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 第一百五十七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中

小说:汉末雄风 作者:云垂赏竹涛 更新时间:2023-11-26 04:0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丹徒孙策身边。

  赵旻小跑出来,远远地便向太史慈和周瑜二人行礼。

  “子义兄,公瑾兄长,二位贤兄别来无恙?大人、舅父及大兄…二兄、三兄、四兄而今可安好?”

  大人指的自然是吴老夫人,舅父是扬武将军吴景,大兄是孙策,至于二兄、三兄及四兄…

  咳咳,他们是年龄比赵旻小好几岁的孙权、孙翊和孙匡,哥四个还都是吴老夫人亲生的同胞亲兄弟。

  谁让兄弟姊妹之中,就数孙尚香年龄最小呢!

  太史慈、周瑜二人满面春风地躬身还礼。

  “从文勿念,老夫人、扬武将军及吴侯、众兄弟等人一切皆安好。”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周瑜蔫儿坏。

  他这满满的优越感…显然是来源于孙策与他纳了大小乔这对姊妹为妾。

  所以,赵旻这声兄长便显得毫无问题。

  因涉及孙家内部矛盾,太史慈不好插口,只是努力憋着笑。

  赵旻当然听出来了周瑜那满满的优越感。

  赵旻心中好气又好笑,但其人也清楚,周瑜这是在作秀:

  我江东与卫将军关系非比寻常,乃亲眷也!

  果然,周瑜随即便问道。

  “贤弟,阿香今何在?”

  赵旻躬身抱拳:“兄长,阿香已随家母返乡祭祖也。二位兄长快快请进!”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周瑜摇摇头:“不妥!贤弟,兄应先去觐见天子。”

  周瑜这句话说得毫无问题。

  赵旻笑道:“兄长,不如你我同行?”

  周瑜呵呵一笑,作揖道。

  “兄正有此意也!”

  周瑜这是真把赵旻当小妹夫了,其人将大兄的姿态拿捏得十足。

  赵旻也不矫情,当即唤来赵旭,与钟繇、步骘一起,随太史慈、周瑜进宫。

  刘协早已得知孙策和赵旻那不一般的友谊,是故其人懒得与江东二使虚与委蛇。

  其人收下二人送来的柑橘、桂圆等特产;纨、绮等高端丝织品;以及八佾吴郡舞女后,便请众人离去。

  赵旻先前还曾吐槽:舞女这三俗之礼,恐怕惟有刘帮主能送出…

  首发&:塔>-读小说

  其人被大舅哥狠狠打了脸。

  赵旻有预感,百子坊中,明年要多出不少采女、宫人,甚至是美人。

  这些舞女出身贫**,由于有刘艾把关,她们很难被封为贵人。

  返回卫府后,周瑜将礼册呈给赵旻,便吩咐兵卒与卫府吏员交割。

  吴老夫人、孙策母子,给赵旻备下之礼,比给刘协的要丰厚许多,当然…不可能送舞女。

  赵旻遣人将正忙于筹备大典收尾的董昭、鲁肃唤来,与步骘一起,将太史慈、周瑜请进自己书房秘议。

  周瑜收起戏谑之色,一脸肃然道。

  “从文,而今你远征匈奴进展如何?”

  赵旻摇头:“公瑾兄,弟实不知也。”

  平阳距许都有千里之遥,赵云遣回的信使不可能这么快返回许都。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这是汉末乱世,不是一千五百年后、驿站遍布的明清。

  周瑜对此毫不意外,其人宽慰道:“从文勿忧,此番我皇汉必可大胜。”

  众人客套一番后,周瑜继续道。

  “从文,某与子义兄,正旦后便须赶赴庐江郡,依你之见,秋收后八月可否出兵?”

  孙策早已对得江夏郡迫不及待。

  赵旻颔首:“公瑾兄尽管放心,届时旻必可出兵!”

  周瑜作揖后,笑道:“如此,你我便商议一番计策如何?”

  【作者题外话】:赵旻那台词,改编自古龙大师的楚留香传奇开篇。

  原文如下:

  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具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楚香帅是雅贼。

  所以,赵旻临时起意,做了一次采花大盗…

  在伏寿之后,步练师也怀上了赵旻骨肉…

  刘协自作自受!

  步骘初见周瑜,是在江都长江渡口,彼时周瑜、周泰匆匆自豫章郡西南角返回保护孙策。

  周瑜和孙策是连襟儿,所以赵旻喊周瑜一声哥毫无问题。

  当然,他俩不存在夏洛和张扬那种奇葩、狗血的关系。

  关于八佾舞女…

  云某记得当初便说过,当今诸侯能送出此礼者,绝不止大耳朵刘帮主一人。

  汉末交通状况及情报传递,绝对赶不上明清。

  首发&:塔>-读小说

  最后,周瑜是要与赵旻商议杀黄祖为孙坚报仇之事。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董卓在洛阳,攻杀社民(参与祭祀的民众),是最受史家诟病的暴行。

  实际此处另有蹊跷。

  按《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卓军至阳城,见民会于社下,遂杀之,掠夺妇女财物,悬首车轴,谎称“大破贼人”。

  (董)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后汉书董卓传》

  (卓军)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魏书董卓传》

  历来史家与读者,均把董卓“攻屠社民”看作令人发指的丑行。

  实情并非如此。

  考察时间线索与事件位置,董卓的军队,确实存在“攻贼大获”的可能。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先看时间。

  “社”是祭祀土地神;

  “稷”是祭祀五谷神。

  后世将“社稷”合称,引申为家国政权。

  社每年两次,春社与秋社。

  览查《魏书六董卓传》可知,彼时是春社,即“二月社”。

  (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魏书董卓传》

  考虑到董卓上洛时间在中平六年(西历189年)八月,而初平二年(191)四月已经离开洛阳;

  可知董卓军队攻杀社民,当在初平元年(190)或二年(191)的二月。

  问题恰在此处。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因为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绍等军阀已经在关东兴兵,而初平二年(191)二月,关东军势力更加猖獗。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魏书武帝纪》

  一言蔽之,“二月社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在关东兵起之后。

  再看地点。

  二月社的地点发生在阳城(豫州),恰好在洛阳以东。

  既然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已经兴兵讨伐洛阳;

  那二月时节,百姓早该阖门自守,甚至举族搬迁;

  如此一来,又岂有“齐聚社下”之道理?

  兵荒马乱之际,不求自保反而聚众祭祀,逻辑何在?

  须知,阳城东侧不远的颍川,即遭到董卓部将李傕的洗劫。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魏书荀彧传》

  洛阳是“兵冲形胜之地”,而阳城恰在其东侧不远。

  正月关东兵起,二月便有社民齐聚阳城;

  考虑到豫州刺史孔伷(阳城属豫州)亦在“讨董联军”之列,所谓的“祭祀土神”(二月社),只怕难以置信。

  因此董卓派军镇压,并号称“攻贼大获”,恐非虚言,而是确实如此。

  只不过董卓老贼名声太坏,其人做过的暴行,也远不止这一两件。

  因此把他塑造为毫无人性、杀人取乐的恶魔,也合情合理。

  而且随着凉州集团的彻底覆灭,魏晋的官方史家(王沈、陈寿为代表)更没必要替董卓说好话。

  官修史本身就是**的产物,秉承当朝的意志,传播当朝的意识形态。

  像董卓这种臭名昭彰的人物,即使被塑造成恶贯满盈的魔鬼,恐怕也不会有人探查真伪。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论语》所谓“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昔日子贡尝言:纣王之恶,远不如传说般严重。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其实看董卓之恶,也远不似书文所载般暴虐。

  但无论是陈寿、王沈、王粲还是范晔,这群士人对“伤害了士族感情”的董卓,是绝不可能有半句好话的。

  虽然董卓确实做过不少伤天害理的恶事,但行为初衷,远不如史料记载般恐怖。

  其人无论是废少立献、盗掘帝陵,还是攻杀社民,实际都有逻辑可循。

  废少立献是因为灵帝生前的改易储君计划、与何后又逼杀董后所致;

  另有“董侯”刘协的亲善心理作祟。

  至于盗掘文陵,最初是借合葬何太后的契机而暗中进行。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而最重要的暴行,即所谓“攻杀社民”,则大概率是镇压乱党。

  从时间与地点来看,正月关东兵起,而二月齐聚阳城,实在太过怪异。

  此事恐怕并非社民聚集,而是关东义军集结。

  因此董卓遣军队镇压,并非杀人取乐的**行为。

  至于所谓的“奸乱宫人公主”,恐怕亦有夸大。

  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董卓)凶逆如此。--《魏书董卓传》

  董卓“少游羌胡、浸染夷风”是人所共知的事;

  但灵帝卒年不过三十三岁,早年又屡丧皇子,留下的公主仅一人可考(万年公主),且记载散佚。

  因此,董卓的乱行,恐怕主要集中在“奸乱宫人”(妃嫔、宫女)上。

  但是若加上“奸乱公主”的罪行,无疑可以把董卓衬托得更加丑恶,于是史家也便不吝笔墨了。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董卓固然是枭雄恶霸,罪孽深重,事无可讳,合该遗臭万年。

  但览查诸书,推导串联其原本面貌,可知,董卓之恶,亦不似史书记载般恐怖。

  其人实际就是一个不守礼法的边地军阀,在东都洛阳妄图专擅权柄,最终与士族反目,天下大乱的故事。

  但在史家的理论构建下,如果说谁要为汉末晋初的百年丧乱(184-280)负起责任,那董卓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

  此岂独商纣而已邪?

  这便应了本章章节名,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