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抚司的酷刑不是人受的,一举抓住五个活口,真相自然很快大白。
经查明,这些匪徒果然是建奴细作,常年潜伏于京城,专司打探明廷局势和动向。
锦衣卫顺藤摸瓜,接连铲除了好几个据点,抓住了十几个人。
这是一个非常精干团伙。
头目化名董源,神通广大,什么都打探得到。
消息经登莱、宁远商路,定期送回辽东,为后金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每次辽东大战,明廷的决策还没送到宁远,黄台吉说不定已经知道了。
可惜搜遍了整个京城,也没找到董源本人的踪影。
或许早在两三天之前,就已经离京了。或许被人灭口,不知死在哪条阴沟。
总而言之,没找到董源便没法挖出朝中内应,确实有些遗憾。
至于鼎文香烛铺案,确如陈子履所料,就是这伙细作干的。
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收到李永芳的命令,在京中搞些事情,比如传播谣言什么的。
目的是引起朝中争斗,引起皇帝注意,打击陈子履的仕途。
董源不知道走的什么路子,打听到高承弼反复鸣冤,于是买通押解衙役,把人赎了出来。
令其接触广西行商,用传闻编造黑料。
几百页纸的举报信,先是匿名送给了薛国观。
眼见迟迟没有动静,凶徒又潜入香烛铺,逼迫十一口上吊**,借此掀起京中波澜。
哪知薛国观十分配合,把包袱放进凶案现场,终于掀起轩然大波……
总而言之,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为离奇的一个大案。
涉案人之显赫,案情之曲折,破案之惊险,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一连几天,京中各类小报卖断了货,无论加印多少版,都能通通卖光。
每一个人都试图多挖一些内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案的第一小丑高承弼,第二小丑薛国观,均被谈客们反复耻笑,反复鞭挞。
竟敢构陷陈少保,哼哼,不知死活。
就在大家伙大呼过瘾的时候,又有一条劲爆消息传出。
陈少保认为国策之争拖得太久,迟迟回不了登莱,也不是个事。
于是他提议,在御前来一次大辩论。
所有御史均可以上场,面对面提出心中的质疑。
他作为擂主,当场回应一切问题,绝不回避。
皇帝就在一旁做裁判,只听不问。
如果觉得陈子履有理,就开始试行“农工商并举”之策,募集更多股金,创办更多官办商号。
其他省份也可以依此施行,共同革新。
倘若他陈子履答不上来,会干脆认输,以免弹劾不断,朝廷动荡不安。
皇帝一口同意,约定在十五天之后,于皇城内设坛开辩。
是输是赢,一锤定音,往后不得在这件事上反复纠缠。
于是,老百姓的注意力,又被引回到“国策之争”上。
他们不懂“农工商并举”有什么好处,不过他们对陈子履充满信心。
人人都说,六科十三道的言官都是**,哪是陈少保的对手。
大小赌坊纷纷开出了盘口,或4:6,或3:7,还有2:8的。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氏经济学一定会赢。
陈子履是发起者,当然最为重视,祭出AI反复预演。
务必做到,无论多么刁钻的质疑,都能当场做出回应,而且是最佳回应。
大明没有多少时间了,早一年开始变革,早一年增加国力。
言官们也不敢怠慢,一个个绞尽了脑汁,希望从《富国新策》里面,找出更有力的破绽。
香烛铺一案后,皇帝对陈子履极其信任,再从品行上攻击,显然行不通。
必须从学术上,道理上,一举驳倒对方才行。
就在大家磨拳搽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骑飞驰入京的快马,打破了一切。
建奴潜越鸭绿江,一举拿下汉城,高丽灭国在即,使团浮海求援……
-----------------
“陛下,老臣以为驰援高丽太过凶险,不可以不慎重。”
“陛下,汉城失守,高丽灭国已是必然。现下才令皮岛驰援,恐怕徒劳无功。”
“陛下,大凌河之败,辽东损失精锐数万,如今只能勉强自守。贸然出击,恐遭重挫。”
“陛下,为今之计,唯有派一快船前往,接应高丽王来京避难。假以时日,待我朝平定辽东,再让他复国不迟……”
“陛下,高丽不可以不驰援。然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皮岛十万精兵,这会儿当主动出击。从锦州调兵,则万万不可。”
文华殿内,内阁六部十几个大臣,一下吵翻了天。
不过说来说去,几乎只有一个意见:
高丽是大明藩属,有灭国之虞,确实理应救援。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明现下国库空虚,不比万历朝,没法主动挑起一场国战。
且高丽隔着整个辽东,或者隔着整个辽海,实在太远了。
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围魏救赵,即命祖大寿从锦州出兵,从西面发起进攻,逼迫后金回援。
偏偏大凌河之战死了数万精锐,这会儿锦州自保尚且勉强,有怎么有余力出击呢。
现下除了皮岛的兵马,哪里都不好动。
皮岛不是说有十万精兵吗?这会儿应该出手了。至于皮岛能不能打赢后金大军,又是另一回事。
陈子履站在下面,看着畏敌如虎的众臣,心中百味杂陈。
大家说得都对,国库没钱,前线没兵,陆路不通,海路太险……
可是大家都没想过,蒙古已然倒向后金,高丽是牵制后金的最后助力。
放任高丽灭国,后金非但获得一大块地盘,还可以把原本放在东线的精兵,一起调往宁锦。
此消彼长,大明的压力就更大了……
“陈爱卿,你说呢?今天怎么不说话?”朱由检**脑门,向一言不发的陈子履问道。
“陛下。”
陈子履站出一步:“这一仗不在高丽打,以后就得在锦州、山海关打。既然迟早要打,何不在高丽打?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发兵驰援高丽,歼灭进犯之建奴。”
“哦?”
朱由检一下来了兴致:“你有什么方略,说说看。”
经查明,这些匪徒果然是建奴细作,常年潜伏于京城,专司打探明廷局势和动向。
锦衣卫顺藤摸瓜,接连铲除了好几个据点,抓住了十几个人。
这是一个非常精干团伙。
头目化名董源,神通广大,什么都打探得到。
消息经登莱、宁远商路,定期送回辽东,为后金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每次辽东大战,明廷的决策还没送到宁远,黄台吉说不定已经知道了。
可惜搜遍了整个京城,也没找到董源本人的踪影。
或许早在两三天之前,就已经离京了。或许被人灭口,不知死在哪条阴沟。
总而言之,没找到董源便没法挖出朝中内应,确实有些遗憾。
至于鼎文香烛铺案,确如陈子履所料,就是这伙细作干的。
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收到李永芳的命令,在京中搞些事情,比如传播谣言什么的。
目的是引起朝中争斗,引起皇帝注意,打击陈子履的仕途。
董源不知道走的什么路子,打听到高承弼反复鸣冤,于是买通押解衙役,把人赎了出来。
令其接触广西行商,用传闻编造黑料。
几百页纸的举报信,先是匿名送给了薛国观。
眼见迟迟没有动静,凶徒又潜入香烛铺,逼迫十一口上吊**,借此掀起京中波澜。
哪知薛国观十分配合,把包袱放进凶案现场,终于掀起轩然大波……
总而言之,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为离奇的一个大案。
涉案人之显赫,案情之曲折,破案之惊险,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一连几天,京中各类小报卖断了货,无论加印多少版,都能通通卖光。
每一个人都试图多挖一些内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案的第一小丑高承弼,第二小丑薛国观,均被谈客们反复耻笑,反复鞭挞。
竟敢构陷陈少保,哼哼,不知死活。
就在大家伙大呼过瘾的时候,又有一条劲爆消息传出。
陈少保认为国策之争拖得太久,迟迟回不了登莱,也不是个事。
于是他提议,在御前来一次大辩论。
所有御史均可以上场,面对面提出心中的质疑。
他作为擂主,当场回应一切问题,绝不回避。
皇帝就在一旁做裁判,只听不问。
如果觉得陈子履有理,就开始试行“农工商并举”之策,募集更多股金,创办更多官办商号。
其他省份也可以依此施行,共同革新。
倘若他陈子履答不上来,会干脆认输,以免弹劾不断,朝廷动荡不安。
皇帝一口同意,约定在十五天之后,于皇城内设坛开辩。
是输是赢,一锤定音,往后不得在这件事上反复纠缠。
于是,老百姓的注意力,又被引回到“国策之争”上。
他们不懂“农工商并举”有什么好处,不过他们对陈子履充满信心。
人人都说,六科十三道的言官都是**,哪是陈少保的对手。
大小赌坊纷纷开出了盘口,或4:6,或3:7,还有2:8的。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氏经济学一定会赢。
陈子履是发起者,当然最为重视,祭出AI反复预演。
务必做到,无论多么刁钻的质疑,都能当场做出回应,而且是最佳回应。
大明没有多少时间了,早一年开始变革,早一年增加国力。
言官们也不敢怠慢,一个个绞尽了脑汁,希望从《富国新策》里面,找出更有力的破绽。
香烛铺一案后,皇帝对陈子履极其信任,再从品行上攻击,显然行不通。
必须从学术上,道理上,一举驳倒对方才行。
就在大家磨拳搽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骑飞驰入京的快马,打破了一切。
建奴潜越鸭绿江,一举拿下汉城,高丽灭国在即,使团浮海求援……
-----------------
“陛下,老臣以为驰援高丽太过凶险,不可以不慎重。”
“陛下,汉城失守,高丽灭国已是必然。现下才令皮岛驰援,恐怕徒劳无功。”
“陛下,大凌河之败,辽东损失精锐数万,如今只能勉强自守。贸然出击,恐遭重挫。”
“陛下,为今之计,唯有派一快船前往,接应高丽王来京避难。假以时日,待我朝平定辽东,再让他复国不迟……”
“陛下,高丽不可以不驰援。然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皮岛十万精兵,这会儿当主动出击。从锦州调兵,则万万不可。”
文华殿内,内阁六部十几个大臣,一下吵翻了天。
不过说来说去,几乎只有一个意见:
高丽是大明藩属,有灭国之虞,确实理应救援。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明现下国库空虚,不比万历朝,没法主动挑起一场国战。
且高丽隔着整个辽东,或者隔着整个辽海,实在太远了。
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围魏救赵,即命祖大寿从锦州出兵,从西面发起进攻,逼迫后金回援。
偏偏大凌河之战死了数万精锐,这会儿锦州自保尚且勉强,有怎么有余力出击呢。
现下除了皮岛的兵马,哪里都不好动。
皮岛不是说有十万精兵吗?这会儿应该出手了。至于皮岛能不能打赢后金大军,又是另一回事。
陈子履站在下面,看着畏敌如虎的众臣,心中百味杂陈。
大家说得都对,国库没钱,前线没兵,陆路不通,海路太险……
可是大家都没想过,蒙古已然倒向后金,高丽是牵制后金的最后助力。
放任高丽灭国,后金非但获得一大块地盘,还可以把原本放在东线的精兵,一起调往宁锦。
此消彼长,大明的压力就更大了……
“陈爱卿,你说呢?今天怎么不说话?”朱由检**脑门,向一言不发的陈子履问道。
“陛下。”
陈子履站出一步:“这一仗不在高丽打,以后就得在锦州、山海关打。既然迟早要打,何不在高丽打?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发兵驰援高丽,歼灭进犯之建奴。”
“哦?”
朱由检一下来了兴致:“你有什么方略,说说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