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学子闹事

  这个建议,可是提前就跟朱标商量好的。

  既然缺乏人手,那就必须想办法。

  于是,两人想到了那些囚犯。

  开辟新的良田,任务非常艰巨。

  何况还是苦力活。

  那些囚犯想要洗刷罪名。

  **籍想要翻身。

  这何尝不是一个机会。

  随后,朱标让工部和吕昶进行配合。

  “臣遵旨!”

  户部和工部的人,同时接下了这个任务。

  朱元璋将一切安排好后,又直接点名李善长。

  “李善长,朕之前让你准备科举重启方案,有没有着落?”

  “启禀陛下,老臣早就准备好了。”

  “请陛下过目!”

  这件事情,李善长倒是准备充分。

  朱元璋亲自交代的事情,他怎么可能不准备好?

  他研究了好几天,才将这个方案制作出来。

  朱元璋和朱标的意见,他也全部汇总在一起。

  “呈上来!”

  朱元璋对方案十分期待。

  李善长等人原本反对科举重启。

  方案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打开看了,非常惊讶。

  李善长的方案,真是准备充分。

  之前的什么乡试、府试,全部统一到一起。

  天文、医师方面也有一个标准。

  “李善长,这个方案不错。”

  “可行性非常高!”

  朱元璋夸赞道。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大明的科举很快就可以重启。

  他感觉李善长非常识大体。

  科举的重启,李善长心里虽然十分不愿。

  但他没有将自己的不满用在公事上。

  然而,朱元璋还没有高兴太久。

  胡惟庸的一个折子,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奏报!”

  “准!”

  “陛下,这是河南和山东布政使等人的折子。”

  “一些书生对大明朝政,砸坏当地曾经使用的科举考场进行公开批评。”

  “他们甚至扬言要投奔北元。”

  “什么科举考试在北元,不在大……”

  后面的话,胡惟庸没有说下去。

  这件事情,触及到了龙颜。

  而且,还是朱元璋心里最为在乎的东西。

  北方学子,他一直很关注。

  希望他们摆脱之前受蛮夷统治时期的秉气,入朝为官。

  重新开始学习华夏文化!

  第一次科举,朱元璋对北方学子就非常关心。

  那次还因为北方学子人数少,朱元璋将科举暂停。

  同时,改成了察举制。

  直接从北方学子中,挑选一些孝顺的学子进入仕途。

  为了北方学子,朱元璋做出的牺牲十分巨大。

  他在心里认为,自己的做法,应该得到北方学子的感激。

  最起码也不会给他抹黑。

  结果,北方学子对朱元璋的政策展开妄言。

  说朱元璋对他们打击。

  尤其还要投靠北元。

  朱元璋更加难以接受。

  “此等逆民,实在太过放肆!”

  “朕岂能容忍他们这样做!”

  朱元璋大怒。

  将手中折子摔在地上。

  折子上面的内容,记录得非常详细。

  那些学子对朝廷的污蔑,全部都在上面。

  一时之间,朱元璋血管紧绷。

  他的付出,不但没有得到回报。

  反而得到污蔑。

  “胡惟庸,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大声道。

  “启禀陛下,当然是真的!”

  “臣如果没有调查清楚,怎么敢禀报陛下呢?”

  胡惟庸说道。

  “那几个学子,现在在什么地方?”

  朱元璋担心几人已经逃到了北元。

  这对大明来说,可是一件极其羞辱的事情。

  “陛下,据我所知,他们已经跟北元军队接应了。”

  “但我派人在尽力搜捕。”

  “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抓回来。”

  “到时候将他们押到应天府斩首示众!”

  胡惟庸说道。

  他内心暗暗兴奋起来。

  朱元璋对北方学子的态度,绝对会发生改变。

  科举重启的事情,也会因此被搅黄。

  “陛下,科举重启的事情……”

  “如果真这样便宜了北方学子,他们也许会更加猖狂!”

  “关键科举的重启,会显得朝廷软如无能!”

  胡惟庸继续说道。

  感受到朱元璋的怒火,他趁机添油加醋。

  北方学子刚刚大闹,朝廷就重启科举?

  朝廷如此没有骨气吗?

  一切是学子说了算?

  “他们想得太美了!”

  朱元璋说道。

  重启科举还不是为了北方学子。

  可北方学子投靠北元,将他心中的希望浇灭。

  如此吃里扒外的家伙,怎么可能再给他们那么好的待遇?

  真当他没有脾气吗?

  “科举重启一事,日后再议!”

  朱元璋说道。

  胡惟庸心里再次发笑。

  并不是说他有多聪明。

  而是因为北方学子备受朱元璋关注,才有如此效果!

  “父皇,此事万万不可!”

  朱标立即说道。

  刚才听到这件事情,他就感觉其中有鬼。

  这件事情的发生,怎么如此凑巧?

  朝廷刚想重启科举,北方学子就做出这样的事?

  他们就算对大明感到不满,但也不至于投靠北元啊!

  蛮夷之地有那么好吗?

  那些学子读的圣贤书,读到什么地方去了?

  朱标沉思后感觉十分蹊跷。

  一定是有人为了阻止重启科举,才故意编出这样的事情。

  “父皇,此事我感觉有蹊跷。”

  “等把那些人抓到后再做打算吧!”

  “不能因为他们几人就把朝廷政策废除。”

  朱标强调道。

  朱元璋没有说话,胡惟庸再次站了出来。

  “太子殿下,这是一叶知秋。”

  “北方学子闹事,一直以来都存在。”

  “这次只是他们将事情闹大了而已。”

  “他们几人就是一个典型。”

  “这件事情已经反映了北方学子的离心。”

  “一旦贸然重启科举,让他们加入朝廷,必然会对朝廷造成一定伤害。”

  “他们那些人里,谁敢保证没有北元的奸细呢?”

  胡惟庸说道。

  这一番话,好像他是大明的忠臣。

  朱标要是不知道他的品行,也许还真相信了。

  不过,其他一些大臣,倒是纷纷附和。

  “说得没错!”

  “我之前去北方游历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也是见过不少。”

  “科举重启前,那些人定要先除掉才行。”

  “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谁也不知道。”

  这些说话的大臣,他们也不希望重启科举。

  一旦科举重启,他们怎么推荐自己人?

  “太子,你先看看这些折子再说!”

  “朕的意见,我相信你会理解!”

  朱元璋说道。

  “是,父皇!”

  朱标一边说话,一边接过折子。

  他看到上面的内容,也被震惊了。

  那些学子的每句话,都像是刀子一样。

  这一刻,朱标开始觉得。

  最近几天为北方学子谋福利,真的十分愚蠢。

  “父皇,这……”

  “这件事情,还是改日再议!”

  朱元璋说道。

  现在说重启科举一事也许不利。

  搁置几天说不定更好。

  随后,兵部尚书的一个消息,让所有大臣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