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的炮营阵地在城外二里,侧重于进攻,更像一个前进基地。
挖掘一层壕沟,修筑土堡,只为防备骑兵突袭。
而炮营背后的第二道防线,则是围困莱州的大工程。
壕沟既宽且深,向两侧延伸约二十余里,把整座城池都包在了里面。
尤其是叛军东大营的正面,更是壕沟层叠,多达数道。
壕沟与壕沟之间,洒满了铁蒺藜;壕沟的底部,还埋有大量竹签,一根根尖锐无比。
单单这样也就罢了,士气高昂的莱州官兵并不畏惧,可以强行冲过去。
然而壕沟的对面,有数千名火铳手严阵以待,那就大不相同了。
刘泽清是四个总兵里跑得最快的,追着溃兵大砍大杀,一路杀到了壕沟面前。
眼看对面旗帜散乱,以为有机可乘,于是让手下冲了一次。
结果对面火铳齐射,将冲在最前的几十个山东兵,一口气打掉了一半。
刘泽清赶紧下令后退,灰溜溜地找到陈子履,寻求帮助。
陈子履看过实战之后,亦对敌军的布置竖起了大拇指。
先用壕沟延缓进攻的脚步,再用三段齐射反复杀敌,这是非常合理的战术。
火铳手躲在壕沟后面,可以从容地瞄准、开火和装填弹药,哪怕军心同样不稳,防御力却在近战步兵之上。
如果强行冲阵,不死个千儿八百人,是没法冲过去的。
刘泽清鲁莽地强行进攻,几十人跨过第一道壕沟,吸引了几千杆火铳,几十门虎蹲炮齐射,自然被打成了马蜂窝。
陈子履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能用计策搞定的地方,绝不用命来填。
他让小分队试探进攻,然后祭出人工智能,观察对面打出的弹幕,对弹道进行抽样分析。
只看了一小会儿,便得出了结论。
对面的防御主力,正是曾进攻城池的登州火器营。
火铳兵手里的“登州造”是一种轻型火绳枪,所用火药杂驳不纯,威力非常有限。
有效射程大概在60-80步之间,再远一些也能打,但劲道已然急剧衰减,难以击穿明军身上的棉甲。
至于有效破甲距离,更只剩40步左右。
陈子履下令停止试探,然后找来左良玉和吴三桂,把所有练过投掷的大力士全找来。
和道标营的投掷手一起,以十人为一队,合编为三十个掷弹小队。
掷弹小队在百步外举盾集结,以散兵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向敌阵跑步接近。
到了六十步,再点燃手中的震天雷,然后快速冲刺20步,向对面奋力扔出去。
前一个扔完,后一个再接着上,循环反复,一刻不停。
众将都觉得这个战术有点不靠谱。
因为他们觉得,对面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炸,多半会攒射投掷兵。
几十杆火铳同时打一个人,怎么都能蒙中吧。
多试几次,投掷兵就不敢上去送死了。
陈子履对此嗤之以鼻,让韦二狗亲自带人去试。
结果令所有大跌眼镜,当韦二狗慢悠悠地走向敌阵,对面压根就没有理会。
直到点燃震天雷,忽然向前猛冲,还是只有零星的响起。
第一轮投完回来,安然无恙,毛都不掉一根。
第二轮投掷的时候,十个投掷兵依照陈子履的吩咐,互相距离三十步,很随意地往前冲。
这一次,对面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应该有几百杆火铳同时开火。
结果对面被十颗震天雷炸得哭爹喊娘,投掷兵这边却潇洒依旧。
没有一个人被击中,全部安全折返。
见众人大惑不解,陈子履便用几句话简单解释了一下。
火绳枪的特点是近了很准,远了就非常不准。在超过三十步距离,主要靠大量火铳齐射,用弹幕克敌。
打中谁,算谁倒霉。
进攻方的队形越密集,队伍中士兵被击中的机会越高,损失也就越大。
反之,队形越稀疏,被击中的机会越小。
稀疏的极致,自然是一人孤身向前。
投掷兵是由远及近,快速移动的小目标,最远处100步,最近处约30步。
且处于30步的时间,只有区区几息功夫而已。
哪怕大明第一神枪手,也就是他陈子履本人,也没有把握击中目标,更别提对面的喽啰了。
上百人盯着一个人反复齐射,机会自然大增,不过那就变成了大炮打蚊子,极其浪费弹药。
况且打死一个人,后面还有十几个人轮流上呢,根本来不及装填。
陈子履甚至觉得,一个人站在几十步外,哪怕像木头一样任由对面尽情齐射,也要很久才会被打死。
总而言之,只要投掷手散得足够稀疏,跑步前进的路线足够随意,首先扛不住的,一定是对面。
众将听得懵懵懂懂,不过既然有了现成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个结论颇有几分道理。
反正火箭兵还在准备发射架,闲着也是闲着,那就试试吧。
于是,三十个掷弹小队分散战好,一个接一个往前冲。
道标营的熟手跑在前面,前三轮就打乱了对面的射击节奏,同时炸得对面人仰马翻。
其他投掷手眼看对面铳声已然散乱,愈发大胆起来,学着前辈的模样往前冲。
就这样,在宽百余步的攻击正面上,一刻钟内扔了出几百颗震天雷。
叛军火铳手看到一个接一个的散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很快被炸得抬不起头来。
就在陈子履打算全军出击的时候,猛然看到敌营大开,大量精锐骑兵涌出。
他拿起单筒望远镜向火光看去,只见帅旗之下,孔有德的丑脸赫然出现。
这支马军出营没做停留,也没有向官兵正面杀来,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向侧翼快速移动。
陈子履大吃一惊,看着他们前进的方向,猛然意识到他们要做什么。
他们要绕过步兵战线,攻击后面的火箭发射场。
“哼哼,是东江骑兵和关宁骑兵较量的时候了。”
陈子履一声大喝:“吴三桂何在?”
“末将在。”
“你带马军迎上去,提孔贼的人头回来。”
“是。”
吴三桂跨上战马,前往明军侧翼一声吆喝,便带着两千骑兵迎头而上。
陈子履这边也不再犹豫,命令吹响号角,向正前方发起全力猛攻。
挖掘一层壕沟,修筑土堡,只为防备骑兵突袭。
而炮营背后的第二道防线,则是围困莱州的大工程。
壕沟既宽且深,向两侧延伸约二十余里,把整座城池都包在了里面。
尤其是叛军东大营的正面,更是壕沟层叠,多达数道。
壕沟与壕沟之间,洒满了铁蒺藜;壕沟的底部,还埋有大量竹签,一根根尖锐无比。
单单这样也就罢了,士气高昂的莱州官兵并不畏惧,可以强行冲过去。
然而壕沟的对面,有数千名火铳手严阵以待,那就大不相同了。
刘泽清是四个总兵里跑得最快的,追着溃兵大砍大杀,一路杀到了壕沟面前。
眼看对面旗帜散乱,以为有机可乘,于是让手下冲了一次。
结果对面火铳齐射,将冲在最前的几十个山东兵,一口气打掉了一半。
刘泽清赶紧下令后退,灰溜溜地找到陈子履,寻求帮助。
陈子履看过实战之后,亦对敌军的布置竖起了大拇指。
先用壕沟延缓进攻的脚步,再用三段齐射反复杀敌,这是非常合理的战术。
火铳手躲在壕沟后面,可以从容地瞄准、开火和装填弹药,哪怕军心同样不稳,防御力却在近战步兵之上。
如果强行冲阵,不死个千儿八百人,是没法冲过去的。
刘泽清鲁莽地强行进攻,几十人跨过第一道壕沟,吸引了几千杆火铳,几十门虎蹲炮齐射,自然被打成了马蜂窝。
陈子履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能用计策搞定的地方,绝不用命来填。
他让小分队试探进攻,然后祭出人工智能,观察对面打出的弹幕,对弹道进行抽样分析。
只看了一小会儿,便得出了结论。
对面的防御主力,正是曾进攻城池的登州火器营。
火铳兵手里的“登州造”是一种轻型火绳枪,所用火药杂驳不纯,威力非常有限。
有效射程大概在60-80步之间,再远一些也能打,但劲道已然急剧衰减,难以击穿明军身上的棉甲。
至于有效破甲距离,更只剩40步左右。
陈子履下令停止试探,然后找来左良玉和吴三桂,把所有练过投掷的大力士全找来。
和道标营的投掷手一起,以十人为一队,合编为三十个掷弹小队。
掷弹小队在百步外举盾集结,以散兵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向敌阵跑步接近。
到了六十步,再点燃手中的震天雷,然后快速冲刺20步,向对面奋力扔出去。
前一个扔完,后一个再接着上,循环反复,一刻不停。
众将都觉得这个战术有点不靠谱。
因为他们觉得,对面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炸,多半会攒射投掷兵。
几十杆火铳同时打一个人,怎么都能蒙中吧。
多试几次,投掷兵就不敢上去送死了。
陈子履对此嗤之以鼻,让韦二狗亲自带人去试。
结果令所有大跌眼镜,当韦二狗慢悠悠地走向敌阵,对面压根就没有理会。
直到点燃震天雷,忽然向前猛冲,还是只有零星的响起。
第一轮投完回来,安然无恙,毛都不掉一根。
第二轮投掷的时候,十个投掷兵依照陈子履的吩咐,互相距离三十步,很随意地往前冲。
这一次,对面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应该有几百杆火铳同时开火。
结果对面被十颗震天雷炸得哭爹喊娘,投掷兵这边却潇洒依旧。
没有一个人被击中,全部安全折返。
见众人大惑不解,陈子履便用几句话简单解释了一下。
火绳枪的特点是近了很准,远了就非常不准。在超过三十步距离,主要靠大量火铳齐射,用弹幕克敌。
打中谁,算谁倒霉。
进攻方的队形越密集,队伍中士兵被击中的机会越高,损失也就越大。
反之,队形越稀疏,被击中的机会越小。
稀疏的极致,自然是一人孤身向前。
投掷兵是由远及近,快速移动的小目标,最远处100步,最近处约30步。
且处于30步的时间,只有区区几息功夫而已。
哪怕大明第一神枪手,也就是他陈子履本人,也没有把握击中目标,更别提对面的喽啰了。
上百人盯着一个人反复齐射,机会自然大增,不过那就变成了大炮打蚊子,极其浪费弹药。
况且打死一个人,后面还有十几个人轮流上呢,根本来不及装填。
陈子履甚至觉得,一个人站在几十步外,哪怕像木头一样任由对面尽情齐射,也要很久才会被打死。
总而言之,只要投掷手散得足够稀疏,跑步前进的路线足够随意,首先扛不住的,一定是对面。
众将听得懵懵懂懂,不过既然有了现成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个结论颇有几分道理。
反正火箭兵还在准备发射架,闲着也是闲着,那就试试吧。
于是,三十个掷弹小队分散战好,一个接一个往前冲。
道标营的熟手跑在前面,前三轮就打乱了对面的射击节奏,同时炸得对面人仰马翻。
其他投掷手眼看对面铳声已然散乱,愈发大胆起来,学着前辈的模样往前冲。
就这样,在宽百余步的攻击正面上,一刻钟内扔了出几百颗震天雷。
叛军火铳手看到一个接一个的散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很快被炸得抬不起头来。
就在陈子履打算全军出击的时候,猛然看到敌营大开,大量精锐骑兵涌出。
他拿起单筒望远镜向火光看去,只见帅旗之下,孔有德的丑脸赫然出现。
这支马军出营没做停留,也没有向官兵正面杀来,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向侧翼快速移动。
陈子履大吃一惊,看着他们前进的方向,猛然意识到他们要做什么。
他们要绕过步兵战线,攻击后面的火箭发射场。
“哼哼,是东江骑兵和关宁骑兵较量的时候了。”
陈子履一声大喝:“吴三桂何在?”
“末将在。”
“你带马军迎上去,提孔贼的人头回来。”
“是。”
吴三桂跨上战马,前往明军侧翼一声吆喝,便带着两千骑兵迎头而上。
陈子履这边也不再犹豫,命令吹响号角,向正前方发起全力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