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可以实施

  “依我看,只有将北方经济改善才行。”

  “但要恢复北方的经济,起码要十年时间。”

  “那时北方人有了求学的追求。”

  “一些才华出众的考生就会随之出现。”

  朱棣说道。

  科举想要公平,北方经济得发展起来。

  “所以说,公平把你们误导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公平吗?”

  “公平就是导致效率被破坏的罪魁祸首。”

  “除了相对的公平,哪里来的绝对公平?”

  凌峰说道。

  朱棣听得一愣一愣。

  公平怎么跟效率相对应?

  ……

  朱元璋身体不由一颤。

  效率被公平所破坏!

  他开创大明以来,的确想为天下所有人建立一个公平的朝代。

  为了这个所谓的公平,他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大明的行政和效率,还受到了影响。

  毕竟,大肆诛杀**污吏,便严重影响了大明的行政。

  当时他感觉十分不解。

  现在听到凌峰的话,他才明白这是必然的。

  “公平跟效率对立,说得太对了!”

  “某些时候为了达到一定效率,不得不将公平放弃。”

  朱元璋说道。

  朱标则是有些疑惑。

  他一直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兼得。

  如今听到凌峰的话,这两者不可兼得。

  着实有些想不明白。

  ……

  “为了所谓的效率,必须放弃公平吗?”

  朱棣不解道。

  “放弃绝对的公平,追求一个比较平衡的公平。”

  “打个比方,南北科举不是存在巨大差异吗?”

  “那为什么不把南北分开,分别开展科举。”

  “以人为限制,把南北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样不就行了吗?”

  凌峰说道。

  “南北分开,分别展开科举?”

  朱棣一愣。

  “对!”

  “科举之前,可以提前把名额定下。”

  “人口现在不是南多北少吗?”

  “如果总共一百名,那就按照四六比例来分配。”

  “北方四层,南方六层。”

  “或者五五开也可以。”

  “当然,还能分得更加细致一些。”

  “不同的道府,名额分配不同。”

  “北平府,十个。”

  “山东府,十三个。”

  “照这样进行,朝廷的取士,不就可以保证从各个地方选拔而来的名额了?”

  凌峰说道。

  “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好啊?如果有些人专门跑到名额多的地方参加科举呢?”

  朱棣问道。

  “你以为户部统计的户籍,只是一个摆设吗?”

  “所以参加科举的人,必须在自己的户籍地。”

  “要作弊哪有那么简单?”

  凌峰说道。

  “但这样招收的进士,能力会不会有所欠缺?”

  “北方的老百姓,有些吃饭都还吃不饱。”

  “强行给予他们几个名额,真的可以招到合适的人……”

  朱棣说道。

  强行虽然达到了某种公平。

  但招到的人不一定就满意。

  “你是不是觉得,按照绝对的成绩来,招到的人就有能力了?”

  “不过,这是下一个问题,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候。”

  凌峰说道。

  按照成绩来,招到的那些人,朱元璋也不一定就满意。

  那些才子们,甚至认为自己会作诗就行。

  朝廷的一些制度,他们根本看不惯。

  朱元璋看见这样的人,心里会更加生气。

  “我明白了!”

  “这样的公平,不会造成什么坏处。”

  “进入朝廷了,依旧要从头学起。”

  朱棣道。

  ……

  二楼。

  “分南北、道府来!”

  “这样的办法,朕怎么没有想到!”

  “按照如此方式,科举就没有必要废除了!”

  朱元璋听到凌峰的话,感觉豁然开朗。

  心中郁结瞬间畅通。

  突然,相关的策略在他脑海中浮现。

  不过,只是一个雏形而已。

  具体还没有正式形成。

  历史上,朱元璋在二十年后,再次重新开启科举。

  洪武末年,爆发了最著名的南北科举案。

  考中进士的人,全部是南方人。

  朱元璋大怒之下,将主考官斩杀。

  同时让人重新检验试卷。

  他觉得,如果主考官没有作弊,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经过重新检验试卷。

  结果还是一样。

  朱元璋感到无比绝望。

  二十年来,他一直在扶植北方学子。

  最后结果还是一样?

  那些检验试卷的人,后来也知道了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就是要让北方学子考取进士。

  无论如何,必须有北方学子的名额。

  最好是南北五五分。

  北方人一半,南方人一半。

  不过,这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元璋现在也是第一次听到凌峰说出这样的方法。

  一时间被深深吸引。

  这跟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标心里认为,这件事情还需要再进行讨论。

  “父皇,像这样强行达到某种公平的行为,真的公平吗?”

  “我认为可以。”

  “但还得修改一下。”

  “对于某个人来说,也许不太公平。”

  “但对于大明整个局势来说,算是公平的。”

  朱元璋说道。

  朱标露出疑惑之色。

  “最起码来说,比直接废除科举公平很多吧!”

  “真的废除了科举,天下士人彻底没了上升的通道。”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士人在背地里偷偷骂朕呢!”

  “分开地域举行科举,那些士人起码还有一丝机会。”

  朱元璋强调道。

  闻言,朱标点了点头。

  虽然感觉还是有些不公平。

  但总比直接停止好很多。

  “父皇,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

  “真要这样实施的话,那这个规则就不要公布出来。”

  “把它当是一个隐形规则。”

  “考试的学子,依旧所有人。”

  “但按照他们的户籍验卷。”

  “最后,再按比例进行录取。”

  朱标说道。

  朝廷最后只是公布一个结果而已。

  具体怎么操作,那些学子也无法知道。

  “这个提议不错!”

  朱元璋点头道。

  这样科举也就恢复了以前的样子。

  只是取士的方式不同而已。

  ……

  太白酒楼门口。

  “凌先生,如果按照你刚才说的方法实施。”

  “那些有用之人,应该如何找出来?”

  “现在皇上对那些无能学子非常失望。”

  “否则也不会将科举废除。”

  朱棣说道。

  科举的另外一个问题,他认为就在于此。

  前朝有推荐的士人。

  但那些推荐的人,只是注重德行,将能力给忽视了。

  如今的科举,虽然注重能力。

  但在能力者方面,有些偏颇。

  一些士人作诗能力强大。

  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压根就不懂。

  说他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点不为过。

  这个问题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