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司长的办公室位于主楼三层,然而今天他并未前往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径直领着刘宇上了四楼。
四楼的走廊比下面几层安静许多,地面铺着厚实的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旧木材与浓茶混合的味道。
两人在一扇厚重的双开木门前停住脚步,门上挂着一块朴素的黄铜牌子,上面写着:“部长办公室”。
林司长没有敲门,而是轻轻推**门,侧身让刘宇先进去。
刘宇迈步走进办公室,一股浓烈的烟味扑面而来。
宽大的办公室里光线有些昏暗,厚重的窗帘只拉开了一半。
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一机部的郑部长。
办公桌前的待客沙发上,还坐着另外两位,身穿中山装的中年干部。
其中一人刘宇有些眼熟,似乎是外贸部的某位领导。
屋子里的气氛,如同凝固的胶水一般,沉闷且粘稠。
见到刘宇进来,沙发上的两人只是抬了抬眼皮,郑部长的目光则像探照灯一样,直直地落在了他身上。
“小刘来了,来,过来坐。”郑部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刘宇依言在单人沙发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林司长则在他身边坐下,神情严肃。
没有人说多余的客套话,郑部长从手边拿起一份文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推,文件便滑到了刘宇面前:“看看吧。”
那是一份来自外贸部的加急文件,薄薄的两页纸,却仿佛有千斤重。
刘宇拿起文件,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铅字。
当看到“苏维埃**共和国联盟”“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采购意向十台”这几个关键词时,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越往下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毛熊方面,竟然指名道姓要采购十台他主导研发的数控机床。
更离谱的是报价,每台三百万美元,这个价格听上去是个天文数字,可付款方式却极其刁钻——用历史遗留的对苏债务进行等额抵扣。
“这消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刘宇放下文件,声音里带着一丝冷意。
项目的保密级别极高,对方不仅知道了,还知道得如此详细,连技术指标都摸了个七七八八。
那位外贸部的领导清了清嗓子,开口解释道:“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去年年底,水木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上。”
“我们的一位参与项目的教授,在论文中提到了‘一种新型多轴联动控制算法的突破’,虽然没有涉及具体参数,但对方显然是抓住了线索,顺藤摸瓜了。”
郑部长接过话头,手指重重地敲了敲桌面:“消息泄露是后续要追查的问题,现在摆在面前的,是这笔买卖。”
“三百万美元一台,听着是天价,可这笔钱咱们一分都拿不到,只能冲账。”
“说白了,就是用咱们最尖端的技术,去填几十年前的老坑,毛熊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单调地走动,嗒,嗒,嗒,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人的心上。
“我们的产能跟不上。”
林司长打破了沉默,他的脸色十分难看:“国内,从二机部到航空部,再到我们自己的几个重点军工厂,已经排了十台的订单。”
“现在毛熊张口又是十台,加起来就是二十台,可我们手里,只有一台刚刚调试成功的样机,新车间那块地,上个星期才刚刚平整完。”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愈发压抑。
这就如同家里刚炖好一只老母鸡,自己人还没闻到味儿,隔壁的壮汉就端着比锅还大的盆上门了,说要全包圆,还不给现钱。
郑部长将目光再次锁定在刘宇身上,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到他这个总设计师的头上。
“小刘,我问你,这机器要是卖给他们,他们需要多久能仿制出来?”
这个问题,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刘宇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脑子飞速运转。
“能仿制。”他给出了一个斩钉截铁,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沉的答案。
“毛熊的工业基础和理论水平都摆在那里,尤其是重工业,底子比我们厚实。”
“只要给他们一台完整的机器,进行拆解、分析、测绘,最多两年,他们就能造出性能相近的仿制品。”
听了这话,外贸部那位领导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
刘宇的话锋却猛地一转:“但是,我有办法让他们仿制不出来。”
“哦?”郑部长眼中精光一闪。
“核心的控制系统和算法,我可以进行二次加密封装,硬件上,几个关键的芯片和传感器,我们可以采用非标准接口,以及特殊定制的型号。”
“他们就算拆开了,也无法轻易找到替代品,就像一把锁,他们能造出一样的锁壳,却配不出原装的钥匙。”
“想彻底破解,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顿了顿,刘宇看向众人,抛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且,他们这次一口气要十台,这恰恰说明,他们短期内不准备,或者说没工夫去仿制。”
“一台,是买回去研究的,十台,是买回去直接投产用的,这说明他们有某个或者某些重点项目,急需这种高精度加工设备来突破瓶颈。”
“时间不等人,所以他们宁愿花大价钱,也要立刻拿到能用的东西。”
一番话,条理清晰,鞭辟入里,将一个看似被动的技术泄露危机。
瞬间,局面被剖析成一个,蕴**巨大战略机遇的态势。
屋子里的气氛悄然转变,凝重被一抹灼热所替代。
郑部长望着眼前的年轻人,那张一贯沉稳的脸上,首次露出毫无掩饰的欣赏之色。
这小子,不仅技术堪称顶尖,思维的灵活程度,比那些钻研了一辈子经济的老江湖还要厉害。
郑部长缓缓起身,在办公桌后来回踱步了两步,最后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闷响:“好!就照你说的办!”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这笔买卖,我们接了!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得漂亮!小刘,从今天起,数控机床项目升级为部级一号工程。”
“人、财、物,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我只有一个要求,半年之内,我要看到二十台合格的机床,稳稳地摆在仓库里!”
林司长的办公室位于主楼三层,然而今天他并未前往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径直领着刘宇上了四楼。
四楼的走廊比下面几层安静许多,地面铺着厚实的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旧木材与浓茶混合的味道。
两人在一扇厚重的双开木门前停住脚步,门上挂着一块朴素的黄铜牌子,上面写着:“部长办公室”。
林司长没有敲门,而是轻轻推**门,侧身让刘宇先进去。
刘宇迈步走进办公室,一股浓烈的烟味扑面而来。
宽大的办公室里光线有些昏暗,厚重的窗帘只拉开了一半。
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一机部的郑部长。
办公桌前的待客沙发上,还坐着另外两位,身穿中山装的中年干部。
其中一人刘宇有些眼熟,似乎是外贸部的某位领导。
屋子里的气氛,如同凝固的胶水一般,沉闷且粘稠。
见到刘宇进来,沙发上的两人只是抬了抬眼皮,郑部长的目光则像探照灯一样,直直地落在了他身上。
“小刘来了,来,过来坐。”郑部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刘宇依言在单人沙发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林司长则在他身边坐下,神情严肃。
没有人说多余的客套话,郑部长从手边拿起一份文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推,文件便滑到了刘宇面前:“看看吧。”
那是一份来自外贸部的加急文件,薄薄的两页纸,却仿佛有千斤重。
刘宇拿起文件,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铅字。
当看到“苏维埃**共和国联盟”“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采购意向十台”这几个关键词时,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越往下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毛熊方面,竟然指名道姓要采购十台他主导研发的数控机床。
更离谱的是报价,每台三百万美元,这个价格听上去是个天文数字,可付款方式却极其刁钻——用历史遗留的对苏债务进行等额抵扣。
“这消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刘宇放下文件,声音里带着一丝冷意。
项目的保密级别极高,对方不仅知道了,还知道得如此详细,连技术指标都摸了个七七八八。
那位外贸部的领导清了清嗓子,开口解释道:“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去年年底,水木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上。”
“我们的一位参与项目的教授,在论文中提到了‘一种新型多轴联动控制算法的突破’,虽然没有涉及具体参数,但对方显然是抓住了线索,顺藤摸瓜了。”
郑部长接过话头,手指重重地敲了敲桌面:“消息泄露是后续要追查的问题,现在摆在面前的,是这笔买卖。”
“三百万美元一台,听着是天价,可这笔钱咱们一分都拿不到,只能冲账。”
“说白了,就是用咱们最尖端的技术,去填几十年前的老坑,毛熊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单调地走动,嗒,嗒,嗒,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人的心上。
“我们的产能跟不上。”
林司长打破了沉默,他的脸色十分难看:“国内,从二机部到航空部,再到我们自己的几个重点军工厂,已经排了十台的订单。”
“现在毛熊张口又是十台,加起来就是二十台,可我们手里,只有一台刚刚调试成功的样机,新车间那块地,上个星期才刚刚平整完。”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愈发压抑。
这就如同家里刚炖好一只老母鸡,自己人还没闻到味儿,隔壁的壮汉就端着比锅还大的盆上门了,说要全包圆,还不给现钱。
郑部长将目光再次锁定在刘宇身上,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到他这个总设计师的头上。
“小刘,我问你,这机器要是卖给他们,他们需要多久能仿制出来?”
这个问题,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刘宇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脑子飞速运转。
“能仿制。”他给出了一个斩钉截铁,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沉的答案。
“毛熊的工业基础和理论水平都摆在那里,尤其是重工业,底子比我们厚实。”
“只要给他们一台完整的机器,进行拆解、分析、测绘,最多两年,他们就能造出性能相近的仿制品。”
听了这话,外贸部那位领导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
刘宇的话锋却猛地一转:“但是,我有办法让他们仿制不出来。”
“哦?”郑部长眼中精光一闪。
“核心的控制系统和算法,我可以进行二次加密封装,硬件上,几个关键的芯片和传感器,我们可以采用非标准接口,以及特殊定制的型号。”
“他们就算拆开了,也无法轻易找到替代品,就像一把锁,他们能造出一样的锁壳,却配不出原装的钥匙。”
“想彻底破解,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顿了顿,刘宇看向众人,抛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且,他们这次一口气要十台,这恰恰说明,他们短期内不准备,或者说没工夫去仿制。”
“一台,是买回去研究的,十台,是买回去直接投产用的,这说明他们有某个或者某些重点项目,急需这种高精度加工设备来突破瓶颈。”
“时间不等人,所以他们宁愿花大价钱,也要立刻拿到能用的东西。”
一番话,条理清晰,鞭辟入里,将一个看似被动的技术泄露危机。
瞬间,局面被剖析成一个,蕴**巨大战略机遇的态势。
屋子里的气氛悄然转变,凝重被一抹灼热所替代。
郑部长望着眼前的年轻人,那张一贯沉稳的脸上,首次露出毫无掩饰的欣赏之色。
这小子,不仅技术堪称顶尖,思维的灵活程度,比那些钻研了一辈子经济的老江湖还要厉害。
郑部长缓缓起身,在办公桌后来回踱步了两步,最后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闷响:“好!就照你说的办!”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这笔买卖,我们接了!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得漂亮!小刘,从今天起,数控机床项目升级为部级一号工程。”
“人、财、物,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我只有一个要求,半年之内,我要看到二十台合格的机床,稳稳地摆在仓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