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324章 大明财神毕自严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20:55 源网站:2k小说网
  “掌柜,挂在我的账上吧。”

  倪元璐一挥手,示意一起会钞。

  掌柜知道两个都是大官,哪敢有半点怠慢,连忙捧着东西去打包。

  陈子履道:“怎么好意思让倪兄破费。”

  “无妨。想来陈兄也没带银子吧。我四处挂账惯了,倒也方便。”

  “那就……那就却之不恭了。”

  陈子履不太赞同东林党的作风,不过对东林党里的某些人,却是很欣赏的。

  一个是孙承宗,一个是倪元璐。

  倪元璐别的不提,单说一手书法,那便让人陶醉神往,佩服不已。

  还有上次重考武举闹剧。

  倪元璐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快就摆平了。

  朝野上下都挑不出错来,手段可见高明。和一根筋的其他东林比起来,算是好打交道的人了。

  更可贵倪元璐少年中式,这会儿才三十多岁,正值少壮,官且有得当呢。

  同朝为官,为了一两多银子闹红脸,很不值当。

  不过白白受人恩惠也不是事,出了珍宝斋,陈子履便指了指对面的酒楼:“既然今日偶遇,不如小酌几杯?正好向倪兄请教。”

  倪元璐略显尴尬道:“今儿正好约了毕部堂,也在对面,这个……”

  “哦哦,是我唐突了。那改天再投帖到府上拜会,如何?”

  “欢迎之至。失礼,失礼!”

  毕部堂就是毕自严,户部的掌印堂官,大明的财神爷。

  陈子履知道两人特意约见,肯定不会只谈风月。自己一个泛泛之交,平白插上一脚,那叫不识趣。

  连忙拱手告辞,省得对方尴尬。

  哪知才走几步,背后一声“陈兄且慢”,又追了上来。

  倪元璐道:“不瞒陈少保,在下约毕部堂来,正为商讨少保的‘农工商皆本’。不知陈兄今天有没有空,还请不吝赐教。”

  陈子履有些吃惊。

  大明朝堂是个筛子,什么消息都瞒不住,早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兰台奏对是单对单,涉及的一切,都是机密中的机密。

  皇帝不说,曹化淳绝没有胆子往外传,宫外很难知晓。

  一天就传到倪元璐的耳朵里,未免太夸张了些。

  好奇心起,一句“赐教不敢当”,便跟着倪元璐进了酒楼包厢。

  这会儿毕自严还没到,小二摆上香茗瓜子,两人再次互通表字,先聊了起来。

  一说倒也简单。

  原来今儿一大早,崇祯召见了内阁、礼部和户部,谈起扩招例监的事。

  国子监是现成的,例监之法也是现成的,影响的官职安排,仅限于八品以下杂官。

  崇祯急不可耐想要尽快推行,早一个月落实,早一个月收银子。

  说到酣畅处,不免节外生枝,兰台的对答,就这样传了出来。

  陈子履在家里呆了半日,自己不知道。

  实则几个重臣的家里,早就召集门生,围炉探讨了。

  就是有人开始起草弹劾奏疏,也绝不奇怪——祖宗之法不可变嘛。

  不一会儿,毕自严也到了。

  毕自严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四朝元老,资历高得吓人。

  其人两鬓花白,一脸苦相,不问可知,为了大明这个烂摊子,熬尽了心力。

  人却是豁达不拘的性子,见到陈子履只是稍稍惊讶,并没有不高兴。

  “陈少保……”

  “毕部堂劳苦功高,又是前辈,直呼晚辈名字即可。”

  陈子履的加衔固然高,可在毕自严面前,可不敢有丝毫托大。连呼自己是晚辈,莫要太客气。

  毕自严点头道:“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二月,少保送回了几十万两银子,解了户部的燃眉之急呀。可见少保的理财之能,确有一番独到。‘农工商皆本’的说法,老朽听得不甚明白,还请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是这样的……”

  既然皇帝都说出来了,那就不是秘密,陈子履不再藏私,把那套理论重新说了一遍。

  因为不用顾忌听众的心情,讲得更为透彻。

  简而言之,土地的产出有限,而人口的增长无限。以有限对无限,输定了。

  为什么陕西一遭灾,便流民遍地?

  难道只因官府不仁,富人不肯赈济?

  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不过人口太多,而土地太少,这一点不可以忽略。

  正因为人太多,所以富人无论拥有多少良田,都有穷人抢着租种。

  再加上功名可以避役避税,买田是保本买卖,绝对不吃亏。

  所以,天下富人都喜欢兼并土地,不喜欢赈济乡梓——乡梓死得越多,越容易兼并。

  富人和穷人天然是仇人,天下怎么可能不乱呢,仅仅几年干旱,陕西就全乱套了。

  工和商则完全不同。

  以一座煤山为例:

  不问可知,干活的人越多,挖出的煤就越多。

  隔壁的铁矿山越多,煤就越好卖,东家就越赚钱。

  如果能稳定产出、稳定赚钱,富人就不会只盯着田地,而是把余钱放到开煤山、开铁矿山上。

  铁矿山的产出多了,铁器就更便宜,普通农户就能用上铁犁、铁镰刀、铁锄头,等于矿山反哺了亩产。

  所以,哪怕朝廷一分税都收不上,鼓励富人开山,也是有好处的。

  再小的煤井、矿山也能养活百人,大家都不乱跑,就没有流寇了嘛。

  陈子履知道,认同这套东西的人越多,自己的理想越容易实现。

  所以恨不得掰碎了说,没有半点隐瞒的意思。

  毕、倪二人反复提问,他也不厌其烦,一一解答。

  茶换了一盏又一盏,根本就停不下来。

  毕自严早前听皇帝说了一遍,只觉一头雾水,如今有人细细解释,才终于明白“以工为本”是什么意思。

  这和以工代赈,似乎不谋而合。

  倪元璐就更不用说了。

  他听的本来就是二手消息,如今正主解说,自然耳目一新。

  认不认同不好说,起码对方可以自圆其说,一时半会找不出破绽。

  一番话说完,毕自严愣神了好久,忍不住问道:“如果大家都去挖煤、挖铁、织布、开窑,那谁去种地呢?没有人种地,大家岂非都要饿死?”

  “那就要说到‘商’字了。粮食贵了,自然有人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