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80章 冰火两重天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这绝望的呼喊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一位约莫六十多岁、戴着老式眼镜、学者模样的老人,正搀扶着他同样年迈、面色焦虑的老伴,站在入口处,无助地四处张望。

  老人穿着短袖衬衫,额头和脖颈处却布满细密的汗珠,在明亮的灯光下闪着光,而他身旁的老伴,则不停地用毛巾为他擦拭汗水,脸上写满了心疼和焦虑。

  几位离得近的中医师立刻围了上去,关切地询问:“老人家,别着急,慢慢说,您哪里不舒服?”

  高老师情绪激动,声音颤抖地叙述起来:“大家好,我叫高林,是退休的高中物理老师。我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退休后没多久,就得了这个怪病!这上半身啊,一年四季都跟火烧一样,发热、冒汗,体温长期在38度左右徘徊!大冬天睡觉,上半身都得露在外面,盖不住被子,可这腰和两条腿,却冰凉冰凉的!现在这大夏天的,我还得穿两条长裤!到了冬天,更是要裹上厚厚的棉裤才行!冰火两重天啊!难受死了!”

  他越说越激动:“去医院查遍了!抽血、CT、核磁共振,全身检查做了个遍,所有指标都正常!医生都说没病,可我这难受是实实在在的啊!我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查不出来的罕见病。”

  周围的中医师们一听这症状,起初都觉得这似乎是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证,并不算特别疑难。

  几位年轻医生甚至已经准备上前诊察。

  “听着像是典型的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啊。”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医生对同伴低语,“用交泰丸的思路应该对证。”

  但高老师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所有人刚想伸出的援手又缩了回去。

  “中医我也看过好多啦!”高老师无奈又绝望地摇头,“市人民医院的中医科专家、有名的老中医,我看了不下七八个!汤药喝了好几个月,方子换了好几张,一点效果都没有!钱花了不少,罪一点没少受!我真是没办法了,听说这里有义诊,才拉着老伴过来,想碰碰最后一点运气…”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七八个中医都没看好?这病恐怕没那么简单…”

  “交泰丸、黄连汤、乌梅丸都是治上热下寒的经典方啊,怎么会无效?难道辨证有误?”

  “看来不是简单的寒热错杂,里面必有蹊跷。万一辨证不准,当众失手,这……”一位资深大夫捻着胡须,面露迟疑。

  原本几个跃跃欲试的年轻医生也打了退堂鼓,面面相觑,不敢轻易上前。

  场面一时有些僵持和尴尬。

  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低声撺掇了一句:“诶!‘网红神医’林远志不就在这儿吗?找他试试啊!说不定他有办法!”

  立刻有人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看热闹的意味:“对啊!让他看看!正好见识一下‘神医’的真本事!”

  也有人表示怀疑:“那么多老大夫都没辙,他一个年轻人能有什么高见?别是炒作出来的吧?”

  人群自发地让开了一条通道,各种目光——期待的、好奇的、质疑的、甚至幸灾乐祸的——都投向了刚刚为一位患者看完诊、正在稍事休息的林远志。

  高老师夫妇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众人的注视下,踉跄着快步走到林远志的诊桌前。

  高老师看着桌上“林远志”的名牌,如同看到了最后的希望,声音哽咽地恳求道:“你就是林医生?你好,求求您!求求您给我看看吧!我实在是被这病折磨得没办法了!”

  林远志刚才已经隐约听到了高老师的自述,心中对病情已有大致的推测框架(上热下寒),但为何前医屡治无效,才是关键所在。

  他面色沉静,不起波澜,伸手示意:“高老师,您别急,先请坐。让我仔细为您诊察一下。”

  他首先为高老师诊脉。

  指下感觉,脉象浮取宽大,但重按之下,却显得无力空虚,如按葱管。

  再看舌象:舌质颜色淡红,舌苔薄白而润。

  与此同时,高老师的老伴依旧在不停地为他擦拭额颈不断渗出的、似乎擦不干的汗水。

  脉浮大无力,舌淡红苔白,汗出不止……这几个关键体征瞬间在林远志脑中串联、碰撞、迸发出火花,让他心中豁然开朗,抓住了前医可能忽略的关键。

  “高老先生,你除了上边怕热,下边怕冷,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吗?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吗?”

  “哦,这些倒是没什么太大影响,就是我穿这身衣服出去,别人都以为我精神有问题。”

  “在之前看中医时,吃过的药方,你还记得吗?”林远志沉声问道,他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

  高老师不愧是退休教师,记忆力极好,他推了推眼镜,努力回忆道:“记得!大概记得!有交泰丸加减的,有黄连汤合方的,还有乌梅丸加减的……用的药不外乎黄连、黄芩、栀子清热,配合肉桂、附子、干姜温下,还有乌梅、党参,大概都是这些药来回组合……我都查过。你需要看药方吗?”

  周围旁听的不少中医师闻言,纷纷暗自点头,低声交流:

  “用药思路没错啊?交泰交通心肾,黄连清上温下,乌梅寒热并用,都是正治。”

  “莫非是剂量配伍出了问题?或者疗程不够?”

  “连乌梅丸这样复杂的方子都用了,按理说应该有效啊,奇怪……”

  大家更加疑惑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林远志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他环视了一下周围投来探究目光的同道,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肯定,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诸位同道,高老师此证,确是‘上热下寒’无疑。但前医用药,之所以无效,关键在于辨证重心有偏,未切中核心病机。”

  他指向高老师,条分缕析:“大家请看,高老师虽然上身燥热汗出如油,但请注意其脉象——浮大却重按无力!再看其舌象——质淡红苔白而非红绛黄腻!更重要的是,他并无口干欲饮、烦躁不安、面红目赤等实热之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并非实热蕴结,亦非单纯的寒热错杂,其根本在于——真阴亏虚,阴不敛阳,导致虚阳浮越于上!”

  他顿了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然后继续深入,语气铿锵:“阳气浮越在外,鼓动津液,故而上半身发热、汗出不止;真阳实则不足,无法温煦下焦,故而下半身冰冷。这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本质是阴虚(及阳虚),标象是虚热浮越。前医见热清热,见寒温寒,却忽略了滋养亏虚之真阴这一根本环节。”

  他对前方剂逐一剖析:“前医所用方剂,如交泰丸、黄连汤等,其中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之品,清热泻火固然不错,但其性燥烈,清热之余更容易进一步损耗本已不足的阴液,如同泼油救火,暂缓其标,反伤其本!而乌梅丸虽能酸收敛阴,寒热并用,但其温燥之性,对于此阴液大亏、虚阳已浮之体,恐有温燥助热、更劫阴液之弊!

  总之,或清泻太过伤阴,或温燥不适助热,未能紧扣‘滋阴填精、潜阳敛汗、引火归元’这个核心!”

  这番分析,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指要害,让周围许多原本疑惑、甚至质疑的医生茅塞顿开,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不住地点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一位老中医拍腿惊叹,“只顾着调寒热平衡,忘了这寒热可能是假象,根源是阴虚!这眼光太毒辣了!”

  “是啊!阴虚阳浮之发热,误用苦寒,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辨证精微!”另一位中年医生由衷赞叹。

  先前质疑的人此刻也面露愧色和钦佩:“服了!确实服了!这辨证层次,高出不止一筹!”

  “因此,”林远志总结道,提笔开始书写处方,动作沉稳有力,“治疗此证,不应以清上温下为主,而应以大滋真阴为主,佐以潜阳、引火下行之品。阴液得充,则虚阳自能内敛;稍佐引火,则浮越之火得以下归。我推荐选用《千金要方》中的‘十味地黄丸’原方不加减。”

  他在处方笺上流畅地写下: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此六味为六味地黄丸基础,大补肾阴)、肉桂、附子、白芍(养血敛阴)、玄参(滋阴降火)。

  他一边写,一边向旁边的文静如和众人解释方义,声音平和却充满自信:“六味地黄丸大补肾阴,填补真阴不足,此为治本之基;肉桂、附子的量是八味地黄丸的两倍,并非为了温散下焦之寒,而是取其‘引火归元’之妙用,引导浮越之虚阳下归肾宅,此為治标之策;加白芍,酸甘化阴,养血敛汗,助肉桂附子敛浮越之阳气;加玄参,滋阴降火,清解上焦无根之虚热。全方重在滋阴填精,辅以引火归元,滋阴而不腻滞,引火而不温燥,正对此‘阴虚阳浮’之核心病机。”

  写完后,他将处方递给高老师,语气郑重:“高老师,按这个方子先吃两剂。服药期间,密切观察上身发热汗出和下身寒冷的感觉变化。之后务必打电话到林医馆反馈情况,我们需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药。”

  文静如立刻上前,熟练地请高老师留下了详细的**以备回访。

  高老师双手颤抖地接过处方,如同捧着救命符,和老伴三番道谢,这才相携离去。

  他们刚走,一直在旁静静观摩的张汉龙和景玉两位老中医便笑着走了过来。

  “林医生,精彩!实在是精彩!”张汉龙声音洪亮,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辨证精准,切入要害!思路清晰,胆大心细!这‘十味地黄丸’本是治疗虚劳烦热的古方,如今记得且敢用、会用、用得如此恰到好处的人不多了!你真是让我这老家伙开了眼界!”

  景玉也抚须微笑,眼中满是欣赏和感慨:“是啊。我刚才也在思索前医无效之由,听到你‘重在滋阴,而非清上温下’之论,方才豁然开朗。阴虚阳浮,确为此证眼目。林医生年纪轻轻,对古方之理解运用,对病机之洞察之深,已远超许多行医数十载者矣!后生可畏,中医后继有人,实乃幸事!看来以后我们还得跟你多学习学习啊!”

  林远志被两位前辈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谦逊地拱手:“两位前辈过奖了。我不过是恪守‘治病必求于本’之训,谨遵‘辨证论治’之本分,偶有所得,岂敢当如此谬赞。中医博大精深,我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前辈们的经验才是宝贵的财富。”

  景玉摆摆手,语气真诚:“非是谬赞。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你这番辨证,着实精彩。日后若有闲暇,还望林医生不吝赐教,多多交流才是。”

  文静如机灵地上前,与两位老中医交换了**。

  这时,省中医院的徐静主任也闻讯走了过来,看到林远志正在收拾东西,诧异地问:

  “远志,你这就要走了?大会还有两天呢,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专题报告和讨论,特别是下午还有关于高血压中医治疗的深度研讨会。”

  林远志礼貌地笑了笑:“静姐,谢谢你的盛情邀请。只是医馆那边事务繁多,预约的病人已满,许多还是复诊重症,实在不便离开太久。这次来参会,见识了诸多前辈风采,与同行交流心得,收获颇丰。我资历尚浅,分享经验谈不上,主要是来学习、感受氛围。以后若有机会,定当再来向各位前辈请教。”

  徐静见他去意已决,也不好强留,惋惜道:“那太遗憾了。希望下次学会活动,你能提前安排好时间,尽量多留几日,大家好好深入交流。中医的未来,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多发声、多担当。”

  林远志客套地应承:“一定一定。”

  告别了众人,林远志和文静如搭乘地铁前往高铁站,准时登上了下午三点返回广南市的高铁。

  车厢内整洁安静,窗外景色飞速后退。找到座位坐下后,林远志立刻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加密的医疗APP,开始处理工作。

  屏幕上,不断弹出由远在广南的林医馆二楼诊室——宋金喜的女科和封总的男科——实时上传过来的患者病历摘要和初步处方申请。

  他需要快速浏览、判断、给出审核意见或修改建议。

  文静如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忍不住轻声劝道:“林医生,车上就休息一会儿吧。这些病历,等回到医馆再处理也来得及吧?你今天已经很累了。”

  林远志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手指飞快地滑动、审阅、偶尔打字回复,语气平淡却坚定:

  “看病如解题,思路连贯便不觉得累。这些申请积压多了,反而耗神,容易出错。趁现在思路清晰,处理掉比较好。”

  他快速浏览着宋金喜发来的一个关于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的病例,迅速回复:“舌暗有瘀点,脉涩,考虑寒凝血瘀。原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力道可,但温经散寒之力不足,加小茴香、艾叶、吴茱萸,改干姜为炮姜。同意。”

  点击发送。接着又点开封总发来的一个前列腺炎病例……

  文静如看着他举重若轻、高效精准的处理方式,心中钦佩不已,也不再打扰。

  就在列车平稳行驶了大约半小时后,车厢内原本舒缓的广播音乐突然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则急促的寻人广播:

  “各位旅客请注意!各位旅客请注意!现12号车厢有一位乘客突发疾病,身体极度不适!车内如有医护人员,请立即前往12号车厢提供帮助!重复,请医护人员立即前往12号车厢!”

  广播重复了两遍,车厢内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乘客都紧张地站起身,探头向12号车厢的方向望去,低声议论着。

  “怎么回事?有人晕倒了?”

  “希望没事,列车上应该有急救药箱吧?”

  “广播找医生呢,希望有大夫在车上。”

  文静如的心也一下子提了起来,她下意识地看向身边的林远志。

  却见林远志仿佛没听到一般,依旧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看着手机屏幕,手指还在上面划动着,正在审核封总发来的另一份病历,神情专注,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世界里。

  “林医生……”文静如忍不住小声提醒,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广播在找医生!12号车厢有紧急情况!”

  林远志这才缓缓抬起头,表情异常平静,甚至有些过于冷静,他看了文静如一眼,淡淡地说:“嗯,我听到了。”

  文静如愣住了,对他的反应有些不解和焦急:“那你……”

  林远志将手机屏幕锁屏,目光投向12号车厢的方向:“静如,你是我的助理。现在,你立刻去12号车厢,查看一下具体情况。注意观察,但不要贸然插手干预。弄清楚是什么人发病、大概什么症状、现场是否有列车工作人员或其他医护人员已经在处理。了解清楚后,马上打电话告诉我。”

  文静如瞬间明白了林远志的用意和考量——在情况不明、责任不清的公共场合,一位医生贸然上前,不仅可能无法有效施救,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或承担未知风险。

  先行侦查,了解情况,权衡自身能力和风险,再做决断,这是冷静且专业的处理方式。

  “是,我明白了!”

  文静如立刻起身,脸上闪过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使命感,她快步穿过车厢,朝着12号车厢的方向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