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48章 两场硬仗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急救区内,空气凝固,落针可闻。

  所有的目光都死死聚焦在林远志和他手中那几枚细如发丝的毫针上。

  孕妇的每一次微弱抽搐,都像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口。

  林远志深吸一口气,排除所有杂念,瞬间进入了一种极度专注的状态,眼前浮现病人的经络穴位。

  第一针,刺入“太冲穴”,此乃肝经原穴,犹如打开肝气郁结的闸门。

  林远志采用重泻手法,大幅度捻转提插,意在平肝潜阳,熄风解痉,直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机核心。

  第二针,刺入“涌泉穴”,此为肾经井穴,如大地涌出泉水。

  林远志行补法,轻柔捻转,旨在滋水涵木,引火下行,将上亢的肝火虚阳引导回归本位。

  紧接着,他取出一根三棱针,在孕妇双侧“耳尖穴”快速点刺,挤出数滴暗红色的血液。

  此为刺血疗法,能急泄热毒,清脑醒神,降压止痛,针对急性发作、热毒上攻之症有立竿见影之效。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缓慢流淌。

  一秒、两秒、十秒……三十秒……

  孕妇剧烈抽搐的四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松弛下来;

  紧咬的牙关缓缓松开;

  急促而紊乱的呼吸逐渐变得平稳悠长;

  翻白的眼珠慢慢回正,虽然仍紧闭双眼,但眼中的出血点似乎没有进一步扩大;

  薛玉兰一直紧盯着电子血压计,读数开始发生惊人变化:“220/132……215/122……213/124……202/115……194/112…”

  血压正在持续而稳定地下降。

  “抽、抽搐停了!”

  “血压降了,真的降了!”

  “呼吸也平稳了……”

  压抑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戴医生目瞪口呆地看着血压计,又看看满头细汗却眼神依旧专注的林远志,喃喃自语:“这怎么可能?几根针怎么可能这么快降压止痉,这违背生理学……”

  乔军医看到这一幕,重重地捶了一下自己的手掌,脸上绽放出巨大的笑容,压低声音吼道:“好小子!真他**给老子长脸!”

  薛玉兰长长舒了一口气,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冷汗。

  婆婆的哭声戛然而止,呆呆地看着似乎平静下来的儿媳妇,脸上老泪纵横,却是喜悦的泪水。

  林远志没有松懈,他维持着运针,一边观察孕妇的反应,一边沉声吩咐:“抽搐暂控,血压趋稳,但病根未除。”

  待孕妇情况进一步稳定,血压降至相对安全的150/100mmHg左右,意识逐渐恢复模糊朦胧状态后,他才起针,退到一边。

  “让病人先休息吧。先观察一会儿再说。”

  戴医生神情复杂地看了林远志一眼,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好吧。”

  片刻后,戴医生终于忍不住,走到正在收拾针具的林远志面前,语气不再是质疑,而是带着真诚的困惑和求索:“林医生,我必须向你道歉,并请教你。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针刺体表的几个点,能够如此迅速地降低颅内压、控制全身性的痉挛?这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什么?我实在无法用我所学的理论来理解。”

  林远志擦了下汗,笑了笑,语气平和:“戴医生,你这个问题很深刻,很难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完全解释清楚。这涉及到中医经络理论和气化理论的核心。

  简单来说,中医认为这些特定穴位与内在脏腑以及全身的气血运行有着特定的、强烈的联系通道。

  通过特定的针刺手法,可以强力调节脏腑功能,引导逆乱的气血重新恢复平衡,从而迅速纠正身体的失衡状态。

  这种整体调节的效应,有时确实会快于和优于针对单一病理环节的干预。”

  “那你又是如何准确判断该选取哪些穴位的呢?”戴医生追问,像个好奇的学生。

  “这依赖于辨证论治和经络辨证。”林远志耐心解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头痛、抽搐、呕逆、脉弦数等),辨明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阳化风上扰’,继而选取肝经原穴太冲平肝,肾经井穴涌泉滋水涵木、引火下行,耳尖放血急泄热毒。这些选穴原则和配伍经验,在《针灸大成》等中医经典中早有详细记载,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临床经验的总结,并非我个人的发明。”

  他补充道:“现在孕妇情况暂时稳定,但根源未除。后续仍需服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这类方剂,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才能防止再次发作,巩固疗效。”

  事情很快在整个营地传开,引起了巨大轰动。

  灾民们更是将林远志视为“神医”,纷纷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然而,林远志心中却存有一个疑惑:

  这位孕妇之前吃午饭的时候看起来并无严重不适,怎么会突然在几个小时内急剧发作如此凶险的子痫?

  必定有诱因。

  他带着薛玉兰,再次找到那位惊魂未定的婆婆和几位当时在场的目击者,耐心细致地询问孕妇发病前几个小时内的所有细节,包括饮食、情绪、活动等。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般的询问,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在吃螃蟹之前约两小时,婆婆见儿媳连续打了几个喷嚏,担心她受凉感冒,便自作主张,偷偷用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调料,煮了一碗浓浓的、辛辣滚烫的“胡辣汤”给儿媳喝,说是发发汗,预防感冒。

  儿媳本不想喝,但拗不过婆婆的坚持,勉强喝下了大半碗。

  听到“胡辣汤”三个字,林远志和薛玉兰对视一眼,瞬间明白了症结所在。

  一直在关注此事进展的记者李晓薇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立刻上前采访:

  “林医生,你的意思是,这碗胡辣汤才是导致子痫急性发作的真正诱因?可这这是为什么?胡辣汤只是很多地方的寻常小吃啊?”

  林远志面色凝重地点点头,解释道:“这位孕妇的体质,根据其症状和脉象,属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潜在一族。这种体质,本应避免辛温燥烈、助火伤阴的食物,适宜清淡、滋润之品。而胡辣汤,尤其是某些做法,其中常含有大量的胡椒、辣椒、花椒等大辛大热的调料。

  这碗热辣的胡辣汤喝下去,对于常人或许只是体温短暂升高,稍微发汗,但对于这位阴虚阳亢的孕妇,等于火上浇油。辛散之力助肝阳升发太过,温燥之性剧烈耗伤本已不足的阴液,导致阴阳平衡在瞬间被彻底打破,肝阳亢逆无制,化风上扰,从而急剧引发了肝风内动的子痫重症。”

  后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婆婆是湖北人,当地确有饮用胡辣汤驱寒保暖的习俗。

  这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婆婆的好心办坏事,最终导致了这场意外的发生。

  李晓薇听完,恍然大悟,感慨道:“原来如此!中医对食物性质的讲究竟然如此精细。这真是一次活生生的教训,也让我长见识了!”

  当然,并没有人去责怪那位悲痛又后怕的婆婆,她也是出于关心,只是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子痫风波暂告一段落,战士们吃完饭后,又迅速集结,奔赴各个片区继续紧张的清淤和搜救工作。

  林远志和医疗站的同仁们也再次投入对灾民的救治中。

  傍晚时分,急诊区突然传来一阵更加急促的喧嚣和惊呼。

  几名战士和志愿者用担架抬着一位中年男子冲了进来。

  “快!救命!这人吐血还拉血,止不住!”

  众人围上去一看,情形极其骇人,患者是一位约四十岁的大哥,面色惨白如纸,嘴唇没有丝毫血色,意识已经模糊,处于休克前状态。

  他口中不断溢出暗红色的血液,染红了衣襟和担架,同时裤管里也在不断渗出大量柏油样的黑便,出血量极大,生命垂危。

  “是消化道大出血,很可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者巨大溃疡侵蚀血管!”

  戴医生经验丰富,一检查就做出了初步判断,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

  “立刻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扩容,应用强力止血药!准备输血!”

  护士很快报告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戴医生,我们的备用血浆已经用完了,补给最快也要明天早上才能送到。而且……我们没有内镜设备,根本无法进行镜下止血或套扎,也没有手术条件!”

  戴医生忽然愣住了。

  她这才想起,自己现在不在医院,根本没条件和平时一样对病人进行救治。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有效的抢救手段——输血维持血容量和手术或内镜下止血。

  “快联系指挥部,请求紧急协调血浆!同时联系最近的有条件的医院,准备转院!马上!”戴医生几乎是吼出来的。

  在这种条件下,面对如此凶猛的出血,转院路途颠簸,患者很可能撑不到医院。

  “让我看看!”乔军医挤了进来,查看情况后,脸色也异常凝重。

  他忽然像是想起什么,猛地抬头,对旁边喊道:“快去叫小林!快!让他来看看!”

  戴医生一听,立刻激烈反对:“乔军医!这都什么时候了!这是失血性休克,需要的是血,是手术止血!针灸怎么可能止得住这种大血管出血?这太荒谬了!这是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

  乔军医却异常坚持,眼神锐利:“戴医生,你也该很清楚,现在没血浆,也没法手术。转院路上九死一生,既然常规办法走不通,为什么不能试试别的可能?我相信小林,让他看看再说!”

  很快,林远志被人叫来。

  他迅速检查了患者: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脉象细如丝线,重按几无,舌质淡白无华。

  这是典型的阳气衰微,气随血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危象。

  “怎么样?有办法吗?”乔军医急切地问。

  林远志眉头紧锁,快速说道:“患者中气崩溃,脾不统血,阳气暴脱。止血并非首要,固气摄血、回阳救逆才是关键!”

  说罢,立即靠近病床,他请两个护士过来协助,将病人调整为侧身姿势,接着给病人针灸:

  取足三里(补益气血)、内关(强心通脉)、膈俞(血会,理血止血)、公孙(通冲脉,固经血)、百会(升提阳气)、关元(温固元阳)。

  “急煎独参汤!用最好的红参或野山参,最好是一整根,浓煎,灌服或鼻饲。”

  “独参汤?”戴医生愣住了,“现在这种情况,用参?人参是强心剂啊!心率高了,出血量会不会更大?”

  “实热或阴虚火旺的出血才不能用人参。”林远志语气斩钉截铁,“这病人是气虚不能摄血,阳脱不能固守,一定要用大补元气之品。人参能大补元气,气旺则能生血,更能摄血,气固则血自止!这是中医应对气随血脱危证的关键治法!”

  乔军医毫不犹豫,立刻下令:“快!按林医生说的办!找人参!红参也行,找到就去煎药!”

  志愿者立刻分头行动,有人找到优质红参,立即去临时厨房急煎起来。

  十五分钟后,浓参汤煎好,医护人员小心地撬开患者的牙关,一点点将温热的参汤喂了进去。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紧张地观察着。

  半小时后。

  “吐血量少了!”

  “黑便,没有再出来!”

  薛玉兰报告,患者的口中溢血和便血情况显著减少。

  虽然面色依旧苍白,但呼吸似乎平稳了一些,最危险的活动性大出血似乎被初步遏制住了。

  周围的医疗人员都一副见鬼了的表情。

  戴医生看着监护仪上虽然依旧微弱,但趋于稳定的生命体征,再次陷入了巨大的震撼和沉思之中。

  这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

  当然,大家都明白,患者失血过多,必须尽快输血才能纠正休克,真正脱离危险。

  但林远志的干预,无疑为后续的转运和抢救赢得了最宝贵的黄金时间,强行吊住了患者的一口元气。

  很快,指挥部协调的救护车赶到,将患者紧急转往有条件输血的医院。

  之后,林远志回到自己负责的诊疗区,发现主动来找自己的病人和陪同的家属比平时多了好几倍,都没地方落脚了。

  傍晚休息间隙,乔军医再次找到林远志,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

  “小林,今天这两场硬仗,你打得太漂亮了!老子果然没看错人!别考虑了,跟我干吧,绝不会亏待你的!”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依旧缓缓摇了摇头:“老乔,我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想清楚。抱歉。”

  “你还考虑什么啊?担心去了被那些老兵欺负?哎呀,军医和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给他们十个胆也不敢欺负军医。”

  “不是,我不是担心这个。”

  “哎,首长交代给我的任务完不成,我也很着急啊。”

  “老乔,你可别急出病来啊。”

  乔军医看着他,最终叹了口气:“好!老子等你,啥时候想通了,随时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