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160章 左右腾挪成强军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15:30 源网站:2k小说网
  孙承宗大胆拍板,陈、左二人不免有些疑惑。

  团练镇就不说了,驻地在宁远,督师府的眼皮子底下,向由蓟辽督师节制。

  抽调谁,抽调多少兵马,调去哪里打仗,孙承宗均可一言而决。

  吴襄是吴三桂的亲爹,一定会抽调最精锐的士兵,最得力的猛将,好让儿子再立功勋。

  昌平营的三千兵马,却是援辽的客军,驻地在昌平,例由蓟辽总督府统辖。

  千里迢迢赶来宁远,是为了给大凌河解围。

  如今鞑子都退兵了,按惯例,应尽快返回驻地就食,以免叨扰地方。

  况且左良玉在几个月之前,还是蓟辽参将,一年之前,更仅为小小的昌平都司。

  麾下不过千余人,嫡系马军更只有一百多。

  能领昌平营来辽东,是因为总兵尤世威抱病,特保举他为昌平副将(副总兵)。

  这属于火线提拔,代主将领兵远征。

  简而言之,兵还是尤世威的兵,打完要还回去。

  安排这营兵马之前,要先和蓟辽总督曹文衡商量,再向朝廷上疏,等兵部行文。

  倘若曹文衡或尤世威不同意,还得继续打官司。

  陈子履早想过了,让左良玉挑出数百嫡系,再从督师标营里划拉点人,合为一营拉倒。

  没想,处事一向圆滑的孙承宗,这次竟大包大揽,着实令人意外。

  孙承宗看出两人的疑惑,抚须一笑,找出一封公文递给二人。

  陈子履打开一看,顿时释然。

  原山海关总兵宋伟在长山大败,又没搭上锦州大捷的顺风车,前阵子被革职了。

  接替宋伟的人,就是昌平总兵尤世威,最近几天赶来上任。随即,昌平营也调到关城去了。

  也就是说,尤世威摇身一变,忽然成了孙承宗的下属。

  上司和下属说话,自然不难。

  左良玉则不禁满心羡慕,羡慕尤世威撞上了大运。

  别看两边都是总兵,看似平调,实则大不相同。

  昌平镇主防蒙古,兼顾戍卫皇陵,如今蒙古式微,没什么事干。

  山海关就厉害了,每年过手的粮饷以十万计,而且不大拖欠。

  在这当总兵,可是油水满满的美差,比劳什子昌平总兵,最少强五倍。

  旋即又想,这次锦州大捷的议功结果,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下来。

  这次吴三桂的功劳那么大,搞不好,会趴到自己头上。

  在锦州自己手里没兵,立不了大功,那是没办法。这次去山东,可不能再让吴三桂盖过了。

  于是,请缨跑山海关一趟,以下属的身份,和尤世威商量调兵的事。

  孙承宗欣然同意,又极力劝说陈子履,应该在宁远小住几天。

  一来等吴三桂带兵南下,一来等内阁、吏部和兵部的回文。

  毕竟此去登州两千里,沿途七个府,十几个州县,可谓千里迢迢。

  而文臣仅凭一份中旨,便在异地调兵遣将,多有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总不能每到一处州府,就亮一次圣旨,证明自己不是乱兵吧。

  还不如等上头捋明白了,再集齐兵马南下,省得麻烦。

  登州乃濒海坚城,想来不会连两个月都守不住。

  陈子履一想也是。

  没有兵部行文沿途州府,几千兵马忽然过境,恐怕会吓死不少地方官。

  纵使心急如焚,亦拧不过规矩,只好答应留下。

  之后一连几日,陈子履便住在督师府,给孙承宗讲解广西震天雷、贵县抬枪、白沙炮车的制造之法。

  又拿出两把燧发短铳,演示了一下“无火击发”。

  孙承宗大开眼界,直呼有了这几样东西,就不怕和鞑子野战了。

  可惜造价都太高了。

  每个震天雷须三斤颗粒火药,按辽东的火药价格,得六七两银子一个。

  用铁来制造炮车,更比普通战车贵十倍不止。

  以朝廷现下的财力,每年最多打造几千个震天雷,外加一二千把抬枪,二三百辆炮车。

  配备督标营勉强够了,大规模推行,则实在用不起。

  燧发枪就更不用说了,那**弹力如此强劲,击发如此稳定,真不知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陈子履知道关宁军极其**,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全是吸血虫。

  在这里制造新式军械,就是制造新的贪腐黑洞,除了养活更多蛀虫,没多大作用。

  孙承宗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左支右绌,是腾不出多少财力的。

  于是只提了几样实用的,就不往下说了,以免浪费国帑。

  -----------------

  祖大寿和吴襄早就看出来了,跟着陈子履打仗,那是既轻松,又惬意。

  实在没打好,还有得商量,花钱买军功,价格也不贵。

  跟着去山东剿匪,可谓有赚无赔。

  于是,两人在大年初一便开始着手准备,抽调锦州的精兵强将。

  前锋镇、团练镇的中层军官极其踊跃,选锋营很快组建完毕。

  其中步卒2000,骑兵1000,全是经历过大战的精兵。而且骡马极多,披甲率极高,实力十分豪横。

  孙承宗的调令一来,吴三桂第三天便启程南下,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大年初八,吴三桂抵达宁远,圣旨刚好也来了。

  这次崇祯非常慷慨,完全同意孙承宗、陈子履的提请。

  破格晋升左良玉为援剿总兵,吴三桂为平贼副总兵,各领一营兵马南下。

  崇祯或许回过味来,陈子履本就是从五品京官,堂堂辽东代巡抚。

  大功之后,调任山东任按察副使,有点太亏了。

  于是授意内阁,多给了右佥都御史的加衔。

  正式敕书下来,便成了“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右佥都御史,钦差整饬登州等处兵备,管驿传、屯田、马政”。

  陈子履顿时精神大振。

  别看右佥都御史仅为正四品,和按察副使的品级一模一样,却非常重要。

  因为有了这个加衔,就是都察院的宪官,可以保留京官的身份,和余大成、孙元化是完全一样的。

  你可以弹劾我,我也可以弹劾你。

  从此,无须太理会那两个坑爹玩意,自由太多了。

  正巧左良玉这时也点齐了兵马,于是挥师南下,驰援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