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编辑部的故事》即将上映,江弦跟着“海马”都人结结实实忙活一阵儿。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让他猝不及防的是,李清泉带着几人一块儿找到了《人民文学》的编辑部来见他。
“清泉同志。”一见着李清泉,江弦就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
当初他在《京城文艺》,也就是现在的《京城文学》上投稿,也就是刚开始写作的那会儿,领导他这个小作者的主编就是李清泉。
当时李清泉搞“集束式”写作,在当时的《京城文艺》带出了一大批如今已经成为文坛中流砥柱的青年作家。
而某种意义上讲,江弦也确实是李清泉培养的那一批作者中的一个。
不仅如此,后来他前往文学讲习所进修的时期,李清泉也担任了文学讲习所的重要职务。
从这个角度讲,江弦又是他名义上的学生。
更别提,这些年李清泉又为了鲁迅文学院以及作家文凭的事情东奔西走,这份由他争取来的利好可是结结实实让江弦享受到了。
所以一见到李清泉,江弦就克制不住的亲切。
虽然不在嘴上说,但对李清泉的感激他是记在心里的。
“我介绍一下。”
李清泉拉着和他一起过来的几个中年男人,“这是咱们北大作家写作班的负责老师,李明烁。”
“哦,您好您好。”江弦热情的和李明烁握了握手。
嗯,他现在虽然“贵”为《人民文学》主编,但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北大的学生。
“江弦同志。”
李明烁先是冲江弦笑笑,而后脸上又很快浮上一份难为之色:
“我们这次过来,一个呢,是代表北大写作班来看看您,慰问一下您,另外一个呢,是想问一下您,您的毕业作品准备的怎么样了?”
江弦听完李明烁这话,当然能听明白,这话前半句是客套,后半句才是重点。
“毕业作品?”
他一拍脑门儿。
当时入学北大的时候,他好不容易跟北大争取来了课程的免听,只等时间一到便能领取一纸北大证书。
而当时北大确实也答应了他,可以给他不听课的权力,但在这话的后面,北大的人提了一个要求就是
——毕业作品。
在毕业之前,必须交给北大一部用作验证写作班学习成绩的毕业作品。
江弦当时答应的痛快,没想到时间悠悠一转,已经到了写作班该毕业的时候。
而彼时的他已经将什么毕业的事情忘了个干干净净。
迟迟不交作业,这下被人家老师找上门要了。
李明烁这边,看到江弦脸色,大概猜到什么,心里凉了半截儿。
得,真没准备!
他们北大这个写作班里,来学习的作家有好几名,其中不乏已经成名的,在重要文学期刊上doit发表过文章。
而要说其中最特殊的一名学生,那就是江弦了。
作家班的老师之间有一个说法,作家班如今的所有学生加到一起,也比不过江弦这个学生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毕竟人家现在可是国内最大、最重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掌门人。
上一个坐这个位置的,都已经飞到海里去了。
而江弦呢,年纪比上一位年轻到离谱,论作品的影响力又不输给上一位。
就算没办法和上一位一样飞黄腾达,那也是绝对的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见江弦毕业作品迟迟没有主动交上来,北大写作班那边儿有点着急。
催,还是不催?
思来想去,还是得催。
就算对方是江弦,可我们是北大,哪能在这种学术问题上轻易让步。
可谁去催呢?
找江弦催稿子的事情,一下子成了写作班所有老师公认的难题,一个个推三阻四,躲瘟神一样生怕这任务落到自己头上。
李明烁也是倒霉,写作班的老师里头数他年轻,最后这个难题也就落到了他头上。
他来之前,已经设想过,如果江弦只是还没写完,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去提交,那都好说。
最尴尬的情况就是江弦忘了。
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让江弦写一部毕业作品谈何容易,而且对方身兼要职,恐怕会很难从他那里追到这篇稿子。
现在的情况显然是李明烁所设想的第二种情况,也是最差的情况
——江弦忘了。
“.嗯,都这个点儿了。”江弦看一眼手表,同时看向李清泉和李明烁,“要是方便的话,不如和我去家里一块儿吃个便饭?清泉同志,咱们可有好久没见了,今天必须得一起喝两杯。”
“我身体不好,少喝一点可以,多喝就不行了,喝不过你们年轻人。”李清泉笑道。
俩人气氛轻松,李明烁那边儿心里却异常煎熬。
在他看来,江弦这明显的缓兵之计么。
明显是没有稿子,想给他吃吃喝喝一顿然后打发走。
可真就这么回了学校,又该如何交代呢?
李明烁那叫一个痛苦。
要是帮了江弦,那就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北大也断然不会接受江弦这样连毕业作品都没有就想领取毕业证书的学子,最后大概率是会将江弦的名字挪出北大,而这样的结局,显然是写作班的老师们都不想看到的。
可是不帮江弦呢,那就是直接性的得罪了他,得罪了这么一位在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李明烁当然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境况发生。
唉,这可真是缩脖子是死,伸脖子也是一刀砍死。
这事情,太难做了。
李清泉也有一辆配车,是鲁迅文学院的,和江弦的黑色伏尔加一前一后开回团结湖,登时吸引来很多注意的目光。
不过大作家江弦住在这里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能大概猜到,应该又是什么大人物过来拜访江弦。
“请坐。”把几人带回家里,江弦给倒上茶水,然后坐下来跟李清泉询问鲁迅文学院和作家写作班的近况,“我这儿有几个好苗子要推荐给您,他们都有很高的写作天分,就是缺少一段在写作上的专业性学习。”
“是么?”李清泉来了兴趣,毕竟鲁迅文学院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作家,在写作上有天分,但是学历受限制也缺乏正规的学习,“叫什么名字?”
“嗯,都是我单位的,哦,您可能不知道,最近我们现代文学馆搞的一个‘影视创作中心’,叫‘海马’,有几个编剧写的东西相当有天赋。”
“叫什么名字?”
“一个叫余华,南方来的小同志,还有个叫王硕,这个是咱们京城本地的”
“哦。”李清泉对这几个名字并不陌生,有耳闻过他们的名字,知道这都是最近在文坛新崛起的作家。
“那个,二位”在一旁听俩人聊半天的李明烁坐不住了,纠结半天,他还是觉得不应该放弃催稿的事情,应该和江弦要要稿子才行。
“江弦同志,我还是想问问您,毕业作品您究竟准备的怎么样了,这事情还是不要拖的太久为好”
“毕业作品啊”江弦脸上露出一抹微笑,“老实讲,我把这事儿给忘了个彻底,以前发表的作品能用么?您看《顽主》怎么样?”
“《顽主》?”
李明烁满脸纠结,“《顽主》这当然是很好的,我也读过,很吸引人,但是是不是已经发表太久的时间了?而且知名度也实在是太高了,拿出来当毕业作品,好像有点儿不合适.”
倒也不是李明烁吹毛求疵。
《顽主》发表那么久,名气那么大,任谁都知道江弦这篇并不是作为江弦自己在写作班的毕业作品写的。
“不行么”江弦皱了皱眉,“那就是一定要一部新?”
“也不一定是新,您以前没发表过的也可以,总之,总得体现出您在我们这儿的学习成果”
“哈哈。”
李清泉看着江弦的表情笑了笑,“怎么,一向不缺稿子、不怕催稿的江弦也被逼的江郎才尽了?”
闻言,江弦也不多解释,只是微笑:
“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灵感充足,一辈子都处于创作巅峰期呢,人力终有尽时。”
“人力终有尽”李明烁听着江弦这话,忍不住看他一眼。
难道真的英雄迟暮江郎才尽
在爆发式的写作那么多年以后,江弦也迎来了属于他的沉淀期?
也是。
就连那么多世界级的文学大师,穷尽一生,能拿出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就那么寥寥几部而已。
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都能高频、高产、高质量的写作。
在李明烁看来,江弦从崛起到现在的整个写作历程已经堪称是个奇迹。
在这长达近乎十年的时间里,江弦几乎每年都能掏出有影响力,而且是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几乎每一篇的发表,都掀起读者的阅读狂潮以及文学评论家的讨论热潮。
更别提他多次发起和推动了各式各样的新文学创作思潮。
山有尽头海有岸。
一个属于江弦的时代,也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落幕。
就当李明烁在心中感叹着廉颇老矣的时候,在一旁听了半天的朱琳忍不住开口:
“童话故事行么?”
“童话故事?”
李明烁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想起,江弦也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写出过一部影响力巨大的《草房子》,李明烁也读过,这虽然说是儿童文学,但给大人读也毫不违和,甚至当时感动的他眼泪哗哗直掉,一个劲儿的感叹,怎么会有人把儿童文学写的这么美,怎么会有儿童文学能做到这么的温暖人心。
“如果是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可以的,我们有专门的儿童文学课程。”李明烁解释道。
朱琳眼睛一亮,“江弦,要不你就把那个故事写出来,多美的一个故事啊,要是不写出来,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故事?”李明烁嗅到一丝希望,心里也燃起希冀。
如果真能写这么个儿童文学让他交差也可以啊。
当然了,李明烁并不指望这部的质量有多高。
在他看来,江弦恐怕再难写出“草房子”那样的。
《草房子》那样好的,对任何一名作家来说都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且写作和一个人当时的心境、遭遇、思想又脱不开干系。
儿童文学最注重思想上都纯洁。
那部已经是江弦数年前的作品了,这些年经历了这么多,见证了这么多社会上的巨变。
是否还能拿出纯净的心灵来写好儿童文学。
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故事?什么故事?”一旁的李清泉也好奇起来。
“害。”
江弦笑了笑,“为了哄闺女睡觉,编了些故事,朱琳觉得这故事不错一直建议我写下来。”
“为了哄闺女睡觉编了个故事?”李清泉两眼睁大。
这也太奢侈了!
同时又忍不住的感叹,江弦这个当爹的是有多宠溺这个女儿。
一个堪称“一字千金”级别的作家,把他最宝贵的灵感献给了他闺女的童年。
这事情谁听了不觉得动容?
“我觉得那故事挺好的,大人小孩儿都适合听,老江一直没时间写,这回我觉得刚好是个契机。”
朱琳再一次劝说起江弦,“你之前一直在忙《编辑部的故事》,现在这电视也马上就要上映了,还用操那么多心,我看你啊,还是赶紧把心思挪回写作上吧。”
“呵呵,是啊。”
李清泉非常认同朱琳的话,“我一早就非常反对作协布置太多任务给你,我们的作协,不缺一个好的工作者,但是我们的国家,缺少一个好作者,江弦同志,你要把握好自己的重心,趁着还能写的时候,多写一些好作品,写作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篇有多来之不易你也清楚,至于别的事情,照我看,什么时候做也来得及。”
“这道理我明白。”
江弦神色复杂。
朱琳说的,其实他都明白,他又何尝不想赶紧把这篇由【飞行员】和【历险】两条灵感合成的儿童文学写出来呢。
只是人家这是个外国。
要是改得不好,那可真把这部世界级的经典毁了。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让他猝不及防的是,李清泉带着几人一块儿找到了《人民文学》的编辑部来见他。
“清泉同志。”一见着李清泉,江弦就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
当初他在《京城文艺》,也就是现在的《京城文学》上投稿,也就是刚开始写作的那会儿,领导他这个小作者的主编就是李清泉。
当时李清泉搞“集束式”写作,在当时的《京城文艺》带出了一大批如今已经成为文坛中流砥柱的青年作家。
而某种意义上讲,江弦也确实是李清泉培养的那一批作者中的一个。
不仅如此,后来他前往文学讲习所进修的时期,李清泉也担任了文学讲习所的重要职务。
从这个角度讲,江弦又是他名义上的学生。
更别提,这些年李清泉又为了鲁迅文学院以及作家文凭的事情东奔西走,这份由他争取来的利好可是结结实实让江弦享受到了。
所以一见到李清泉,江弦就克制不住的亲切。
虽然不在嘴上说,但对李清泉的感激他是记在心里的。
“我介绍一下。”
李清泉拉着和他一起过来的几个中年男人,“这是咱们北大作家写作班的负责老师,李明烁。”
“哦,您好您好。”江弦热情的和李明烁握了握手。
嗯,他现在虽然“贵”为《人民文学》主编,但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北大的学生。
“江弦同志。”
李明烁先是冲江弦笑笑,而后脸上又很快浮上一份难为之色:
“我们这次过来,一个呢,是代表北大写作班来看看您,慰问一下您,另外一个呢,是想问一下您,您的毕业作品准备的怎么样了?”
江弦听完李明烁这话,当然能听明白,这话前半句是客套,后半句才是重点。
“毕业作品?”
他一拍脑门儿。
当时入学北大的时候,他好不容易跟北大争取来了课程的免听,只等时间一到便能领取一纸北大证书。
而当时北大确实也答应了他,可以给他不听课的权力,但在这话的后面,北大的人提了一个要求就是
——毕业作品。
在毕业之前,必须交给北大一部用作验证写作班学习成绩的毕业作品。
江弦当时答应的痛快,没想到时间悠悠一转,已经到了写作班该毕业的时候。
而彼时的他已经将什么毕业的事情忘了个干干净净。
迟迟不交作业,这下被人家老师找上门要了。
李明烁这边,看到江弦脸色,大概猜到什么,心里凉了半截儿。
得,真没准备!
他们北大这个写作班里,来学习的作家有好几名,其中不乏已经成名的,在重要文学期刊上doit发表过文章。
而要说其中最特殊的一名学生,那就是江弦了。
作家班的老师之间有一个说法,作家班如今的所有学生加到一起,也比不过江弦这个学生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毕竟人家现在可是国内最大、最重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掌门人。
上一个坐这个位置的,都已经飞到海里去了。
而江弦呢,年纪比上一位年轻到离谱,论作品的影响力又不输给上一位。
就算没办法和上一位一样飞黄腾达,那也是绝对的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见江弦毕业作品迟迟没有主动交上来,北大写作班那边儿有点着急。
催,还是不催?
思来想去,还是得催。
就算对方是江弦,可我们是北大,哪能在这种学术问题上轻易让步。
可谁去催呢?
找江弦催稿子的事情,一下子成了写作班所有老师公认的难题,一个个推三阻四,躲瘟神一样生怕这任务落到自己头上。
李明烁也是倒霉,写作班的老师里头数他年轻,最后这个难题也就落到了他头上。
他来之前,已经设想过,如果江弦只是还没写完,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去提交,那都好说。
最尴尬的情况就是江弦忘了。
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让江弦写一部毕业作品谈何容易,而且对方身兼要职,恐怕会很难从他那里追到这篇稿子。
现在的情况显然是李明烁所设想的第二种情况,也是最差的情况
——江弦忘了。
“.嗯,都这个点儿了。”江弦看一眼手表,同时看向李清泉和李明烁,“要是方便的话,不如和我去家里一块儿吃个便饭?清泉同志,咱们可有好久没见了,今天必须得一起喝两杯。”
“我身体不好,少喝一点可以,多喝就不行了,喝不过你们年轻人。”李清泉笑道。
俩人气氛轻松,李明烁那边儿心里却异常煎熬。
在他看来,江弦这明显的缓兵之计么。
明显是没有稿子,想给他吃吃喝喝一顿然后打发走。
可真就这么回了学校,又该如何交代呢?
李明烁那叫一个痛苦。
要是帮了江弦,那就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北大也断然不会接受江弦这样连毕业作品都没有就想领取毕业证书的学子,最后大概率是会将江弦的名字挪出北大,而这样的结局,显然是写作班的老师们都不想看到的。
可是不帮江弦呢,那就是直接性的得罪了他,得罪了这么一位在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李明烁当然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境况发生。
唉,这可真是缩脖子是死,伸脖子也是一刀砍死。
这事情,太难做了。
李清泉也有一辆配车,是鲁迅文学院的,和江弦的黑色伏尔加一前一后开回团结湖,登时吸引来很多注意的目光。
不过大作家江弦住在这里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能大概猜到,应该又是什么大人物过来拜访江弦。
“请坐。”把几人带回家里,江弦给倒上茶水,然后坐下来跟李清泉询问鲁迅文学院和作家写作班的近况,“我这儿有几个好苗子要推荐给您,他们都有很高的写作天分,就是缺少一段在写作上的专业性学习。”
“是么?”李清泉来了兴趣,毕竟鲁迅文学院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作家,在写作上有天分,但是学历受限制也缺乏正规的学习,“叫什么名字?”
“嗯,都是我单位的,哦,您可能不知道,最近我们现代文学馆搞的一个‘影视创作中心’,叫‘海马’,有几个编剧写的东西相当有天赋。”
“叫什么名字?”
“一个叫余华,南方来的小同志,还有个叫王硕,这个是咱们京城本地的”
“哦。”李清泉对这几个名字并不陌生,有耳闻过他们的名字,知道这都是最近在文坛新崛起的作家。
“那个,二位”在一旁听俩人聊半天的李明烁坐不住了,纠结半天,他还是觉得不应该放弃催稿的事情,应该和江弦要要稿子才行。
“江弦同志,我还是想问问您,毕业作品您究竟准备的怎么样了,这事情还是不要拖的太久为好”
“毕业作品啊”江弦脸上露出一抹微笑,“老实讲,我把这事儿给忘了个彻底,以前发表的作品能用么?您看《顽主》怎么样?”
“《顽主》?”
李明烁满脸纠结,“《顽主》这当然是很好的,我也读过,很吸引人,但是是不是已经发表太久的时间了?而且知名度也实在是太高了,拿出来当毕业作品,好像有点儿不合适.”
倒也不是李明烁吹毛求疵。
《顽主》发表那么久,名气那么大,任谁都知道江弦这篇并不是作为江弦自己在写作班的毕业作品写的。
“不行么”江弦皱了皱眉,“那就是一定要一部新?”
“也不一定是新,您以前没发表过的也可以,总之,总得体现出您在我们这儿的学习成果”
“哈哈。”
李清泉看着江弦的表情笑了笑,“怎么,一向不缺稿子、不怕催稿的江弦也被逼的江郎才尽了?”
闻言,江弦也不多解释,只是微笑:
“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灵感充足,一辈子都处于创作巅峰期呢,人力终有尽时。”
“人力终有尽”李明烁听着江弦这话,忍不住看他一眼。
难道真的英雄迟暮江郎才尽
在爆发式的写作那么多年以后,江弦也迎来了属于他的沉淀期?
也是。
就连那么多世界级的文学大师,穷尽一生,能拿出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就那么寥寥几部而已。
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都能高频、高产、高质量的写作。
在李明烁看来,江弦从崛起到现在的整个写作历程已经堪称是个奇迹。
在这长达近乎十年的时间里,江弦几乎每年都能掏出有影响力,而且是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几乎每一篇的发表,都掀起读者的阅读狂潮以及文学评论家的讨论热潮。
更别提他多次发起和推动了各式各样的新文学创作思潮。
山有尽头海有岸。
一个属于江弦的时代,也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落幕。
就当李明烁在心中感叹着廉颇老矣的时候,在一旁听了半天的朱琳忍不住开口:
“童话故事行么?”
“童话故事?”
李明烁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想起,江弦也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写出过一部影响力巨大的《草房子》,李明烁也读过,这虽然说是儿童文学,但给大人读也毫不违和,甚至当时感动的他眼泪哗哗直掉,一个劲儿的感叹,怎么会有人把儿童文学写的这么美,怎么会有儿童文学能做到这么的温暖人心。
“如果是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可以的,我们有专门的儿童文学课程。”李明烁解释道。
朱琳眼睛一亮,“江弦,要不你就把那个故事写出来,多美的一个故事啊,要是不写出来,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故事?”李明烁嗅到一丝希望,心里也燃起希冀。
如果真能写这么个儿童文学让他交差也可以啊。
当然了,李明烁并不指望这部的质量有多高。
在他看来,江弦恐怕再难写出“草房子”那样的。
《草房子》那样好的,对任何一名作家来说都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且写作和一个人当时的心境、遭遇、思想又脱不开干系。
儿童文学最注重思想上都纯洁。
那部已经是江弦数年前的作品了,这些年经历了这么多,见证了这么多社会上的巨变。
是否还能拿出纯净的心灵来写好儿童文学。
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故事?什么故事?”一旁的李清泉也好奇起来。
“害。”
江弦笑了笑,“为了哄闺女睡觉,编了些故事,朱琳觉得这故事不错一直建议我写下来。”
“为了哄闺女睡觉编了个故事?”李清泉两眼睁大。
这也太奢侈了!
同时又忍不住的感叹,江弦这个当爹的是有多宠溺这个女儿。
一个堪称“一字千金”级别的作家,把他最宝贵的灵感献给了他闺女的童年。
这事情谁听了不觉得动容?
“我觉得那故事挺好的,大人小孩儿都适合听,老江一直没时间写,这回我觉得刚好是个契机。”
朱琳再一次劝说起江弦,“你之前一直在忙《编辑部的故事》,现在这电视也马上就要上映了,还用操那么多心,我看你啊,还是赶紧把心思挪回写作上吧。”
“呵呵,是啊。”
李清泉非常认同朱琳的话,“我一早就非常反对作协布置太多任务给你,我们的作协,不缺一个好的工作者,但是我们的国家,缺少一个好作者,江弦同志,你要把握好自己的重心,趁着还能写的时候,多写一些好作品,写作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篇有多来之不易你也清楚,至于别的事情,照我看,什么时候做也来得及。”
“这道理我明白。”
江弦神色复杂。
朱琳说的,其实他都明白,他又何尝不想赶紧把这篇由【飞行员】和【历险】两条灵感合成的儿童文学写出来呢。
只是人家这是个外国。
要是改得不好,那可真把这部世界级的经典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