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一出,众人无不侧目。

  鲁肃在他们心中的形象,焕然一新。

  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大气磅礴?

  “曹丞相全收荆州之际,鲁肃曾孤身探夏口,慧眼识英,将刘备残兵接纳至江东!”

  若非鲁肃,刘皇叔怕是连惶惶丧家之犬都做不成了。

  若非鲁肃,江东也只得独自对抗曹老板的八十万大军了!

  “曹丞相已全收荆州,大兵压境,江东绝大多数官员全被吓跑了胆,有鲁子敬力排众议!”

  “其人力阻孙权投诚,并力主召回周瑜,共图大计!此等大气沉稳,卓尔不凡,可谓是魄力尽显!”

  “鲁肃之才,未必要远超沮授。”

  “但排名却在沮授之上,只因两点。”

  “其一,得明主信赖!江东孙权一世之英杰也,岂不闻曹丞相之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乎?”

  “其二,有英帅同行!周瑜周公瑾人中龙凤也。”

  “孙权之有鲁肃,就如袁绍之有沮授,丞相之有荀令君,刘玄德之有诸葛孔明!”

  月旦评上。

  杨修侃侃而谈。

  诸葛亮欺他,关羽瞧不起他,他老实本分,和善可亲,但却被别人当冤大头使劲坑。

  杨修所言,震撼所有人。

  他竟然说出了另外一种推测。

  这品评天下十大军师,乃是曹操所书。

  但是,曹操也是听闻林轩之言,增加了尚未发生的事情。

  堪称是,上知五千年,后知五百载!

  在林轩的推测中。

  若丞相没取荆州,荆州必被刘备从鲁肃的手中借走……

  这种近乎未卜先知的预测未来让曹操对林轩,惊为天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刘备借荆州这件事,是江东吃了大亏,是鲁肃这个老实人被坑惨了。

  但实际上,鲁肃在这件事上不仅没有吃亏,反而笑到了最后。

  仔细想一想,魏蜀吴,哪个撑到最后的?

  江东面对的是占据北方,曹老板倾天之势,纵然赤壁之战赢了,江东也没办法守住荆州。

  所以,江东急需要一个人帮他阻挡曹操。

  这个人,就是刘备!

  鲁肃一力促成了孙刘联盟,刘备成为了孙权抵抗曹操的马前卒。

  孙权若想要更进一步,他便可以收回荆州。

  孙权不想进一步,则可以任由荆州在刘备手中,让刘备帮他抵挡曹操,这已经立足不败之地。

  宏观战略这一方面,蜀有诸葛孔明,魏有文若,吴则当仁不让首推子敬。

  他的《榻上策》,可以说是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

  虽然诸葛亮后来提出的《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与鲁肃的雄才大略!

  “不曾想,江东一隅之地,竟也有如此人才。”

  “江东之新主孙权,江东之主帅周瑜,江东之军师鲁肃,皆当世人杰也。”

  “这便是江东敢以区区六郡一隅之地,胆敢对抗曹丞相的底气所在吧!”

  鲁肃的出场,让众人止不住的议论。

  且引起了大家浓重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曹老板正提兵百万,与江东对持着呢。

  能让曹老板如此郑重对待的对手,自然是让诸方瞩目。

  “诸位!”

  杨修叫了一声,场中渐渐静了下来,继续盘点。

  “天下军师第六,诸葛亮,字孔明。”

  又是一个大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

  毕竟这里是中原,荆襄之地尚算边远,且诸葛亮出山也没多久。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仅限那些名士的小圈子里流行罢了。

  “诸葛亮又是谁?”

  “诸鲁肃一有榻上策傍身,二有明主英帅同行,排在第七也就算了,怎么又冒出了一个诸葛亮?”

  “你怕是没听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吧?”

  “卧龙凤雏,没听说过,没听说过。”

  “且听听杨修入的品评,若不能让吾等满意,吾等定然不愿!”

  “诸葛孔明--极智近妖!”

  杨修一句机智近妖,直接把场中非议的人都给镇住了。

  机智近妖,这个评价。

  那得多聪明啊?

  至少得俩脑袋吧.

  杨修开始娓娓道来。

  “世有传言,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者,诸葛孔明也!”

  “得徐庶举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卧龙!”

  “便在那南阳草庐之内,诸葛亮番隆中对,彻底将刘玄德折服!”

  “谓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谓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谓曰: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那诸葛卧龙的《隆中对》。”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瞪大眼了眼睛。

  先有沮授的《河北策》,据北方虎视中原。

  又有鲁肃的《榻上策》,据东南二分天下。

  现有孔明的《隆中对》,据西南三分天下。

  这一个个的,真是了不得。

  关键是沮授的《河北策》已经成功了,鲁肃的《榻上策》正在进行中。

  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能否成功,现在还尚未可知,不过未来可期。

  能不能成功,恐怕也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清楚了。

  杨修继续激扬文字:“沮授之《河北策》,鲁肃之《榻上策》,诸葛孔明之《隆中对》,可谓当世三大奇策。”

  “袁绍虽亡,曾雄踞河北。孙权偏安,江东却依旧坚守。刘玄德的诸葛孔明,未来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入刘备麾下屡献奇谋。”

  “火烧新野,携民渡江,撤往新夏孙刘联盟。”

  “虽说屡屡受挫,但其谋略已可称世所罕有,极智近妖,只是被一位拥有通天谋略,挥斥如神的高人所压制罢了。”

  “刘备入江东之时,仅有两千残兵败将,诸葛亮一计奇袭合肥,顿时为刘备打开了局面,再次拥兵十万!”

  “诸葛亮得刘备信赖,未来可期,故列为天下十大军师,第六!”

  诸葛亮和鲁肃一样,让中原士子文人感到惊奇。

  尤其是他们的《榻上策》与《隆中对》

  “刘皇叔居然新得了此等谋士,如此看来,汉室复兴可待也。”

  “嘘!”

  “小声点,这里可是曹丞相举办的月旦评!”

  “我就不清楚了,这诸葛亮都机智近妖,怎么可能还会被人处处压制?”

  “杨修说那个人……是一位拥有通天谋略,挥斥如神的高人,哪里的高人?”

  “会不会是谋主荀攸?”

  “这……有可能,不过也有可能是贾文和吧。”

  “那位拥有通天谋略,挥斥如神的高人,应该就在这二者当中。”

  “对,对…….”

  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杨修已经开始了第六次品评,品评天下第五的军师.

  “天下十大军师第五,荀攸!”

  “谋主荀攸,荀公达!”

  杨修闭上眼睛,思绪似是回到了许多年前: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二十余人入京,荀攸抵达洛阳,被拜为黄门侍郎!”

  “还是中平六年,董卓乱政,关东兵起……”

  “荀攸密谋刺杀董卓未遂,入大狱,后又因大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董卓被杀,荀攸幸免于难。”

  “因得荀令君举荐,遂投身曹丞相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