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干,我登顶大明宝座 第833章

小说:一路狂干,我登顶大明宝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1-25 19:07:13 源网站:2k小说网
  ();

  钱谦益闻言瞪大了双眼:“你的《论语》谁教的?”

  “我自学啊!”

  余令没说假话,王先生只讲了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都是余令自学的。

  而且余令看的还是没注释的那种。

  有注释的是学说,要拜师的。

  宋代活字印刷虽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科举应试所需的经典注疏仍需手工抄写,每页价格可与黄金等价。

  这个一点不夸张。

  按理讲,认字之后四书五经都可以看的懂。

  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还在苦苦的拜师,拜名师,希望得到指点。

  这其实就是学问。

  不说圣人学问有多少家,就单单一本《尚书》就养出了三大家族。

  分别为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朱熹为什么在学子心中的地位高。

  因为现在科举考试用的是他标准。

  在他没有把这些“集大成”之前,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有数十种释义。

  门户之见的“门户”就是宗派。

  嫌弃文人吵架用来互相抨击对方学问的,因为门户之见,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集大成”之后朱熹的理学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喜欢。

  钱谦益如今听到余令自学《论语》,眼睛都要瞪出来了,怪不得余令总是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这怕是读书读的吧!

  “你先生呢?”

  “我先生被建奴抓走了!”

  钱谦益深吸一口气,他觉得他知道问题的根源了。

  这余令的确是没把圣人的书读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学问。

  “我问你,何谓理?”

  余令龇着牙笑道:“这还不简单么,夫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我要和你讲道理,前提是你必须听我讲道理!”

  余令伸手一指,笑道:

  “你看这些人,开始的时候我在大街上说了,老虎要吃人的,他们不信,你现在问问他们信不信?”

  钱谦益望着那躺在地上的尸体愣住了。

  读了无数书,他竟然反驳不了余令的邪说,从根源说余令说的没错,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规则了。

  自己当初买的假瓷器,不也有人说是真的么?

  那是因为自己握着理,握着规则。

  见凉凉君不吭声,余令笑道:

  “我现在跟他们讲道理你看他们敢吭声么?”

  余令叹了口气:

  “我要是有夫子的身高,有能拓国门之关之力,我要是有那些弟子,我说什么别人敢反驳么,凉凉君我说的对么?”

  望着余令那求知的眼神,钱谦益觉得自己脑子好疼。

  他无法去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

  他觉得余令是有学问的,学的还不错,不然也不会第一个交卷了,但这个学问好吓人。

  这是余令以德服人?

  他余令读圣人的书竟然走的是另一个道!

  “你现在在看什么书?”

  “我很喜欢朱熹圣人的书!”

  钱谦益深深吸了一口气,咬着牙道:

  “把你家的书扔了,我借你黄榦写过注释的《四书》和陈埴与叶味道的《木钟集》!”

  余令闻言咧着嘴开心的笑了。

  余家就缺底蕴,闷闷的陪嫁礼给钱略显肤浅,人家卢家不缺钱。

  有了这些,哪怕是抄录本,那也是稀罕物。

  这三位可是朱熹的弟子。

  “这些人打算怎么办?”

  “先前是查不到这些人,现在这些人冒出来了,既然冒出来了我就继续按图索骥,继续杀!”

  “你是真的一点不收手?”

  余令大笑道: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我们还会再见面嘛?”

  余令闻言猛的抬起头,原本还有一丝丝的幻想,如今幻想没了。

  随着钱谦益的这句话出口,余令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很快,我要把你的藏书抄完!”

  钱谦益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看着余令:

  “为什么你不开口问我,你问我,一个同知之位我可以的!”

  余令笑了,望着远处瞳孔开始发散,喃喃道:

  “我答应过它,我要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不能食言,它在等着我!”

  钱谦益叹了口气。

  自英雄难过美人关看来是对的,长安等余令的那个人肯定很美。

  钱谦益不知道余令口中的它不是她。

  长安的钟声响起,京城的钟声也响起。

  王承恩骑着马回到宫城,跪在养心殿前,王安望着归来的王承恩松了口气,他知道余令赢了。

  “如何!”

  “斩首三十一,全歼!”

  王安望着王承恩点了点头,忽然道:

  “一会儿把差事交接一下,今后养心殿这边就不要来了,安心的呆在五皇孙身边吧!”

  “是!”

  “去吧!”

  “是!”

  小老虎退着离开,随着身后的养心殿越来越远,小老虎的腰杆越来越直。

  离开何尝不是一种脱离,这旋涡会吃人。

  “王安,余令那边如何?”

  王安瞄了一眼万岁爷的脸色轻声道:

  “斩首三十一,余大人杀完京城里作乱的建奴,明日复命!”

  “杀性果然大!”

  见万岁爷有说话的兴致,王安赶紧道:

  “万岁爷,翰林院学士和内阁大学士拟了殿试的题,呈献了过来。”

  “鼎甲人选有定么?”

  “根据会考的文章,翰林院学士和内阁大学士认为福建庄际昌,江左池州府孔贞运,广东南海人陈子壮??!”

  万历叹了口气,喃喃道:

  “全是南人啊!”

  的确是全是南人,孔家这位也是南人。

  当时金兵南下,衍圣公的长子带着孔子的楷木像,携族谱南下浙江衢州,自此后世人称这一支为南孔。

  如今北孔是次子以及旁系族人,当时留守祖地奉祀祖宗坟墓。

  后来,忽必烈为了让读书人归心,找到南孔后人,让其继续做衍圣公,南孔后人不受。

  衍圣公的位置给了北孔,所以才有南北之分。

  王安赶紧道:“万岁爷,这是初定,具体如何还得看殿试上“时务策”!”

  万历摆摆手道:“赐余令雁翎刀,武略将军,赏锦服,告诉他,让他安心的准备殿试,朕要看他“时务策”!”

  “是!”

  “去吧!”

  王安走了,万历往毯子里缩了缩,忍不住喃喃道:

  “朕还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