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851章 天翻地覆的变动

小说: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更新时间:2025-07-15 02:14:12 源网站:2k小说网
  就在欧洲打成一团的时候,大虞的**格局也在经历极大的变动。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贵族体系的变化。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立国之初设立的内勋、华人亲藩和外方镇藩的体系,已经不适用了。

  当初非要搞出一个有些奇怪的镇藩体系,其实是为了平息国内从龙贵族们的不满。

  因为大虞王朝整体来说,吸收了明代的教训,爵位是相当收紧的。

  在宗室上面,很少封王,莫子布的两个哥哥莫子潢和莫子淌活着的时候都只是国公,死了才追封为郡王。

  莫子布自己的儿子,大部分都是公爵甚至侯爵,只有要用的时候才开始封王爵,而且是嘴上一直在说要封,但实际上还没有执行,孙子辈的更惨,侯爵都算是不错的了。

  在内勋臣方面,只有国公、郡公、侯、伯四等爵位,没有子爵和男爵,再下面就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勋位(荣誉称号)了。

  且这其中,世袭罔替的只占五分之一,三代以后每一代代降的占五分之二。

  其余五分之二是直接代降的,也就是说父亲是伯爵,儿子没有大功可以维持的话,直接就是镇国将军了。

  这内勋的爵位如此珍贵,好多人奋斗半生都得不到一个,要是收个东洋,就一堆公侯伯封出去,那是肯定没法服众的,于是莫公子就设立了镇藩体系。

  而华人亲藩,则是为了拓殖,是搭配着殖民体系来用的。

  因此华人亲藩和东洋、漠南漠北漠西的镇藩虽然是世袭罔替的,但在经济和**地位上,完全没法跟内勋臣比。

  而且,前者是需要出去拓殖的,且越到后面难度越大.

  这些年南都承天广州府的开拓番贸交易市场上,每年都会出现几个男爵亲藩混不下去,直接把爵位拿出来交易,只求回点本后滚回家吃老米的。

  其中甚至还会偶尔出现子爵大亏本提桶跑路的。

  比如光中二十三年(1798)南宾君子谭兴因为香蕉园大规模虫病和疟疾横扫全岛,十几年投入全部打了水漂,以至于被债主堵住家门,连门都出不了。

  情急之下,这家伙跑回家乡柳州府来宾县,利用君子身份高息吸储,凑了五十几万银元,结果还是不能翻身。

  直到被人告发时,除开许诺的利息,还有超过三十万银元的本金无法偿还给出借人。

  最后被大怒的莫子布下令废黜爵位、没收封地,全家发配远疆府(堪察加半岛)看海豹去了。

  要知道这南宾岛位置并不算非常偏僻,位于南暨岛(爪哇岛)以东,紧邻柏林岛(巴厘岛),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龙目岛。

  岛上华人两千多,庄园白奴工一千多人,土奴工(南洋土著)三千五百,未在册野人六万多,在南洋的子爵中并不算小了,抗风险能力是很强的,结果还是血本无归,可见拓殖的风险之大。

  至于东洋和漠南漠北漠西的镇藩,虽然没有拓殖风险,但他们有另一个指标。

  漠南、漠北和漠西的蒙古部落必须要配合朝廷的西进政策,不但要为大军提供骑兵,还要提供后勤保障,更要执行推恩令,不断把人口分给儿子们,让他们跟随大军去西边就封。

  东洋的镇藩一方面要为南洋提供大量人口,还要为开拓北美提供人口、粮食和镇压贺洲女真的武士军团,还要打造船只去往北美等,任务也不轻松。

  以至于东洋使司的新罗和日本四省人口,这二十几年来增长率都在低位徘徊,甚至某些年出生率远低于流失率。

  可以说,在没有白奴,土人不能被信任的时代,整个南洋就是靠朝日两族群的农夫出海,充当了最底层的佃户这种角色,稳定了南洋的基本盘。

  他们过番到南洋的人口,中前期几乎与华人庄园工的数量相当,考虑到人口总数的差距,这是十分惊人的。

  这样高强度的支出坚持了二十年左右,到了现在,南洋的开拓趋于稳定,华人从最开始的一百万左右,三十年内猛涨到了七千多万.

  最疯狂的时候,光是从广州一个地方,每天就要发送两三万人下南洋。

  而土人的人口,却只从九百多万涨到了两千万左右,在人口占比上,已经完全翻不起来浪了。

  现在的南洋,早已不需要连哄带骗找人过番,多的是人愿意去。

  是以,当不需要朝日两地大规模输出人口到南洋后,他们所用的镇藩体系,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这个问题,不是他们要闹事或者正在闹事,而是镇藩已经成了他们彻底成为华人的最后障碍.

  这些镇藩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些人,他们不是华人,而是东洋人。

  所以这些年,不但东洋籍贯出身的官员在上书,其余华人官员也上书,要求尽快废除镇藩制度。

  于是就在拿破仑被法兰西元老院宣布为法兰西皇帝的去年五月(1805),莫子布下诏:

  废除通行于东洋五省和漠南、漠北以及漠西的老镇藩体系,原本镇藩中的顺义王到忠顺伯的爵位全部取消,置换成了新镇藩体系的公侯伯子男。

  自此以后,大虞朝的爵位只分勋臣与镇藩.

  勋臣就是神州赤县内的贵族爵位,分为国公、郡公、侯、伯四等。

  有世袭罔替、代降和名号三等,代降是三代以后开始代降,名号则是第二代就降。

  镇藩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公爵冠以大公头衔,侯伯子男前面前部加君,以示与勋臣的五等爵有区别。

  至于王爵中亲王和郡王,那是属于皇亲宗藩,不在这两类之中。

  而且也不是简单把原本的镇藩调整成为现在镇藩,而是不出去拓殖的,就是勋臣,出去拓殖的,便是镇藩。

  当然,在这个转换中,许多镇藩明面上的爵位是下降了的,不然还是太高了。

  比如会津藩,他们是莫子布钦定的老镇藩最高爵位顺义王,但换成勋臣之后,就是会津伯。

  全东洋最高的爵位,不过是原岛津氏的萨摩藩封了新原侯,一直在南京的原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之子被加封为了江户郡公而已。

  其余老镇藩中忠顺伯这种最低级爵位,甚至变成了辅国将军这种勋位。

  而与封爵体系一起调整的,还有**格局,从五年前开始,莫子布就在北京顺天府呆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因为目前大虞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寰球争霸,这方面没有多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南北的差距,甚至文化上的差异,都在迅速的拉大。

  此时的大虞是有整个南洋的,甚至瞻洲(大洋洲)都有了两百多万人。

  这使得帝国的领土,被急剧拉长,哪怕只从外东北的伯力算,一条直线拉到瞻洲也有一万多公里了,实际走起来,恐怕要接近三万公里。

  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南方占据了如此多财富的情况下,整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猛烈地朝南方倾斜。

  广州代替了原本南京的地位,南京直接成了北京,南洋变成了沃野千里的江南。

  而包括整个中原在内的北方,地位跟以前的塞外差不多了,单从经济上来说,传统的南方跟北方,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了。

  北京顺天府,玉泉山,静明园。

  五十八岁的皇帝莫子布穿着短裤和新式半臂(T恤衫),看起来跟四十岁的人差不多。

  大虞朝的新式服装在莫子布的影响下,飞速跟后世雷同,在欧洲还没进化到这的时候,大虞抢先把这些东西给弄出来了。

  以至于短发、短裤、T恤衫等东西,一致被西方人认为是东方赛里斯文明的创新。

  不过莫子布能这么潇洒,前来议事的大臣们可不能这样,他们照样穿着宽袍大袖的夏装,在燥热的北京城中,汗水滴答而下。

  特别是老臣丞相林乔荫,他基本跟莫子布同岁,实在有些吃不住炎热了。

  “樾亭啊,你我君臣,还这么拘束干什么,穿上短衣短裤并不失礼,何苦为难身体。”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

  林乔荫拱了拱手,“陛下是君,真龙在世自然百无禁忌,老臣是陛下爪牙,岂能不尊礼法,行事无状。

  且这些年,财帛动人心,百姓多逐利而忘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臣作为百官之首,更要注重礼仪,不然何以协助陛下教化天下人。”

  此时的大虞,颇有几分后世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生产力和财富以几何方式增长,将原本依托于农耕的道德体系冲的七零八落。

  在这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只要能弄到钱,干出什么事来都不稀奇,坑蒙拐骗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无数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样下去将要国之不国。

  莫子布笑笑也不说话,他倒不太担心这个,搞钱的时候你还想人心不浮动,那是不可能的,这玩意就跟发展一样,一定是先发展再治理。

  目前看来国将不国的难题,到了相对富裕的时候,解决起来要轻松的多,完全没有现在逆潮流而上那么困难。

  随即,莫皇帝拍了拍手,一群内侍和宫人于四周堆起冰块然后用大蒲扇扇动,还有人提着冰水,不断从凉亭上方倾泻而下。

  一时间冰雾纷飞,冰水潺潺,比起后世的空调,也不遑多让了。

  “陛下,南洋日南、泰平二省请建的钢铁厂与水泥厂的奏章,臣已经全部驳回,已经请开的三处煤铁矿,也已经停工。”

  气温降下来了,以林乔荫为首的各部大臣就开始了奏报。

  莫子布解决南北差异扩大化的手段很简单,那就是直接把南洋定位为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地,不让南洋发展太多的工业,把这部分的工业能力,全部迁往北方。

  同时,还要限制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重工业能力,这些也全部放在北方,以求达成南北方在经济上差距没有大到如同两个世界的可怕差异。

  “本就该如此,这钢铁厂、水泥厂内如此炎热,南洋就算平日里也能热死人了,办什么这厂那厂的。

  要办就来洛阳,太原、沈阳、烟台和天津卫、金州卫,愿意去北贺洲的,朕还要额外嘉奖他们。”

  莫子布倒也不是乱说,南洋这鬼天气,别说这个时候了,就是在后世有空调了,也不适合大搞重工业。

  现在南洋不断上马重工业,实际上是因为珠三角的重工业竞争太激烈,缺少地方建厂房导致的外溢。

  因为珠三角的民间遍布地方土豪,这些土豪中很多人是能勉强算元从功臣的。

  你办水泥厂、钢铁厂排出的废水、废气把他们上好水田给污染了,这些人是敢一个姓几百上千人来堵工厂大门的。

  于是,很多人就盘算着,把工厂迁到南洋,哪怕铁矿石从广南下龙湾和海南的石碌运过去,也划得来。

  但莫子布哪会让他们如愿,他**重工业都搞到南洋去了,中原大地怎么办。

  “朕已经命复兴公司带头,将各工厂往北方沿海迁移了,烟台与天津卫,朕看就很不错,值得投资。”

  与历史上的皇帝不一样,莫子布手里捏着复兴公司,他可以不动用行政的力量,就能在产业上形成引导。

  只是这次,为了保险一点,莫子布又让大侄子莫公柄近前来。

  “阿柄,你下去召集那些大公司负责人谈谈,就说是朕的意见,让他们支持一下。”

  然后莫子布又看着教育部尚书孙星衍吩咐道:“朕准备在十年内,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和东北各建三所太学,甘肃和漠南建一所。

  此外这五省一地需要办多少相配套的小学和中学,具体该办多少你们认真调研之后,把数提交给丞相。”

  孙星衍赶紧应命,但他沉默半晌后看向了莫子布,“陛下,北地九省的调研,是不是等到新法实施过后再去。”

  莫子布思考了一会,然后点了点头,这个他要在晋冀鲁豫等北地九省实施的新法很简单,那就是进一步提高以家庭为单位所占有的土地数量。

  按照内廷翰林院与外朝参政院集体讨论后的结果,一致同意田亩数不再按人头计算,而是按户。

  在未来的十年中,北地九省的户均田亩数量,至少要在三百亩左右。

  这就是莫子布给北地九省底层百姓的好处,也是他扭转南北经济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办法。

  那就是相对于经济和文化已经超越北地一个档次的江南与岭南,莫子布会在北地建立一大批户均小地主的家庭。

  并通过教育的倾斜,比如大办太学、中学和小学等,让北地的读书人,确切的说是北地九省的凤凰男和卷王,通过新式科举进入**高层。

  这些北地官员的存在,会进一步弥合新出现的南北差距,保证朝廷的政策对北地九省的照顾。

  同时,由于户均是小地主,也让他们面对南方的有钱人不至于自卑,甚至可以产生老子才是中华之基,尔等不是的优越感。

  至于工业,也是莫子布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即让南方掌握经济的同时,让北方掌握相当的重工业,以及与重工业非常配套的军工产业。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多的。

  单从土地上来说,至少需要把目前北地人口中的接近四成,全部赶出去拓殖。

  这也是孙星衍提醒莫子布,调研需要延后的真正原因。

  不延后就得不到真实的数据,因为总是在变化。

  不延后,财政将无法负担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投入,普通的百姓没有这么高的户均土地,也无法负担基本的学费。

  “户部、财政部、殖民部有信心做好这样繁杂的工作吗?”莫子布沉声问道:“我只能给你们最多十年的时间,因为朕开始变老了,朕不希望把这些问题,留给儿子儿孙来解决。”

  这是莫子布的心里话,因为他有些担心儿子大佬森是不是有这个魄力和认识,来做出这样目前明显不讨好,但对未来应该是有利的事情。

  “请陛下放心,臣等完全有信心,办好这功在千秋的事业。”分管教育,相当于次辅的左辅理大臣刘台二信心十足的回答道。

  这位左辅台是前丞相罗芳柏的心腹小弟出身,文化不多,但行事果决,手段强硬,非常有执行力。

  对于莫子布,他知道皇帝是有点不忍心用太激烈的手段来达成北地九省的新法推广。

  但那是皇帝仁慈,爱护百姓,他们这些官员,可就没必要这样瞻前顾后了。

  刘台二觉得,首先是要把事情办成,把北地九省的建设推进下去。

  至于下面那些百姓,嗯,注意一下,只要不搞出什么大问题,比如把人全家绑架送出去拓殖这种事不出现就行。

  莫子布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心里其实知道刘台二的行事风格,但仍然将这项重任交给了刘台二,算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默许吧。

  因为莫子布很清楚,这事非常难搞,如果要把下面人的手脚全部束缚起来,肯定干不成,也没人愿意出力去干。

  世界上的事就是如此,再是强大的帝王,也不可能一挥手就让下面人如同机器一般去执行命令,很多时候,他也需要对官员们进行一定的妥协。

  西元1806年6月20日。中华大虞光中三十一年,原满清嘉庆十一年,农历五月初四。

  莫子布在北京顺天府,举行了册封典礼,册封皇三子莫洲榆为齐王,就藩苏门答腊岛。

  原本莫洲榆的封地是在丹城(丹那沙林),但这些年苏门答腊岛一直是南洋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需要一位大王坐镇,所以莫洲榆就被改藩。

  皇四子莫洲柘为汉王,就藩汉川省(下缅甸)。

  皇五子莫洲桢为燕王,就藩北贺洲温水港都护府(北美洲西海岸)。

  皇九子莫洲栴为宋王,就藩吕宋。

  皇十子莫洲杊为辽王,就藩高加索地区。

  同时还依照三哥莫子溶的请求,册封莫公泽为鲁王,从莫子溶手里完全接过了鲁藩国。

  册封典礼中,燕王莫洲桢、辽王莫洲杊,以及原本要来观礼的皇太子莫洲森都没有到场。

  路途太过遥远了,能不跑路就不跑路,万一路上出点什么意外,后悔的都来不及。

  而就在册封典礼刚办完,莫子布就接到报告,英格兰特使查尔斯.惠特沃斯已经到了天津卫,请求上京面圣。

  莫子布顿时了然,看来三皇会战应该就是发生在这次反法同盟时期,沙皇罗斯帝国与奥地利帝国一定输的特别惨,英格兰人急了。

  唔.。

  想到这些,莫子布摸了摸下巴,摆了摆手,“就说朕去承德避暑山庄纳凉去了,让他先去南京等候。”

  年初,海军送来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战报,英格兰人是急了,但法兰西没了海军力量,他们是没有性命之忧的。

  那大虞就不用急,再等等,让英格兰人考虑清楚谁才是老大之后,再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