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进行到第三天,英美联军已深入德军防线12公里,火炮已可以直接轰炸目标区域。

  弗雷曼距离萨尔布吕肯不过20公里,以这样的突进速度,只需再过两天就能拿下德国这个工业重镇。

  到时,整条兴登堡防线都会因为缺乏弹药以及失去这个交通枢纽而战力受挫。

  这极大鼓舞了英美军的士气。

  黑格在《维普斯时光》中发表一篇采访式文章,他措辞激烈而充满**:

  “所有战斗在一线的勇士们,无论英军还是美军,我以你们为荣。”

  “你们用生命和鲜血证明,德国人的兴登堡防线是可以被突破的。”

  “勇敢的人不会被它表面的强大吓倒,只有那些沽名钓誉的懦夫,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散播失败的言论。”

  “甚至还有人构筑起自己的防线,试图从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安全感。”

  ……

  报道中一句都没提夏尔,却处处针对夏尔,极尽嘲讽。

  黑格在《维普斯时光》中发表是别有用心。

  这份报纸不是官报,而是第12皇家**营创办的以黑色幽默、讽刺闻名,供前线士兵取乐的报纸。

  (上图是根据《维普斯时光》战地军报拍摄的电影封面,2013年拍摄,讲述一名英军士兵在战争中发现一台印刷机,突发奇想用它创办了这份战争报的故事)

  黑格的用意很明显,他借此取笑夏尔并打击他的声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英军的地位。

  当然,黑格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宣传机会,他下令将这份报纸加刊并送到美军手中,美名其曰减轻士兵的压力。

  ……

  潘兴始终呆在弗雷曼指挥部。

  一向与士兵在一起甚至在一线指挥的他,这次一反常态的不敢跨出指挥部一步。

  这几天他没少跟贝克讨论过,他甚至命令参谋前往前线搜集证据佐证自己的想法。

  此时他正做另一次尝试。

  “部长阁下。”潘兴将一叠照片递到贝克面前:“请您看看这个。”

  贝克的办公室在潘兴旁,一个单人小间。

  他原本应该呆在英国远征军司令部,职责是促进英美两军的合作。

  但黑格却告诉他:“我们的问题不是这里,部长阁下。阻力一直是潘兴,您只要盯着他并让他服从命令就足够了。”

  于是贝克就呆在这里。

  贝克无力的望了潘兴一眼,接过照片随手翻了翻,语带不耐:“这能说明什么?德国人逃进森林?”

  潘兴指着地图分析:

  “萨尔布吕肯的入口处在两个森林的夹击之下,部长阁下。”

  “西北部是洪斯吕克山,西南部是瓦尔特林山。”

  “它们海拔虽不高但森林茂密,我们的步兵没能占领这些高地并深入,而主力部队却攻进敌军腹地……”

  (上图红色箭头为英美军主力进攻方向,两侧为丘陵和森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口袋阵。)

  贝克两手一摊:“这能说明什么?”

  “这是一个陷阱。”潘兴加重了语气:“难道您还看不出来吗?我们的主力将会被包围……”

  “不,准将。”贝克打断潘兴的话:

  “我们正在获得胜利。”

  “你说的或许没错,我们没能占领森林和主高地,但你却忽略了一点,这样的地形同样易守难攻,德国人很难突破我军的防守。”

  他手指重重点着森林边缘:

  “黑格知道怎么做,他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你想到的他也能想到。”

  “所以他在森林边缘构筑防线布设重兵防守。”

  “德国人会被封死在森林里,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

  他们甚至会在里面被饿死,贝克想,在森林里的德国人,他们从哪获得食物和弹药?

  如果没有这些,他们怎么才能反攻?

  潘兴当然不是这么想的。

  如果德国人早有预谋,他们当然会提前在森林储备粮食和弹药。

  但说这些有什么用?

  除非能深入森林找到德军弹药库并拍照给贝克看。

  “还有另一个可疑的地方。”潘兴坚持:“我们歼灭和俘虏的德军士兵很少,三天的战事只有两千多人。”

  贝克笑了起来:

  “这只能说明德国人跑得快,准将。”

  “它恰恰证明黑格是对的,德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他们没有与我们战斗下去的能力。”

  “另外,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们俘虏的德军士兵中有许多是老人和小孩。”

  潘兴无言以对,这是事实。

  贝克两手一摊,意思是“这就是证据”。

  最后,贝克给潘兴递上一份报纸,是英国人送来的《维普斯时光》。

  “看看这个,准将。”贝克说:“它或许能让你放松下来。”

  潘兴无奈的接过报纸:“是,部长阁下。”

  潘兴返回自己的座位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打开报纸瞄了一眼,看到黑格的言论时他轻轻摇头。

  这家伙以为他赢了吗?英国人的自大的傲慢,他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再看看地图,部队距目标只有8公里,该是德国人收网的时候了。

  即便现在说服贝克,只怕也无法及时将部队收回来。

  那么,就等待事实给出答案吧!

  ……

  大雪纷飞,一个中队的“骆驼”战斗机飞临萨尔布吕肯上空。

  这不是他们第一回这么干了,为了试探德军的虚实,英国远征军几次派出战机深入德军腹地侦察。

  最后航空队得出结论:

  “德国人的三翼机之所以能在朗贝维莱机场获得大胜,主要是因为偷袭。”

  “他们的三翼机很可能依旧不是‘骆驼’战斗机的对手。”

  “我认为制空权还在我们手里,德国空军不敢出战!”

  ……

  带领这支中队的哈克尔少校坚信这一点,因为他已两度带队空袭萨尔布吕肯火车站,德军除了地面的防空火力外没有任何反应。

  这一回也不会例外,哈克尔少校想。

  他朝两侧打了个手势,又朝下方的目标指了指,意思是“早点干完活收工”。

  部下愉快地回应着,然后降低高度冲向目标。

  但就在这时,阳光中突然跳出几道影子,它们快速又凶狠地朝哈克尔的机群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