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79章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清晨,林远志和文静如搭乘最早的一班高铁,从广南市前往羊城。

  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车厢内安静而舒适。文静如显得有些兴奋,这是她第一次以助理身份陪同林远志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林远志则一如既往地平静,翻阅着会议议程手册,偶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笔。

  “林医生,您紧张吗?”文静如小声问,“听说今天会场会有很多中医界的泰斗和老前辈。”

  林远志合上手册,淡淡一笑:“学术交流,各抒己见,有什么可紧张的。我们是去学习,也是去分享,平常心就好。”

  抵达羊城国际会议中心时,才上午九点。

  宏伟的现代化建筑前,已经有不少参会者陆续抵达,其中不乏白发苍苍、气质儒雅的老者,也有许多像林远志一样年轻的面孔,个个步履匆匆,眼神中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签到,领取资料,步入主会场。能容纳三千多人的会场,此刻已经坐了将近一半的人,熙熙攘攘,交谈声此起彼伏。

  这个上座率,比林远志预想的要高出不少,可见如今中医界对学术交流的热情并未消减。

  会议准时开始。

  几位主办方的领导和中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先后上台致辞,回顾中医发展历程,展望未来,言辞恳切,寄予厚望。

  随后,是几位来自不同地区、颇有建树的中医专家做主题报告。

  他们分享的内容,让林远志和文静如都感到有些意外和深思。

  一位来自江南某私家中医馆的负责人,在介绍其运营模式时提到:“我们发现,真正高端、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并未没落,甚至需求日益旺盛。但它正逐渐从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转向更注重隐私、定制化和深度服务的‘私人健康管理’模式。

  我们的客户多为企业家、高管和社会名流,他们愿意为一对一、长期跟踪、深度调理的纯中医服务支付高昂费用。

  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位客户的体质偏颇、情志变化、生活习性,真正做到‘一人一方’,动态调整。这种模式下,疗效显著,客户粘性极高……”

  另一位来自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在谈及中医教育时则忧心忡忡:“与高端私人医疗的繁荣相比,面向大众的、普惠的中医诊所和中医教育,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萎缩。

  培养一名能独立辨证、敢于处方、疗效可靠的中医师,周期长、成本高、回报慢,导致很多毕业生转行,或只能在医院做着边缘化的辅助工作……这值得我们整个行业深思…”

  这些发言,勾勒出一幅略显割裂的中医现状图景:

  一边是服务于精英阶层的、高度定制化的“奢侈品”中医,一边是面向普通大众的、逐渐式微的“普惠性”中医。

  这让林远志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创办林医馆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普通百姓能享受到真正有效的中医服务,而非成为少数人的专属。

  上午会议的高潮,是省中医院中医科主任徐静的专题报告。

  她以详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介绍了省中医近年来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攻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内容扎实,引人入胜。

  报告尾声,徐静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台下,微笑着说:“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老一辈的坚守,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接下来,我很荣幸地邀请一位近年来声名鹊起、虽然年轻却已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非凡潜力的同行——广南市林医馆的主治医师,林远志医生——上台,与我们分享他的一些临床心得和思考。大家欢迎!”

  聚光灯瞬间打在了林远志身上。台下响起一阵礼貌性的掌声,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窃窃私语和探究的目光。

  “林远志?就是那个网上很火的‘网红神医’?”

  “这么年轻?真的假的?听说他连正式医师证都没拿满年限吧?”

  “怎么请他?这种会议不该是严谨的学术交流吗?他能有什么研究成果?”

  “嘘,听听他说什么,看看是不是真材实料。”

  各种质疑、好奇、甚至略带轻蔑的低语,隐隐传入林远志耳中。

  他面色平静,整理了一下衣领,在文静如鼓励的目光中,从容地站起身,走向演讲台。

  他站定在话筒前,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开口了,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林远志。非常感谢徐主任和学会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辨证论治的传统:中医的核心竞争力与当代挑战》。”

  他没有使用花哨的PPT,只是拿着几张简单的卡片提纲,但话语清晰,逻辑分明:

  “随着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CT、MRI、生化指标………这些客观数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是否过于依赖这些冰冷的仪器报告,而逐渐淡忘、甚至丢弃了中医最根本、最独特的认知世界和疾病的方法——‘辨证论治’?”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

  “现在,很多中医看病,首先看的不是患者的‘证’,而是化验单上的‘数’。见到炎症指标高,就堆砌清热解毒药;见到血压高,就罗列平肝潜阳药;见到血糖高,就套用滋阴降糖方……用药的依据,不再是药材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而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抗菌、抗病毒、降压、降糖’作用。这,还是中医吗?”

  台下变得异常安静,许多人都皱起了眉头,陷入沉思。

  “中医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辨证论治’这个动态的、个体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林远志继续阐述,语气坚定,“它不拘泥于‘病’的现代医学命名,而是专注于‘证’的个体化呈现。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肝阳上亢,有人是痰湿中阻,有人是阴虚阳亢,有人甚至是阳虚水泛。治法方药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抛弃了这套思维,仅仅根据病名和指标去套方用药,那中医就失去了灵魂,变成了披着中药外衣的、蹩脚的现代医学模仿者,我们的优势何在?”

  他结合自己近期治疗的几个疑难病例,简要说明了如何坚守“辨证论治”思维取得疗效,最后总结道:

  “我并非反对借鉴现代科技,而是呼吁回归中医本体思维。仪器检查可以作为‘望闻问切’的延伸和补充,但不能替代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只有坚守‘辨证论治’这个根,中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保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生命力。”

  他的发言结束,台下沉默了片刻,随后,响起了一阵不算热烈但持续的掌声。

  有人点头表示认可,有人面露不屑,有人陷入深思。

  徐静主任带头鼓着掌,眼中流露出赞赏。

  五分钟的发言,时间掐得刚好。

  林远志鞠躬致意,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平静地走下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文静如激动地低声说:“林医生,讲得太好了!特别是最后那句‘保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

  林远志只是淡淡笑了笑:“一家之言,能引起一些思考就好。”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进入了茶歇和自由交流时间。很多人围在几位老专家身边请教问题。

  这时,几个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女,怯生生地凑到了林远志身边。

  “您好,林医生!打扰一下!”为首的一个戴眼镜的男生鼓起勇气开口,脸上带着崇拜和紧张,“我们是从天东省来的,在老家县中医院工作。我们、我们特别佩服您!”

  “是啊林医生!”旁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接口道,眼神发亮,“您在网络上名气那么大,还能坚持这么纯粹的中医思维,太不容易了!我们看到您就像看到了偶像一样!”

  另一个短发女生也连连点头,语气带着羡慕和苦涩:“我们在医院,天天就是写病历、跟诊、打杂,老专家根本不让我们独立接诊,就算偶尔给个机会坐诊,也根本没人挂我们的号。感觉一身本事没处用,都快憋疯了!像您这样,年纪轻轻就能自己开医馆,病人还那么多,简直是我们不敢想象的梦!”

  他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基层年轻中医的困境和对林远志的羡慕,最后,那两个女生还红着脸,大胆地向林远志索要了**,希望能以后多多请教。

  林远志并没有拒绝,温和地鼓励了他们几句,和他们交换了微信。

  看着这几个充满热情却又面临现实的年轻人离去,他心中也有些感慨。

  文静如在一旁轻声笑道:“林医生,您现在可是年轻中医里的‘顶流’了,粉丝都追到学术会议上来了。”

  “什么顶流,都是虚名。”林远志摇摇头,“他们羡慕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能真正实践中医、得到患者认可的那种状态。这是整个行业环境的问题。”

  中午在会议中心的自助餐厅,林远志和文静如刚取好餐坐下,两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中医就端着餐盘,笑呵呵地走了过来。

  “小伙子,不介意我们两个老家伙拼个桌吧?”一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的老者笑着问。

  “当然不介意,两位老师请坐。”林远志连忙起身示意。

  两位老人坐下后,自我介绍起来。

  高大老者叫张汉龙,另一位气质更显沉静的老者叫景玉。

  他们都是来自北海,开了几十年个人中医馆的老先生。

  “林医生,你在台上的发言,我们听了。”张汉龙爽朗地说,“有见地!有骨气!现在年轻人里,能这么清醒认识中医根本的,不多了!”

  景玉也微笑着点头,语气温和:“是啊。我们两个老家伙在下面听,很是欣慰。听说你也自己开了医馆?经营得还那么红火?真是后生可畏啊。我们这次来,也是想跟你取取经,看看现在年轻人是怎么把医馆经营好的?我们那边,老一套模式,越来越难喽……”

  林远志对前辈很尊重,详细地介绍了林医馆目前“以专长分科,老中青结合,核心医生把关,助理团队协同”的运营模式,分享了如何通过适度宣传和扎实疗效吸引患者,以及如何平衡公益性与运营成本的心得。

  张汉龙听得连连拍腿:“好!好!思路活络,又不离根本!比我们老家伙守着一亩三分地强!林医生,你真是中医未来的希望啊!”

  景玉则看着林远志,眼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追忆和感慨:“林医生,说起来,我年轻游学的时候,有幸在岭南见过邓金海邓老一面,受过他几句指点,受益终身。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他的关门弟子(外界多如此认为),真是缘分啊……”

  林远志闻言,连忙谦逊地摆摆手:“景老您过誉了。我其实只是邓老的记名弟子,蒙他老人家不弃,指点过几次,并未得真传,实在不敢以弟子自居。”

  景玉却摇摇头,语气肯定地说:“记名弟子也是弟子!邓老眼界极高,能得他认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认可!你们学校用的那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主要编者就是邓老。他的学术思想,你肯定早已潜移默化,融入血脉了。不必过谦。”

  听到恩师事迹,林远志心中也涌起敬意和怀念,不再多言。

  一顿午饭,在愉快的交流中度过。

  告别两位老前辈后,林远志和文静如前往下午的活动场地——一楼大厅的大型义诊区。

  偌大的展厅里,整齐摆放了上百套桌椅。

  许多参会的中医师都在桌后坐定,挂上了自己的名牌和单位,免费为闻讯而来的市民们提供义诊咨询服务。

  现场人头攒动,尤其以老年人居多,气氛热烈。

  林远志先是带着文静如观摩了几位不同流派、不同专长中医师的义诊过程,学习他们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辨证的思路。

  随后,他也找了一张空桌坐下,文静如帮他将“广南林医馆-林远志”的名牌摆放好。

  果然,“林远志”这个名字和略显年轻的面孔,很快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快看!是那个网红林医生!”

  “真的是他!比视频里还年轻!”

  “走走走,去找他看看!机会难得!”

  很快,林远志的桌前排起了一条不长但稳定的队伍,与其他一些门可罗雀的摊位形成对比。

  这也引来了周围不少同行或好奇、或审视、或略带嫉妒的目光。

  更有不少人拿出手机,对着他拍照录像。

  文静如也拿出手机,一边协助维持秩序,一边记录着现场画面,低声对林远志说:“林医生,这都是很好的宣传素材,回头剪辑一下,放在我们医馆公众号上……”

  林远志头也没抬,一边为一位老人诊脉,一边淡淡地吐槽:“现在医馆的号都已经抢破头了,还需要宣传?你是嫌我还不够忙吗?”

  文静如吐了吐舌头,不敢再多话。

  林远志静心凝神,不慌不忙地接待着每一位患者。他问诊详细,察舌按脉一丝不苟,解释病情深入浅出,开出的方药也力求精简对症。

  扎实的基本功和沉稳的气度,让一些原本带着看热闹心态而来的人,也逐渐变得信服起来。

  这时,一位六十多岁、身材干瘦、面色潮红的老大爷坐到了他的面前,声音沙哑地说:“医生,我这高血压快十年了!难受啊!”

  老大爷自称姓赵,详细叙述病情:“天天头晕眼花,耳朵里老是嗡嗡响!最难受的是嘴巴干、嗓子干,像冒火一样!晚上经常干醒,必须爬起来喝一大杯水才能接着睡!吃了好几种降压药,现在血压还是居高不下,一直在180/110上下晃荡,再也降不下去了!医生说我是‘顽固性高血压’,也没啥好办法了,听说这有义诊,我就来碰碰运气……”

  林远志仔细为他诊察:脉象数而无力,重按则空;舌质红绛,舌面干燥无津,苔少而光。一派阴液枯涸,虚阳浮越之象。

  “赵大爷,你这高血压,根子不在肝,而在肾。”林远志清晰地说道,“肾阴亏虚得太厉害了,阴不制阳,导致虚火上炎,逼迫气血上冲,所以血压降不下来。口干舌燥、耳鸣头晕,都是虚火灼烧、清窍失养的表现。治疗不能单纯降压,必须大滋肾阴,引火归元。”

  他提笔开具处方,思路清晰: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为基础,重加玄参、生地、麦冬增强滋阴降火之力;加女贞子滋肾阴;加石决明平肝潜阳;再加怀牛膝引火下行,引血下行。

  他将药方递给赵大爷,叮嘱道:“这个方子,先吃七剂。一周后,如果口干、头晕有所缓解,您可以去广南市林医馆复诊,到时候我给您加个号,再根据情况调整方子。”

  赵大爷点头致谢,拿着药方走了。

  然而,林远志这个方子,却引起了旁边几位同样在义诊的中医师的低声讨论。

  一位中年医生伸头看了一眼方子,忍不住摇头,对同伴低语:“这方子太滋腻了吧?全是滋阴的药,熟地、麦冬、玄参,老人家脾胃运化能力弱,这么吃,就不怕碍胃生湿,导致腹胀腹泻吗?是不是太激进了?”

  另一位也附和道:“是啊,治疗高血压,常规思路怎么也得用点钩藤、天麻平肝,或者夏枯草、黄芩清热,甚至加点有明确降压报道的鬼针草之类的草药。他这方子,一味所谓的‘降压药’都没用,能有效吗?值得怀疑。”

  他们的议论声不大,但林远志和文静如都隐约听到了。

  林远志面色如常,仿佛未闻,继续叫下一位患者。他坚信自己的辨证无误,用药直指病机,无需迎合所谓的“常规”或“药理”。

  文静如则有些不服气,但又不好反驳,只能暗自记下。

  这时,那位刚才提出质疑的中年医生看了看时间,站起身,对周围几位同行笑道:“下午的研讨会,我有个关于‘中医分型论治高血压临床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会分享一些我们团队总结的更稳妥、更有效的方药思路,欢迎大家到时候来听听,多多指正!”

  言语间,带着几分自信和向林远志这边隐隐的挑战意味。

  文静如小声问林远志:“林医生,下午的研讨会,我们还去听吗?”

  林远志摇摇头,语气平淡却坚定:“不去了。我们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见识了,交流了,分享了,就够了。我订了下午两点半的高铁票,回广南。医馆里还有一堆事,还有病人在等着。”

  就在他准备起身收拾东西离开时,突然,义诊区入口处传来一阵骚动,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穿透了嘈杂的人声,猛地炸响:

  “哪位神医行行好,求帮我看看这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