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43章 老军医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接下来的三天,林远志全身心扑在江洪县体育馆的临时医疗站里。

  他负责的那个用简易隔板划分出来的“中医诊疗区”,几乎从早到晚都排着队。

  最初只是腹泻痢疾的患者,后来许多感冒发烧、头痛身痛、失眠焦虑、甚至因长时间泡水或劳累导致腰腿酸痛的受灾群众和志愿者,都慕名而来。

  林远志来者不拒。他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望舌切脉,仔细辨证。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针灸往往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痛苦,许多人的症状在几次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甚至痊愈。

  他带来的那一百盒毫针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又不断有志愿者想办法补充。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临时医疗站近三分之一轻症患者的处理工作,极大缓解了其他医务人员的压力。

  患者和家属感激的目光和质朴的道谢,成了他最好的慰藉。

  刘院长更是对他赞不绝口,逢人便夸“这小林医生是块宝!”

  廖紫荆的母亲在林远志第二次复诊针灸并服用完他调配的药粉后,发热呕吐彻底消失,食欲恢复,精神头也足了很多。

  洪水渐退,街道清理工作逐步开展,老家也基本安全了。廖紫荆决定接母亲回家休养。

  临行前,她特意找到正在忙碌的林远志,手里提着一大袋本地特产:自家晒的笋干、一些土鸡蛋、还有一盒包装精美的糕点。

  “远志!真的太谢谢你了,我妈现在好多了,非要我来谢谢你!”廖紫荆说着,不由分说地把袋子塞到林远志手里,“一点心意,你别嫌弃!老家没什么好东西,这些你拿着!”

  林远志连忙推辞:“紫荆,你太客气了,这些东西都拿回去吧!”

  “你必须拿着!”廖紫荆态度坚决,“要不是你,我妈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罪!我这心里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才好!我要回羊城了,等什么时候救灾结束了,你一定要来找我!我请你吃大餐!必须来!”

  林远志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笑着点点头:“好,有机会去羊城,一定找你。代我向阿姨问好,让她多休息。”

  “嗯!好!”廖紫荆用力点头,又看了林远志一眼,这才离开了医疗站。

  又过了三天,通往重灾区西虹市主干道的积水终于基本排清,经过工程兵部队紧急加固和清理,实现了单向限流通车。

  志愿者指挥部开始分批安排人员向西虹市转移。

  林远志接到了通知。

  他收拾好简单的行囊,主要是那个已经消耗大半但依旧鼓鼓的针灸包和一些剩下的药材粉末。

  临走时,不少他诊治过的患者和家属闻讯赶来送行,这个塞几个水果,那个塞一包花生,还有硬塞给他一瓶自家酿的米酒的。

  场面十分感人,也让同行的其他志愿者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

  大巴车再次启动,沿着满是泥泞和破损痕迹的公路,向着西虹市方向驶去。

  越靠近西虹市,景象越发触目惊心:道路两旁被冲毁的房屋、倒伏的树木、堆积如山的**和淤泥。

  空气中弥漫着更浓重的消毒水和**物的混合气味。

  车辆最终无法进入依然被洪水浸泡的西虹市中心城区,只能在相对地势较高的北郊一片临时开辟出的空地上停下。

  这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救灾前沿基地:密密麻麻的帐篷、一排排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板房、不断起降的直升机、来回穿梭的军车和工程车辆、以及随处可见的穿着迷彩服、救援服和各种马甲的人群……气氛比江洪县更加紧张和忙碌。

  林远志被分配住进了一间狭窄但还算干净的集装箱板房宿舍,里面是上下铺,已经住了好几位先到的志愿者。

  放下行李,他走出集装箱,看到不远处有一片规模更大的营地,整齐排列的帐篷外晾晒着迷彩服。

  士兵们正在列队、搬运物资或进行休整——那是前来支援的现役部队的临时驻地。

  傍晚,在集体食堂吃过简单的晚饭后,林远志在营地边缘散步,观察着周围。

  他注意到,不少军人看起来状态并不好。

  很多人**的皮肤上有着大片的红疹、水泡甚至溃烂,很多人不停地咳嗽、流鼻涕,还有些人面色疲惫,走路似乎都有些无力。

  显然,长时间高强度、高湿度的抢险作业,让这些铁打的汉子们也病倒了不少。

  他走近一些,看到几名军医和卫生员正在一个临时医疗帐篷外忙碌地分发热水、药品,为战士们处理伤口,但人手显然严重不足,排队等待的战士很多。

  林远志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过去,对一个看起来是负责人的、年纪稍长的军医说道:“您好,我是志愿者,我叫林远志,我是中医,有执业资格。我看很多战士好像都不太舒服,需要帮忙吗?我可以负责处理一些感冒、皮肤感染或者劳损之类的病人。”

  那位老军医抬起头,打量了一下林远志年轻的脸庞,脸上写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中医?小伙子,你没开玩笑吧?这里是救灾一线,任务重,时间紧,我们需要的是能快速处理急症、清创消毒、用药规范的西医。中医慢悠悠的,能顶什么事?再说,你才毕业没几年吧,你能会什么?”

  旁边几个排队等待的战士和卫生员也投来好奇和怀疑的目光,有人甚至低声笑了起来。

  林远志并没有气馁,他平静地拿出手机,调出存在里面的电子版“省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认证”证书照片,递给乔军医:“这是我的资格认证。我擅长针灸和方剂,对处理外感和急性痛症有一些经验。在江洪县临时医疗站,我独立负责了一个针灸诊疗区,处理了不下三百例类似病症的患者,效果都还不错。我只是想尽一份力,不会添乱。”

  老军医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那张含金量颇高的认证证书,又抬头看看林远志沉稳自信的眼神,脸上的怀疑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和审视。

  “哟?还真有证?还是专长认证?这倒是少见……”他摸了摸下巴,沉吟片刻,决定考考这个年轻人。

  “行,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我考考你。”老军医指着旁边坐着的四个等待就医的战士,“你看他们四个,都说自己感冒了,难受。你要是能给我说出个一二三来,说得在理,我就让你留下帮忙——哎,你们几个都过来一下。”

  林远志点点头,走上前去,并没有先问话,而是仔细观察。

  第一个战士面色发红,额头有汗,呼吸粗重,不时烦躁地扯一下领口。

  第二个战士面色有些苍白,微微畏寒,鼻塞流清涕。

  第三个战士面色垢腻,头发看起来都油油的,痰声黏腻,感觉浑身困重。

  第四个战士气短懒言,咳嗽无力,稍微动一下就出汗。

  “几位,麻烦配合一下。”

  他依次为四人切脉,查看舌苔。

  片刻后,他心中有数,对老军医说道:

  “这四位同志虽然都表现为感冒症状,但病因病机并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

  “第一位同志,面红、汗出、呼吸气粗、脉浮数有力、舌红苔薄黄,这是风热感冒,兼有气分热盛。”

  “第二位同志,畏寒、清涕、面色白、脉浮紧、舌淡苔薄白,这是风寒感冒,表寒束缚。”

  “第三位同志,面垢、头身困重、痰粘、脉濡滑、舌苔厚腻,这是暑湿感冒,湿邪困阻中焦。”

  “第四位同志,气短乏力、汗出、咳嗽无力、脉弱、舌淡,这是气虚感冒。”

  老军医听着林远志清晰流畅、条理分明的分析,眼睛越睁越大,脸上的惊讶最终变成了难以置信和由衷的佩服。

  “好家伙!”他猛地一拍大腿,“你小子可以啊,还能分辨出不同类型,我虽然也懂点中医皮毛,但像你这么年轻就能辨得这么精细的,真是头回见。”

  他立刻转**度,热情地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行!小林,你就留下来,跟我搭班子!我负责外伤清创和急症,你负责这些内科杂病和调理!对了,我姓乔,跟大家一样,叫我一声老乔就可以了。”

  林远志终于松了口气,露出了笑容:“感谢你老乔,我一定尽力做好。”

  就这样,林远志加入了军医队伍。

  他根据实际需要,请乔军医帮忙申请调拨了一批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藿香正气水、荆防颗粒、参苏丸等)和常用中药饮片(如金银花、连翘、藿香、佩兰、苍术、黄芪等),以及更多的针灸针和艾条。

  很快,部队的临时医疗点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边是乔军医带着卫生员们紧张地清创、缝合、输液;另一边,林远志则安静地为战士们望闻问切,然后或施以银针,或递上分装好的中药。

  对于风热感冒的战士,他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疏风清热,同时分发银翘散或连花清瘟胶囊。

  对于风寒感冒的战士,他针刺风池、列缺、风门散寒解表,并建议服用荆防颗粒或姜汤。

  对于暑湿感冒的战士,他针刺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清暑化湿,并分发藿香正气水或调配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粉。

  对于气虚感冒的战士,他针刺足三里、气海、肺俞益气固表,并建议服用参苏丸或玉屏风散。

  对于皮肤湿疹、溃烂的战士,他内服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的同时,配合针刺血海、曲池、三阴交活血凉血,祛风止痒,并指导用黄柏、苦参等煎汤外洗。

  他的方法起效快,副作用小,尤其适合需要快速恢复执行任务的军人群体。

  许多战士在针灸后很**到头痛、身痛、鼻塞等症状减轻,精神好转。

  乔军医看着忙碌的林远志,感慨地对助手说:“这小子,是个人才!省了我们不少工夫啊。”

  好的,这是补充的剧情:

  深夜十二点,临时医疗点的喧嚣终于渐渐平息。

  林远志送走最后一位前来针灸的战士,揉了揉因长时间捻针而有些酸胀僵硬的手指和手腕,长长舒了一口气。

  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踏实感。

  他收拾好针灸器具,熄灭医疗帐篷的灯,准备返回不远处的集装箱宿舍休息。

  刚走出帐篷没几步,一个略显犹豫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林医生,请等一下!”

  林远志转过身,借着营地昏暗的路灯光线,看到一位三十多岁、肩章是排长军衔的军官站在那里。

  他脸色憔悴,眉头紧锁,一只手正不自觉地**右侧的太阳穴,眼神里带着一丝难以启齿的窘迫。

  “有什么事吗?”林远志停下脚步,温和地问道。

  张排长走上前,压低了声音,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林医生,打扰你了,这么晚。我姓张,是三排的排长。我这几天抗洪抢险,压力太大,没日没夜地干,这老毛病又犯了…”

  他指了指自己的右太阳穴。

  “偏头痛,右边这儿,疼得像针扎一样,一阵一阵的,晚上根本睡不着,白天脑袋嗡嗡响,指挥调度都没精神,饭也吃不下,严重影响工作。吃了止痛药也不管用。刚才看你给战士们看病,效果那么好,就想就想来问问,您看我这有没有办法?”

  林远志点点头,表示理解。

  压力、疲劳、作息紊乱确实是偏头痛的常见诱因。

  “张排长,别着急,我们先到那边亮堂点的地方。”

  他将张排长引到宿舍入口旁一盏光线稍好的路灯下。

  他让张排长伸出手,仔细为他诊脉(脉弦数有力,尤其关部明显),又让他伸出舌头查看(舌质偏红,舌苔薄黄)。

  “张排长,除了偏头痛和失眠,是不是还觉得口苦、口干,还有便秘?”林远志问道。

  张排长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对对对!嘴里发苦,老想喝水,大便也确实不太通畅!林医生,这都能看出来?”

  林远志解释道:“这情况,从中医角度看,是胆火上逆导致的。肝胆互为表里,压力大、情绪紧张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胆火循经上扰头侧(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部两侧),所以会右侧偏头痛;火邪伤津,所以口苦口干;热扰心神,所以失眠;腑气不通,所以便秘。脉弦数、舌红苔黄也都是肝火胆热的典型表现。”

  “对对!就是这么个感觉,一股火往上冲的感觉!”张排长仿佛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急切地问,“那有办法治吗?”

  “有办法。”林远志肯定地回答,随即打开随身携带的针灸包,“我给您扎两针。”

  他让张排长坐下,取穴阳陵泉(胆经合穴,能疏肝利胆,清泻胆火)和足窍阴(胆经井穴,能开窍泻热,擅长治疗偏头痛)。

  消毒后,毫针快速刺入,行捻转泻法。

  “有点酸。”张排长微微吸了口气。

  林远志持续运针,手法稳健。

  不过几分钟,张排长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真的轻松多了!右边脑袋那股紧绷着、钻着疼的感觉,好像…好像泄掉了,一下子松快了!”

  他用力晃了晃脑袋,确认那折磨他好几天的剧痛确实显著减轻了,整个人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

  起针后,张排长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脖颈,满脸的不可思议和感激:“林医生!太感谢你了!这下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林远志笑了笑:“今晚应该能缓解很多。但这病根在于胆热,光靠针灸泻火还不够稳定,容易复发。明天白天有空的话,再来找我一下,我给你开个小方子,以求根治,防止再犯。”

  “能根治?那就太好了!一定来!太谢谢你了!”张排长用力握住林远志的手摇了摇,“解决了大问题了!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