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黄巾造反到现在也才八年,士颂能在这八年时间内把交州的人口从百万出点头发展到现在的五百万,蔡邕是服气的。

  不过有一点让他很好奇,这么短时间内交州之地多出将近四百万人口,士颂是怎么养活这些人的?

  这可不是几百人,而是几百万呐~别说一个贫瘠的交州了,就是鼎盛时期的朝廷都不见得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想到这里,蔡邕看着贾诩,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文和,短时间内交州多出这么多人,士颂是怎么安置他们的?”

  “别的不说,光吃饭就是个难题,这么多人一天都能吃掉一座山的粮食,他是上哪搞这么多粮食的?”

  贾诩抚须轻笑:“我就知道你会忍不住问出这个问题,当初我刚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跟你一样的想法,不过当我得知一条消息后就释然了。”

  “哦?什么消息?”蔡邕一下来了兴趣。

  “交趾之地一年三熟。”贾诩缓缓吐露出答案。

  “什么?!”蔡邕惊呼出声,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一年三熟?开什么玩笑?

  他这年纪了一年两熟都没听说过,现在居然冒出个一年三熟,确定不是在逗他?

  贾诩笑了笑:“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不然也解释不通他们哪来这么粮食养活百姓。”

  “以往咱们大伙都看走眼了,以为交趾郡就是个边陲蛮荒之地,可实际上那里才是真正的宝地,要是勤快点,甚至可以做到两年七熟。”

  “呼~”

  接受现实后,蔡邕长舒一口气,感慨道:“何止是看走眼呐~完全可以说是睁眼瞎啊,以前那些任职交趾的官员都是瞎子吗?”

  “咱们这些没去过交趾的人不了解情况就算了,他们这些父母官居然也没发现,眼睛都长**上了?”

  贾诩摆了摆手:“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抱怨了,没有意义,好在现在发现也不晚。”

  “士颂靠着交趾产的粮食得以吸纳这么多流民,此举不仅充实了整个交州的人口,也变相的救了这些流民一条命。”

  “试想一下,要是这些流民没去交州,最终会是个什么下场?”

  “要么饿死,要么从贼。”蔡邕想都没想,直接给出了答案。

  他可不是只知道皓首穷经的腐儒,黄巾之乱才过去几年?他哪能不知道没饭吃的流民会是个什么下场?

  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当初黄巾贼就不会一下冒出几百万了,真当张角是神仙,一碗符水下去就能让老百姓死心塌地跟他一起造反?

  说穿了不就是饥饿闹得,坐等饿死和造反搏一搏,**都知道怎么选啊。

  贾诩耸耸肩:“所以啊,士颂此举算是天大的善举了,不过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交州一下涌入这么多人口,温饱问题人家尚且能解决,就是教育方面~”

  听到这里,蔡邕也回过味来了,抬手朝着贾诩点了点,笑骂道:“好你个贾文和,原来在这等着我呢,之前还说等我到了交州随我干嘛的,合着闹了半天还是想让我去教书育人啊。”

  贾诩微微一笑,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直言道:“伯喈兄学富五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是不把这身本事传下去,不是极大的浪费嘛,我也是为了你好。”

  “你别胡说,我可是有弟子的。”蔡邕当即反驳。

  贾诩摇头,脸上露出一副可惜之色:“你这身本事就传几个弟子多少有点浪费了,当初孔夫子都收徒三千呢,咱们这些做后人的不说超越先贤,怎么也得跟紧先贤的脚步啊。”

  蔡邕闻言瞪大眼睛:“你这是要我死啊,我都多大了,你让我教几千人?我教的过来吗?”

  “欸~别激动。”

  贾诩摆手解释:“我这只是一个建议而已,又没说非要你一口气教授几千人,咱们可以慢慢来的嘛。”

  “稍等片刻,我去拿样东西,你看过之后再做决定。”

  说到一半,贾诩起身往书房走去,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封书信:“给,士燮的亲笔信。”

  “给我的?”带着疑惑,蔡邕接过书信,打开看了起来。

  看清楚书信上的内容后,蔡邕沉默了,贾诩见状也没催促,只是在旁默默喝酒,等待着他的回答。

  良久,蔡邕深吸一口气,十分郑重的看着贾诩:“如果信中所言为真,这活我干了。”

  贾诩端起酒杯,朝他敬了一个,笑道:“我就知道你会答应的,这事要是做成了,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是以后的交州百姓,提起你都得尊称一声蔡师。”

  蔡邕随意的摆了摆手:“师不师的我无所谓,我只想确定他们是否真的打算在交州之地大兴教育,让所有的交州百姓都能读上书。”

  贾诩重重点头:“这是自然,不瞒你说,据我了解到的消息,士燮在没升任交州牧之前已经在交趾郡大兴教育了,基本所有的交趾儿童到了一定年龄都能去学堂读书。”

  “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地盘大了,人口一下多了几百万,老师的数量难免跟不上,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你这位名扬四海的蔡大儒帮忙多教授点人才出来,好补上这个缺口。”

  “至于书籍方面的事情完全不用操心,交趾发明了一种印刷术,只要人手足够,他们一天就能印刷成千上万本书籍。”

  “此事当真?”

  蔡邕闻言噌的一下站了起来,这个消息比之前书信上说的在交州开展全民教育还来的震撼。

  贾诩朝着一旁的字帖指了指:“有字帖为证,这份字帖上的字就是印刷出来的。”

  蔡邕急忙拿过字帖,对着上面的字仔细观察起来,旋即放声大笑:“好,好啊,士家有大功啊,有此印刷术,文教大兴不远矣~”

  虽然经过士家的改良,白纸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纸质书籍也代替竹简成为了主流,但这些书籍都是靠手抄出来的,效率可想而知。

  物以稀为贵,靠着手抄很难把书籍的数量提升上去,因此书籍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压根就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所以想要推行教育难如登天。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印刷术,书籍的数量就不是问题了,只要老师足够,早晚能让所有人读书识字。

  一想到以后田地里耕种的老农都有机会读书明理,蔡邕就止不住的兴奋,这可是古之圣贤都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