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214章 何谓朋党

小说: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作者:青衫取醉 更新时间:2022-09-26 20:07:21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赵海平陷入沉思。

  官军刚一进山,茶匪就已经插翅而飞了?

  这合理吗?

  赵海平也算是一个对古代战争了解颇多的现代人了,发生这种情况,显然不合理。

  古代战争中,信息和情报,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兵书里面都有关于信息和情报重要性的战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古今名将的共识。

  一名合格的将领,在对敌之前,放出大量的细作和探子去探察敌情,尽可能多地掌握对方的信息,这都已经算是基本操作了。

  但是,古代的信息传递,是很受限制的。

  毕竟古代也没有手机或者电报这种通讯工具,除了极少数情况可以用飞鸽传书这种办法,绝大多数情况,还是要人来跑腿。

  不管是传口信还是送信,总要有人时刻盯着周围的情况、时刻往来传递信息。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赵海平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大兵压境、直接进山。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这种落后的通讯方式下,就算茶匪派到外面的哨探发现大军进山了,跑回去通知茶匪,而茶匪们再一起跑路,也总要有一定的时间。

  官军总能揪住他们的尾巴一顿痛打。

  但现在,官军压根连茶匪的影子都没看到。

  这说明什么?

  赵海平冷静下来一番分析,得出了一个让他有些无奈的结论:“这说明,茶匪的情报系统,碾压官军?

  “可是,凭什么呢?

  “茶匪的人数没有很多,不可能大量地放出哨探来监视官军的动向。

  “难道说……

  “是有其他人给他们通风报信?

  “而所谓的‘其他人’,多半就是这附近的百姓?

  “开什么玩笑,百姓不帮着官军,反而帮茶匪?”

  赵海平一番分析,得出了一个让自己也感到离谱的结论。

  这些茶匪凭什么跑得这么快?除了附近有大量百姓给他们通风报信之外,也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而且一旦想通了这一层,莫名觉得还挺合理的。

  要知道,这伙茶匪最初是走私茶叶的,本身不过是请了一些凶人做押送,因为跟官差起了冲突、杀了人,这才被迫落草为寇。

  他们转战多地,却能够屡破官军,这其中固然有为首的那个赖文正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原因,固然有官军战力低下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情报工作方面的差距。

  官军战力再怎么低,那也是跟金人相比的。

  打打普通的土匪,还是不在话下的。

  之所以屡战屡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始终都在茶匪的主场打,茶匪本身就有巨大的情报优势。

  大量官军上山剿匪,茶匪们就光速跑路了,让官军扑一个空;等官军无功而返了,茶匪却能救助一些落单的官军痛击。

  在这种情报能力的差距面前,可不就是很难打么?

  至于为什么许多百姓反而站在茶匪这一边?

  其实想想这些茶匪最早为什么落草为寇就知道了。

  他们为什么不做正经的茶叶生意呢?是因为不喜欢吗?

  当然是因为当时齐朝的茶叶生意太难做了,茶引实在太贵,而且一路上还要被各种官员给层层盘剥。

  所以这些茶匪才铤而走险,做起了走私的生意。

  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相较于那些吃拿卡要的官差,反而是这些茶匪对他们而言更加亲近。

  毕竟这些茶匪,不同于齐朝其他的那些强盗性质的团伙。

  有些落草为寇的强人不事生产,想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只能以抢劫为生,自然会让周围的百姓唯恐避之不及;但茶匪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就是运卖茶叶。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反而更偏向茶匪,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想要剿匪成功,就得想办法切断茶匪与周围百姓的这种联系。

  “……也不对。

  “这似乎不可能做到,我没那么多时间。”

  赵海平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好好整顿一下这里的官场,然后再推出几项好的政策,让这里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样一来,他们应该就不会再去支持茶匪了。

  但转念又一想,这固然是治标又治本的好办法,但时间太长,见效太慢了。

  很多百姓跟茶匪勾结,这已经是一我齐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国用不足,岂有掠之于士大夫的道理?若是人心离叛,又有何人为官家治理这偌大的九州万方?”

  “臣以为,新法名为图强,实则暗结朋党!官家不可不防!”

  “王文川迂阔而不可信,徒有虚名而已!官家若是继续用他,恐怕立时就要变生肘腋!”

  听着这些对自己的攻讦,楚歌简直是气不打一起出来。

  这群人是要死啊!

  所谓的“官家”,是齐朝对皇帝的称呼。有大臣解释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称官家”。

  至于这些官员攻击的说辞,无非是这么几种。

  有人说,新法的规模太大,涉及到了整个齐朝上上下下的大批官员,根本就难以推行,等于是白费功夫;

  有人说,新法关于吏治的办法根本没有任何的缓冲,一上来就要把一批人罢官或者降职,容易引发动荡;

  还有人说,新法实际上是在暗结朋党,威胁皇帝的地位……

  楚歌此时的感觉,是有些莫名其妙。

  这都是些什么言论!

  明明就是不值一驳嘛!

  不过既然是在皇帝面前,也只能拿出120分的态度来,认真地来一番舌战群儒了。

  这次楚歌拿的天赋,还是之前的慷慨陈词。

  而这次的舌战群儒,显然更加理直气壮了。

  之前改了青苗法,结果给国家造成了损失,让皇帝也不再信任他了,虽然他的用意是好的,但从结果上来看确实要背锅,这没错。

  但这次呢?

  他是想整顿吏治啊!

  吏治的问题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皇帝也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同意他的方案。

  既然如此,那这些人的说法,根本就是不攻自破的嘛!

  怎么叫举措太猛、更张无渐?我明明是先从很缓和的方面开始的啊?又不是说一上来就把所有不合格的官员全都罢免,只免一部分也不行?

  什么叫规模太大、难以实行?变法嘛,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是什么事情都说规模太大、做不了就不做,那还变什么法?

  还有说变法会得罪士大夫、让士大夫不再支持皇帝,导致天下大乱的,这就更离谱了。

  盛太祖当年杀得官员少吗?贪污几两银子就剥皮实草,天下大乱了吗?

  反而是后来官员的势力越来越大,“众正盈朝”的时候,民不聊生了……

  士大夫里边确实有王文川这样能干实事的官员,但也有很多纯粹就是国家的蛀虫,怎么,除个蛀虫都不允许了吗?

  那这大齐可不就是活该被金国灭。

  至于暗结朋党这就更扯淡了,王文川要用人变法,总得提拔一批人、打压一批人,总不能但凡涉及到人员任免的事情,就叫暗结朋党吧?

  反正朋党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皇帝总不能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清楚吧?

  楚歌信心满满,因为他知道,这个皇帝并不是那种顶级的昏君,他还是想做事的,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还算是不错。

  所以,这次的慷慨陈词,应该会有效果。

  想到这里,楚歌理直气壮地,将以文君实为首的一干重臣,全都驳斥了一番。

  尤其是在说到朋党一事的时候,楚歌再三强调,能者上,庸者下,这是变法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很正常的人事任免。

  要做事,总得提拔一些能办事的官员,否则互相掣肘,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内耗中,变法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请官家信任我!

  只要给我五年,必定还官家一个高效廉洁的官场;给我十年,必定还官家一个富国强兵的大齐!

  这番话在天赋的加持下,说得慷慨激昂、新党的官员纷纷附和。

  那些旧党的成员,除了继续拿着“朋党”的说法搞人身攻击之外,完全没有任何的办法。

  而皇帝则是十分感动,当即决定,把王文川赶出京师。

  此时北方边患甚急,金兵随时都有可能南下。朝廷需要一位重臣去外出巡守,王文川是最佳人选。

  于是,王文川被调任为河东宣抚使,外出巡守。

  虽说还保留了参知政事的头衔,但实际上却已经被调出了朝廷的中枢。

  而这一次的尝试,又是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又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