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 前世之交

  离开书店,林意然拿着一本《燕余县刊》,回到了深巷。

  早餐摊的石凳上坐着一个深绿衣服的中年男人,戴一顶褪色的低帽子,呼呼吹着热气汩汩的豆腐脑,视线落在她放置在桌面的信纸上。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慢悠悠走了过去。将信纸扶正后,面对着男人落座,一边吃油条,一边翻看《燕余县刊》。

  “姑娘,这首诗歌是哪里摘抄的?”

  对面男人和善问道,帽子微微抬起,露出一张平易近人的脸。

  见到前世熟悉的面孔,林意然心中微动,沧桑之感席卷心头。

  “啊,这是我朋友写的,我正好来书店买书,便托我去投稿。”

  “你那位朋友,不知在何处高就?”

  林意然笑道:“咱村里的养鸡户而已。”

  男人面露诧异。

  “哪个学校毕业的?”

  “只念了小学,平时也就自己看看书。”林意然回道,“怎么了,这稿件有问题吗?”

  男人摇头:“没有,没有,写得好啊,不知是要投到哪家?”

  林意然晃了晃手中的县刊。

  “你这朋友是第一次投稿吧?”他指着笔名“三水”道,“写得不错,要是见过我肯定得有点印象。”

  “也不算,以前给其他家投过,可惜没有选上。”

  男人目露惋惜:“怎么会选不上?这位同志一看就笔力深厚,能体察劳动人民痛苦,又有向上之心。”

  见多了光会干巴巴喊口号的文章诗歌,陡然看到这将个人经历与家国情怀结合得如此之好,充斥着真情实感的作品,仿佛荒原中的旅人寻到了一汪清泉。

  “这样吧,你叫他以后把作品寄给我。”

  男人道,从胸口袋中掏出一支钢笔,撕下一截纸条写上一串地址。

  “我是县刊文艺板块负责人宋桉,这是我的私人地址,他的稿件我可以优先审核。”

  林意然作出惊讶模样,一副仰慕者神态道:“宋先生,原来是您!我非常喜欢您的文章,尤其是那篇《青蒿地》。”

  宋桉诧异挑眉,愉快地同她握手。

  《青蒿地》是宋桉的成名之作,记录了他几年前下乡当知青的种种事迹。

  不过是早期所作,并非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大家歌颂他书中主角的坚韧不拔,后来到了90年代,才有人分析到作品更深层的情绪,看到了主角的困苦迷茫与灰暗绝望的一面。

  宋桉藏得深,也不向人解释。

  那薄薄的一本书,曲折隐晦记录着他的个人情绪与深层哲思。

  林意然作下的那首诗歌,正是走了《青蒿地》的老路。

  别人看不出来,宋桉却能读懂。

  果不其然,他复杂深邃的眼神黏在信纸字句上,像在回忆,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接着,从裤兜里取出一个皮夹,抽出了三块钱。

  “这不是稿酬,这是我给小作者同志的一份心意,可以去买些纸笔。”

  稿费制度暂被废除,但他知道,青年需要一点激励。

  宋桉当初在农村用黄土作草稿,捡树枝写字,就是舍不得买点文具。如今他小有所成,更是怜惜有才之人,希望他们能坚持创作下去。

  “三水”在诗中担任的也是自城下乡的角色,从字里行间蕴藏的力量可以看出他经历过不少苦难,宋桉不禁起了惜才之心。

  林意然鞠躬道:“我替她谢谢您,她知道了一定很开心。”

  宋桉上辈子是她的伯乐。

  她被亲生父母逐回霞湾村,在乡下流言缠身、人嫌狗厌,心灰意冷之际,想用写作的方式跟世界道别。

  宋桉那时还任职一家出版社的主编,看到她邮寄的作品,当夜写了满满三页纸的回信,劝她不要放弃。

  他带她来到吃了十几年的早餐摊,告诉她深巷中每个人的故事,或苦难或曲折,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大家依然努力地活着,活得光鲜亮丽,活得潇潇洒洒。

  可这样好的一个人,最后却……

  “不客气,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

  宋桉儒雅微笑,如三月春风。

  林意然欣然应下,平复好乱糟糟的情绪,转身离开了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