!这确实是一条没人系统探索过的新路!将古典意境现代化,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方远谦虚道:“我这就是抛砖引玉,具体怎么实现,还得靠您这样的大家来摸索。我觉得这种风格,可以暂时就叫‘中国风’?强调它的中国韵味和特色。”
“中国风…”陈晓奇默默品味这三个字,越品越觉得贴切。
“这个名字好!清晰,响亮!方老板,不瞒您说,我之前写《敦煌梦》时,就有过类似的模糊想法,但没您想得这么透彻。听您这一席话,我真是…茅塞顿开!”
这边刚敲定,陈晓奇很快进入角色,开始向方远了解星火的各种情况,当得知张航的情况以后,他推了推眼镜,神情又变得有些犹豫。
“方老板,既然张航未来我们不会再启用,屠洪刚又不能总过来,说明星火还是缺少男歌手啊。”
嗯?有人才?毛宁吗?方远眼睛一亮。
“陈老师,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有什么人才您尽管推荐!”方远心情大好,态度极为诚恳。
“是这样,”陈晓奇说道,“我平时除了创作,也常去市里的歌舞厅听歌,观察市场反应。在友谊沙龙歌舞厅,有个驻唱的年轻人,我觉得挺有意思。”
“哦?怎么说?”方远来了兴趣。
“他叫李春波。”陈晓奇介绍道,“听说原来是首都电影学院学录音的,科班出身,后来进了海政歌舞团,但那边人才济济,他一直没太出头。今年刚南下到羊城,住在歌舞厅后面的宿舍里。”
李春波?中国第一首渣男之歌?
陈晓奇继续评价道:“单论嗓子条件,他可能不如之前的张航那么好。但是…他的声音很特别,有种说不出的故事感。
他唱一些自己写的、带点叙事味道的歌,效果很好。我觉得,这种的路子,近两年可能会有市场。”
何止近两年!过两年的校园歌曲风潮和几十年后的民谣热都是这个路子!
“太好了!陈老师,您这眼光真毒!”方远由衷赞道。
“这种有特色、能创作的歌手,正是我们需要的!回头还得麻烦您引荐一下,咱们去见见这位李春波!”
真是缺什么来什么!陈晓奇这份投名状分量十足!
就在方远为李春波的出现感到惊喜时,陈晓奇家里的电话又响了,是刚才才敲定的毕小世。方远很有耐心,等陈晓奇“嗯嗯啊好真的吗?”之后才用眼神询问。
“方老板,毕兄那边联系上了,他对您的邀请很感兴趣,答应下周去上海看看。另外…”
陈晓奇接着犹豫道:“毕兄听说您在招揽人才,也主动推荐了一个人。”
“哦?毕老师推荐的是哪位?”方远的好奇心被高高吊起。
“他说他有个朋友在赣省歌舞团,团里有个小姑娘,是个好苗子。岁数不大,可能还不到二十,但天赋非常好,嗓子又甜又亮,形象也清纯可人。名字叫杨玉莹。”
杨玉莹!
艾玛,李春波是谁?不认识!
方远心里咯噔一下,差点没稳住表情!
这可是未来内地歌坛的初代甜妹啊!什么王心凌之类都靠边站!
毕小世果然眼光老辣,这么早就发现了这块璞玉!
“毕兄说,这姑娘底子极好,就是还需要系统的培训和合适的作品打磨。如果星火有意向,他可以帮忙牵线。”陈晓奇还有点为难,可能怕新老板觉得自己刚加入就开始安插自己人。
“有意向!太有意向了!”方远立刻表态,“感谢毕老师!这样,陈老师,您转告毕老师,杨玉莹这边,只要对方愿意,我们星火的大门随时敞开!条件可以谈,我们可以负责她的培训和未来发展!”
自己当然知道未来哪些歌手能红,可问题是,不知道他们这时候在哪啊!重生者没有万能挂,现在有谁能不查百度的情况下知道杨玉莹1988年在哪?
好在圈住大佬以后,通过他们的人脉,结合自己的信息差,能提前捞住大鱼。
回程的火车上,硬卧车厢里略显嘈杂。安顿好行李,方远和陈晓奇相对坐在下铺。
孔凡伟识趣地爬到上铺休息,给老板和新来的艺术家留出谈话空间。
方远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将脑中那些超前的概念,自然地灌输给身边这位未来的音乐大师。
他递给陈晓奇一支烟,:“陈老师,这一路我在想个事儿。您看啊,现在流行的歌,要么是学港台的甜歌、情歌,要么是西北风那种粗犷豪放的。咱们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能不能再走出点不一样的路子来?”
陈晓奇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方老板有什么高见?”
他对方远的创作能力(《霸王别姬》)是认可的,所以居然带点讨教的语气。
方远笑了笑,摆摆手:“高见谈不上,就是一点瞎琢磨。您说,咱们老祖宗留下那么多好东西,唐诗宋词,意境多美啊。能不能…把它们化用到流行音乐里?
“比如说,不光是直接拿古诗词谱曲,而是把那种韵味、那种意境、甚至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音色,和现代的流行旋律、编曲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嗯…既有古典美,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的音乐风格?”
陈晓奇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他是中文系出身,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功底,方远的话让他心里一直都有的朦朦胧胧的感觉,似乎清晰了一点。
“方老板的意思是…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古典文学的意境?”
“对!就是这个意思!”方远一拍大腿,“比如,您想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壮观!”
方远盯住陈晓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画面感多强!
如果写成歌,旋律可以是舒缓、带点幽静和淡淡忧愁的,编曲里是不是可以加入箫或者古筝的音色,来烘托那种夜泊客船的孤寂感?”
陈晓奇彻底被吸引住了,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
他之前的一些创作,如《敦煌梦》,其实已经隐约有这种探索的苗头,但更多是自发性的尝试。如今被方远如此清晰地点破,颇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妙啊!”陈晓奇忍不住赞叹,“方老板,您这个想法真的绝妙!这确实是一条没人系统探索过的新路!将古典意境现代化,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方远谦虚道:“我这就是抛砖引玉,具体怎么实现,还得靠您这样的大家来摸索。我觉得这种风格,可以暂时就叫‘中国风’?强调它的中国韵味和特色。”
“中国风…”陈晓奇默默品味这三个字,越品越觉得贴切。
“这个名字好!清晰,响亮!方老板,不瞒您说,我之前写《敦煌梦》时,就有过类似的模糊想法,但没您想得这么透彻。听您这一席话,我真是…茅塞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