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阳光透过会议厅的百叶窗。
节目组众人再次被请回了这个熟悉的会议室。
看着几乎原封不动的布置,不少人脸上都露出了疑惑和不耐烦的表情。
“怎么回事啊,导演?”姜三才率先发问,一**坐在椅子上,“又回这儿?上午那出‘我们明明有病’还不够?下午是‘我们确实有病’续集?”
他语气里带着调侃,但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啊,何导演,”安彩妍也放下手机,没了上午的兴奋劲,“这会议室风水是好,但也不能可着劲儿在这儿薅羊毛吧?观众也会审美疲劳的!经费不足了吗?”
陆丰羽做着扩胸运动:“要不换个地儿?健身房也行啊!”
连好脾气的郗南星和萧子络也小声嘀咕:“还以为下午能出去走走呢。”
导演何必看着抱怨的众人,赶紧抬手压了压,脸上带着一种“稍安勿躁,有好戏在后头”的神秘笑容:
“各位老师!稍安勿躁!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下午的环节,绝对和上午不一样!主题升级,难度飙升,保证让大家不虚此行!”
见他这么说,大家才勉强按捺住性子,将信将疑地坐好,目光不时瞟向门口,好奇这次又会进来一群什么样的人。
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这一次,走进来的只有五个人。人数虽少,但他们身上的某种气质,却瞬间让会议室的气氛变得不同。
这五个人,年龄、性别各异,但眉宇间都笼罩着一层相似的、深重的疲惫和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他们的“不同”并非写在脸上,却又能让人隐约感知。
何必的声音变得比上午更加郑重:“各位老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下午的特殊嘉宾。这五位朋友,他们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这个词让在场许多人都愣了一下。
“是的,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患病人数极少的疾病。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超过七千种,其中绝大多数,在现代医学领域,数十年未有突破性研究进展,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明确的病因解释。确诊,往往意味着漫长的痛苦和看不见的希望。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
他的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之前的抱怨和轻松一扫而空。
何必抬手示意了一下。
第一位,是一位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轻女生,面容清秀,但眼神躲闪,带着自卑。
她低声开口:“我叫小雅(化名),我得的病叫,艾迪生黑变病。就是皮肤下的色素会失控。有时候,我的脸,尤其是额头和脸颊,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变成紫黑色,一块一块的,很吓人。没法预测,没法控制。我不敢见人,不敢工作。”
她说着,声音越来越小,下意识地用头发遮住侧脸。
第二位,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妈妈,气质温婉,但颈侧贴着厚厚的纱布,边缘隐约可见红肿和渗出痕迹。
她努力保持着平静:“我叫静姐(化名)。我得了霍奇金淋巴瘤,就是何杰金氏病。做过化疗,放疗,肿瘤算是控制住了。但颈部放疗区的皮肤彻底坏了,一直慢性溃疡,化脓,感染,反反复复,怎么都长不好,疼得睡不着觉…医生说,可能就这样了。”
第三位,是一位坐在电动轮椅上的少女,大约十五六岁,面容苍白,但眼神却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淡然。
她的双腿显得异常纤细无力。“我叫小雨(化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肌肉会慢慢萎缩,失去力量。我三年前就不能走路了。以后可能呼吸的肌肉也会没力气。所有医生都跟我说,这个病没得治,一般只能活到二十岁。”
她淡淡地说,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第四位和第五位是两位中年妇女。
一位小心翼翼地托着自己肿胀不堪、皮肤紧绷发亮、比正常右手粗壮近两倍的左手;另一位则卷起裤管,露出一条同样惊人肿胀、比左腿粗壮至少四倍的右腿,只能勉强站立。
其中一个妇女作为代表发言:“我们都是术后淋巴水肿,乳腺癌和盆腔癌手术后的并发症。淋巴管断了,淋巴液回流不了,淤积在手脚里,越来越肿,像戴着铁皮手套、穿着铁鞋走路,还容易感染没办法,只能终身穿着压力套,效果还不好。”
五个人的简短介绍,像五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听众的心上。这些闻所未闻的病名,和它们带来的具体而残酷的痛苦,展示了一个远离普通人视野的的世界。
何必沉声道:“这就是罕见病的现实。诊断明确,却治疗无门。现代医学的尖端研究暂时未能照亮这些角落。那么,中医,作为另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面对这些被冠以‘罕见’之名的疾病,又会有什么样的视角和思路呢?林远志,立川女士,想请二位,从中医的角度,谈谈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身上。
范游也凝神准备记录,想看看中医如何应对这种“硬核”挑战。
林远志与立川百惠交换了一个眼神,他率先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独特的底气:“何导,各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其实并没有‘罕见病’这个概念。”
“哦?”这话让众人都是一怔。
“中医诊断的核心,是‘辨证’,而不是‘辨病’。”林远志继续解释,眼神扫过那五位患者,“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个病在现代医学里叫什么名字,发病率有多低,病理机制多复杂。
我们关注的,是患者当下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一系列信息组合而成的‘证候’。比如,皮肤颜色异常、溃疡久不愈合、肌肉萎缩无力、肢体肿胀……这些才是我们分析的‘切入点’。”
立川百惠点头补充:“正是如此。中医认为,无论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如何命名,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总可以归结为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某种失衡状态。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去纠正这种特定的失衡状态。状态改善了,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所以,病名是否罕见,并不直接影响中医的辨证和立法处方。”
“也就是说,”林远志总结道,“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名’。”
这个角度新颖而有力,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思考。
是啊,无论病名多罕见,痛苦是真实的,症状是具体的。
“那么,能否请二位就以第一位小雅女士为例,现场展示一下,中医是如何‘辨证’而不受‘病名’影响的呢?”导演何必提出了请求。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点点头,走到那位得艾迪生病的女生小雅面前。他们温和地请她伸出手舌,仔细诊察。
林远志观察她的面色(虽有色素沉着倾向,但底色苍白无华)、舌象(舌质淡紫,苔薄白润),然后仔细诊脉(脉沉细无力,略带涩象)。立川百惠也进行了同样的步骤。
片刻后,林远志抬头,目光清晰:“小雅的情况,从中医角度看,并非无法理解的‘怪病’。她的核心病机在于:血虚寒凝,兼有瘀滞。”
他详细解释道:“血虚,所以面色无华,脉细无力;寒凝,寒性收引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脉带涩象,阳气不能温煦皮肤;寒凝血滞,瘀血内生,所以色素沉着,颜色发暗发紫。这就像一个房间,又冷又空,水管还有点漏,所以墙壁就容易出现霉斑。”
“那能治吗?”小雅抬起头,眼中第一次有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当然能。”林远志语气肯定,“这不是不治之症。治疗原则就是: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可以先考虑用《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温通经脉,散寒养血。待寒象渐除,气血运行改善后,再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比如适当加入桃仁、红花等,并配合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才能更好地温化寒凝。
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循序渐进,完全有希望让色素沉着的发作频率降低、程度减轻,甚至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小雅听着这完全不同于以往医生“没办法”、“病因不明”的解释,眼睛一点点亮了起来,虽然还带着怀疑,但希望的火苗已经被点燃了。
接着,林远志和立川百惠又陆续为其他几位病人进行了诊断:
对于淋巴瘤术后颈部溃疡的静姐,他们认为凡是伤口不愈合化脓,都是“气血大亏,余毒未清,肌肤失养”,建议内服托里消毒散加减,配合外用祛腐生肌的药膏或药粉。
对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小雨,他们辨为“脾肾两虚,精亏髓枯,肌肉失濡”,建议长期调理,用健脾益气、补肾填精、强筋健骨的思路,如参考虎潜丸或金刚丸的立意加减化裁,虽不能逆转基因,但有望延缓肌肉萎缩速度,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两位淋巴水肿的患者,他们均辨为“气虚水停,脉络瘀阻”,建议用桃红四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思路加减(益气活血、利水通络),配合针灸和手法按摩促进淋巴液代谢。
每分析一个病人,林远志和立川百惠都能从中医理论出发,给出清晰的分析和具体的治疗思路,完全跳出了“罕见病”病名的束缚,直指具体的症状和病机。
会议室里的人都听呆了。
姜三才喃喃道:“好家伙,还能这么看病的?不管它叫啥,我就治我的?我虽然学生时代学过一点中医,现在看来连皮毛都算不上啊!”
陆丰羽挠头:“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啊!反正都是那些不舒服,管它罕见不罕见,解决了不舒服就行呗!”
范游飞速地记录着,眉头紧锁,显然在努力理解和评估这套完全不同于他认知的思维模式。
不久,一行人沉默地走出会议室,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
那五位罕见病患者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庞大而沉默的群体,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头,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全新视角冲击后的震撼和恍惚。
电梯门缓缓关上,下行。
狭小的空间里,安静的空气几乎要凝固。
“震撼!”姜三才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打破了电梯里的沉闷,“我老姜活了大半辈子,听过不少中医故事,但像今天这么直观,还是头一遭!好家伙!管你什么‘艾迪生’、‘何杰金’、‘杜氏’,名字再洋气再吓人,到了咱中医这儿,统统打回原形!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陆丰羽也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佩服:“远志刚才说的时候,我就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感觉就像玩游戏,别人还在苦苦研究终极BOSS,咱们中医直接看穿了它的血条和攻击模式,抄起家伙就能上!”
立川百惠微笑着说:“这正是中医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拥有一套独立于现代疾病命名体系之外的、完整的解释系统和干预工具,往往能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灵活性。”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远志,感受到大家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今天这几位患者的情况,在中医典籍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证型和思路,并非无迹可寻。关键是,不能因为现代医学暂时无法解决,我们就放弃思考和实践。只要辨证准确,就有努力的方向。”
电梯到达一楼,门开了。
萧子络忽然叹了口气,低声说:“这几天每天都过很充实。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有点舍不得呀。”
郗南星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节目组众人再次被请回了这个熟悉的会议室。
看着几乎原封不动的布置,不少人脸上都露出了疑惑和不耐烦的表情。
“怎么回事啊,导演?”姜三才率先发问,一**坐在椅子上,“又回这儿?上午那出‘我们明明有病’还不够?下午是‘我们确实有病’续集?”
他语气里带着调侃,但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啊,何导演,”安彩妍也放下手机,没了上午的兴奋劲,“这会议室风水是好,但也不能可着劲儿在这儿薅羊毛吧?观众也会审美疲劳的!经费不足了吗?”
陆丰羽做着扩胸运动:“要不换个地儿?健身房也行啊!”
连好脾气的郗南星和萧子络也小声嘀咕:“还以为下午能出去走走呢。”
导演何必看着抱怨的众人,赶紧抬手压了压,脸上带着一种“稍安勿躁,有好戏在后头”的神秘笑容:
“各位老师!稍安勿躁!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下午的环节,绝对和上午不一样!主题升级,难度飙升,保证让大家不虚此行!”
见他这么说,大家才勉强按捺住性子,将信将疑地坐好,目光不时瞟向门口,好奇这次又会进来一群什么样的人。
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这一次,走进来的只有五个人。人数虽少,但他们身上的某种气质,却瞬间让会议室的气氛变得不同。
这五个人,年龄、性别各异,但眉宇间都笼罩着一层相似的、深重的疲惫和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他们的“不同”并非写在脸上,却又能让人隐约感知。
何必的声音变得比上午更加郑重:“各位老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下午的特殊嘉宾。这五位朋友,他们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这个词让在场许多人都愣了一下。
“是的,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患病人数极少的疾病。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超过七千种,其中绝大多数,在现代医学领域,数十年未有突破性研究进展,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明确的病因解释。确诊,往往意味着漫长的痛苦和看不见的希望。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
他的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之前的抱怨和轻松一扫而空。
何必抬手示意了一下。
第一位,是一位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轻女生,面容清秀,但眼神躲闪,带着自卑。
她低声开口:“我叫小雅(化名),我得的病叫,艾迪生黑变病。就是皮肤下的色素会失控。有时候,我的脸,尤其是额头和脸颊,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变成紫黑色,一块一块的,很吓人。没法预测,没法控制。我不敢见人,不敢工作。”
她说着,声音越来越小,下意识地用头发遮住侧脸。
第二位,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妈妈,气质温婉,但颈侧贴着厚厚的纱布,边缘隐约可见红肿和渗出痕迹。
她努力保持着平静:“我叫静姐(化名)。我得了霍奇金淋巴瘤,就是何杰金氏病。做过化疗,放疗,肿瘤算是控制住了。但颈部放疗区的皮肤彻底坏了,一直慢性溃疡,化脓,感染,反反复复,怎么都长不好,疼得睡不着觉…医生说,可能就这样了。”
第三位,是一位坐在电动轮椅上的少女,大约十五六岁,面容苍白,但眼神却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淡然。
她的双腿显得异常纤细无力。“我叫小雨(化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肌肉会慢慢萎缩,失去力量。我三年前就不能走路了。以后可能呼吸的肌肉也会没力气。所有医生都跟我说,这个病没得治,一般只能活到二十岁。”
她淡淡地说,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第四位和第五位是两位中年妇女。
一位小心翼翼地托着自己肿胀不堪、皮肤紧绷发亮、比正常右手粗壮近两倍的左手;另一位则卷起裤管,露出一条同样惊人肿胀、比左腿粗壮至少四倍的右腿,只能勉强站立。
其中一个妇女作为代表发言:“我们都是术后淋巴水肿,乳腺癌和盆腔癌手术后的并发症。淋巴管断了,淋巴液回流不了,淤积在手脚里,越来越肿,像戴着铁皮手套、穿着铁鞋走路,还容易感染没办法,只能终身穿着压力套,效果还不好。”
五个人的简短介绍,像五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听众的心上。这些闻所未闻的病名,和它们带来的具体而残酷的痛苦,展示了一个远离普通人视野的的世界。
何必沉声道:“这就是罕见病的现实。诊断明确,却治疗无门。现代医学的尖端研究暂时未能照亮这些角落。那么,中医,作为另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面对这些被冠以‘罕见’之名的疾病,又会有什么样的视角和思路呢?林远志,立川女士,想请二位,从中医的角度,谈谈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身上。
范游也凝神准备记录,想看看中医如何应对这种“硬核”挑战。
林远志与立川百惠交换了一个眼神,他率先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独特的底气:“何导,各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其实并没有‘罕见病’这个概念。”
“哦?”这话让众人都是一怔。
“中医诊断的核心,是‘辨证’,而不是‘辨病’。”林远志继续解释,眼神扫过那五位患者,“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个病在现代医学里叫什么名字,发病率有多低,病理机制多复杂。
我们关注的,是患者当下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一系列信息组合而成的‘证候’。比如,皮肤颜色异常、溃疡久不愈合、肌肉萎缩无力、肢体肿胀……这些才是我们分析的‘切入点’。”
立川百惠点头补充:“正是如此。中医认为,无论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如何命名,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总可以归结为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某种失衡状态。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去纠正这种特定的失衡状态。状态改善了,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所以,病名是否罕见,并不直接影响中医的辨证和立法处方。”
“也就是说,”林远志总结道,“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名’。”
这个角度新颖而有力,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思考。
是啊,无论病名多罕见,痛苦是真实的,症状是具体的。
“那么,能否请二位就以第一位小雅女士为例,现场展示一下,中医是如何‘辨证’而不受‘病名’影响的呢?”导演何必提出了请求。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点点头,走到那位得艾迪生病的女生小雅面前。他们温和地请她伸出手舌,仔细诊察。
林远志观察她的面色(虽有色素沉着倾向,但底色苍白无华)、舌象(舌质淡紫,苔薄白润),然后仔细诊脉(脉沉细无力,略带涩象)。立川百惠也进行了同样的步骤。
片刻后,林远志抬头,目光清晰:“小雅的情况,从中医角度看,并非无法理解的‘怪病’。她的核心病机在于:血虚寒凝,兼有瘀滞。”
他详细解释道:“血虚,所以面色无华,脉细无力;寒凝,寒性收引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脉带涩象,阳气不能温煦皮肤;寒凝血滞,瘀血内生,所以色素沉着,颜色发暗发紫。这就像一个房间,又冷又空,水管还有点漏,所以墙壁就容易出现霉斑。”
“那能治吗?”小雅抬起头,眼中第一次有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当然能。”林远志语气肯定,“这不是不治之症。治疗原则就是: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可以先考虑用《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温通经脉,散寒养血。待寒象渐除,气血运行改善后,再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比如适当加入桃仁、红花等,并配合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才能更好地温化寒凝。
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循序渐进,完全有希望让色素沉着的发作频率降低、程度减轻,甚至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小雅听着这完全不同于以往医生“没办法”、“病因不明”的解释,眼睛一点点亮了起来,虽然还带着怀疑,但希望的火苗已经被点燃了。
接着,林远志和立川百惠又陆续为其他几位病人进行了诊断:
对于淋巴瘤术后颈部溃疡的静姐,他们认为凡是伤口不愈合化脓,都是“气血大亏,余毒未清,肌肤失养”,建议内服托里消毒散加减,配合外用祛腐生肌的药膏或药粉。
对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小雨,他们辨为“脾肾两虚,精亏髓枯,肌肉失濡”,建议长期调理,用健脾益气、补肾填精、强筋健骨的思路,如参考虎潜丸或金刚丸的立意加减化裁,虽不能逆转基因,但有望延缓肌肉萎缩速度,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两位淋巴水肿的患者,他们均辨为“气虚水停,脉络瘀阻”,建议用桃红四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思路加减(益气活血、利水通络),配合针灸和手法按摩促进淋巴液代谢。
每分析一个病人,林远志和立川百惠都能从中医理论出发,给出清晰的分析和具体的治疗思路,完全跳出了“罕见病”病名的束缚,直指具体的症状和病机。
会议室里的人都听呆了。
姜三才喃喃道:“好家伙,还能这么看病的?不管它叫啥,我就治我的?我虽然学生时代学过一点中医,现在看来连皮毛都算不上啊!”
陆丰羽挠头:“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啊!反正都是那些不舒服,管它罕见不罕见,解决了不舒服就行呗!”
范游飞速地记录着,眉头紧锁,显然在努力理解和评估这套完全不同于他认知的思维模式。
不久,一行人沉默地走出会议室,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
那五位罕见病患者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庞大而沉默的群体,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头,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全新视角冲击后的震撼和恍惚。
电梯门缓缓关上,下行。
狭小的空间里,安静的空气几乎要凝固。
“震撼!”姜三才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打破了电梯里的沉闷,“我老姜活了大半辈子,听过不少中医故事,但像今天这么直观,还是头一遭!好家伙!管你什么‘艾迪生’、‘何杰金’、‘杜氏’,名字再洋气再吓人,到了咱中医这儿,统统打回原形!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陆丰羽也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佩服:“远志刚才说的时候,我就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感觉就像玩游戏,别人还在苦苦研究终极BOSS,咱们中医直接看穿了它的血条和攻击模式,抄起家伙就能上!”
立川百惠微笑着说:“这正是中医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拥有一套独立于现代疾病命名体系之外的、完整的解释系统和干预工具,往往能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灵活性。”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远志,感受到大家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今天这几位患者的情况,在中医典籍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证型和思路,并非无迹可寻。关键是,不能因为现代医学暂时无法解决,我们就放弃思考和实践。只要辨证准确,就有努力的方向。”
电梯到达一楼,门开了。
萧子络忽然叹了口气,低声说:“这几天每天都过很充实。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有点舍不得呀。”
郗南星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