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腊月初一。
大明京师,紫禁城。
这年的冬雪总算来了,各监宦官奔走相告,为漫天大雪而庆贺。
所谓瑞雪兆丰年,讲的便是冬雪下得越大,来年收成便越好。
然而自从天启登基以来,几乎年年大旱,每年冬天都很冷,偏偏很少下雪。
这年快到腊月,连一场雪都没下过,宫廷内外盼雪呀,盼得都快疯了。
这会儿下了瑞雪,皇帝就不用去天坛祈福,省事了。
然而,崇祯帝朱由检站在文华殿的台阶上,看着漫天雪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山东前几日才传来噩耗。
山东巡抚余大成遣中军沈廷谕、参将陶廷鑨,率数千人往阮城店抵御叛军。
结果山东兵不堪一击,“皆败而走”。
德州以东,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尽数失陷。
李、孔二贼声势大振,数万辽籍难民争相投靠叛军,兵力急剧膨胀到了十万,兵锋直指登莱。
登州告急,莱州告急。
这就罢了,偏偏辽东也传来噩耗。
后金军接连攻破松山、杏山、塔山等堡垒,显然要继续围困锦州。
全国到处都在打仗,朝廷本就十分艰难,如今局势再度下挫,更让朱由检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一场瑞雪,缓和不了这份焦虑。
文华殿外,朱由检看着陈子壮的身影,渐渐隐没在雪花之中,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难啊!”
“陛下,外面风大,先回殿里避避吧。”
曹化淳为朱由检披上大氅,又安慰道:“看这大雪,明年定是个丰年。各省税赋收得齐些,一切都好了。”
“两京十三省,满朝文武大臣,全是**污吏。丰年?丰年又能收上几两银子?”
“陛下,切莫动怒啊!”
曹化淳脑筋急转,在司礼监的大堆奏疏密报中,勉强找到一条好消息。
“广西矿监吴睿报来急递,平天山收得银课3226两,比前个月又多了半成。咱大明朝,还是有人实心办事的。”
朱由检不禁有些吃惊。
要知道,州府必须支付官吏俸禄,负担兵丁粮饷,还要修桥补路,赈济灾荒,开支是很大的。
赋税必须留存一半以上,下面才不会闹饥荒。
西南、西北的穷山僻壤,小府小州,甚至要留存八成或九成。
一个府每年五万两赋税,能给朝廷起运两万,就算知府是能臣干吏了。
矿场银课则完全不同,收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不落,全进内库。
平天山每个月三千多两,顶上一个小县的全年起运。
照这个势头,明年再加把力,陈子履所吹过的牛皮,真能全部实现。
说五万,就五万,太实在了。
放眼整个大明,还有那么实诚官吗?少之又少。
哪怕再清廉,再能干的好官,都只能维持治下不乱。
主动给朝廷挣钱,每年多挣五万两的地方官,当真没见过。
倘若大明有一百个这样的能吏,辽东就不用愁了。
朱由检想了想,问道:“我记得,陈子履离开贵县时,百姓给他送万民伞了?”
曹化淳道:“陛下记得没错。那是陈子履去年赈灾得力,百姓感恩。”
“哼,许如兰把功劳全揽在自己头上,真是恬不知耻……唉,希望他这个代巡抚,能保住锦州吧。”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顶着鹅毛大雪,急匆匆跑来。
一面跑,还一面喊着。
“陛下!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
或许因为太匆忙,忽然脚下一滑,摔了个狗啃泥。
朱由检听到辽东八百里加急,心里是火急火燎,急不可耐。
看到小太监竟在御前摔倒,一时怒不可遏,脸上不禁青筋暴起。
“混账!”曹化淳破口大骂:“还不赶紧呈上来。”
“陛下……”
小太监深知御前失仪必要受罚,却没有半点求饶的意思,用刚崩掉半颗牙的嘴,继续报喜:“辽东大捷,大捷啊!”
“什么!”
曹化淳长大了嘴巴,露出困惑的表情。
辽东诸镇都快全军覆没了,能打出什么大捷?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莫不是假消息吧。
朱由检则不顾体统,噔噔噔跑下台阶,从小太监手里一把夺过寄递。
只见上面写着“辽东巡抚邱禾嘉领衔谨呈”等字样。
直接撕开一角,掏出里面的公文呈报,就在文化殿檐下,当着风雪看了起来。
曹化淳见皇帝眼睛越睁越大,心里跟猫挠似的,偏偏不能凑上去偷看,只好对小太监连使眼色。
“信使怎么说的?”
“说是……”
小太监正想往下说,皇帝却突然癫狂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很好!!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朱由检在狂笑中展开双臂,让零星飘来的雪花,落在自己的胸膛。
半晌,再次一声大喝:“曹化淳何在?”
曹化淳连忙跪地:“奴婢在。”
朱由检用登基以来,从未露过的表情,骄傲地吩咐:“准备祭品,朕要祭告太庙。朕的良臣猛将,斩杀了小酋首。哈哈,哈哈哈哈……”
曹化淳愣在当场。
-----------------
不怪曹化淳起疑,辽东大捷的消息传开后,满朝文武纷纷破口大骂。
都说,陈子履想升官想疯了,吴襄想脱罪想疯了。
杀良冒功,总得有个限度。
斩首五十级,一百级就罢了,尽管大家不能容忍,却能理解。
先在接应安抚使时,斩首四百余级;后夜袭敌营,阵斩小酋首阿济格……
这是什么三流故事。
御史们知道皇帝的性子,不敢直接硬顶,于是纷纷上书提议,先验明真伪,再祭告太庙。
只要事情是真的,早两天,迟两天,太祖成祖不会怪罪的。
朱由检一想也是,于是派出一大队锦衣卫,去迎进献首级的辽兵。
等阿济格的首级终于迎回京师,大家又猛然发现一个很尴尬问题。
谁能证明,这人就是阿济格呢?
尽管随行押送的祖泽远等人,全都指天发誓,这就是阿济格本人,然而他们都是当事人,有造假的嫌疑,算不得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人忽然猛拍大腿——阿济格的弟弟阔科,不正关在诏狱吗?
大明京师,紫禁城。
这年的冬雪总算来了,各监宦官奔走相告,为漫天大雪而庆贺。
所谓瑞雪兆丰年,讲的便是冬雪下得越大,来年收成便越好。
然而自从天启登基以来,几乎年年大旱,每年冬天都很冷,偏偏很少下雪。
这年快到腊月,连一场雪都没下过,宫廷内外盼雪呀,盼得都快疯了。
这会儿下了瑞雪,皇帝就不用去天坛祈福,省事了。
然而,崇祯帝朱由检站在文华殿的台阶上,看着漫天雪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山东前几日才传来噩耗。
山东巡抚余大成遣中军沈廷谕、参将陶廷鑨,率数千人往阮城店抵御叛军。
结果山东兵不堪一击,“皆败而走”。
德州以东,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尽数失陷。
李、孔二贼声势大振,数万辽籍难民争相投靠叛军,兵力急剧膨胀到了十万,兵锋直指登莱。
登州告急,莱州告急。
这就罢了,偏偏辽东也传来噩耗。
后金军接连攻破松山、杏山、塔山等堡垒,显然要继续围困锦州。
全国到处都在打仗,朝廷本就十分艰难,如今局势再度下挫,更让朱由检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一场瑞雪,缓和不了这份焦虑。
文华殿外,朱由检看着陈子壮的身影,渐渐隐没在雪花之中,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难啊!”
“陛下,外面风大,先回殿里避避吧。”
曹化淳为朱由检披上大氅,又安慰道:“看这大雪,明年定是个丰年。各省税赋收得齐些,一切都好了。”
“两京十三省,满朝文武大臣,全是**污吏。丰年?丰年又能收上几两银子?”
“陛下,切莫动怒啊!”
曹化淳脑筋急转,在司礼监的大堆奏疏密报中,勉强找到一条好消息。
“广西矿监吴睿报来急递,平天山收得银课3226两,比前个月又多了半成。咱大明朝,还是有人实心办事的。”
朱由检不禁有些吃惊。
要知道,州府必须支付官吏俸禄,负担兵丁粮饷,还要修桥补路,赈济灾荒,开支是很大的。
赋税必须留存一半以上,下面才不会闹饥荒。
西南、西北的穷山僻壤,小府小州,甚至要留存八成或九成。
一个府每年五万两赋税,能给朝廷起运两万,就算知府是能臣干吏了。
矿场银课则完全不同,收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不落,全进内库。
平天山每个月三千多两,顶上一个小县的全年起运。
照这个势头,明年再加把力,陈子履所吹过的牛皮,真能全部实现。
说五万,就五万,太实在了。
放眼整个大明,还有那么实诚官吗?少之又少。
哪怕再清廉,再能干的好官,都只能维持治下不乱。
主动给朝廷挣钱,每年多挣五万两的地方官,当真没见过。
倘若大明有一百个这样的能吏,辽东就不用愁了。
朱由检想了想,问道:“我记得,陈子履离开贵县时,百姓给他送万民伞了?”
曹化淳道:“陛下记得没错。那是陈子履去年赈灾得力,百姓感恩。”
“哼,许如兰把功劳全揽在自己头上,真是恬不知耻……唉,希望他这个代巡抚,能保住锦州吧。”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顶着鹅毛大雪,急匆匆跑来。
一面跑,还一面喊着。
“陛下!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
或许因为太匆忙,忽然脚下一滑,摔了个狗啃泥。
朱由检听到辽东八百里加急,心里是火急火燎,急不可耐。
看到小太监竟在御前摔倒,一时怒不可遏,脸上不禁青筋暴起。
“混账!”曹化淳破口大骂:“还不赶紧呈上来。”
“陛下……”
小太监深知御前失仪必要受罚,却没有半点求饶的意思,用刚崩掉半颗牙的嘴,继续报喜:“辽东大捷,大捷啊!”
“什么!”
曹化淳长大了嘴巴,露出困惑的表情。
辽东诸镇都快全军覆没了,能打出什么大捷?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莫不是假消息吧。
朱由检则不顾体统,噔噔噔跑下台阶,从小太监手里一把夺过寄递。
只见上面写着“辽东巡抚邱禾嘉领衔谨呈”等字样。
直接撕开一角,掏出里面的公文呈报,就在文化殿檐下,当着风雪看了起来。
曹化淳见皇帝眼睛越睁越大,心里跟猫挠似的,偏偏不能凑上去偷看,只好对小太监连使眼色。
“信使怎么说的?”
“说是……”
小太监正想往下说,皇帝却突然癫狂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很好!!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朱由检在狂笑中展开双臂,让零星飘来的雪花,落在自己的胸膛。
半晌,再次一声大喝:“曹化淳何在?”
曹化淳连忙跪地:“奴婢在。”
朱由检用登基以来,从未露过的表情,骄傲地吩咐:“准备祭品,朕要祭告太庙。朕的良臣猛将,斩杀了小酋首。哈哈,哈哈哈哈……”
曹化淳愣在当场。
-----------------
不怪曹化淳起疑,辽东大捷的消息传开后,满朝文武纷纷破口大骂。
都说,陈子履想升官想疯了,吴襄想脱罪想疯了。
杀良冒功,总得有个限度。
斩首五十级,一百级就罢了,尽管大家不能容忍,却能理解。
先在接应安抚使时,斩首四百余级;后夜袭敌营,阵斩小酋首阿济格……
这是什么三流故事。
御史们知道皇帝的性子,不敢直接硬顶,于是纷纷上书提议,先验明真伪,再祭告太庙。
只要事情是真的,早两天,迟两天,太祖成祖不会怪罪的。
朱由检一想也是,于是派出一大队锦衣卫,去迎进献首级的辽兵。
等阿济格的首级终于迎回京师,大家又猛然发现一个很尴尬问题。
谁能证明,这人就是阿济格呢?
尽管随行押送的祖泽远等人,全都指天发誓,这就是阿济格本人,然而他们都是当事人,有造假的嫌疑,算不得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人忽然猛拍大腿——阿济格的弟弟阔科,不正关在诏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