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309章 谁敢说朕是昏君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20:55 源网站:2k小说网
  考虑到衮衮诸公的反应,陈子履写题本时很注意克制。

  不该说的话不说,不得不提的方面,也会斟酌词句,让语气显得更温和一些。

  特别敏感的部分,要么写在密奏里,要么托谢三口头禀报。

  或者自己干脆不提,让谢三和崇祯自己悟。

  所以,早前朝堂只是热议而已,一部分人观望,一部分人支持的,反对的声音不算很大。

  财相毕自严就曾在户部这样感慨:

  隆庆、万历朝两次开海,一时国库充盈,效果颇为显著。陈子履虽然鲁莽,却是效仿先帝之策,不能不考虑。

  若真能岁增一百万两海税,九边将士就不会那么苦了。

  为此主动缓和与扶桑的敌对关系,也算值得。

  东林倪元璐是袁可立的门生,与陈子履有些渊源,他也对开海颇为称道。

  他和黄道周说,民间有那么多海船,为什么不能为朝廷所用呢。

  鼓励海贸,为朝廷增加收入只是一方面。

  或许,还可以用海船运漕粮北上,以缓解大运河的堵塞。

  湖广、江南、浙江的粮米在松江装船,可以直达天津,节省时间不说,耗费也比漕运少很多。

  朝堂上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不乏务实的大臣。

  国库都那么穷了,得有人拿出方略。

  早前加了辽饷,现在又加剿饷,以后没钱用了,是不是再加协饷、练饷。

  老百姓都那么难了,朝廷总不能一缺钱就加饷,专逮一只羊薅吧。

  总而言之,侵占济州岛固然莽撞,开海查税固然冒失,却远没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然而,朱由检逮了一个给事中,却无意中打破了平衡。

  六科十三道纷纷上书,直言给事中本就是查缺补漏的官,封驳圣旨无罪。

  倘若履行职责的后果是下狱,那还要六科有什么用,不如撤掉算了。

  言官们本以为皇帝会有所收敛,没想却适得其反,激起了朱由检的怒火。

  这日,朱由检召集内阁和众大臣,当众摔了一大堆奏疏。

  对着匍匐于地的周延儒等人,他指着殿外破口大骂:

  “昏君?他们竟把朕比作昏君?朕登基以来,旰衣宵食,勤勉于政,一日不敢或忘。说朕敛财……”

  他捻起身上的长袍,继续道:“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就连这身衣裳,也是皇后一针一线缝的。你们说,天下岂有这样的昏君?”

  说到上火处,竟激动得满面潮红,差点流下眼泪。

  “陛下息怒!”

  周延儒知道天子的脾气,这会儿无论说什么都是错的,绝对不能开口。

  温体仁更是老奸巨猾,把头埋进了袖子里,连脸都不想露出来。

  徐光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早前圣旨只是说,先在登州试行三年,效果显著再推广全国。

  这本是折衷之策,内阁也是首肯的。

  反正登州屯有重兵,倭寇再厉害也不敢袭扰山东,一切都在可控之内。

  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竟敢启用封驳权对抗。

  封驳就算了,把这人调去闲职,再下一道圣旨就是了。

  哪知皇帝如此鲁莽,大半夜下中旨,把人抓到了牢里去。

  这不是激化矛盾吗。

  天启年魏忠贤在时,厂卫横行的可怖,大家伙还历历在目,反应不激烈就怪了。

  现在徐光启是求爷爷告奶奶,希望那给事中千万身体康健,不要刚进诏狱就暴毙。

  要不然,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何吾驺此时心中更是暗暗叫苦。

  他与陈子壮、陈子履是同一条街的街坊,两家历来交好。

  按理说,应该站出来驳斥那些言官,坚持推行开海国策。

  然而事情闹得这样大,周党、温党、东林、浙党、楚党,都有人上书。

  也不知哪些是为了公义,仗义执言;哪些是暗含私心,就想搅黄国策;哪些是邀名露脸。亦或单纯指桑骂槐,打击报复。

  “陈子履啊陈子履,你有想法,自己回京禀明圣上呀,留在那破海岛干什么呢。如今有人借题发挥,你远在天边,怎么反驳得了。”

  转念又想:“如果陛下因为这件事,撸掉一大批言官,那你就成了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奸佞也是奸佞了。”

  何吾驺犹豫半晌,终于忍不住道:“启禀陛下,那份奏疏臣也看了。臣观其言辞,是规劝您莫要降罪于秉公之人,应该也是好意,没有责骂圣君的意思。臣恳请陛下息怒。”

  “哼,好意?”

  朱由检哼了一声,冷冷笑道:“你们以为朕傻吗?那些人见陈子履三年升十一级,眼红罢了。他们也不看看,陈子履三年间,干成了多少大事。昏君?哼哼,如果重用能臣是昏君所为,那朕就当这昏君,当到底了。”

  说着走回案上,学着传说中陈子履的风范,猛地一拍镇纸。

  随着“啪”的一声,再次朗声开口:“朕今天就放下话来,这次非力挺陈爱卿不可。办好了,朕抬他进内阁。办砸了,朕治他的罪便是。谁再敢上书唧唧歪歪,莫怪朕不讲情面。拟旨,在济州岛设镇开埠,巡海征税……”

  -----------------

  另一边,陈子履可不知道自己的上书,竟会闹得那样大。

  皇帝开了金口,倘若自己办砸了,非丢官不可。

  这夜听了李万姬的一番话,对崔鸣吉的了解又深了三分。

  这崔鸣吉也是个务实的大臣,不是吓唬吓唬就会屈服之人啊。

  于是第二天早上,他特地回了一趟私宅——最近实在太忙了,老是睡官署,连家都没顾得上回。

  林舒看到东家回来,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下了厨房一阵忙碌,便端来了各色早点。

  “东家,济州岛没什么吃食,咸菜倒腌得好,”林舒一边盛粥一边唠叨,“奴婢做了点海鲜粥,你趁热尝尝。好吃的话……啊!”

  陈子履一把搂过细腰,猛地一闻,嗯,真的好香。

  笑道:“你今年也十六了吧?嗯?”

  “才十五呢,”林舒身子都软了,颤声道:“光天白日,东家莫要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