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甲亢症状,在中医看来,病机基本是属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而病因往往是阴虚。
甚至有人认为甲亢是消渴症中的“上消”和“中消”。
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最初这些症状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很相似。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种病的起因接近,只是作用部位不同而已。
肝经有热,木郁生风,自然消谷善饥,而且肝开窍于目,所以导致眼睛病变,眼球突出。
而肝经经过喉咙,所以有些病人会出喉咙和甲状腺明显肿大。
另外一个主要症状就是性情大变,原本性格温和的病人,得了甲亢之后,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暴躁易怒。
还有手抖心悸等等症状,几乎都和肝有关。
因此中医治典型甲亢,以柔肝清热,疏肝解郁为主。
而那些非典型的,则根据个体情况,另外寻找其他治疗思路。
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就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变证,出现器质性的损伤,原本好治的病也会变得不好治。
但不好治,不代表就没法治,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罢了。
李叔虽然身体羸弱,看着症状很严重,让人无从下手,但他还能走路说话吃饭,就说明正气还没虚到病危的地步。
林远志和封总从办公室出来,看到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又回去了中医科室那边。
这时候,杜射正在给一个十岁小女孩看病,小女孩有母亲陪同。
“西地那非吃了两个月,一开始还行,现在好像都没什么效果了,所以我们想来看看中医,有什么其他治疗的办法。”母亲说道。
杜射说道:“慢阻肺……目前中医治疗,也没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只能调理试试看。可能需要比较很长的时间,你们要做好准备,不然三两天就换医院,是不会有效果的。”
……
封总小声说道:“西地那非……我没听错的话,那不是**嘛?一个小女孩吃**?”
林远志说道:“**本来就是用来治病的,我记得好像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
封总说道:“西地那非有降压效果?有点反常识啊。”
杜射抬头发现林远志,连忙招手:“小林,小封,你们回来了?过来一下。”
林远志和封总走过去后,杜射问道:“这个叫妍妍的小女孩,得的是慢阻肺,属于比较严重的。你们来看看,能不能治?”
“杜医生,这孩子现在有什么具体症状?”
“就是咳嗽、胸闷、短气……虽然这些症状比较常见,但很难找准病因,所以一般中医儿科都不收治这种慢阻肺病人。”
杜射并不是在找借口。
事实上,中医界有句俗话叫:名医不治咳,治咳必见拙。
历代医家写的医书里,咳嗽这个症状占据很大的篇幅,就是因为咳嗽的病因太多大杂,很难简单的进行归类概括。
碰到那种久咳多年的病人上门求治,开药要是没能把给人治好,反而加重了病情,往往会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自古很多医家都不喜欢治久咳病人。
患儿母亲一听“不收治”,立即委屈地说道:“我们能去的医院都去过了,你们这里也不肯给我们看,那我们还能去哪里?”
林远志说道:“杜医生,既然不好找病因,那就让他们先**住院,然后住院观察几天,再看看能不能治吧。”
杜射想了想,看着那对母女说:“确实只有住院观察,才有可能找到病因……但也有可能最后还是找不到,所以我得提醒你们,给你们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
母亲点点头,道:“我明白我明白,那我们就先**住院吧。我现在就去办。”
等那对母亲离开后,杜射看着林远志,摇摇头,说道:“这慢阻肺的死亡率,现在都快追上肺癌了。过去我们儿科也收治过一些慢阻肺病人,经过尝试都没什么明显疗效,所以我现在都不收治了,免得耽误病人治疗,浪费时间和钱。这个叫妍妍的小女孩,就交给小林你来负责吧。我觉得你们年轻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治疗思路。”
“杜医生,我会尽力而为的。”林远志没有异议,算是接受了这个挑战。
封总凑上来说道:“师兄,你在总院那边实习的时候,有碰到过慢阻肺的病人吗?”
“没有。”
“那你也敢随便接受这个病人?那孩子……感觉体质挺差的。”
“不试过怎么知道能不能治?”
林远志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是没遇到过的疾病,但是,所谓的经验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离下班最后一分钟的时候,昨天那个才半岁左右,叫小江的患儿又被母亲抱过来了。
林远志上前问道:“小江来复诊了?昨天的药方吃了吗?”
母亲点点头,道:“嗯,昨天晚上回去吃了,今天早上和中午都吃了。连续吃了三副药?”
“不是才过了一天吗?为什么又急着来复诊?”
“孩子吃药后,好像吃奶多了,拉肚子的次数好像少了,不过他哭的次数也变多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碰到这种不会说话的孩子,就只能是靠望诊和脉诊了,问诊相当于不存在。
每天照顾患儿的母亲往往也看不出来,患儿是为什么哭。
不过,大多数情况,孩子肯定是不舒服才哭。
林远志于是又给小江诊断了一番,脉诊舌诊和上次相比,白苔稍微少了点,脉象稍微有力,算是好的变化。
既然有好转,那为什么哭的次数变多了呢?
林远志忽然想起,在中医儿科,还有一种比较少用的望诊法,叫上颚望诊法。
就是看口腔内的上颚,来诊断病情。
这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望诊手段。
上腭颜色以红、白、黄三色为主。
当上腭白如蒙乳皮状,为脾虚胃弱,在腹泄及消化不良时多见;
当上腭色黄主脾胃疾病,深黄为实证,浅黄为虚证;
当上腭红紫为实热证,深紫为瘀血、尿血,淡粉发白为血虚。
林远志使用压舌板撬开小江的嘴巴,使用手机手电筒查看他的上颚。
只看了两秒,小江就不愿意了,扭动头部,双手摇摆,然后“哇”一声哭出来,哭声柔弱无力。
淡粉发白……
按照上颚望诊法的理论,应该是属于血虚。
也就是说,因为长期腹泻,不只脾胃虚弱,而且导致生化无源,出现血虚。
肝藏血,血虚则肝木无法疏泄,克伐脾土,往往这时候就会出现腹痛。
腹泻,痛和不痛的区别就在于,肝木是不是克土,克土就肯定会痛。
腹痛,多半才是小江哭声变多的真正原因。
林远志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在原来的药方里,加入两味药,再回去吃两天吧。”
那两味药就是“当归”和“赤芍”。
甚至有人认为甲亢是消渴症中的“上消”和“中消”。
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最初这些症状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很相似。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种病的起因接近,只是作用部位不同而已。
肝经有热,木郁生风,自然消谷善饥,而且肝开窍于目,所以导致眼睛病变,眼球突出。
而肝经经过喉咙,所以有些病人会出喉咙和甲状腺明显肿大。
另外一个主要症状就是性情大变,原本性格温和的病人,得了甲亢之后,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暴躁易怒。
还有手抖心悸等等症状,几乎都和肝有关。
因此中医治典型甲亢,以柔肝清热,疏肝解郁为主。
而那些非典型的,则根据个体情况,另外寻找其他治疗思路。
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就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变证,出现器质性的损伤,原本好治的病也会变得不好治。
但不好治,不代表就没法治,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罢了。
李叔虽然身体羸弱,看着症状很严重,让人无从下手,但他还能走路说话吃饭,就说明正气还没虚到病危的地步。
林远志和封总从办公室出来,看到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又回去了中医科室那边。
这时候,杜射正在给一个十岁小女孩看病,小女孩有母亲陪同。
“西地那非吃了两个月,一开始还行,现在好像都没什么效果了,所以我们想来看看中医,有什么其他治疗的办法。”母亲说道。
杜射说道:“慢阻肺……目前中医治疗,也没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只能调理试试看。可能需要比较很长的时间,你们要做好准备,不然三两天就换医院,是不会有效果的。”
……
封总小声说道:“西地那非……我没听错的话,那不是**嘛?一个小女孩吃**?”
林远志说道:“**本来就是用来治病的,我记得好像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
封总说道:“西地那非有降压效果?有点反常识啊。”
杜射抬头发现林远志,连忙招手:“小林,小封,你们回来了?过来一下。”
林远志和封总走过去后,杜射问道:“这个叫妍妍的小女孩,得的是慢阻肺,属于比较严重的。你们来看看,能不能治?”
“杜医生,这孩子现在有什么具体症状?”
“就是咳嗽、胸闷、短气……虽然这些症状比较常见,但很难找准病因,所以一般中医儿科都不收治这种慢阻肺病人。”
杜射并不是在找借口。
事实上,中医界有句俗话叫:名医不治咳,治咳必见拙。
历代医家写的医书里,咳嗽这个症状占据很大的篇幅,就是因为咳嗽的病因太多大杂,很难简单的进行归类概括。
碰到那种久咳多年的病人上门求治,开药要是没能把给人治好,反而加重了病情,往往会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自古很多医家都不喜欢治久咳病人。
患儿母亲一听“不收治”,立即委屈地说道:“我们能去的医院都去过了,你们这里也不肯给我们看,那我们还能去哪里?”
林远志说道:“杜医生,既然不好找病因,那就让他们先**住院,然后住院观察几天,再看看能不能治吧。”
杜射想了想,看着那对母女说:“确实只有住院观察,才有可能找到病因……但也有可能最后还是找不到,所以我得提醒你们,给你们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
母亲点点头,道:“我明白我明白,那我们就先**住院吧。我现在就去办。”
等那对母亲离开后,杜射看着林远志,摇摇头,说道:“这慢阻肺的死亡率,现在都快追上肺癌了。过去我们儿科也收治过一些慢阻肺病人,经过尝试都没什么明显疗效,所以我现在都不收治了,免得耽误病人治疗,浪费时间和钱。这个叫妍妍的小女孩,就交给小林你来负责吧。我觉得你们年轻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治疗思路。”
“杜医生,我会尽力而为的。”林远志没有异议,算是接受了这个挑战。
封总凑上来说道:“师兄,你在总院那边实习的时候,有碰到过慢阻肺的病人吗?”
“没有。”
“那你也敢随便接受这个病人?那孩子……感觉体质挺差的。”
“不试过怎么知道能不能治?”
林远志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是没遇到过的疾病,但是,所谓的经验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离下班最后一分钟的时候,昨天那个才半岁左右,叫小江的患儿又被母亲抱过来了。
林远志上前问道:“小江来复诊了?昨天的药方吃了吗?”
母亲点点头,道:“嗯,昨天晚上回去吃了,今天早上和中午都吃了。连续吃了三副药?”
“不是才过了一天吗?为什么又急着来复诊?”
“孩子吃药后,好像吃奶多了,拉肚子的次数好像少了,不过他哭的次数也变多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碰到这种不会说话的孩子,就只能是靠望诊和脉诊了,问诊相当于不存在。
每天照顾患儿的母亲往往也看不出来,患儿是为什么哭。
不过,大多数情况,孩子肯定是不舒服才哭。
林远志于是又给小江诊断了一番,脉诊舌诊和上次相比,白苔稍微少了点,脉象稍微有力,算是好的变化。
既然有好转,那为什么哭的次数变多了呢?
林远志忽然想起,在中医儿科,还有一种比较少用的望诊法,叫上颚望诊法。
就是看口腔内的上颚,来诊断病情。
这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望诊手段。
上腭颜色以红、白、黄三色为主。
当上腭白如蒙乳皮状,为脾虚胃弱,在腹泄及消化不良时多见;
当上腭色黄主脾胃疾病,深黄为实证,浅黄为虚证;
当上腭红紫为实热证,深紫为瘀血、尿血,淡粉发白为血虚。
林远志使用压舌板撬开小江的嘴巴,使用手机手电筒查看他的上颚。
只看了两秒,小江就不愿意了,扭动头部,双手摇摆,然后“哇”一声哭出来,哭声柔弱无力。
淡粉发白……
按照上颚望诊法的理论,应该是属于血虚。
也就是说,因为长期腹泻,不只脾胃虚弱,而且导致生化无源,出现血虚。
肝藏血,血虚则肝木无法疏泄,克伐脾土,往往这时候就会出现腹痛。
腹泻,痛和不痛的区别就在于,肝木是不是克土,克土就肯定会痛。
腹痛,多半才是小江哭声变多的真正原因。
林远志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在原来的药方里,加入两味药,再回去吃两天吧。”
那两味药就是“当归”和“赤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