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还是1987年的7月,又有一件事震动了文学界。
由已经过世的丁凌创办的《中国》杂志,继改为长篇季刊,内部多次动荡以后,于今年7月正式终刊。
在许多人看来,这本丁凌晚年倾尽全部心血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国》,是丁凌晚年一道异常亮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会办这本刊物呢?
原因其实是84年的时候,在京城召开了一个创作座谈会。
然后这次座谈会就成了一次老作家的聚会,会上来了很多老作家,草明、舒群、魏巍、雷加、骆宾基、姚雪垠、李纳、曾克、西虹、逯斐、林斤澜等.
这时候草明就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青年作家和老作家之间有些隔阂。
这一点马上得到其他老作家的认同。
刚拿下“茅盾文学奖”的魏巍说:新老作家之间的关系还不是普遍很密切,为了我们革命的文学事业,文学刊物对新老作家至少要一视同仁。
舒群也非常激动,立刻为许多老作家待遇低鸣起了不平:
“我们许多三十年代就很出名的老作家,现在看病要车难,家里又没有电话。有的领导不够坐专车的资格,不够住木樨地高干楼的资格,却什么都能捞到手,还不是因为他们有权,老作家没权?”
这话里话外,老作家们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些老作家被“搁置”了,越来越不受重视,也没有获得老作家们应得的待遇。
当天,冯沐这些个在座级别比较高的作协领导,全都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
第二天,还是这个会上,丁凌颇为感慨地号召:我们的老作家都是“宝”哇,都有一肚子创作经验,现在很多部门都在抢救资料,我们应该把这些“宝”也抢救下来,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笔财富!
魏巍由于路上堵车,来晚了,但是一开口就直奔主题:
“我想提个建议,昨天会议上有人发言中提到成立一个《老作家文学》,这是戏言,说笑话。但是昨天散会以后,我就反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作协是不是真的需要再创办一个刊物?”
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上的讨论,因为魏巍的提议,丁凌脑海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创办,就是为了给老作家争取文学阵地。
另外呢,这部刊物又是“民办公助”办刊模式的一次摸索。
丁凌给上面打的办刊申请报告里就写了。
其一,申请办刊者是一批“大多已进入老年”、“不甘默默无为,愿意为繁荣**文学贡献余生”的“老同志”。
其二,办刊经费“除创刊阶段请求银行贷款外,此后刊物及其他出版物一律自负盈亏,不要国家补贴,并考虑实行集资认股。”
这在所有的单位里,绝对是一项壮举。
在丁凌的不断努力下,杂志创刊,虽说创刊宗旨是一本老作家的刊物,但产生之后,这部刊物诞生于80年代中期的刊物,慢慢开始承担了承上启下的功能,也部分的承担了文学干预现实的功能。
文学“新生代”的崛起,这部《中国》功不可没。
它发表当时备受争议的遇罗锦的散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发表了朦胧派的诗歌,发表了残雪的成名作,还发表了贾平凹的.
很多“85新潮”后涌现的年轻作家都是在《中国》上先露面的。
然而这部在文化界共同瞩目下诞生的文学刊物,这部已经载满荣誉的刊物,竟然只存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就这样仓促的夭折。
一时间,无数熟悉其中内幕的作家,以及与丁凌交好的友人,都感到无穷的悲哀与惋惜。
沈从文最近身体也不太好,虽然在这几年,他的名气渐渐恢复,重新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也被分配了新房子,有了宽大的工作室,然而他的写作和研究已力不从心。
他的手不听使,写不成文章。
这天,他的助理王亚蓉将《中国》终刊的事情讲给了他,年迈的沈从文怔了一下,恍惚了许久都没回过神,王亚蓉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惋惜,看到了遗憾。
“亚蓉,能不能劳烦你去帮我买上一份这部刊物的终刊?”沈从文开口说,“我想看看。”
“不麻烦,沈老师。”
王亚蓉立刻答应下来,很快将一份崭新的《中国》交到沈从文的手上。
沈从文颤颤巍巍的手轻抚过杂志的封面,上面印着《中国》杂志的刊徽:一个像太阳般鲜红的大圆球,上面迭印着一张雪白的、飘动的稿纸,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文学事业。
“八十岁了,还创办这么一个刊物,真是了不起啊。”沈从文感叹一声。
要说起他和丁凌之间的是非恩怨,那真是说不完,都说人老了也就看开了,可哪怕是到了晚年,丁凌对他的敌意也始终没能化解。
可在沈从文这里,那个文学炽热的年代,那个春风都带着墨香的1925年,他和丁凌这俩湘西的骄子,还有丁凌的伴侣胡也频,一同在香山那间简陋却充满温情的小屋里,度过了那段贫困却充满**的创作初期。
那时的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三人之间的关系远超过朋友,丁凌与胡也频这对夫妇给了沈从文远超过朋友的信任,而沈从文也总是能在丁凌与胡也频争吵时居中调和。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三人共同组成的小家。
三人一度被小报描绘成“三角恋爱”的传奇,甚至传言“大被同眠”。
沈从文曾写过的一首《呈小莎》,更是让外界对他们的关系猜测纷纷。
诗句中的暗指,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谊,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虽不张扬,却充满生机。
然而他们的道路最终分岔,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未来,曾经的挚友,也成了文学道路上的陌路人,甚至最后决裂,丁凌痛斥沈从文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沈从文虽未直接回应,但私下里却如同“背后挨刀”。
后来丁凌也试图邀沈从文共餐,以缓和关系,她觉得自己已经年迈,不想再让这段恩怨继续下去。
然而,沈从文却保持着自己的自尊,以“怎能与骂我者同桌”为由拒绝,并且态度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妥协余地。
于是,斯人已逝,徒留遗憾。
沈从文脑海中闪烁着一幕幕的过往,眼眶渐湿,手掌轻抚《中国》,眼见就连过往友人创办的这部刊物也终于夭折,心中情绪说不出的复杂。
有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中通常被认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生理上的,这是生物学上的定义,指的是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消逝,此时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死亡。
第二次死亡是社会关系上的,指的是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在社会关系中消逝,这是一个正式的仪式,让亲人和朋友有机会最后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第三次死亡是真正的死亡,是指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去世后,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被彻底遗忘。这时,你真正地被世界所遗忘,被称为终极死亡。
于沈从文来说,这部倾注着丁凌晚年全部心血的刊物“死亡”,何尝不是丁凌的又一次死亡呢?
丁凌,这位名躁20世纪的中国著名女作家,这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过无法取代贡献的女作家,将来还会有几人记得呢?
连她办的刊物都容不下,更何况她的文章?
沈从文越想越多,也越想越悲,眼神模糊间,已经老花的双眸隐约看到一行醒目文字。
他调整眼镜,好不容易才看清楚这一行字,也是《中国》这部刊物的终刊词:
“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江弦”
沈从文感到身体一抖。
“好!”
“写的真好!”
以“宣告无罪”的强音起始,却以“凋谢”的沉静收束,形成宣言与宿命、抗争与接受的复调。
简练如诗的悲壮,正凝缩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抗争与尊严抉择。
而且“凋谢”这个词用的很漂亮。
“凋谢”并非是自然消亡,而是外部压力下的被迫落幕。
这句终刊词以花朵凋零为喻,既流露无奈,亦保留体面。
而且相较于“死亡”“摧毁”这些表述,“凋谢”蕴含自然诗学:
它承认消亡的必然性,同时赋予其尊严感。
另外,在基督思想中,“罪归基督,义归世人”的救赎逻辑,亦为“凋谢”注入牺牲与重生的双重可能。
因此,“凋谢”是生命周期的完成,而非耻辱的溃败。
这样一句终刊词,将一部杂志无奈且耻辱的终结,升华为对文化薪火相传的信念。
沈从文的眸子又渐渐清澈了。
这样一句终刊词,毫无疑问是对他刚才失落最大的慰藉。
“要感谢江弦哟。”他对妻子张兆和说。
“怎么了?”
“他给《中国》写了一句好终刊词啊,冰之若是泉下有知,恐怕魂灵也会觉得安稳。”沈从文一脸欣慰的说。
冰之正是丁凌的字。
在沈从文眼里,他把江弦给《中国》写终刊词的事儿看的很重。
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在墓碑上,以求得人死留名,这便是“墓志铭”。
而对于一部刊物来说,终刊词就相当于这部刊物的“墓志铭”。
《中国》这部刊物的“墓志铭”其实是很不好写的,而江弦以最巧妙的方式给它写下了这句话,以“凋谢”来换取精神上的不朽。
“写的真好。”张兆和读过以后,也觉得江弦这句“终刊词”承载着莫大的精神力量。
“‘凋谢’并非终点,思想无罪,尊严不死,凋谢的花瓣之下,土壤永远在等待新的绽放。”
与此同时,关注到《中国》这份终刊词的,当然不止沈从文夫妇这一对。
随着《中国》刊物的停办,这句写在终刊上的终刊词,迅速成为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诗刊》的编辑部迅速讨论起这句终刊词,认为这不仅是一句终刊词,更是一句绝美的诗句。
有人忍不住感叹,虽然江弦的才华更多的表现在写作上,但在他的骨子里,他其实是一名诗情无与伦比的诗人。
他的每一首诗词,都不是无的放矢的矫揉造作,而是真的被赋予了情感的力量在其中。
此次《中国》杂志上的这一句终刊词,正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验证。
而除了《诗刊》以外,大量的作家、评论家、老一辈知识分子,发表了大量文章,来祭奠这部丁凌创办刊物的终刊,而这些文章的中心,都围绕在江弦的那句终刊词上。
卓永良正拿着从艾青那儿得来的一首诗,犹豫是否采用。
而《中国》的终刊词,也很快传入他的耳中,在唏嘘过后,得知江弦这句终刊词,竟然引发了现象级的社会讨论。
卓永良马上下定决心,采纳那首艾青推荐来的江弦所作诗词,用作两岸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关于江弦这句终刊词的讨论里,有人发掘出,江弦写这一句终刊词的时间,几乎与前段时间《顽主》引发的争议所重合。
所以江弦的这一句终刊词,一语双关,其中不仅饱**对《中国》这份杂志的惋惜,也有着他对自己《顽主》这篇文章遭受非议的不忿。
已渐渐呈消停之势的对《顽主》的讨论,又一次被这句终刊词所引发。
这一次,大部分的文学评论和讨论,开始站在《顽主》的支持面,谴责的声音几乎被压倒性的覆盖。
而米家山正和峨眉厂的领导,商讨着拍摄《顽主》的事项。
当《顽主》这样一篇送到峨眉厂领导手里的时候,峨影的委员会当然是不批的,认为这部即便出自江弦之手,也难以改编成影视作品。
而且峨眉厂自古没什么钱,经济紧张,每决定拍摄一部片子都是慎重考虑的结果,绝对不能轻易陪着米家山折腾。
米家山气愤之下,直接找到厂长:
“咱们签军令状吧,成本60万,我还你100万,成本80万,我还你120万,要是赔钱,停发我两年工资,两年内我不拍戏。”
这会儿拍电影是计划经济路线,导演不对利润负责,而米家山这话等于签了一份责任合同,拿生计赌了一次执导权。
但即便话说到这份上,领导们也不愿意答应,偌大一个厂子,总不能因为一名导演的气话,就轻易对拍摄任务做出决定。
可见到《顽主》的热度又一次被炒至顶点。
峨影厂的领导坐不住了。
由已经过世的丁凌创办的《中国》杂志,继改为长篇季刊,内部多次动荡以后,于今年7月正式终刊。
在许多人看来,这本丁凌晚年倾尽全部心血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国》,是丁凌晚年一道异常亮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会办这本刊物呢?
原因其实是84年的时候,在京城召开了一个创作座谈会。
然后这次座谈会就成了一次老作家的聚会,会上来了很多老作家,草明、舒群、魏巍、雷加、骆宾基、姚雪垠、李纳、曾克、西虹、逯斐、林斤澜等.
这时候草明就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青年作家和老作家之间有些隔阂。
这一点马上得到其他老作家的认同。
刚拿下“茅盾文学奖”的魏巍说:新老作家之间的关系还不是普遍很密切,为了我们革命的文学事业,文学刊物对新老作家至少要一视同仁。
舒群也非常激动,立刻为许多老作家待遇低鸣起了不平:
“我们许多三十年代就很出名的老作家,现在看病要车难,家里又没有电话。有的领导不够坐专车的资格,不够住木樨地高干楼的资格,却什么都能捞到手,还不是因为他们有权,老作家没权?”
这话里话外,老作家们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些老作家被“搁置”了,越来越不受重视,也没有获得老作家们应得的待遇。
当天,冯沐这些个在座级别比较高的作协领导,全都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
第二天,还是这个会上,丁凌颇为感慨地号召:我们的老作家都是“宝”哇,都有一肚子创作经验,现在很多部门都在抢救资料,我们应该把这些“宝”也抢救下来,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笔财富!
魏巍由于路上堵车,来晚了,但是一开口就直奔主题:
“我想提个建议,昨天会议上有人发言中提到成立一个《老作家文学》,这是戏言,说笑话。但是昨天散会以后,我就反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作协是不是真的需要再创办一个刊物?”
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上的讨论,因为魏巍的提议,丁凌脑海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创办,就是为了给老作家争取文学阵地。
另外呢,这部刊物又是“民办公助”办刊模式的一次摸索。
丁凌给上面打的办刊申请报告里就写了。
其一,申请办刊者是一批“大多已进入老年”、“不甘默默无为,愿意为繁荣**文学贡献余生”的“老同志”。
其二,办刊经费“除创刊阶段请求银行贷款外,此后刊物及其他出版物一律自负盈亏,不要国家补贴,并考虑实行集资认股。”
这在所有的单位里,绝对是一项壮举。
在丁凌的不断努力下,杂志创刊,虽说创刊宗旨是一本老作家的刊物,但产生之后,这部刊物诞生于80年代中期的刊物,慢慢开始承担了承上启下的功能,也部分的承担了文学干预现实的功能。
文学“新生代”的崛起,这部《中国》功不可没。
它发表当时备受争议的遇罗锦的散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发表了朦胧派的诗歌,发表了残雪的成名作,还发表了贾平凹的.
很多“85新潮”后涌现的年轻作家都是在《中国》上先露面的。
然而这部在文化界共同瞩目下诞生的文学刊物,这部已经载满荣誉的刊物,竟然只存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就这样仓促的夭折。
一时间,无数熟悉其中内幕的作家,以及与丁凌交好的友人,都感到无穷的悲哀与惋惜。
沈从文最近身体也不太好,虽然在这几年,他的名气渐渐恢复,重新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也被分配了新房子,有了宽大的工作室,然而他的写作和研究已力不从心。
他的手不听使,写不成文章。
这天,他的助理王亚蓉将《中国》终刊的事情讲给了他,年迈的沈从文怔了一下,恍惚了许久都没回过神,王亚蓉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惋惜,看到了遗憾。
“亚蓉,能不能劳烦你去帮我买上一份这部刊物的终刊?”沈从文开口说,“我想看看。”
“不麻烦,沈老师。”
王亚蓉立刻答应下来,很快将一份崭新的《中国》交到沈从文的手上。
沈从文颤颤巍巍的手轻抚过杂志的封面,上面印着《中国》杂志的刊徽:一个像太阳般鲜红的大圆球,上面迭印着一张雪白的、飘动的稿纸,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文学事业。
“八十岁了,还创办这么一个刊物,真是了不起啊。”沈从文感叹一声。
要说起他和丁凌之间的是非恩怨,那真是说不完,都说人老了也就看开了,可哪怕是到了晚年,丁凌对他的敌意也始终没能化解。
可在沈从文这里,那个文学炽热的年代,那个春风都带着墨香的1925年,他和丁凌这俩湘西的骄子,还有丁凌的伴侣胡也频,一同在香山那间简陋却充满温情的小屋里,度过了那段贫困却充满**的创作初期。
那时的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三人之间的关系远超过朋友,丁凌与胡也频这对夫妇给了沈从文远超过朋友的信任,而沈从文也总是能在丁凌与胡也频争吵时居中调和。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三人共同组成的小家。
三人一度被小报描绘成“三角恋爱”的传奇,甚至传言“大被同眠”。
沈从文曾写过的一首《呈小莎》,更是让外界对他们的关系猜测纷纷。
诗句中的暗指,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谊,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虽不张扬,却充满生机。
然而他们的道路最终分岔,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未来,曾经的挚友,也成了文学道路上的陌路人,甚至最后决裂,丁凌痛斥沈从文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沈从文虽未直接回应,但私下里却如同“背后挨刀”。
后来丁凌也试图邀沈从文共餐,以缓和关系,她觉得自己已经年迈,不想再让这段恩怨继续下去。
然而,沈从文却保持着自己的自尊,以“怎能与骂我者同桌”为由拒绝,并且态度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妥协余地。
于是,斯人已逝,徒留遗憾。
沈从文脑海中闪烁着一幕幕的过往,眼眶渐湿,手掌轻抚《中国》,眼见就连过往友人创办的这部刊物也终于夭折,心中情绪说不出的复杂。
有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中通常被认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生理上的,这是生物学上的定义,指的是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消逝,此时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死亡。
第二次死亡是社会关系上的,指的是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在社会关系中消逝,这是一个正式的仪式,让亲人和朋友有机会最后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第三次死亡是真正的死亡,是指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去世后,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被彻底遗忘。这时,你真正地被世界所遗忘,被称为终极死亡。
于沈从文来说,这部倾注着丁凌晚年全部心血的刊物“死亡”,何尝不是丁凌的又一次死亡呢?
丁凌,这位名躁20世纪的中国著名女作家,这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过无法取代贡献的女作家,将来还会有几人记得呢?
连她办的刊物都容不下,更何况她的文章?
沈从文越想越多,也越想越悲,眼神模糊间,已经老花的双眸隐约看到一行醒目文字。
他调整眼镜,好不容易才看清楚这一行字,也是《中国》这部刊物的终刊词:
“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江弦”
沈从文感到身体一抖。
“好!”
“写的真好!”
以“宣告无罪”的强音起始,却以“凋谢”的沉静收束,形成宣言与宿命、抗争与接受的复调。
简练如诗的悲壮,正凝缩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抗争与尊严抉择。
而且“凋谢”这个词用的很漂亮。
“凋谢”并非是自然消亡,而是外部压力下的被迫落幕。
这句终刊词以花朵凋零为喻,既流露无奈,亦保留体面。
而且相较于“死亡”“摧毁”这些表述,“凋谢”蕴含自然诗学:
它承认消亡的必然性,同时赋予其尊严感。
另外,在基督思想中,“罪归基督,义归世人”的救赎逻辑,亦为“凋谢”注入牺牲与重生的双重可能。
因此,“凋谢”是生命周期的完成,而非耻辱的溃败。
这样一句终刊词,将一部杂志无奈且耻辱的终结,升华为对文化薪火相传的信念。
沈从文的眸子又渐渐清澈了。
这样一句终刊词,毫无疑问是对他刚才失落最大的慰藉。
“要感谢江弦哟。”他对妻子张兆和说。
“怎么了?”
“他给《中国》写了一句好终刊词啊,冰之若是泉下有知,恐怕魂灵也会觉得安稳。”沈从文一脸欣慰的说。
冰之正是丁凌的字。
在沈从文眼里,他把江弦给《中国》写终刊词的事儿看的很重。
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在墓碑上,以求得人死留名,这便是“墓志铭”。
而对于一部刊物来说,终刊词就相当于这部刊物的“墓志铭”。
《中国》这部刊物的“墓志铭”其实是很不好写的,而江弦以最巧妙的方式给它写下了这句话,以“凋谢”来换取精神上的不朽。
“写的真好。”张兆和读过以后,也觉得江弦这句“终刊词”承载着莫大的精神力量。
“‘凋谢’并非终点,思想无罪,尊严不死,凋谢的花瓣之下,土壤永远在等待新的绽放。”
与此同时,关注到《中国》这份终刊词的,当然不止沈从文夫妇这一对。
随着《中国》刊物的停办,这句写在终刊上的终刊词,迅速成为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诗刊》的编辑部迅速讨论起这句终刊词,认为这不仅是一句终刊词,更是一句绝美的诗句。
有人忍不住感叹,虽然江弦的才华更多的表现在写作上,但在他的骨子里,他其实是一名诗情无与伦比的诗人。
他的每一首诗词,都不是无的放矢的矫揉造作,而是真的被赋予了情感的力量在其中。
此次《中国》杂志上的这一句终刊词,正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验证。
而除了《诗刊》以外,大量的作家、评论家、老一辈知识分子,发表了大量文章,来祭奠这部丁凌创办刊物的终刊,而这些文章的中心,都围绕在江弦的那句终刊词上。
卓永良正拿着从艾青那儿得来的一首诗,犹豫是否采用。
而《中国》的终刊词,也很快传入他的耳中,在唏嘘过后,得知江弦这句终刊词,竟然引发了现象级的社会讨论。
卓永良马上下定决心,采纳那首艾青推荐来的江弦所作诗词,用作两岸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关于江弦这句终刊词的讨论里,有人发掘出,江弦写这一句终刊词的时间,几乎与前段时间《顽主》引发的争议所重合。
所以江弦的这一句终刊词,一语双关,其中不仅饱**对《中国》这份杂志的惋惜,也有着他对自己《顽主》这篇文章遭受非议的不忿。
已渐渐呈消停之势的对《顽主》的讨论,又一次被这句终刊词所引发。
这一次,大部分的文学评论和讨论,开始站在《顽主》的支持面,谴责的声音几乎被压倒性的覆盖。
而米家山正和峨眉厂的领导,商讨着拍摄《顽主》的事项。
当《顽主》这样一篇送到峨眉厂领导手里的时候,峨影的委员会当然是不批的,认为这部即便出自江弦之手,也难以改编成影视作品。
而且峨眉厂自古没什么钱,经济紧张,每决定拍摄一部片子都是慎重考虑的结果,绝对不能轻易陪着米家山折腾。
米家山气愤之下,直接找到厂长:
“咱们签军令状吧,成本60万,我还你100万,成本80万,我还你120万,要是赔钱,停发我两年工资,两年内我不拍戏。”
这会儿拍电影是计划经济路线,导演不对利润负责,而米家山这话等于签了一份责任合同,拿生计赌了一次执导权。
但即便话说到这份上,领导们也不愿意答应,偌大一个厂子,总不能因为一名导演的气话,就轻易对拍摄任务做出决定。
可见到《顽主》的热度又一次被炒至顶点。
峨影厂的领导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