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陈露阳正想着如何把材料和数据递给厂里,
就听“咚咚咚”敲门声传来。
“陈哥,好像来人了。”李河开口。
“好!”
陈露阳收拾东西,站起身,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
这一次来实地调研的,是市经委装备科的杜科长,随行的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
双方热情的握手会面之后,
杜科长从挎包里抽出介绍信,客气道:
“陈主任,我们市经委受市里委托,正在筹划一项‘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的试点工作。”
“你们劲霸汽车修理维护中心,目前被列入这次调研的几个备选单位之一。”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来看看厂子的情况,做一次现场考察。”
“还请您多配合。”
陈露阳笑得眼睛都弯了,双手把介绍信收进兜里,顺势握住杜科长的手。
“配合配合,我们一定大力配合!”
他一边笑着寒暄,一边把人往厂房那边引,嘴上却没闲着。
“……杜科长,咱们这个‘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具体是个啥意思?”
他们一大家子在这又是大扫除,又是搞卫生的。
总得知道是为了啥吧?
杜科长笑道:
“这个项目,是想在地方范围内,选出一些真有干劲、有成果的单位,和各大技校、大学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上头有精神,‘大学要走出教室、走进车间’,但你得有个能接住大学生的地方吧?”
说到这儿,杜科长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厂房里干净整洁的设备,和井然有序的样件摆放。
点了点头,接着道:
“这个项目不是说拉一车学生过来参观参观、听两句讲解就算完成任务了。”
“而是你这儿有实打实的项目,有能落地的成果,还得能总结出点子经验,再反馈回去指导教学,那才叫‘产教融合’。”
“所以,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就是要看看你有没有实在的项目、有没有成果。”
“如果有,那就能列入‘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上‘产教联合试点’的牌子,甚至报到教育部和一机部那边去。”
听到这儿,陈露阳浑身一个颤!!!
差点没仰天痛骂老天爷!
太特么缺德了!
早知道自己的修理厂会被列入备选单位,那他一天天东奔西跑的去技校图啥!
直接上经委门口堵着,去谈去唠去磨去自荐不好么!!!
这不是舍本逐末了么!
话说回来。
这要是能够得到杜科长他们的肯定,回头真把修理厂列入项目里。
那技校合作的事儿可就妥了!!!
想到这,陈露阳望向杜科长的目光都灼热了。
敢情这不是一般的调研,这是挑苗子来了!
不用问!!!
八成是上次梁仲维来修车,听到自己正在找技校进行合作,所以就给自己搏了这样一个机会!
……**,好师兄!!
你说这好老爷们儿,不蔫声不蔫语的,净背地里干好事儿!
陈露阳在心里恨不得把梁仲维给亲个十万八千编!
表面上,陈露阳还是一副严肃热情的样子:
“那咱就别耽误时间了!”
“几位同志想先看看厂房设备,还是先看看项目资料?”
“我们都准备好了,您说往哪儿走,我领着。”
杜怀远笑着摆摆手:“不用拘那么多规矩,边走边看。”
“你们不是在搞零部件通用化的项目么?正好,我们也想听听你怎么个干法儿。”
“好咧!”
陈露阳一招手,精神抖擞:“这边请!”
……
调研的时间并不长。
杜科长、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在修理厂走了一圈之后,重点了解了“汽车零部件通用化”项目的来龙去脉,还专门看了看第一批做出来的火花塞、垫片和喷嘴样件。
又问了几句北大力学系课题组是怎么参与的,怎么配合、怎么反馈,听得还挺认真。
最后,三人客气地起身告辞。
等人一走远,孙红军就凑了上来,小声问:
“陈哥,要是咱们能选上这个啥技工教育联动,是不是每个月还能多出100块钱伙食费?”
陈露阳无奈的看了一眼孙红军。
这兄弟自打上次拿到力学系课题能补助伙食费之后,整个人就魔怔了。
干啥都惦记那每月的一百块钱。
“要钱是别想了。”陈露阳一盆冷水泼给孙红军。
“但是省钱就相当于赚钱了!”
陈露阳“嘿嘿”一乐!
这事儿可不就是省钱么!
技校属于地方教育系统单位,修理厂属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八竿子打不着的俩部门。
但只要这个“产教融合”项目能顺利批下来,那就是‘项目合作’。
到时候修理厂这边负责出图纸、定标准、提要求,
技校那边出学生、出设备、出老师。
虽然修理厂不给学生发工资,也不用按天付技校的“场租”,
但对技校来说,这可是教学实训,是“以真题练兵”,是属于教学成果的一部分。
像这种能让学生摸到真家伙、干到市级备案挂号的项目,学校巴不得多来几个!
对修理厂而言,不花人工、不搭设备。
只要出材料和技术指导,就能换来一批能用的零件,简直划算到不行!
妥妥的双赢。
当然,话说回来……
“材料还得咱出。”陈露阳叹了一口气。
“所以,该抠的地方咱还得抠,该花的钱,一分也别省。”
顿了顿,
陈露阳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
可一定要选上修理厂啊……
求求了。
嘤!
……
市经委大院。
周一刚上班,杜科长拿着调研报告,敲开了梁仲维办公室的门。
“梁主任,修理厂那边的调研报告已经整理好了,今天给您做个汇报。”
“好。”梁仲维放下手里的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说说,具体情况怎么样?”
杜科长落座,把一份《调研纪要》递了过去。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围绕修理厂和北大合作的‘通用零部件试点项目’展开。”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修理厂虽然规模小,但落地能力不容小觑。”
“他们前期已经完成了三种通用件的试制,包括火花塞、喷嘴管和橡胶垫片,配套的图纸和工艺记录都比较完善。”
“我们当场查验了图纸和样件的匹配度,基本可以排除那种‘样品先做、图纸事后补’的情况。”
“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在北大完成备案,学校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从方向上说,项目非常符合‘产教融合’的精神,特别是在‘将真实工业环节嵌入教学流程’这一点上,挺有代表性。”
梁仲维一边听,一边翻着报告:“你觉得这个项目能不能纳入试点?”
杜科长想了想,语气谨慎起来:“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方向上得拿捏清楚。”
“怎么讲?”梁仲维问。
杜科长略一顿,解释道:
“这家厂子跟我们过去认定的‘产教实训基地’不太一样。”
“它场地有限、设备也不算多,人手更是紧张。”
“不像传统技校实训车间那样设有实训工位,有整套‘带徒’的条件,也没法一次性接纳一堆学生实操。”
“但它的长处不在‘练手’,而在‘出题’。”
“他们图纸设计能力非常扎实、技术反馈机制完善,整套生产环节和工业标准都贴着实打实的一线跑。”
“在我看来,它不是个适合学生练手操作的地方,倒更像是一个能给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源头的端口。”
“所以我建议,走‘两地协作’的挂点模式。”
梁仲维抬头:“讲讲具体思路。”
杜科长开口道:“修理厂这边专门负责出图纸、制定工艺方案,并提供后续技术反馈。”
“技校那边,则负责组织学生在校内按图纸加工试制。加工结果再送回修理厂校验,由技术人员给出调整建议。”
“这样一个出题,一个答题。”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 修理厂”、“学徒 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 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
就听“咚咚咚”敲门声传来。
“陈哥,好像来人了。”李河开口。
“好!”
陈露阳收拾东西,站起身,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
这一次来实地调研的,是市经委装备科的杜科长,随行的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
双方热情的握手会面之后,
杜科长从挎包里抽出介绍信,客气道:
“陈主任,我们市经委受市里委托,正在筹划一项‘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的试点工作。”
“你们劲霸汽车修理维护中心,目前被列入这次调研的几个备选单位之一。”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来看看厂子的情况,做一次现场考察。”
“还请您多配合。”
陈露阳笑得眼睛都弯了,双手把介绍信收进兜里,顺势握住杜科长的手。
“配合配合,我们一定大力配合!”
他一边笑着寒暄,一边把人往厂房那边引,嘴上却没闲着。
“……杜科长,咱们这个‘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具体是个啥意思?”
他们一大家子在这又是大扫除,又是搞卫生的。
总得知道是为了啥吧?
杜科长笑道:
“这个项目,是想在地方范围内,选出一些真有干劲、有成果的单位,和各大技校、大学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上头有精神,‘大学要走出教室、走进车间’,但你得有个能接住大学生的地方吧?”
说到这儿,杜科长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厂房里干净整洁的设备,和井然有序的样件摆放。
点了点头,接着道:
“这个项目不是说拉一车学生过来参观参观、听两句讲解就算完成任务了。”
“而是你这儿有实打实的项目,有能落地的成果,还得能总结出点子经验,再反馈回去指导教学,那才叫‘产教融合’。”
“所以,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就是要看看你有没有实在的项目、有没有成果。”
“如果有,那就能列入‘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上‘产教联合试点’的牌子,甚至报到教育部和一机部那边去。”
听到这儿,陈露阳浑身一个颤!!!
差点没仰天痛骂老天爷!
太特么缺德了!
早知道自己的修理厂会被列入备选单位,那他一天天东奔西跑的去技校图啥!
直接上经委门口堵着,去谈去唠去磨去自荐不好么!!!
这不是舍本逐末了么!
话说回来。
这要是能够得到杜科长他们的肯定,回头真把修理厂列入项目里。
那技校合作的事儿可就妥了!!!
想到这,陈露阳望向杜科长的目光都灼热了。
敢情这不是一般的调研,这是挑苗子来了!
不用问!!!
八成是上次梁仲维来修车,听到自己正在找技校进行合作,所以就给自己搏了这样一个机会!
……**,好师兄!!
你说这好老爷们儿,不蔫声不蔫语的,净背地里干好事儿!
陈露阳在心里恨不得把梁仲维给亲个十万八千编!
表面上,陈露阳还是一副严肃热情的样子:
“那咱就别耽误时间了!”
“几位同志想先看看厂房设备,还是先看看项目资料?”
“我们都准备好了,您说往哪儿走,我领着。”
杜怀远笑着摆摆手:“不用拘那么多规矩,边走边看。”
“你们不是在搞零部件通用化的项目么?正好,我们也想听听你怎么个干法儿。”
“好咧!”
陈露阳一招手,精神抖擞:“这边请!”
……
调研的时间并不长。
杜科长、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在修理厂走了一圈之后,重点了解了“汽车零部件通用化”项目的来龙去脉,还专门看了看第一批做出来的火花塞、垫片和喷嘴样件。
又问了几句北大力学系课题组是怎么参与的,怎么配合、怎么反馈,听得还挺认真。
最后,三人客气地起身告辞。
等人一走远,孙红军就凑了上来,小声问:
“陈哥,要是咱们能选上这个啥技工教育联动,是不是每个月还能多出100块钱伙食费?”
陈露阳无奈的看了一眼孙红军。
这兄弟自打上次拿到力学系课题能补助伙食费之后,整个人就魔怔了。
干啥都惦记那每月的一百块钱。
“要钱是别想了。”陈露阳一盆冷水泼给孙红军。
“但是省钱就相当于赚钱了!”
陈露阳“嘿嘿”一乐!
这事儿可不就是省钱么!
技校属于地方教育系统单位,修理厂属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八竿子打不着的俩部门。
但只要这个“产教融合”项目能顺利批下来,那就是‘项目合作’。
到时候修理厂这边负责出图纸、定标准、提要求,
技校那边出学生、出设备、出老师。
虽然修理厂不给学生发工资,也不用按天付技校的“场租”,
但对技校来说,这可是教学实训,是“以真题练兵”,是属于教学成果的一部分。
像这种能让学生摸到真家伙、干到市级备案挂号的项目,学校巴不得多来几个!
对修理厂而言,不花人工、不搭设备。
只要出材料和技术指导,就能换来一批能用的零件,简直划算到不行!
妥妥的双赢。
当然,话说回来……
“材料还得咱出。”陈露阳叹了一口气。
“所以,该抠的地方咱还得抠,该花的钱,一分也别省。”
顿了顿,
陈露阳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
可一定要选上修理厂啊……
求求了。
嘤!
……
市经委大院。
周一刚上班,杜科长拿着调研报告,敲开了梁仲维办公室的门。
“梁主任,修理厂那边的调研报告已经整理好了,今天给您做个汇报。”
“好。”梁仲维放下手里的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说说,具体情况怎么样?”
杜科长落座,把一份《调研纪要》递了过去。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围绕修理厂和北大合作的‘通用零部件试点项目’展开。”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修理厂虽然规模小,但落地能力不容小觑。”
“他们前期已经完成了三种通用件的试制,包括火花塞、喷嘴管和橡胶垫片,配套的图纸和工艺记录都比较完善。”
“我们当场查验了图纸和样件的匹配度,基本可以排除那种‘样品先做、图纸事后补’的情况。”
“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在北大完成备案,学校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从方向上说,项目非常符合‘产教融合’的精神,特别是在‘将真实工业环节嵌入教学流程’这一点上,挺有代表性。”
梁仲维一边听,一边翻着报告:“你觉得这个项目能不能纳入试点?”
杜科长想了想,语气谨慎起来:“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方向上得拿捏清楚。”
“怎么讲?”梁仲维问。
杜科长略一顿,解释道:
“这家厂子跟我们过去认定的‘产教实训基地’不太一样。”
“它场地有限、设备也不算多,人手更是紧张。”
“不像传统技校实训车间那样设有实训工位,有整套‘带徒’的条件,也没法一次性接纳一堆学生实操。”
“但它的长处不在‘练手’,而在‘出题’。”
“他们图纸设计能力非常扎实、技术反馈机制完善,整套生产环节和工业标准都贴着实打实的一线跑。”
“在我看来,它不是个适合学生练手操作的地方,倒更像是一个能给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源头的端口。”
“所以我建议,走‘两地协作’的挂点模式。”
梁仲维抬头:“讲讲具体思路。”
杜科长开口道:“修理厂这边专门负责出图纸、制定工艺方案,并提供后续技术反馈。”
“技校那边,则负责组织学生在校内按图纸加工试制。加工结果再送回修理厂校验,由技术人员给出调整建议。”
“这样一个出题,一个答题。”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 修理厂”、“学徒 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 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