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234章 几百万两大生意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15:30 源网站:2k小说网
  谜底揭开,贾辉便不再隐瞒,将来龙去脉细细道来。

  约莫三四年前,全国各地的药行里,辽参渐渐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品相却越来越差。

  按道理说,中医药方是很灵活的,大多数药材都可以更换。

  如果某种药材太贵,便用药效相近的一种,或者几种药材代替。

  退而求其次,效果一般不差多少。

  偏偏辽参这味药比较特殊:

  权贵讲究不问价格,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轻易不会改药方;

  普通人用辽参,则多在救命的场合,硬着头皮也要讲究。

  比如说,自家爹娘还剩一口气,是卖掉一亩地,咬紧牙关用呢?亦或改成党参、黄芪呢?

  坚持不改药方,即便人没救活,孝心却尽到了;

  改了,人没事还好,人死了事情就大了,就等着同村同族,或者街坊邻居戳脊梁骨吧。

  有了这层考虑,哪怕最抠门的儿子,最苛刻的媳妇,也没有勇气在这个时候省钱。

  于是乎人参是越吃越少,价格是越来越贵。

  去年吴桥兵变,涨价的势头愈发不可收拾,直有一飞冲天之势。

  今年广州的正经药行里,哪怕下等次品,每斤也要四十多两。

  品相好的老参,甚至高达每斤五六十两,七八十两。

  以前每斤几两银子的时候,小康之家还能吃着养生,如今不是豪门大户,根本就不敢随便吃。

  价格高居不下,自然惹得宵小觊觎。

  不知道是谁先想的,辽参、高丽参都是参,互相代替未尝不可。

  于是市面出现了一种假参,色泽和真辽参几乎一样,样子也大差不差。

  行家能看出来,这是高丽参伪装的假货,普通人却连参都没见过几面,当然没法分辨。

  也不知道造假贩子是怎么炮制的,反正药性很接近,没听说吃出大事。

  贾辉道:“很多药行还是要脸的,卖之前就和主顾说好了,这就是高丽参。主顾花少钱撑大面子,事后多半不会声张。一来二去,现下高丽参也很抢手了。”

  在场的方以智是世家子弟,从没遇到过这种窘迫,听得满不是滋味。

  沈青黛却是小医馆出身,这种事见得太多了,很能体会穷人的无奈。

  忍不住叹道:“药石只能治病,不能改命。高丽参救不回来的沉疴,辽参多半也没法子。药行帮老百姓省点钱,也算功德一件了。”

  “说得好。”

  贾辉一拍大腿,竖起了大拇指:“哥哥早就知道,沈姑娘是极有见识的。”

  说着又转向陈子履,嘿嘿笑道:“贩高丽参不犯法吧?堂堂巡抚,可不能把通敌的帽子,扣到我等良民的头上。咱还是亲戚咧。”

  陈子履早就察觉参价涨得厉害,却不知道,南方竟缺乏到这个田地。

  每斤七八十两,几乎与黄金等价了。

  利润这么高,杀人都有人干,更别说造假货了。

  他听到一半已然目瞪口呆,被对方怼脸,亦没法反驳。

  因为所谓高丽参,就是**产的人参,而**是大明藩属,一向允许商客往来。

  贾辉将高丽参贩回南方,倘若堂而皇之地造假,当然有罪。

  可若只以高丽参的名义卖出去,却半点罪过都没有。

  甚至于,道德上也无可指摘——反正两种参的药效差不多,让穷人省点钱,有什么错呢?

  “总不能……被怼的说不了话吧?”

  陈子履在尴尬中祭出AI,重新查阅资料。

  随着蓝光泛起,各类人参的详细资料,一条条罗列在眼前:

  【辽东参,黄润细长而有须,俗名黄参,独胜】

  【百济参,白坚而圆……俗名羊角参】

  【高丽参,近紫……体虚】

  【新罗参,亚黄味薄……】

  【百济参、高丽参、新罗参,均多产于**……】

  看到这里,陈子履大概猜出所谓的造假,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高丽参里的“新罗参”挑出来,再用某种方法,把颜色染得黄一些,看起来更圆润一些。

  不严格的说,这甚至不能算造假。

  因为辽参本就是七八种人参的统称,因产于辽东得名,标准很模糊。

  而**和辽东距离很近,一个地方在长白山东麓,一个地方在长白山西麓。

  两地人参的品种差异很小,全都是近亲。

  用来造假的新罗参,说不定比部分辽参更有药效。

  只是大明医家的观念里,辽参就是好,高丽参就是不好,一刀切区分罢了。

  所以沈青黛说得没错,只要药行卖时明说,非但不缺德,还帮穷人解困了呢。

  “呃……这么贵,真是不像话……二弟,仁德堂的郑昌,是不是送了咱们一株来着?现在很值钱了吧……”

  陈子履心中大囧,于是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扯开:

  “南方参贵,应是袁督师斩毛大帅,‘登皮运’改为‘觉皮运’之故。鞑子手里,现下恐怕囤有二十万斤了。啧啧,若以每斤10两走私,那就是200万两啊!”

  “这么多!”

  听到“二百万两”四个字,贾辉也忘了生气,失声叫了起来。

  众人亦齐声问道:“鞑子有这么多,能卖那么多?”

  “不止呢。”

  陈子履见话都说开了,于是不再藏私,把AI搜集到的史料,掐头掐尾倒了出来。

  无论什么参,都产于长白山附近。

  后金占据的地盘好,每年可产辽参八九万斤。**的产量少一些,每年约三四万斤。

  减去当地权贵的消耗,绝大部分销往关内,这就是全国人参的由来。

  以前辽参每斤或3-4两,或5-6两,鞑子每年可收入40-50万两。

  卖到全国百姓手里,每斤月10-20两,各级商贩共赚100-150万两。

  袁崇焕斩毛文龙之后,禁止登州船只直接往来皮岛,改为在宁远附近的觉华岛核封查验。

  这就是‘登皮运’改‘觉皮运’。

  陈子履有两个猜想,或许袁崇焕看上了走私人参的利润,或许不想让后金拿到利润。

  总而言之,觉华岛险峻的海况,让辽参确实更难流入大明了。

  几年下来,后金手里至少囤了十几万斤没卖掉。

  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一点,辽参价格竟涨得这样厉害,到了比肩黄金的地步。

  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段限制,那些疯狂的走私贩子,迟早会把辽海挤爆的。

  而鞑子前几年少赚的钱,会连本带利全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